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陳情表》教后反思
《陳情表》教后反思第一篇
教《陳情表》,我注重了學生閱讀和自學。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句式比較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但也因此使得翻譯有了困難,好在課下注釋比較詳細,學生可以借助的比較多。我首先給學生范讀課文,然后讓學生自讀,老師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挑人讀,每人一段,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當學生讀過之后,我問學生的整體感受怎么樣,有的學生回答得比較好,已經明白了大意,但也有學生不知道自己讀了什么。學生的文言功底差異非常明顯。這時我趁機引導學生看學案背景部分。這之前,我本來是想讓小組間對比齊讀的,結果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執行。但過后想想,多讀應該是沒有錯的。
第一節課后,我布置的課下作業是書面翻譯第一段,學生完成得非常好。
第二課時,我安排學生自己翻譯或同桌互譯,讓學生譯完課文的后三段。學生翻譯得比較順利,有部分問題,我當堂幫助學生解決了。課下作業是書面翻譯后三段。
第三課時是分析課文,我提的問題是李密陳了什么情?為什么能夠打動晉朝的皇帝?學生通過思考回答問題。提的問題并不難,我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對課文掌握的熟練程度和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目的基本達到,部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較差。總體看來,這一節課學生發言較多,但老師由于不滿意學生的發言,依然充當了講的主角。我幫助學生分析理由之時,注意了前后的邏輯關系,非常有利于學生的理解。當時的板書是這樣的:
理由:盡孝——恭頌晉朝——打消顧慮(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有報效的機會) 這三點層層遞進,使表達一步步地完善了起來。
態度:極其誠懇
表達:情真意切
由以上三個方面的因素,促成了這次陳情的'成功,李密也通過本文,充分展示了文字的無窮魅力。
我本人覺得,本文的安排是比較簡捷流暢的,突出了重點,過程也不羅嗦,并且實現的教學目標。
《陳情表》教后反思第二篇
一、 文言文教學應以“讀”貫之
語文教學的讀,就是從正確識讀語音、詞匯和文段入手,在閱讀中讀出詞意,句意,情感。古文教學尤其應該注重學生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正確斷句,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屬于自己的感悟,這是我設計教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本文是一篇情滿筆端,措辭懇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體,悲惻動人。作者無論是訴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深厚親情,還是述自己對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對晉武帝的忠敬之心,都十分感人。這個特性,決定了它是最適宜用誦讀法進行教學的課文。在整堂課中,齊讀、抽讀交替出現,邊讀邊議,議后再讀,學生們就在一次次的討論與誦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縮短了與作者心靈上的距離,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內心世界,理解了當時他進退兩難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深情。
除此之外,整個課堂的設計還強調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給學生創建邊讀邊悟的機會。在文言文學習中,誦讀可增強閱讀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誦讀指導,引導學生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許多字、詞甚至句子的含義就會迎刃而解。學生從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語感。讀出了文章的感情和氣勢,表現出文章中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起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二、問題的設計,要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
只有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才能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話可說。
最初的預設圍繞著兩個問題展開:陳什么情?為什么陳情?讓學生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希望借此理清課文思路,但課堂情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對我的問題學生茫然無措,課堂成了一潭死水。可這是為什么?我明明設計了詳細的教學設計,難道是教學設計有問題?當時絲毫沒有辦法,只得硬著頭皮,按照設計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無法顧及到學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不上來,感覺整堂課都是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把“答案”“教”給學生,這種死氣沉沉,毫無生機的狀態,決不是我要的課堂。
經過反復推敲,再上第二堂課,我把問題改成了:本文作為臣子寫給晉武帝的表文,牽涉到了三個主要人物:祖母,晉武帝和自己。圍繞著三人的關系,李密要陳述哪幾種情?
學生很快就總結出一組系列詞語詞語: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處境、心愿……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理解“情”的內涵,進而展開討論。由于問題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結果是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此時的我不再是唱獨角戲,已然成為了導演,而學生也充分詮釋了演員的角色。
作為語文教師,我越來越覺得上好一節課是多么的不容易。不僅要廣泛涉獵群書,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同時,要高度重視備課,特別要了解學情,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課文,有話可說。當我們精心準備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研讀時,又不可過分拘泥這個設計,要善于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大膽地給學生展示自己,發表自己的心得體會,甚至會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