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設計
預習提示:
1自讀課文,做到“三看一查”。“三看”課文:看注釋,看簡析;一查:查工具書。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張,熟悉課文內容。
2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劃標出疑難詞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2背誦課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教學重點
背誦默寫名句。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則氣勢恢弘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預習檢測
1孟子,( )家代表人之一。提出( )的口號,被稱為“ ”。
2《孟子》是一部( )的書。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
研讀課文 品味賞析
1 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作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叛之。
3小組討論,質疑解惑。
教師針對共性問題同意強調,內容如下:
(1)通假字
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去,離開。今義:往,到)
池非不深(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 三里之城(的)
以天下之所順(用) 環而攻之(代詞) 天時不如地利(有利)
多助之至(到)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也。(采用四面保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
4 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 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 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 地利 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進攻--天時不如地利
論據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戰爭中需要“人和”
類推 域民
固國
威天下 治國需要“人和”
結論 得道多助---順之
失道寡助--畔之
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課外延伸,拓展練習
教師提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系現實,古為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樣認識的?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方法總結,暢談收獲
1合作學習有利于同學們的團結,這也是“和”
2反復誦讀,直至背誦。在背誦中理解、感悟課文更透徹。
3“和”是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是團結,共渡難關,是齊家強國得根本。
當堂反饋
1本文的主旨句( )
2表明戰爭三要素的句子( )
3解釋黑體字及句子
親戚畔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池非不深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也。
板 書
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進攻--天時不如地利
論據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戰爭中需要“人和”
類推 域民
固國
威天下 治國需要“人和”
結論 得道多助---順之
失道寡助--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設計(有反思)04-0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閱讀練習04-2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分析03-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及注釋01-14
九年級語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設計03-1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優秀教學實錄06-0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譯文及賞析01-1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及翻譯誰有?03-23
文言文翻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