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課文《故鄉》教后反思(通用10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課文《故鄉》教后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課文《故鄉》教后反思 1
本文是一篇傳統的教材篇目,也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學中再走“介紹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負了新課改教材選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 遵循作者寫作思路,走進作者心境,把握小說主題,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作品。
“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很好。
二、 加強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鏈接,為作品注入時代的活力。
魯迅作品中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不僅僅作用于小說所屬的`年代,而應是永久性的。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作品與現實的鏈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涵;由閏土“多子”的事實到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舊中國農民問題到今天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生活,與閏土做個對比,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這些教學環節使學生思維敏捷,情緒高漲,教學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中我讓學生發表個人見解、辯論、討論穿插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另外我還設計了“再回故鄉”等一系列說話題目,讓學生盡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發現和創新的熱情。
總之,作為新課改的實踐者,我也堅信魯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闡釋,教改之路是靠千千萬萬的實踐者走出來的。只要我們滿懷信心地走下去,定會踏出一條光明之路來!
初中課文《故鄉》教后反思 2
本組教材彌漫著“款款思鄉情,濃濃的戀鄉意”。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首先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通過讓學生通過讀書來體會作者對家鄉的思戀、熱愛的思想感情。
二、通過對比閱讀,使學生領悟到,思鄉的情是一樣的,思鄉的方式、寄托的對象卻是因人而異的,引發鄉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從而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景物和事情表達出來的。
三、通過讀書,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其次,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還重點進行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研究。我認為略讀課文的教學注重讓學生自讀自悟,老師要大膽放手,確實給出足夠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從容地讀上幾遍課文,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在集體交流匯報展示環節,應營造寬松愉悅的交流氛圍,激勵學生樂于暢談自己的讀書所得,老師則要認真傾聽,及時捕捉"鮮活信息",或點撥指導、或引發討論、或歸納學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初中課文《故鄉》教后反思 3
小說是我最喜歡講的一種文體,《故鄉》這顆選自九年級義務教育蘇教版九年級上第五課,小說結構精巧,人物形象生動,再結合濃郁的抒情,個性化的語言,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營造了辛亥革命后濃厚而逐漸衰敗的江南風情。
《故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描寫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民的遭遇和精神病苦,抒寫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存在的'隔膜的深沉憂慮以及打破隔膜厚壁障,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在講課的時候,對于九年級的學生以及掌握了學習現代文基本方法,在第一課時讓學生以自學為主,將字詞、作者、時代背景、文章結構交給學生去解決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自學和小組學習相結合,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第二課時捉住人物和環境展開學習,從小說三要素入手,以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和典型環境為主,深化本文的主題,掌握對比手法的作用,深刻體會小說中通過對比,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來深化主題,升華主題。
在講課過程中,學生發言不夠積極(學生預習不充分,教師引導不夠),師生配合不夠默契,使得課堂不夠活躍。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學習魯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闡釋,滿懷信心,將教改之路進行到底!
初中課文《故鄉》教后反思 4
故鄉寫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的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如何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首先我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查閱了有關辛亥革命的資料,了解作者寫作文章時的社會背景,認識辛亥革命歷史意義,失敗的原因。再援引了《中國近現代農民問題的研究》中的相關資料,給學生一個直觀感受。
對于本文主題的把握,重點放在對楊二嫂、閏土、“我”三個人物形象的分析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進行該環節時,我給予學生研究人物的方法指導,從兩個角度來談:注意品讀人物的言行舉止和人物發展變化過程來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課堂上反復訓練,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但在此環節的教學中,我沒有給學生足夠時間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對作品的思想進行進行探討。
引導學生分析寫作特色,有幾點學生自己是能說出來的,例如:對比手法的運用、環境描寫的作用。該環節主要是學生討論,老師點評總結。但此環節處理的較倉促。
初中課文《故鄉》教后反思 5
中學生普遍認為魯迅的作品語言艱澀,主題深奧,實在難以理解。而《故鄉》一文無論是從內容到形式,從人物塑造到環境描寫,從歷史意義到現實價值等,可講可學可探究的內容太多了,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讓學生在能接受理解的范圍內探究,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在對閏土這一人物形象分析時,我沒有分析采用了哪些描寫手法來寫人,而是分析其變化,在人物變化中,分析其語言,在語言描寫中,分析省略號這個標點的運用,省略號運用中只分析中年閏土見到我是說的最短的一句和最長的一句。這樣處理文本,就引導學生對緒的內容,艱澀難懂的語言輕松地理解和把握了。
總之教學本課,我本著一種潛入深處的原則,在分析文本時,簡單入手,在挖掘主題是,注重由淺入深,這樣,學生既輕松地學習了課文,有深刻地了解了本文的主題,何樂而不為!
但是,在聽完了同組丁老師的講課內容后,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樣的問題,在她的引導下,如此輕松,條理如此清晰,文本挖掘地如此的深刻,這些將是我在日后的工作中應該探索和研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將本著學習研究的態度,向同組的其他老師學習!
初中課文《故鄉》教后反思 6
本課彌漫著“款款思鄉情,濃濃戀鄉意”。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通過讓學生通過讀書來體會作者對家鄉的思戀、熱愛的思想感情。
二、通過對比閱讀,使學生領悟到,思鄉的情是一樣的,思鄉的'方式、寄托的對象卻是因人而異的,引發鄉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從而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景物和事情表達出來的。
三、通過讀書,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其次,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還重點進行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研究。我認為略讀課文教學學生的自讀自悟,老師要大膽放手,確實給出足夠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從容地讀上幾遍課文,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在集體交流匯報展示環節,應營造寬松愉悅的交流氛圍,激勵學生樂于暢談自己的讀書所得,老師則要認真傾聽,及時捕捉“鮮活信息”,或點撥指導、或引發討論、或歸納學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初中課文《故鄉》教后反思 7
在本班普通班課堂教學中進行了教學實踐,教學效果不明顯,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后語文課代表與我私下交流時一語道破天機,“課前基本沒有預習,對文本的內容不熟悉,傷感悲涼,憂郁孤獨的感情不能較好的領悟。他說:“課堂上若能有充分時間品讀就好了。”教學設計方案嘗試按散文文體規律: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學思想去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營造的`“故都的秋”獨特的秋的意境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生動活潑地獲取知識,合作發現、協同發展。
教學是把雙刃劍。在教學過程中,若能有效的整合文本資源和學生資源,可能是另一重境界了。這堂課給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學前,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尊重學生的獨特閱讀體驗,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只重視問題的解決而忽視問題的發現。其實,與解決問題是思維的兩個互逆的過程,兩者缺一不可。
教材只是作為教學活動展開的一種文本和載體,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有必要重新對其審視和反思,充分挖掘整合其中的審美價值和人文價值,教學的模式決非是一個個框框,倘若教師背著框框進課堂,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個體,手腳都會被束縛,就不可能生成活的課堂。
初中課文《故鄉》教后反思 8
本文語言準確、形象、優美。全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因為后面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出來,由于我用了許多激發性評價語言,調動了學生的讀書積極性,使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松愉悅。
本文是一篇文筆亮麗的.抒情類寫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備一定讀、說、寫能力的高年級學生,再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必須要進行寫法的滲透。
課上我觀察了一下,發現學生自主預習的內容也不少,但為什么課堂上不積極舉手發言呢?我想或許是自己剛帶這個班學生對教師不了解不敢輕易舉手發言,或許是怕他們所預習的內容不合要求,或許是不知道該怎樣匯報的緣故吧!但不論怎樣我都得盡快努力改變這種局面,使他們想學會學得有效。
學生能力培養遠遠重于知識傳授,所以我們得盡快使學生動起來、活起來,使他們掌握一些學習方法,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這樣他們才會學得更自主、更開心,我們的課堂也才會更有效。在以后的教學之中我會繼續努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
初中課文《故鄉》教后反思 9
今天上《故鄉》第二課時,教學重點定為研討人物感悟寫法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在課堂中最突出的地方在于通過對閏土和楊二嫂有關語言動作外貌的刻畫,通過對比突出形象。比較兩個人物塑造時的'異同,同學在有味地朗讀中體會出了人物語言的鮮明個性。
比較兩人的不同時學生對此較到位,一個有現實到回憶,一個有回憶到現實。在析楊二嫂時為什么先聞其聲再見其人?這個問題是課堂臨時生成,沒想到學生答的還不錯,為了突出其靈牙利齒的口,和尖酸刻薄的語言。引出了《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出場。歸納寫人物的方法:1為突出人物善說可先聞其聲再見其人。2為使人物更鮮明可用插敘有現實寫到過去進,也可有回憶拉回現實。進而比較倆人變化的原因也較到位。
課堂存在問題:
1、課文太長讀時太少,學生讀的淺。
2、寫的訓練只落實到了方法而沒有落實寫的實際中。
3、堂還是太急,沒有慢下來靜下來。
初中課文《故鄉》教后反思 10
終于遇到我熟識的“閏土”了,終于面臨不可回避的魯迅了。
它是一篇小說,但它是魯迅的小說。許多學生甚至老師害怕又鄙視魯迅,把《一件小事》的主人公誤認為是車夫,說他敢于承擔社會責任。假如是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成為魯迅了,寫一個敢于承擔責任的人— —不難!千萬不要忘記人家是魯迅,他不是在寫車夫的敢于承擔社會責任,而是寫“我”,一個知識分子,在五四后看到了中國社會的希望在于逐漸登上歷史舞臺的無產階級。這對于整天想著玩PSP的初中學生來講那簡直是——我不知道應該用什么語言來形容了。
魯迅的“故鄉”是真切的,也是虛擬化的;故鄉中的人事既是發生過的.,又是不盡然如此的。他想說的是辛亥革命后的農村非但沒有走上新路,反而是受社會的動蕩的影響,瀕臨破產而民不聊生。愚昧的劣根性又使他們看不到問題的所在,所以他們只能“辛苦麻木而生活”或“辛苦恣睢而生活”,就算是來到了城市的“我”也只能“辛苦輾轉而生活”。閏土是最底層的農民的代表,楊二嫂是城鎮小商販的代表,而“我”是城市知識分子的代表,都一樣的辛苦,卻一樣的落迫。這就不是個人的原因,甚至不是一個群體的原因,那一定是他們共同生存的這個時代和社會的原因。
這讓學生明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且,魯迅不僅是批判,還有憧憬。希望“宏兒”和“水生”是一氣,而且過我們未曾經歷過的新生活。并號召人們:“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就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實際上他想說:大家一起行動,創建新的社會!
【初中課文《故鄉》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一年級課文《畫》教后反思09-26
課文《故鄉》教學反思(通用10篇)10-24
精選《春聯》教后反思10篇03-17
《絕句》教后反思(精選10篇)05-16
精選《放飛蜻蜓》教后反思10篇03-05
精選《嫦娥奔月》教后反思8篇06-30
精選《我的叔叔于勒》教后反思13篇10-11
《“閃光的金子”》教后反思(通用9篇)12-04
《美麗的丹頂鶴》教后反思(通用12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