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文《別離》優秀課堂實錄
教學目的
1、加強誦讀,體會詩人的感情。
2、體會詩歌內在的情緒,深邃的哲理。
3、體會詩歌嚴謹的結構。
教學過程
師: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一首無題詩,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生:(齊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師:春天將盡,百花凋謝,催生百花的東風已經無力。在這種環境中遇到朋友離別之苦,實在難以承受。李商隱的這首詩里充滿了對別離的傷感。南朝文學家江淹說:“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因離別而落淚,因傷懷而賦詩,那么馮至筆下的《別離》詩又抒發了怎樣的情懷呢?
課前布置同學們登陸學校電子圖書館,查找有關馮至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交流學習的成果。
生1:馮至是文學翻譯家,譯作有《海涅詩選》和海涅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譯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慕尼黑歌德劇院頒發的歌德獎章;1987年又獲該國國際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國際交流中心藝術獎。
生2:馮至是現代作家,他的中篇歷史小說《伍子胥》,不拘泥于歷史的故事傳說,運用想象和虛構進行創作,用以借古諷今。出版有散文集《東歐雜記》、傳記《杜甫傳》等,散文集《山水》,以清朗而有情致的文字,在山光水色的描寫中追求一種啟示性的哲理,顯示了他散文創作的藝術個性。
生3:馮至是學者,有論文集《詩與遺產》等。
生4:馮至是詩人,他的《十四行集》整體風貌中所顯示的莊嚴、單純與從容,以及藝術上的相對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學,以至整個現代文學之中,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另一方面,馮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表明中國現代新詩人,已經有足夠的思想藝術力量,消化外來形式,利用它來創造中國自己的民族新詩。
生5:馮至還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
師:魯迅先生為人率真直爽,為文切峻犀利,但他對馮至的詩評價極高,就讓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馮至的《別離》。
歌不唱不足以感肺腑,詩不讀不足以怡性情,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
(學生自由朗讀)
師:同學們讀了這首詩有什么感覺?
生6:老師,不好意思,我有好幾句沒有讀懂,總之感覺很拗口,可能我本來就不是學詩的料子!
(同學大笑)
生7:老師,人生如同一張磁盤,不同的人在磁道上留下的音符是不相同的。不同的人又有不同思維方式,更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人生態度。馮至好像是深沉而且有思想的人,所以讀他的詩要慢慢“品”,而不是牛“飲”。
生8:我在查資料時看到以下內容,感覺馮至的確是一個深邃的思想的詩人:
(學生投影)
馮至的《十四行集》是關于個體與人類的生存狀態、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體驗與思考,是由27首詩組成的,是中國新詩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現生命主題的一部詩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國現代詩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詩人關于人的生命的這種體驗與形而上的思考,與從歌德到存在主義的西方思潮的關系,是比較容易注意到的--既存在著影響,也有平行思考。另一面與傳統思想的聯系也是明顯的,例如詩人關于自我與萬物的溝通的體驗與思考,就顯然有“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思想因素。他選擇了“十四行詩體”,完全采用現代白話口語,連關聯詞也很少使用,卻將這種外來的詩體形式運用自如,達到內在詩情、哲思與外在形式的和諧。
(鼓掌)
師:說得太好了,“思”是心上一塊田,馮至在這塊田地上辛勤地耕耘、播種、收獲,讓我們一同來欣賞這道獨特的風景吧。下面請同學們劃出在閱讀中遇到困難的句子,與學習小組同學討論理解。
(學生討論)
同學們還有哪些疑難的地方,下面我們一起來討論。
生9:老師,“我們招一招手,隨著別離,我們的世界便分成兩個”這句話我不理解。
生10:分別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兩半。詩人的這種奇特想象,完全有現實依據。因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遙遠,相聚的機會就更少了。想到這里,一股悲涼的情緒不禁涌上心頭,渾身驟然感到寒冷起來。
生11:這個是一個立體的鏡頭,讓我想起了李白“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的模樣,人生別離常有事,轉瞬天涯孤旅人!
師:你是我們的班級詩人,你寫過離別詩嗎?
生12:老師,最近我的生活里似乎沒有了詩歌般跳蕩的音符,我也一直在尋找著。不過我很喜歡網絡上的一首別離詩,我給大家吟誦一下吧。
我揮揮手,往事又涌上心頭,/我回過頭,凝視你癡癡的雙眸,/我輕聲唱,用那已沙啞的歌喉。//我知道,此一走天涯路遠,/我相信,你會在風雨中等候,/我要走,不是一去不回頭,/我希望,歸來時人景依舊。//一抹斜陽,帶上我無言的離愁,/再次揮手,/只是分離,/不是分手。
(學生鼓掌)
師:多么真實的感受,這首詩讓我想起了柳永詞中洋溢著離愁別緒的幾句話,“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生13:老師,可我不覺得馮至的這首詩也是愁情纏繞,揮之不去的。當我讀到“身邊感到冷,眼前突然遼闊,像剛剛降生的兩個嬰兒”這句話時,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總之讀了不會讓我落淚!
生14:我也覺得這首詩與眾不同,但我又不知如何解讀。
師:讀馮至的詩如品茗,自然要細品慢咽,字斟句酌。剛剛降生的嬰兒有什么特點?
生15:初降生的嬰兒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他或她睜開懵懂的雙眼,眼前一定豁然開朗,封閉的`空間陡然開闊了,單調的色彩倏忽間五彩繽紛了。
生16:我明白了,詩人是用“像剛剛降生的兩個嬰兒”這樣奇特的比喻來表達分別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闊起來,一種新奇感油然而生,獲得全新的生命感受。別離是痛苦的,但詩人并沒有沉浸在愁絲之中不能自拔,更沒有悲觀厭世。
師:你說得很有道理。
生17:我們小組在討論詩歌第二節時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把冷的變成暖,生的變成熟”這句話究竟說的是什么意思。
師:同學們將第二小節齊讀一遍,然后聯系上下文討論這句話的含義。
呵,一次別離,一次降生,
我們擔負著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變成暖,生的變成熟,
各自把個人的世界耘耕。
(學生齊讀、熱烈討論)
生18:第二節是詩人承上一節把別離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開始,一切從零開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擔負著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這樣不僅可以排遣別離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發展。
生19:說得太好了,別離是痛苦的,但痛苦不是表達友情的唯一方式。在別離的苦痛中沉淪的人是懦夫,將別離的苦痛化作耕耘世界的力量和勇氣,這才是回饋友情的最佳方式。
生20:世界總是那么辨證,痛苦、悲傷的另一面卻是快樂、歡欣。我想起了巴金的散文《朋友》,巴金前半生幾乎居無定所,全靠朋友的幫助才能安然活下來,一次次別離,一次次黯然落淚。巴金說他想還這一輩子也還不完的“感情債”,可他所能做的只是辛勤寫作,用自己的筆犁開朋友間時空阻隔的群山,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回報朋友們沒有奢望回報的真摯情誼。馮至說出了一個思想者才能看到的真理。
師:你是一個善于思考,勤于閱讀的好學生。
生21:哦,我懂了!剛才我還看不懂第三小節的意思,現在明白了。第三小節詩人是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新的內涵。詩人一定是認為:人間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勵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變成溫暖的,陌生的可以變成熟悉的,離別的痛苦也可以化為前進的動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見面的新鮮感,使從前的體驗也因為距離而成為刻骨銘心的記憶,使友情永不衰老。
為了再見,好像初次相逢,
懷著感謝的情懷想過去,
像初晤面時突然感到前生。
(情不自禁地朗誦)
生22:我特別喜歡“一生里有幾回春幾回冬,我們只感受時序的輪替, 感受不到人間規定的年齡”這句話,但我又不知為什么喜歡,是不是喜歡到說不出是喜歡的最高境界?
(學生笑)
師:天地間最深的是宇宙,人世間最深的是情感,一切的語言在真摯的情感面前都是蒼白的。但我們總不能一直不說,老舍愛北平,愛到說不出的境地,但他還是寫了令人回味悠長的《想北平》。我們喜歡一個詩句,可能暫時說不出內心潛涌的感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歷的增多,也許在某個時刻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頓悟,好作品應當是一輩子的經典。
生23:我們小組剛才討論了對這幾句話的理解,我們認為,這三句詩是詩人對別離的思考的升華:我們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別離和歡聚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獨立,只要保持精神狀態的年輕,會使人覺得不知老之將至,“感受不到人間規定的年齡”。友誼常青,人生不老。
師:大家同意嗎他們的見解嗎?
(學生點頭贊同)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馮至的《別離》,讀出一點思考的味道。
(學生齊讀)
請同學們概括地說說這首詩表現了友情的哪些內涵?
生24:這首詩歌頌了真摯美好的友情,內涵上側重指出友情是朋友彼此的勉勵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動力,揭示了友情的價值。
師:概括得很準確。這首詩寫于1941年,那是一個特殊的年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正瘋狂地蹂躪著華夏大地,為躲避日寇的飛機轟炸,詩人馮至告別朋友,從昆明來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沒有抒發亂世流離的苦痛,也沒有慨嘆知音難聚的凄涼,而是理性地思考了友情的價值。那么,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呢?每人至少選擇一個角度進行思考。
(學生沉默、思考……)
生25:一般說來,中國的離別詩側重借景抒情,敘事傳情。而這首詩以抽象的思索為主,沒有具體的場景。沒有具體的分別對象,也沒有特定的離別時間和地點。柳永的《雨霖鈴》上闋中說:“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詞人突現的是某一個具體的送別場面,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交代得十分明確。
生26:中國傳統詩歌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便是通過環境的渲染與反復詠嘆來表達情感。我很喜歡現當代詩人吳奔星的一首別離詩。詩名叫《別》。
師:(有些激動)他是我仰慕的一位前輩詩人,他一生坎坷卻人格高尚,臧克家說他“人品作品立高峰”。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一直說要見我,可我卻因為拿不出像樣的作品謁見他,所以一直沒有謀面。一年多前驚聞他仙逝的消息,我真的不知所措,覺得虧欠他的太多!讓我們一起朗誦這首詩好嗎?(師哽咽)
生26:好!
師生朗誦吳奔星先生的《別》。
你走了/沒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陽里;你走了/沒有和誰說起/只留下一串笑容/在露珠里;你走了/沒有說去哪里/只留下一串影子/在小河里;你走了/笑容融化在夕陽里/雙眼動蕩在露珠里/影子搖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陽/哪里都有露水/哪里都有小河/你走了,留下了整個的你!
(學生鼓掌)
生26:這首詩雖然也沒有具體的情節,但有電影“蒙太奇”式的畫面,“你”的笑容融化在夕陽里,雙眼動蕩在露珠里,影子搖晃在河水里,因此,“你走了,留下了整個的你” 這句話就不難理解了。
生27:我現在明白馮至的《別離》為什么一開始看不怎么明白了,我們總喜歡尋找具體事件、具體畫面,因為這樣才刺激。中國文學好像就是情節多余思索的。馮至是個翻譯家,吸收了西方的哲學思維,所以思索的味道濃烈一些。雖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作為學習和積累階段的我們來說,還是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我們只要意識到這首詩的重點不在交代事實,而在刻畫內在情緒和表達深邃的哲理,便可品嘗這首“思與詩相結合”的“沉思的詩”的韻味。
師:這首詩從“招手”的具體描寫開始,以抽象的感悟結束。中間缺少了傳統詩歌的摹情狀物,而多了西方詩歌的哲理思索。
生28:我覺得這樣寫避免了“為藝術而藝術”的不良傾向,在我看來,中國詩歌有堆砌辭藻、羅列現象、強加情感的弊病,應當適當向西方詩歌學習,多向思想的縱深處開掘。
師:(師鼓掌)你能讀詩而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見解,而“成一家之言”,給我國詩歌創作指明方向了嘛!
(學生微笑)
同學們,馮至的《別離》是一首“十四行詩”,它的節奏往往含有“層層上升而又下降,漸漸集中而又漸漸解開,以及它的錯綜而又整齊,它的韻法之穿來而又插去”的特點,善于表現沉思的狀態和吟詠比較永恒的主題。馮至自己說:“它(十四行詩)不曾限制了我活動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過來,給一個恰當的安排”,“把主觀的生活體驗升華為客觀的理性,而理性里蘊蓄著深厚的感情”,充分表達對生命的體驗和對友情的感悟。那么,詩人是如何安排這首詩歌的結構的呢?
(學生沉默、思考……)
生28:這首詩的結構十分緊湊,第一節突出離別帶來的情感沖擊,第二節寫離別后默默地承擔、嚴肅地生活,第三節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第四節強調要平靜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對歲月的流逝、人世的變化。
生30:我覺得可以用“起”“承”“轉”“合”四個字來概括這首詩的結構,這首詩的段與段,句與句,或斷或連,表現詩意的關聯或轉折,曲折而豐富地傳達出對友情和生命的理性體驗。可以稱得上是一首精致的詩。
師:同學們剛才談得很深入,面對舊日時光以及朋友的別離,我們不能總流連在傷痛之中。友情不但是相聚時相互扶持,更是離別后的相互勉勵。我們不需要“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式的孤獨與惆悵,不需要“斜陽落盡天山外,望斷天涯路”式的癡迷與等待,豁達一點,開朗一點,“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要知道只要心意相通,友誼常存,即使身在天涯,兩心仍是“若比鄰”。
大家再齊讀這首詩。
(學生齊讀)
下課。
【高中課文《別離》優秀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漁父》優秀課堂實錄03-31
高中課文《將進酒》優秀教案11-30
優秀現代詩:別離04-12
高中語文《別離》教案+學案04-02
高中課文《陳情表》優秀教案12-15
高中課文《蜀道難》優秀教案04-05
中學課文《龜雖壽》課堂實錄05-31
中學課文《龜雖壽》課堂實錄05-31
初中課文《回憶我的母親》課堂實錄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