- 相關推薦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那么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曹劌論戰》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1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曹劌論戰》時,我提出問題:“讀了課文后,你們怎么看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快速看書復習后,一學生回答:“曹劌能遠謀,而莊公則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話音剛落,又一學生站起發言:“對于莊公,我認為他有遠謀。”這話讓我一愣,從教參到所有見過的資料,從未提到莊公有遠謀啊!但這位學生的觀點有反傳統的意義,很值得探討。
我表揚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見解的勇氣后問全體同學:“對于莊公有無遠謀這個問題,來一場辯論如何?”大家一致同意。
生A:“曹劌不是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嗎?莊公是魯國的國君,他是最大的‘肉食者’,他當然無‘遠謀’!”
師:“你對課文內容非常熟悉,好!”
生B:“我認為莊公無‘遠謀’。若有遠謀,戰前就該高瞻遠矚,作好充分的準備;若有遠謀,戰爭中就能審時度勢,抓準時機;若有遠謀,在決勝之后就不會不知勝因。長勺之戰,要不是曹劌運籌帷幄、指揮若定,說不定莊公就成了齊軍的俘虜,能說他有‘遠謀’嗎?”
師:“言之有理。”
生C:“我認為國君的遠謀與一般謀士的遠謀有所不同。縱觀歷史,許多有作為的國君,并非自己謀略過人,而是善于任用有遠謀的人才。論謀略,劉邦不及蕭何、韓信,劉備也不如諸葛亮,但誰又能說劉邦、劉備是無謀之人呢?另外,莊公以國君的身份,能與平民曹劌公平對話,并允許曹劌同乘一輛戰車,直接指揮作戰,這種超乎尋常的膽識,知人善任的眼光,從諫如流的勇氣,誰又能否認他的遠謀呢?”
生D接過話頭:“你把莊公說得如此明智,那他為何把大戰取勝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擁護和神靈的保佑上呢?既然他有遠謀,又為何渾然不知‘何以戰’,這可是迫在眉睫的近謀啊!”
生E慷慨陳詞:“不錯,莊公確實把近臣的擁護和神靈的保佑作為戰爭的先決條件,但憑這一點不能說他無遠謀,因為這是時代的局限。何況‘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這正說明他有遠謀。你只看到前面兩點,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這不是斷章取義啊?”
辯論還在繼續……
最后我為這場辯論作結:我們看人、看問題不能只從單方面看,而應從多方面加以分析。在莊公有無遠謀這一問題上,同學的話啟發了我,雖然他在戰前曾寄希望于近臣和神靈,在戰爭中他也急躁冒進,打了勝仗還不知原因,這一切都讓人覺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膽任用曹劌這個人才這一點來說,他是有遠謀的。現在我們不是說,人才的競爭才是最大的競爭嗎?二千多年前的莊公,能慧眼識人才,這正是他最大的遠謀啊!
課后我陷入了深思,《曹劌論戰》入選教材多年,對我來說并不陌生,我卻從未根據莊公所處的時代及他在特定的事件中的所作所為進行全面的思考。作為教師的我,總是按照教參上現成的說法,把莊公看成一個目光短淺的國君,并把這個評價毋庸置疑地灌輸給我的學生,而很多時候,學生也習慣于接受老師的觀點和意見,因為在他們心目中,老師就是知識的化身,是知識的權威。
但今天,學生卻向“權威”提出了挑戰,他們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是有理有據,這不能不讓我對自己的語文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無視閱讀主體思維的個性差異,對學生作出劃一的指導,使學生“臣服”于教參或教師揭示的文本意義和主題思想,學生豐富的感悟和認知便在同一化、標準化的釋義中磨滅殆盡,從而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事實上,閱讀作為一種審美再造的藝術實際活動,具有鮮明的個性差異,讀者對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因人而異。這就意味著語文教師要創設課程氛圍來保護學生作為對話人的主體地位,淡化課程執行中的預定性和統一性,注重對話過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正如新課程標準所一語道出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閱讀過程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應激發和尊重學生對課程新價值的創造。由此說來,教師就應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自覺放棄傳統意義上把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觀念,這樣,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園地中含英咀華,采擷知識的果實。
這堂課讓我受益匪淺,因為通過魯莊公有無遠謀這場辯論,讓我看到了學生中蘊藏的可貴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改革開放年代的學生已經不甘心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他們的敢想敢說,大膽地思維,大膽地發言,而且能言之有據,言之有理。所謂創造性,就是在閱讀中不迷信書本,敢于批判,推陳出新,能入于書而又出于書,學于書而不拘泥于書,只有這樣,才能在閱讀中始終充滿朝氣和活力,才能引爆新思想,新創見的火花。同時,它讓我深深意識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熱情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見解的精神,更要對不同的理解予以及時中肯的評價,并引導學生在探究、碰撞的動態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2
本次參加優質課講授的是《曹劌論戰》的第二課時,本課時的能力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學習圍繞中心“論戰”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寫法;二是學習評價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作品豐富的思想。情感目標是: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認識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學習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重點是領會詳略得當的寫法與評價人物。
文言文的教學重在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積累文言語匯,因此課堂的朗讀練習就尤為重要。這個目標在第一課時已經完成,故而本課時需要對上一課時學生掌握重點文言詞句的情況進行檢查,并借以鞏固文言知識,熟悉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討論達成本課時的兩個目標。從課堂實效看,基本很好完成了教學目標。成功之處有下列幾點:
1.目標設置得當,扣住了教材的特點與單元重點。
2.問題設計有層次有梯度。在閱讀理解階段通過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加以引導,提示思考方向與角度,降低思維的難度,不僅節省了時間,提高思維質量,而且提高了課堂效率。在設計問題時,避免了細小瑣碎,注重整體感知,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與分析思維的能力。
3.緊扣文本,培養思維的批判性與創新性。在引導學生對問題理解時,緊扣教材,注重讓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做到言之有據,言之有理。避免了猜答案的現象,培養思維的嚴密性。在對魯莊公評價時,則提示學生注意結合特定時期人物身份,客觀公正的評價。這一提示促使學生關注真實歷史環境中的歷史人物,而不是離開歷史,以今論古,苛求人物。結果學生對魯莊公作出了創造性的公正評價,很好地達到了教學目標。
4.媒體手段使用得當。通過媒體手段將視頻朗讀、圖片、文字等資料用動畫形式展現;對重難點知識則利用字形、字體、顏色變化加以區別強調,起到提示作用;提高了課堂效率,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5.教學環節設計緊湊完整,銜接自然合理。以鞏固檢查詞句理解導入,聽讀復述熟悉課文內容為基礎,自然引入對寫法特點的領悟,然后進入對課堂的重難點內容理解的引導:評價人物。再水到渠成的進行全文的總結,設計了幸運闖關題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語文知識積累。
教學中的不足:
1.若單從本節課看,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相對較少。但因為已布置學生提前預習思考,因此課堂關注的側重點就在思維的嚴密性與創新性,在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從設計意圖看,本節課也較為成功。
2.原教學設計時,復習鞏固階段是先聽讀、復述課文,再復習詞句,教學時我作了調換,這樣與分析階段銜接更自然緊湊。拓展部分“幸運闖關·戰爭文化”中最后一個問題是:出自本文的成語是什么?這個問題放在拓展部分不合適,建議放在“總結全文”部分。
3.由于課堂時間緊,內容多。原計劃讓學生交流質疑,以學生提出的不懂問題引入分析評價環節的設想也臨時做了調整。得失暫無結論。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3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學存在兩種偏向
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講,課堂氣氛沉悶、索然無味,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從整體意會,輕基礎知識的落實,學生沒有積累文言文知識。文言文教學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其結果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因為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知識掌握勢必不牢。文言文教學同樣應倡導自讀——質疑——討論---創新,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現問題,然后通過師生互動,相互討論,最后解決問題。教師不必顧慮這樣組織教學會影響教學進度,也不要擔心自己準備的知識沒有全部傳授給學生,關鍵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在課堂中得以充分的發揮,學生的能力是否在課堂中得到培養和提高。自讀、質疑的過程是學生探索、研究的過程,討論的過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結論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才能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 課堂框架描述
帶著這樣的思考,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1、第一環節:從“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導入,揭示課題。
2、第二環節: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糾正字音、注意停頓、不讀破句;學生自譯課文。
3、第三環節:思想內容分析,不懂之處提出疑問,特別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處。
4、第四環節:拓展長勺之戰的戰爭場面,聽“十面埋伏”的名曲,學寫古戰場的`描寫。
三、案例分析
第一環節:從“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導入,揭示課題。選文是名篇佳作,讓人文情感走進文言課堂。文言文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字詞句的解釋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讓學生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滋養中,情感上產生共鳴。學生會對“長勺之戰”是怎么取勝的?較感興趣,會深入地鉆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內涵,特別是對題目為什么不改成“長勺之戰”等,發生疑問,探究教材的可研究價值。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糾正字音、注意停頓、不讀破句,學生自譯課文。意在扎扎實實地進行文言文教學。這里說的字詞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與現代漢語意義、用法不同的實詞,文言虛詞,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教學的重心放在翻譯課文上,字詞句的學習就會湮沒在整個翻譯過程及譯文中,學生對它們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因為學生沒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詞語)和“建筑方式”(句式),當然談不上知識的遷移。再說,也沒必要去整篇翻譯,逐字逐句去講解、翻譯,只會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講到九霄云外去。當然,配合教學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譯還是要做的。
第三環節:思想內容分析,不懂之處提出疑問,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文言語言素材,在前一階段的熟讀背誦中,也大致對文言內容有了一點了解。或許此時,他們更想了解文言閱讀的規律,此時,正是對學生進行文言語法等教學的好時機。適當的講解、典型文言語言現象的剖析,都應該在這個階段完成,因此,語譯、講解應該成為這一階段重要的教學方法。
第四環節:拓展長勺之戰的戰爭場面,聽“十面埋伏”的名曲,學寫古戰場的描寫。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讀課文,用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對作品的不確定的“空白”處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的觀察,更新途徑重新審視,注重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去發現,發現知識,發現感受,乃至發現自己。這時他們的關注點從對語言知識的轉向存在于作品本身的藝術與美學價值。能夠到達這個階段,那么,學生的文言能力應該是基本形成了。
對于“鑒賞層”的,就應該避免逐詞逐句的串講、翻譯,立足于整體的欣賞和把握。課后拓展:除了課堂教學上要注意,語文教師還要充分發揮日常作業、作文、課外閱讀指導、興趣小組或講座等活動的作用,有計劃地綜合運用,讓它們圍繞課堂知識講授的中心,在思想和認識上作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發現文言文的博大精深,激勵學生繼承與發揚古代文化精粹。
四、反思本節課
運用了合作研討的教學法設計教學,強調學生在合作中發現和探究,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自由、活潑的學習情境,學生在自主的空間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維和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精神和創新意識。將創新教材、創新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4
按以往傳統的教學,教學《曹劌論戰》這篇文章,就是讓同學們讀讀,譯譯,再串講全文,把曹劌的“遠謀”充分挖掘一番,再與魯莊公的“鄙”對照一下,學生知道課文通過對比手法刻畫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這篇課文就算完成任務了。
但為了更有效的達到課標的要求,我就想讓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思考,也有足夠多的時間討論,發現問題。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作為一種課程理念,我心里已經清楚明白了,但很難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貫徹實施。在一堂課中間,放手傾聽學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覺將學生的感受納入自己的思維框架的“終”。每個學生都富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當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限止,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創性的東西,所以課堂氣氛雖活躍,卻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
但本節課卻有一些收獲。
1、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文的朗讀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完成的,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分地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在分析課文結構時,同學們眾說紛紜,我并沒有作過多的否定,而是給了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讓同學課下有意見的同我個別討論。課堂有秩序地進行著,每個同學都極力表現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尋找充分的論據,以說服別人。
2、語文課堂中沒有丟掉“朗讀”這個基本的教學手段:
朗讀是眼、耳、腦并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是書面語言的聲化,是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用聲音再現原作的一種手段。學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種功效。
3、思想教育應該貫穿其中:
如果不能透過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質,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就少了一半。學習了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從中初步認識到戰爭的`本質,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面對矛盾沖突,對學生很有幫助。學習語文知識絕不能僅限于課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習了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在中運用,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培養這種習慣,如果學生的條件有限,老師也要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幫助,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這也正是新教材設置綜合性學習的原因。
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我認為還是學生在最后的課外延伸當中,當我讓學生說說自己做為班級中的一員,在重大活動當中應當怎么做的問題時,我先讓班長回答,班長舉了自己在運動會上沒能積極參與比賽,只是做些后勤工作,而且不能很好關心比賽的同學而自責,同學們都更加興奮了。接下來就有更多的同學站起來說了自己曾經不關心或沒有這種意識的缺點,并表示以后一定要積極改正。
4、分析魯莊公這個人物形象,學生自己就發現其人并沒有如曹劌所說的那樣“鄙”,他們發現魯莊公是一個很好的人物形象。有的同學能夠例舉證明。還有的同學能夠辯證地看待魯莊公這個人物,都有不錯的表現。還有的學生說,曹劌的論述也不是完全正確的,因為課文里邊提供的證據也不是完全能夠證明他的觀點。從課文的分析里,能夠看出學生自己思想的火花。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5
xx月xx日,本人在xx初級中學執教《曹劌論戰》,這些天來,關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一直在腦海中縈繞。經過反思沉淀,我最大的感受是:關注學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前提。
教師關注學情是貫穿教學始終的,課前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較為準確的判斷,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的情況指導學生突破學習的“卡殼”,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教學的效果。
教學《曹劌論戰》前,我認為學生在翻譯、理解課文存在較大的難度確定教學目標:首先通過指導學生,讀通課文;其次,通過小組合作,學生翻譯課文;第三,通過探究弱魯國戰勝強齊國的原因,進而分析曹劌的形象特點;第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從學情出發,在以下三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指導學生的朗讀,范讀課文
雖然在前置作業布置學生按要求讀三遍課文,但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我發現他們朗讀存在沒有讀出感情、過段停頓不明顯等問題,于是,我先讓學生體會三個重點句子的感情: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通過引導學生體會到朗讀這三個句子的語氣。
接著,我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朗讀了課文。當我讀完,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最后,我請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學生通過老師的指導和范讀朗讀得比前次好了不少。
教師在學生朗讀中發現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學生就容易讀順課文。
二、組織學生合作解決翻譯疑難句子
有效的合作學習擴大學生間的交流,促進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提高教學效率。
前置作業中,我設置了讓學生在預習時找出自己不會翻譯的句子。學生在交流前已經有所思考,有所準備,這為課堂交流奠定了基礎。很多兩小組都較為積極地投入到合作學習中。在后來老師檢查“何以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等幾個句子的翻譯中都能準確說出其意思,可見學生合作學習是比較有效果的。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目標之一,我以為衡量一節語文課的品質,發展學生的思維是一個重要條件。在問題探究環節我提問學生:“曹劌認為評什么條件可跟齊國打一仗?”有學生回答道:“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我順勢追問那個學生“為什么曹劌認為魯莊公回答的另外兩點不能作為條件與齊國一戰?”起初,學生回答不上來,我請她再讀句子,引導她“‘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在曹劌眼里屬于什么?”這位學生頓悟到是“小惠”。同理,“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學生領悟到曹劌認為是“小信”。雖然在這次問答中學生沒有對答如流,課堂顯得不是很順暢,但我覺得這樣追問是有價值的,它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當然,依據學生的學情,我在這堂課的一些方面把握得還不夠到位
一、組織學生誦讀不夠充分
《曹劌論戰》是篇幅比較長的課文,學生不經過熟讀,是很難理解的。在這節課,我雖然對學生朗讀進行指導,但從頭到尾學生整體讀了三次,個別讀了兩次,朗讀次數明顯不足。雖說在課前要求最起碼讀三遍,但學生還是沒法達到熟讀的.,這樣限制了學生對的深入理解。如果在教學中多用8——10分鐘組織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朗讀,比如分角色讀“戰前討論”,讀全文的翻譯,配樂誦讀全文,學生就可以熟讀成誦,而到了下面環節:“理解曹劌與魯莊公的論戰”和“分析曹劌的形象”就有了較為充分的鋪墊。
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
課前,我從這個班的班主任了解到:這班學生總體而言回答問題反應不快,很少在大場合上公開課,也許會有畏懼心理。在教學中,我很注重鼓勵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縱觀整節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是不夠高。
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高,是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永遠值得教師探究的問題。從教師層面考慮,我認為在這節課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太高的原因在于:
1.教學目標是從教師角度考慮確定的,而不是由學情生成的。只有教師的“教”是學生的“學”所需要的,教師的“教”才能很好作用于學生的“學”。
2.教師的鼓勵還不能達到“煽情”的效果。特別在課堂中間,進入學習的難點“分析魯國戰勝齊國的原因”,更應該用鼓動性的語言去調動學生的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上課時要始終注視著學生理解知識的過程,他用不著等到下課后再去了解學生領會了教材沒有,在課堂上就能看出學生的腦力情況。”是的,教師只有時刻關注學情,準確地把握學情,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促進學生的學習。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6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在繪畫和辯論中去學習這篇文章的閱讀理解,教師只是起一個調控的作用。設計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一切以學生的發揮為主,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和舞臺。本課的前期準備:男女學生各自推薦十名代表,我把課文分成四個部分(鄉人勸說;君臣對話;指揮作戰;戰后總結),通過抽簽男生選擇了1和3兩個部分,女生是2和4。接著各自回去通過集體討論對所選的兩個部分進行創作,形成兩幅插圖。然后經過交換,男女生對對方的創作進行集體評議,尋找漏洞和不足,結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再創作兩幅插圖,作為當場的展示。本課的提問設想事先是無法準備的,因為學生如何進行辯論,會有什么措辭,教師在課前并不知曉,男女雙方的辯手也不知道對方會使用什么招數,一切全部是課內的當場發揮。我在課前強調了一點“辯論的依據是課本”。因為我估計學生可能會辯論一些枝節的問題,我希望通過辯論能對課文的整體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了解,對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評價。整堂課按照介紹、辯論、展示、再辯論的方式進行,最后是問卷檢測。
本節課采用的是圖畫結合辯論的方式,從課文本身來看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原文重在“論”字上,語言和形象畢竟是有明顯的差異,應該講是給學生出了一個難題,也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但我的教學初衷不是要求學生通過繪畫和辯論一下子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其實,對于學生我沒有明確的要求,他們能說多少是多少,說得對或者不對(對照認可的`標準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要敢說,要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每個人對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學生也是如此,她們把理解轉化成圖畫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總有他們自己的道理,我想這就是我這節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我覺得有幾個地方不能令我滿意。首先,學生在辯論中往往枝節問題化時太多(以至于檢測的時間顯得倉促),我不得不中止一次,以提醒雙方辯者要以課本為依據,看來此類課教師課前的指導要加強,重要的注意事項要明確。其次,辯論四組圖畫共八幅顯得多了一些,原本我打算讓課堂內的其他學生也可以隨機發問,增加辯手辯論的難度,培養他們的應變能力。從教學實際來看時間明顯不夠,所以,我覺得不妨重點突破“指揮作戰”這一環節,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7
《曹劌論戰》的主要內容是記敘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它生動形象的說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全文的關鍵是“遠謀”一詞,通過人物的對話,再現曹劌的“遠謀”和“肉食者鄙”。教這篇課文時,我覺得這么短小的古文,又沒有太多難懂的字詞,對于語文基礎比較好的本班來說,應該很簡單。
針對這篇課文,我按以往傳統的教學,設計了課堂教學環節:學生朗讀,對照課下注釋翻譯全文,了解課文內容;教師圍繞曹劌的“遠謀”與魯莊公的“鄙”,分析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在教學時,我圍繞全文的主旨句展開,首先提出問題:“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大多數學生都能快速找出來。然后從“戰前”、“戰中”、“戰后”三方面分析,最后順利歸納出人物形象。兩節課很輕松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下課后,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莊公也有遠謀。”我聽了一愣,從教參到所有見過的資料,從未提到莊公有遠謀啊!心想:別是嘩眾取寵吧,我揶揄道:“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說:“莊公知道‘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說明他有遠謀。”我說:“莊公是在曹劌的再三啟發下,最終才認識到作戰要靠人民,這只能表明莊公不是一個昏君而不是遠謀。”學生又說:“劉備打仗十有九敗,后來他三請諸葛亮并重用他,才得以三分天下,人們都說劉備有謀略。莊公重用平民曹劌打了勝仗,為什么說他沒有遠謀呢?”
又一個學生接著說:“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莊子問曹劌取勝的原因,為什么是‘鄙’的表現呢?”
我無言以對。是啊,縱觀歷史,國君并非個個能文能武、高瞻遠矚,但只要能知人善任,從諫如流,誰又能否認他的遠謀呢?不恥下問應該是虛心的表現,怎能是目光短淺呢?這兩位學生反傳統的觀點,很值得探討。
我陷入了深思。《曹劌論戰》選入教材多年,我也教過多遍,總是按照教參上現成的說法,把莊公看成一個目光短淺的國君,并把這個評價毫無異議地灌輸給學生,從未根據莊公所處的歷史時代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現在,學生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有理有據,這不能不讓我對自己的語文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無視學生思維的.個性差異,對學生作出整齊劃一的指導,使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所揭示的文本意義和主題思想,學生豐富的感悟和認知便在同一化、標準化的釋義中磨滅殆盡,從而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具有鮮明的個性差異,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因人而異。這就要求教師要淡化課程教學中的預定性和統一性,在閱讀過程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園地中采擷知識的果實。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8
目前語文考試中只有文言文閱讀是課內的知識,在考試中所占8—10分。雖然僅10分,在50分的知識分中占得比重也是比較大,對于學生來說,這項分是比較好拿的,也是必須拿到的。文言文考試的試題一般是這么幾項:文學常識、解釋加點詞、翻譯句子、領會文意。依照考試要求,在教學中我的教學程序一般是從作者入手,然后識記生字詞,重點在理解把握詞義、句意,最后領會文意,體會人物性格。
這一課關于作者的教學強調兩點即左丘明是春秋時期人,我們學習過的春秋時期作品有《論語》《晏子使楚》,也就是要牢記最早的幾位春秋時的作家是孔子、晏子和左丘明。還有一點是《左傳》是編年體史書,以便區分《戰國策》的國別體。在理解內容上,我的做法是先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尤其注意理解詞語古今義的演變過程。例如:“肉食者鄙”的鄙字,原始的意思是邊境,因為邊境地區的人少,相應的那里的人就交流少,見識少,又因見識少而致使那里的.人因私欲而生出許多邪惡的念頭,才有了現在卑鄙這個意思。這樣講對于愛學習的孩子感覺有意思,而且能記憶長久。還有強調從字形上領會字義,如:“遂逐齊師”的逐字,是豕即豬跑了的意思,所以要快追,才有課文中追趕的意思。還有就是通假字特別強調要寫出通哪個字,在解釋意思。還有就是特殊的語法現象,例如:帶“者也”的判斷句式,還有否定句中的提賓等。待到特殊詞語的意義、特殊的語法現象都明確以后,讓學生自己來翻譯句子就簡單多了。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礎上來領會作者的意圖、人物的特點,很多時候學生就能自然領會。
在講課中,堅持這樣的做法,有時累人也很費時,其實這些倒是容易承受,但可怕的是,有些對學習沒興趣的學生,上課時是勉強聽,等到課后再測,腦子里就空空如也了。針對這樣的情況我想以后教學時在保證專心聽講的學生有興趣、長知識前提下,也一定要加大反復練習的機會,來使得更多的學生學懂學明白并且掌握。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9
1、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文的朗讀、翻譯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完成的,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分地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2、教學過程中沒有采用逐句翻譯的傳統方式,而是采用朗讀、表演等形式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這樣做,不但可以消除學生機械翻譯的枯燥感,還能讓學生從課文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3、思想教育應該貫穿始終。如果不能透過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質,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就少了一半。學習了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從中初步認識到戰爭的`本質,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面對矛盾沖突,對學生很有幫助。
4、學習語文知識絕不能僅限于課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習了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在相關文章中運用,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培養這種習慣,如果學生的條件有限,老師也要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幫助,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這也正是新教材設置綜合性學習的原因。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10
《曹劌論戰》緊緊圍繞“論戰”來選取材料。第一段通過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強調人心向背是取決于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突出了曹劌“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第二段簡述曹劌指揮魯軍進行反攻、追擊和最后取得勝利的過程,顯示曹劌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下文分析取勝原因作伏筆;第三段論述取勝的'原因,突出曹劌善于抓住戰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術思想。本文意在表現曹劌的“遠謀”。在教學中老師不僅要分析曹劌這一人物形象,而且分析魯莊公這個人物形象也很重要。這樣就能貫注給學生一個意識:在閱讀中,要善于從多角度、多側面,善于從不同的視點來分析閱讀內容,從而獲得對知識的全面的辨證的理解。
蘇軾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告訴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得出的答案也不一樣。要鼓勵和培養學生的這種意識。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11
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文的朗讀、翻譯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完成的,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分的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沒有逐句翻譯的`傳統方式,而是采用朗讀、表演等形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這樣,不但消除學生機械翻譯的枯燥感,還能讓學生從課文中學到等多的知識。
思想教育應該貫徹始終。如果不能透過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質,學習整篇文章的意義就少了一半。學習了這篇文章,學生能夠從中初步認識到戰爭的本質,并引發學生在生活中正確面對矛盾沖突,對學生很有幫助。
學習語文知識決不能僅限于課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習了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將所得知識在中運用,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培養這種習慣,如果學生的條件有限,老師也要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幫助,做到課內外相結合,這也正是新教材設置綜合性學習的原因。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12
按以往保守的教學,教學《曹劌論戰》這篇文章,就是讓同學們讀讀,譯譯,我再串講全文,把曹劌的“遠謀”充沛挖掘一番,再與魯莊公的“鄙”對照一下,同學知道課文通過對比手法刻畫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這篇課文就算完成任務了。
但是在準備公開時,我想了又想,到底要如何來開這篇課文呢?幾次修改教學設計,總無法找到自身滿意的效果,為了更有效的達到課標的要求,我就想讓同學有足夠多的時間考慮,也有足夠多的時間討論,發現問題。新課程規范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同學、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尊重同學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作為一種課程理念,我心里已經清楚明白了,但很難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貫徹實施。在一堂課中間,放手傾聽同學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覺將同學的感受納入自身的思維框架的“終”。每個同學都富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當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樣的規范去限止,同學的理解往往是下載性的東西,所以課堂氣氛雖活躍,卻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節課也有一些收獲。
1、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同學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文的朗讀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同學完成的,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沛地鍛煉了同學的能力。同學在分析課文結構時,同學們眾說紛紜,我并沒有作過多的否定,而是給了較充沛的肯定和自身的理解,并讓同學課下有意見的同我個別討論。課堂有秩序地進行著,每個同學都極力表示自身的水平,也都能尋找充沛的論據,以說服他人。
2、語文課堂中沒有丟掉“朗讀”這個基本的教學手段
朗讀是眼、耳、腦并用的發明性閱讀活動,是書面語言的聲化,是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用聲音再現原作的一種手段。同學合作探究式的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種功效。
3、思想教育應該貫穿其中
假如不能透過故事看到其中的實質,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就少了一半。學習了這篇課文,同學能夠從中初步認識到戰爭的實質,并引導同學在生活中正確面對矛盾抵觸,對同學很有協助。學習語文知識絕不能僅限于課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習了課文,還要引導同學將所學知識在相關文章中運用,這樣才干做到舉一反三。老師應該引導同學培養這種習慣,假如同學的條件有限,老師也要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協助,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這也正是新教材設置綜合性學習的原因。
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我認為還是同學在最后的課外延伸當中,當我讓同學說說自身做為班級中的一員,在重大活動當中應當怎么做的問題時,我先讓班長回答,班長舉了自身在運動會上沒能積極參與競賽,只是做些后勤工作,而且不能很好關心競賽的同學而自責,同學們都更加興奮了。接下來就有更多的同學站起來說了自身曾經不關心或沒有這種意識的缺點,并表示以后一定要積極改正。
4、本節課我自身開場
我還是較緊張的,導致同學也很緊張,但隨課堂的深入,我也越進佳境,課堂氣氛也越來越好。本節課在設計時也出現了一些失誤,比方一上課時就可以讓同學先讀課文以緩解同學們緊張的情緒。前面人物的分析以和課文結構的分析可以再縮短時間,讓課外延伸多些,讓生多說說自身,課堂效果會更好些。
5、分析魯莊公人物形象
在魯莊公人物形象時,同學自身就發現其人并沒有如曹劌所說的那樣“鄙”,他們發現魯莊公是一個很好的人物形象。有的同學能夠例舉證明。還有的同學能夠辯證地看待魯莊公這個人物,都有不錯的表示。還有的同學說,曹劌的論述也不是完全正確的,因為課文里邊提供的證據也不是完全能夠證明他的觀點。從課文得分析里,能夠看出同學自身的思想的火花。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06-08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必備)12-01
曹劌論戰閱讀理解09-21
《曹劌論戰》閱讀理解09-21
《曹劌論戰》原文翻譯11-15
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12-29
閱讀理解曹劌論戰09-20
曹劌論戰的閱讀理解09-21
《曹劌論戰》的閱讀訓練09-17
《曹劌論戰》人物分析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