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愚公移山》知識點歸納大全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不管我們學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你知道哪些知識點是真正對我們有幫助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知識點歸納大全,歡迎大家分享。
《愚公移山》知識點歸納1
一、文章內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二、文學常識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
2、《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語音
太行(háng) 萬仞(rèn) 懲(chéng) 塞(sè) 汝(rǔ) 曾(céng)
諸(zhū) 箕(jī)畚(běn) 荷(hè) 孀(shuāng) 齔(chèn) 叟(sǒu)
匱(kuì) 亡(wú)以應 厝(cuò) 雍(yōng) 冀(jì)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無隴斷焉 隴通壟,高山
6、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異義詞
1、河陽之北 河:古義:黃河, 今義:泛指一般河流
陽: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
2、達于漢陰 陰: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
3、指通豫南 指:古義:直,一直, 今義:手指
4、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曾:古義:乃,并 今義:曾經
5、投諸渤海之尾 諸:古義:之于, 今義:各個,許多
6、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古義:負荷, 今義:荷花
7、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毛;古義:草木, 今義:毛發
8、北山愚公長息曰 息:古義:嘆氣, 今義:休息
9、雖我之死 雖;古義:即使, 今義: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雖然
10、懼其不已也 已:古義:止, 今義:已經
11、無隴斷焉 隴斷:古義:山川阻隔, 今義:把持獨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義:怎么會,哪怕 今義:不值得做,犯不著
六、詞類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動詞的使動用法,阻止,使……停下
2、面山而居 面:名詞用作動詞,面向,面對著
3、吾與汝畢力平險 畢:形容詞用作動詞,用盡 險: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
4、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詞用作狀語,用箕畚裝(土石)
5、懲山北之塞 懲: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苦
6、聚室而謀曰 聚: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聚集
七、一詞多義
1、方:(1)方七百理(古代稱面積用語,縱橫)(2)今方來,吾欲辱之(將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3)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本來)(4)固若金湯(堅固)
3、窮:(1)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盡)(2)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窮困)
(3)蟬則千轉不窮(盡)(4)非咨詢不窮其致(追究到底)(5)窮兇極惡(極端)
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樣)(2)聞水聲,如鳴佩環(好像)
(3)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盤(符合)
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極狹,才通人(通過) (3)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相通)(4)政通人和(順利)(5)通計一舟(全,整個)
八、重點詞語解釋
1、年且九十 且:將近
2、懲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繞遠
4、聚室而謀曰 室:家
5、吾與汝畢力平險 汝:你
6、雜然相許 許:贊同
7、其妻獻疑曰 獻疑:提出疑問
8、以君之力 君:對對方的尊稱,相當于“您”
9、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曾: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可譯為“連……都” 損:削減 丘:小山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樣
11、且焉置土石 且:連詞,況且 焉:疑問代詞,哪里
12、投諸渤海之尾 諸:之于
1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挑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墾壤 扣:敲,鑿
15、始齔 齔:換牙
16、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易:交換 節:季節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徹:通
18、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窮匱:窮盡
19、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負:背
九、特殊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 主謂倒裝
2、帝感其誠 被動句
3、何苦而不平 賓語前置
4、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定語后置
十、朗讀節奏
遂率 / 子孫荷擔者 / 三夫
十一、理解性默寫
1、“愚公”移山時得到了人們的支持:初定計劃時雜然相許;深入研究時其妻獻疑;移山過程中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2、“愚公”堅信移山成功的依據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駁論部分。“智叟”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文中列舉的論據是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來駁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話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駁的方式是駁論據;其結果是河曲智叟亡以應。
十二、重點語句翻譯
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
2、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聰明了。
3、、如太行、王屋何?
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
4、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用泥箕、筐子裝上士石運到渤海邊上。
十三、課文內容理解
(一)理解性默寫。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②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
③愚公移山面對的困難是: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④ 愚公移山解決方法是: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⑤愚公是怎樣開始工作: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⑥文段中表現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處典型細節是: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⑦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或:“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⑧愚公移山的最終結果是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聰明勸愚公改變主意的句子是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⑨出自本文的成語: 愚公移山。
(二)分析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現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聰明;“北山愚公長息曰”中的“長息”表現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長息”屬于人物的神態描寫。
2、“雜然相許”與“其妻獻疑”意思是否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雜然相許”表明愚公提議移山受到眾人的擁護;“其妻獻疑”是出于對愚公的關心,并不是反對愚公移山。
3、從愚公之妻和智叟說話的語氣來分析,兩人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有何不同?這兩個人說的話對情節的發展分別起怎樣的作用呢?
(1)愚公之妻的話是關心的語氣,她并不反對移山,只是提出要解決“焉置土石”的問題。
(2)智叟的話帶有輕視的(或譏諷的、挖苦的、責備的懷疑的)語氣,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獻疑”引出了討論運土的問題。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駁。
4、下面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B)
A、愚公有遠大的抱負,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以看出,他移山是為了造福千千萬萬的人和子孫后代。
B、本文采用神話的方式結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偉大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戰勝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還親自上山“扣石墾壤”,說明他對移山很有信心,這主要來自他對人和自然關系問題的`正確認識。
D、愚公跟智叟的對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長遠卻命名為“愚”,智叟鼠目寸光卻命名為“智”,這樣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諷刺效果。
5、文中將愚公率領子孫們決心挖山不止的壯舉與智叟嘲諷、懷疑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并主要運用語言、動作的某些手法來表現情節內容,塑造人物形象。
十四、開放性試題
1、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這樣唱道:“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 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請談談你對愚公“開路”精神的理解。
挖山不止的頑強意志,排除非議的堅定信心。答全兩點得2分;如只答出一點,但能說透徹,也可得2分;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得1分,言之有理且有新意,得2分。
2、《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說明了克服困難要下定決心的道理,教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今天,站在保護大自然的角度,談談你對“愚公”挖山的看法。
示例:像愚公這樣挖山不行。因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徹底的破壞后,會導致沙化、生態失衡,會給人類生存帶來禍患。(答案必須是否定的,凡在保護環境、大自然的前提下,從其他方面指出危害或指明做法、提建議均可)
3、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話故事中,還有哪些與《愚公移山》的意義相同?請寫出故事的名稱,不少于兩個。
夸父追日、精衛填海 。
4、讀完這則故事后,有人認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認為愚公確實很愚,而智叟才是有頭腦的人。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請寫出你的真實想法。要求觀點明確,言之成理。
愚公年且九十,不怕自己年老體衰,帶領子孫挖山除險,使道路平坦通達,為子孫后代造福,其精神十分可貴,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如果從利己的觀點看,他是不聰明的,如果從利人的觀點看,他又是大智大勇之人,他帶領子孫們挖山是因為憑借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子孫們的力量才是無窮無盡的,依靠他們堅持不懈,才可以克服任何困難。至于繞山開道或搬家,就不能塑造愚公的形象,表現愚公的精神了。
《愚公移山》知識點歸納2
一、知識儲備
1、字詞積累。河陽:黃河的北岸。河,黃河。年且九十:年齡將近九十。且,將要,快要。
出入之迂:進門出門要繞遠。迂,曲折,繞行。平險:鏟平險峻的大山。險,本文指險峻的大山。
雜然:紛紛。獻疑:提出疑問。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如……何,把……怎么樣。叩石墾壤:鑿石頭挖泥土。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殘年余力: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力氣。何苦而不平:擔心什么鏟不平?苦:愁,擔心。懼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無隴斷焉:沒有高大的山了。隴斷: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御寇,戰國前期思想家。
二、文本解讀
1、謀篇立意: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富有神話色彩,讀來膾炙人口。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動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偉大魄力,同時也說明了要想戰勝困難,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題,首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注意概括主題的方式,通過什么樣的事,來表達怎樣一個中心。)
2、文章脈絡
課文有四個自然段落:
第一段:寫故事背景。句句都與下面的情節有關:“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說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艱難,其中“方”和“高”,極言移之不易;“本在”這一句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決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難,立即行動。這一段是故事情節的開端和發展。
第三段:寫愚公駁斥智叟的觀點,是故事情節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聰明之態。智叟出語句句都是譏笑與責難,“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余力”又顯出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語氣很重,則簡直是譏笑愚公無能了。愚公聞智叟之言“長息”,說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駁智叟的話里說得十分清楚。這段話是用“頂真”的修辭手法寫,一句頂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了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最后用“無窮匱也”結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接著用“而”字一轉,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加增”。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話的結尾。這故事的結局也照應了故事的開端。以神話結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充分顯示了人類的偉大力量。“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說明了移山的結果。
3、寫作方法
1、主要是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如:(1)愚公和智叟對挖山的不同態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孫,遂率子孫“叩石墾壤”,而智叟則認為“以殘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通過對比,愚公的這種改造、征服自然的堅強毅力更加感人了。
(2)愚公之妻與智叟對愚公移山態度的對比。其妻是出于對愚公的關心,是從“獻疑”角度說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但她沒有反對的'意思。而智叟顯然是譏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余力”尤顯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語氣很重,則簡直譏笑愚公無能了。
其他一些對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現了文章主題。
2、神話結尾,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了天神、天帝,兩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給這本難結局的故事以一個圓滿的結局。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種美好愿望。這同一般的宣揚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三、同步訓練
1、《愚公移山》選自《xxx》,這是一篇。
2、解釋句中的字:
⑴雜然相許(許:雜然:
⑵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⑷帝感其誠(感:)
⑸而山不加增(加:
⑹聚室而謀日(聚室:)
⑺何苦而不平(苦:)
⑻吾與汝畢力平險(險:)
⑼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匱:)
《愚公移山》知識點歸納3
一、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無隴斷焉 “隴”通“壟”,高地
6、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二、古今異義詞
1、河陽之北 河:古義:黃河, 今義:泛指一般河流陽: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
2、達于漢陰 陰: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
3、指通豫南 指:古義:直,一直, 今義:手指
4、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曾:古義:連-----都-------, 今義:曾經
5、投諸渤海之尾 諸:古義:之于, 今義:各個,許多
6、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古義:負荷, 今義:荷花
7、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毛;古義:草木, 今義:毛發
8、北山愚公長息曰 息:古義:嘆氣, 今義:休息
9、雖我之死 雖;古義:即使, 今義: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雖然
10、懼其不已也 已:古義:止, 今義:已經
11、無隴斷焉 隴斷:古義:山川阻隔, 今義:把持獨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義:愁什么,哪怕 今義:不值得做,犯不著
三、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狀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四、一詞多義:
且:
1、 年且九十(將近)
2、且焉置土石(況且)
其:
1、其土石如何(加強反問語氣 那么多 )
2、懼其不已 ( 代詞,他)
之:
1、跳往助之(代詞,他 )
2、雖我之死( 的 )
3、以君之力( 助詞,的` )
焉:
1、且焉之土石(哪里 )
2、始反一焉( 語氣助詞 )
固:
1.汝心之固(頑固)
2. 吾義固不殺人(本來)
亡:
1.今亡亦死(逃走)
2.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而:
1.面山而居(表修飾)
2.聚室而謀(表承接)
【《愚公移山》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口技》知識點歸納07-27
古代官職語文知識點歸納09-14
《詩詞賞析》古詩詞知識點歸納09-08
滕王閣序》知識點歸納大全09-09
高中語文《離騷》知識點歸納大全01-06
語文比喻修辭手法知識點歸納08-01
形容詞與介詞的搭配知識點歸納09-24
《曹劌論戰》知識點歸納與專項閱讀09-10
現代文閱讀常用的修辭知識點歸納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