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紋》優質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斑紋》出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的第一專題“科學之光”的第二板塊“奇異的自然”,文本研習是本專題的學習方式。教材第41頁的“寫作指導”中有這樣一段話:“專題所收入的全部是說明文。這些文章可分三類……一類是文藝性說明文。是用文藝筆調或形式寫成的說明文。它的寫法頗多,可以調動各種寫作手法,甚至采用故事、童話或寓言的形式,讓讀者覺得活潑有趣,使人們在藝術享受之中接受科學熏陶。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紋》。”可見文藝性說明文是教材對《斑紋》的定位,藝術享受之中接受科學熏陶是教材對學習本文的效果預期。但本文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文藝性說明文,她是兼具散文隨筆和科學小品的特點的。
鑒于此,我認為學習本文應抓住三個關鍵詞:科學、文學、哲理,側重帶領學生體會欣賞本文知識性、文學性與哲理性的交融,在速讀時圈點勾畫;在探究中深入思考,在朗讀中獲得美的享受。
教學流程
一、 導入
當代文壇力將周曉楓用“她心底的溫存”為我們奉上了《斑紋——獸皮上的地圖》,今天我們一起研習其中的絢麗篇章《斑紋》,探尋她是如何為我們掀開了“奇異的自然”的一角神秘面紗的。
初讀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請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概括。
二、 文本研習
(一)整體把握,尋覓斑紋
文題如文眼,先讓我們快速瀏覽,聚焦斑紋,畫出文中直接寫斑紋的語句,看看有什么樣的發現。
明確:
1節:無論靜止還是游動,斑紋都加重了觀察者的視覺混亂。密布全身的鱗片組成斑斕的圖案。(蛇)
6至7節:我發現,斑紋起源于對一種簡單圖案的特別嗜好:或直或曲的線條,大小不一的色塊,或者,就是一個普通的圓點,不斷的復制構成驚人的繁復效果──重復,使圖案與圖案之間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變為乘法的關系。
多數動物不像蓑鲉的興趣那樣折中,它們只選其一:要么斑紋,要么斑塊,要么斑點。
(蓑______________、鮭魚、螺殼等)
9節:斑馬與老虎的斑紋相近——逃亡者與捕獵者的謀劃一致。
10節:斑紋,對稱設計。斑紋無處不在。(奶牛,毒蜂;紋身,皰疹;妊娠紋,抓痕刀傷)
11節: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紋的。土壤形成整齊而粗大的線條,這些斑紋是即將受孕的標記;看似無痕的雪地上其實有著細碎的紋飾;春天的斑紋將再次浮現。
12至14節:強調斑紋無處不在。記憶的斑紋,愛與悔恨的斑紋;地球孤獨的轉動,布滿黑色的古怪斑紋;我們,不過是一些斑點。(生活、地球、人)
歸納概括:
由此可見,斑紋形形色色、光怪陸離。從蛇、蓑___________等動物的斑紋到人類是斑點,從大地上的土壤到太空中的地球,從現實生活中的善惡生死的斑紋到人隱秘的內心記憶感情的斑紋,在作者筆下,斑紋既具體又抽象,既是客觀存在又是象征與代碼。
(二)局部玩味,賞析斑紋
1. 教材的定位——質疑探討。
本文出自必修第五冊“科學之光”專題,“科學之光”專題所收入的全部是說明文。(第41頁)。你認為《斑紋》是說明文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由學生的探討自然引入下面的環節。
2. 美文的欣賞——細讀一段,運用批注的讀書方法,寫寫美在何處。
在朗讀中感受,帶著感受朗讀,朗讀后加深感受。
(根據學生課堂回答,隨機變動例子,只要他們有話可說,能品析其語言的特色即可)
例:第7節的文字表述有何特點?請結合具體語句說說這樣表述有什么好處。
(1)物象稠密,語言生動。
鮭魚的肉、螺殼的花紋、瓢蟲的圓點……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作者運用了連串的排比,密集呈現了大量的物象。還有一系列的比喻,將斑紋比作火焰、錢幣、玫瑰等。
(2)用詞準確,富有變化。
同樣是描述斑紋,但針對不同的物象作者用詞準確而富有變化,既有從色彩和形狀角度的客觀描摹:鮭魚是“被剖開的”,螺殼是“豐富變化的”,鷹隼的羽色“深淺交替”,斑馬是“黑條和白道”;也有從主觀感受出發描寫:長頸鹿的斑塊是“磚石模樣”,于是有了“修筑”一詞,且達成的效果“更矚目”,至于豹子的圓斑,除了“讓人眩暈”的觀感,不知還有什么詞更恰當。
(3)短句為主。關注一下標點,除了長頸鹿的例子和“像火焰……”的比喻句,其他物象的呈現全是短句,且以句號隔開,這樣停頓更長,就如同在讀者面前翻開斑紋的畫冊,或是轉動著斑紋的萬花筒,但速度是緩慢的,讓你慢慢地仔細地欣賞這絢麗、奪目、甚至讓人眩暈的斑紋。造物主“無比耐心地繪制”那些圖案,作者也無比耐心地呈現這些圖案。這都源于內心對自然萬物的真誠熱愛。
另外:
第1節,“逶迤的長度”“簡約的設計”“斑斕的圖案”抓住描寫主體的特征,用簡練而又形象的語言進行描繪。又猶如特寫鏡頭般慢慢推進,最后“蛇”一詞如同謎底揭曉般突然出現,帶給讀者強烈的沖擊。
第3節中“明亮的歌喉和絢美的羽毛,將消失于蛇像地獄那樣狹長而腥臭的腸胃”,一是天堂的鳥兒,一是地獄般的腸胃,一是美的,一是丑的,歌喉越是明亮,羽毛越是絢麗,就更襯出蛇的陰暗、惡毒。運用強烈的對比、形象的比喻突出蛇的特性。
第6節中“在水族館里看到蓑鲉……讓我乍一看把它誤認為植物”一段,酋長和藏寶地圖的比喻不僅形象地描繪了蓑鲉的形態特點,更為斑紋增添了某種神秘色彩。“對斑紋和斑點的收集樂趣”又讓蓑由神秘的酋長變身為頑皮的孩童,再看泳姿卻發現它又是傲慢一族。畫面的描繪,像電影鏡頭一樣逼真,視覺沖擊力很強,同時還富有藝術感染力。
第8節中“梅花鹿群走過……那晚風中開放的天上花園”一段,現場感很強,用短句營造意境,用兩個“花園”的比喻勾勒了敵對的兩方也有在自然中和諧共處的溫馨畫面。
……
“文字煮沸,也有一種芬芳的味道。”周曉楓是個典型的修辭愛好者,熱衷于句子建設。周曉楓自己也承認,她對詞匯和語句持有長久的雕琢耐心,完美主義使得她不想放棄每個局部,難以容忍平淡的表達,于是我們在本文中讀到在如此雕琢耐心下的`華美的文字。
3. 智慧的思考——研讀一句,注意其中自然與社會的聯系,探究作者的言外之意。
秋日的陽光淡淡照耀著,樹葉緩緩飄逝下來。我穿著一件熨帖的羊毛衫,坐在動物園的長椅上冥想著。我不知道動物是怎樣看待我這個披著羊皮的人,但我知道,我此刻的溫暖是動物給的,是它們脫下了唯一的衣裳,披在了我的肩上。
——《它們》
《它們》一文中,周曉楓注視著被囚禁于鐵籠中失去自由的動物園里的動物,同情和嘆息溢于言表。從這樣富有同情心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周曉楓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駁。
(1)例:第8節“虎一般單獨生活……尊嚴也不曾給前者裸露的脖頸以適當的遮護”,請選擇其中一句寫出你的理解。
明確:(答案不統一,合理即可)
虎一般單獨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動物幾乎都是群居,讓人不禁質疑“團結就是力量”的概括。面對迫近的死亡,鹿群之間既相互掩護又相互推托。
獨居的虎的獵物卻是群居的鹿,死亡來臨時“既相互掩護又相互推托”,看似矛盾的現象恰恰是自然的現實。對“團結就是力量”的質疑可見作者的理性的思考,但我們也可看到鹿群的群居僅是有一個團結的表象而已。相互掩護是指面對死亡時奔跑的每一只鹿都可能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因而成了其他鹿的屏障。但它們并不是一個團結的整體,面對敵人的捕食,它們只有逃跑,個個都想保命,那結果必然是相互推脫。所以說鹿群的團結僅有數量層面的形似卻少了精神實質的神似。
所謂素食主義者的自由,不過是肉食主義者暫不征用的幾枚小錢。道德從來不能敗壞后者的食欲,尊嚴也不曾給前者裸露的脖頸以適當的遮護。
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道德約束不了命運,保證不了生存,尊嚴在暴力面前是脆弱無力的。道德和尊嚴不能給生命以生存的權利保障,強權從來就是無視道德和尊嚴的。由自然界觸及到對人類社會的某種思考,這種思考是理性的,也是一針見血的。這是一種對現實的冷靜地承認。
(2)第9節中“弱者的抵抗外強中干,必須模仿惡才得以自衛”。這是在描寫昆蟲身懷非凡的擬態本領之后,作者無可奈何的感嘆。“這是自然界中最危險的警戒符號”,增強了讀者對生物界的自然規律的理解,但“仿惡自衛”的方式豈只是自然界中獨有的現象,人類社會中不也時有發生嗎?請記住,這“仿惡自衛”是“警戒符號”,而且是“最危險的”,它意味著人類社會中某方面出現了問題,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和深入的思考。
諸如此類的議論第9節中還有,如“我們容易忽略,善惡之間也在秘密地接壤……他就已經偏袒了強悍的一方”,自然界的這些規律與法則同樣給人類社會以深刻的啟示。這正是作者在面對自然時的思考,也應是我們讀者的思考。
……
總結:
文章從科學的角度解說斑紋,從文學的角度描繪斑紋。文章在對許多動物與斑紋相關的一些自然規律進行科學解說與形象描寫的同時,還對它們給人類的啟示做了引申性的闡發,這些富于個性與啟發意義的闡釋充滿了哲理的意蘊。
科學,文學,哲理,這三個詞或者說這三個角度也是周曉楓這篇文章的斑紋,文章處處有這樣的印記。
(3)結尾微調,朗讀體會。
將文章結尾的議論“因為距離的遙遠,在神眼里,我們,不過是一些斑點”這句話變成“因為距離的遙遠,在神眼里我們不過是一些斑點”,再將標點符號去掉,以詩的形式重現。朗讀,感受,比較。“因為距離的遙遠/在神(讀得重一些,有一種敬畏之心)眼里/我們(讀得輕、慢)/不過(讀出一種徹悟的感覺)是一些斑點。”這不僅是一種哲學的沉思,也對總括提升全文的思想內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神”即大自然,作者對大自然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對主宰一切的自然規律進行了禮贊。
三、 點面結合,自選角度評論斑紋
借鑒以下兩條對《昆蟲記》的評價,請你用一句話評價周曉楓的《斑紋》。
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巴金
一方面用人性觀照蟲性,在昆蟲身上傾注了深刻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又用蟲性反觀人類生活,思考人類的生存狀態、生活態度、價值觀念等等,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
——魯迅
結束語:
從某個角度說,華美的語言、反復的物象、智慧的思考又何嘗不是本文的斑紋?
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散文?其實本文已不能單純地以某一種文體來界定,她體現了一種文體的變異與融合。
重要的是我們要透過這些斑紋領略自然的神奇,感悟自然的規律,反觀人類的社會生活,心懷熱愛,常存敬畏。
板書
[熱愛敬畏][融于
一體][科學知識
文學美感
哲學思考][斑紋][說明文?
文藝性說明文?
散文?][變異
融合]
教學反思
初讀《斑紋》,迷失在她的華美語言中;看到“文藝性說明文”的文體定位,不禁又有些疑惑,想來學生應該也有類似的感受。果然,詢問初讀本文的感受時,學生的感受與我類似:“文章語言生動,很美。”“這是說明文嗎?怎么跟我們以前學的不一樣?”“作者寫了那么多的斑紋,想表達什么?”學生有疑處應是教學著力處,文體的質疑討論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
由整體到局部,由勾畫到批注,由欣賞到思考,所有的環節又緊緊圍繞科學、文學、哲學這三個關鍵詞,通過朗讀進行串聯。我認為,閱讀教學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既要遵循學生的閱讀規律,又要符合學生的閱讀期待,還要吻合文本的特點。
因受借班上課及賽課課時的限制,課堂有一些生動華美的語句沒來得及欣賞朗讀,一些哲理性的語句沒來得及討論交流,很是遺憾。但一下課,就有學生圍上來問我如何理解“因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護,所以只要這個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經偏袒了強悍的一方”。一堂課的下課鈴聲打響了,并不意味著閱讀的結束,也許,這恰是某種思考的開始。
【《斑紋》優質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斑紋》優質教學案例04-11
《斑紋》說課稿+教學反思04-23
課文《天然的斑紋》的教學反思03-31
《家》優質教學設計04-25
《公輸》優質教學設計04-26
《背影》優質教學設計11-25
《春酒》優質教學設計05-12
《口技》優質教學設計03-26
《太陽》優質教學設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