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九上《鄉愁》教學案例
案例描述
師:同學們,鄉愁是思念家鄉的憂傷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子里就會涌現出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下面就請同學們交流搜集到的有關鄉愁的詩句。
生1:我搜集的詩句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2:我搜集的詩句是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生3:我搜集的詩句是王灣的“鄉書何由達,歸雁洛陽邊”。
生4:我搜集的詩句是杜甫的“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
……
師: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鄉愁》。
師:請大家打開課本第98頁,先來了解作者。書上的介紹非常簡單,哪位同學能介紹得更詳細些?
生1: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臺灣,1958年赴美進修,1959年任臺灣師范大學英語系講師,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生2:我補充一下,余光中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白玉苦瓜》。
生3:余光中詩作的特點是具有濃重的中國意識和深厚的歷史感,構思奇巧,意象新奇。
師:同學們能充分利用課外學習資源獲取信息,非常好。這首詩寫于1972年,當時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寫下了這首詩。
師:同學們,詩歌是跳動的音符,而欣賞詩歌正是將這一個個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華彩樂章。下面我們將奏響的是第一樂章,朗讀吟誦,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先聽老師朗讀一遍余光中的《鄉愁》,注意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
伴隨著“思鄉曲”,教師范讀課文。
師:聽完老師的朗讀,誰說說這首詩的語調、語速、節奏?
生1:這首詩語調深沉,語速舒緩。
生2:詩歌的節奏按照課后習題三的示例,以此類推,就可以劃出來。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一名學生朗讀后,有個學生點評:“語速稍快。”
又一名學生朗讀,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
接著同學們采取男女生交叉朗讀,同桌之間交叉朗讀的方式。
……
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首詩既然采用了敘事的形式,敘述了什么事?
生:詩人從小到大的經歷。
師:概括很準確。詩言情,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生1:思鄉之情,因為“鄉愁”一詞貫穿全詩。
生2:對家鄉的思念及對祖國統一的期盼,“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可以看出詩人渴望和祖國團圓。
師:這兩名同學學習詩歌的方法很巧妙,“詩以一字為工”,光靠讀是不夠的,還要仔細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以挖掘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我們進入第二樂章,這就是琢磨品味,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同學們分組討論:詩歌當中有哪些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
師:請同學們交流一下討論的結果。
生1:“小小的”、“窄窄的”這兩個形容詞使鄉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反襯出濃烈的思鄉之情。
師: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生2:“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組意象是鄉愁這一抽象情緒的具體對應物,具體生動。
生3:“小時候……而現在”,這些表示時間的詩,既寫出了詩人的經歷,又體現出了詩人情感的步步增強。
師:把握住了詩歌的內在聯系。
生4:“這頭”、“那頭”,這兩個表示方位的詞語,用空間上的隔離來表示詩人產生的鄉愁。
……
師:美麗的語言,憂傷的鄉愁,通過對局部語言的品味,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精練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對詩人情感的理解。讓我們大家從整體上再去發現、總結詩歌的新奇美。
生1:這首詩意象獨特,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郵票”等前三個意象是鋪墊,末節抒發了愛國主義深情。
生2:詩歌用表示時間的詞語來組構全篇,層層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發了詩人思念大陸的強烈感情,構思精巧。
生3:全詩都采用“鄉愁是……”的句式,既寫出了鄉愁,又分清了層次脈絡。
……
師:《鄉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麗的戀歌,我們在感受詩人這種真摯的情感之余,何不來嘗試一下,模仿“鄉愁是……”這一句式來寫一寫鄉愁?
生1: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生2: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的童話。
生3:鄉愁是遠行時母親久久的佇望。
生4:鄉愁是故鄉的天空中放飛的風箏。
……
師:同學們,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讓我們期盼大陸和臺灣的統一早日來到。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于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既沒有要求學生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也沒有概括詩歌每節的內容,而是按照“朗讀——品味——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發現詩歌的新奇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詩歌是最富情感的,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針對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能力較差的現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注意語速、語調等。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鄉愁》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學生第一次接觸新詩,教師的配樂范讀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語速、節奏,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一是可以使學生增加讀詩的興趣,另外還可以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他人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在這里,有感情地朗讀始終是放在首位的,事實上,我們在學習詩歌時,都是在誦讀中逐漸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詩以一字為工。”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在這一環節,學生分組討論,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個人的見解,又有集體的智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品析,簡單描述想像到的畫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發現這首詩的新奇之處。學生入情后,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有新發現,并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先去發現,然后說出依據,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這首詩學生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詩歌的層次結構,二是詩歌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華,學生這么多的發現,可見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學生的即興寫詩,是讓他們借助這種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是他們積累的學習語文的寶貴財富。當學生的生活體驗被引發時,學生的情感就會自然地抒發出來,而不是刻意地模仿。這個練習的目的不在于他們能說出多么富有韻味的詩句,而是在于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獨特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
在這樣開放的課堂中,教師要時時認識到,對學生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這對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時候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強調自主、合作、探究,這樣學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展,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充滿個性。
【九上《鄉愁》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蘇教版九上《故鄉》教學案例03-30
蘇教版九上《關雎》教學案例05-06
《論美》教學案例(蘇教版九上)05-06
蘇教版九上《龜雖壽》教學案例05-31
《林中小溪》教學案例(蘇教版九上)03-30
九年級上《秋水》教學案例03-22
人教版九上《致女兒的信》教學案例03-19
蘇教版九上《捕蛇者說》教學案例與評析05-11
蘇教版九上《鼎湖山聽泉》教學案例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