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檢測練習(附參考答案)
A卷
雙基再現
1. ★文學常識填空。
屈原(前339?~前278?) 末期楚國人,杰出的 和 。名 ,字 。他所開創的新詩體—— ,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 、 ”。“ 、 ”是中國詩歌史上 和 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 ”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2. ★給下列加點字的注音。
憔悴( ) 餔糟 ( ) 歠醨( )
汶汶( )三閭( ) 鼓枻( ) 莞爾( ) 濯纓( )
3. ★★下列對加點的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 )
A.顏色憔悴,形容枯稿 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 新沐:剛洗完澡
C.而能與世推移 推移:推進移動
D.寧赴常流而葬于江魚腹中耳
常流:經常流動
4. ★★選出下列加點詞語古今意義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
A.顏色憔悴 顏色:臉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體容貌,今指對事物的形象和性質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滯于物 凝滯:拘泥,執著。今指知道變通。
D.何故深思高舉 高舉:行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舉起。
5.★★下列對加點的虛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漁父莞爾而笑 (連詞,表修飾)
B.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連詞,表因果)
C.何不 其泥而揚其波 (連詞,表承接)
D.涵淡彭湃而為此也
(連詞,表因果,因而)
6.翻譯下列句子。
(1)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
(2)圣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
(3)何故沉思高舉,自令放為?
。
(4)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
。
探究提高
7.★★★閱讀課文,體會: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顯示了屈原怎樣的人格?
答:
。
8.★★★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誰?是怎樣一位形象?為何要塑造這一形象?
答:
。
9.★★★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現人物的性格?
答:
。
10.★★★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時,除了主要寫他的語言,還寫了他的行為、外貌,試從文中找出,并說明其作用。
答:
。
綜合應用
11. ★★★學習了《漁父》,相信你對屈原及其作品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下面是古人題“汨羅屈子祠”的上聯,你能對出下聯嗎?試試看。
(1)上聯: 澤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下聯:
(2)上聯:江上峰青,九歌遙和湘靈曲;
下聯:
12. ★★★★仿照示例圖①,根據圖②內容寫一句話揭示漫畫寓意。
圖① 圖②
在生活中,搞平衡往往是以傾斜自己為代價的。
答案:________________
13. ★★★★燈謎是我國源遠流長的一種文學樣式。請你參考下面謎語示例,根據所給的謎面和括號里的要求猜謎。
(1)示例:
謎面:七品芝麻官(猜文體)
謎底:小令。
謎面:言師采藥去(猜文體)
謎底:
(2)示例:
謎面:古代的交通事故(猜成語)
謎底:人仰馬翻。
謎面:報曉聲中扭秧歌(猜成語)
謎底:
B卷
比較閱讀
閱讀下面兩段文章,回答1~2題。
甲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不復與言。(《漁父》)
乙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故且從俗俘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謹再拜。
(《報任安書》)
1.★★★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你個人的認識。
答:
。
2. ★★★《漁父》和《報任安書》(節選)真實地展示了屈原和司馬遷內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請思考兩篇作品分別是怎樣表現人物復雜心情的?
答:
。
美文賞析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3~6題。(2006年安徽卷)
行吟閣遐想
黃秋耘
前幾天,翻出一張舊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東湖旁邊的行吟閣。這張已經開始有點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憶。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廣州,路過武漢。在一個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東湖,在行吟閣和屈原紀念館一帶盤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為什么,對于屈原,我有一種“曠百世而相感”的特別感情。從少年時代起,我就愛讀《離騷》,每讀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時候,總是“唏噓而不可禁”。不過,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離騷》的真諦,還是在直接受到聞一多先生的教誨以后。
說起來,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在北平清華大學讀書,聞一多先生主講的《楚辭》是我最喜歡的功課之一。聞先生上課是不拘形式的,別的教師都在日間上課,他偏偏把課程排到晚間。我還記得,每當華燈初上,或者皓月當頭,他總是帶著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著:“士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可為真名士!”接著,他就邊朗誦,邊講解,邊發揮。時而悲歌慷慨,熱淚縱橫;時而酣暢淋漓,擊節贊賞。與其說聞先生是以淵博學識、翔實的考證、獨到的見解吸引著我們,毋寧說他是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沉的悲憫情懷感動著我們。1935至1936年間,敵人的鐵蹄已經越過了長城。那時候,幾千里錦繡河山,幾十座繁榮城市,都已經遭受踐踏。舊時在那些暫時還沒有淪陷的國土上,南瞻北望,又何處不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艱難的歲月跟屈原的時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聞先生的孤憤高吟、長歌當哭,就更容易引發我們的共鳴同感了。有時候,我甚至感覺到:在聞先生的靈魂里就活著一個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說我那天來到了行吟閣畔,東湖兩岸,積雪茫茫,素裹紅裝,江山如畫,四顧無人,萬籟俱寂,連幾里外水鳥振翅的聲音都聽得到。我參觀過屈原紀念館之后,又在矗立湖濱的屈原像前憑吊一番。我仿佛看到這位項上掛著花環、腰間佩著長劍、足下穿著芒鞋的古代詩人,披發佇立,蹙額低吟:“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著破舊的長袍、飄拂著長髯、背著雙手的聞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脈僨張,作獅子吼:“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后來這兩個形象就合而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為聞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無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觸到與屈原有關的事物,總是情不自禁地聯想起聞一多先生的風貌。的確,他們雖然相隔兩千多年,但無論是對人民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貞,還是斗志的堅強,死事的壯烈,都是頗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聞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幾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閣上,屈原館中,另辟一室,陳列先生的衣冠遺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創作,使這古今兩位偉大的受國詩人相得益彰,也許不見得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吧。作為一個景仰聞一多先生的學生,我是殷切地期望著的。
3.★★★作者在行吟閣畔產生了哪些“遐想”?請簡要概括。
4.★★★結合原文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作者對屈原“曠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
(2)引發作者對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
②
③
5.★★★屈原與聞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為一”,原因是什么?
答:
6.★★★★文中畫線部分所描寫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征?這樣描寫起什么作用?
(1)特征:
(2)作用:
文采展示
7.★★★★我們學習了《漁父》,瞻仰了一位 “身之察察”、“皓皓之白”的偉人,請你發揮想象,就屈原的處境或遭遇寫一段話,表達你對屈原的認識和理解,200~300字。
。
高考模擬
8.★★★閱讀下面一則寓言,用一個精練而深刻的語句總結其寓意。(不超過10個字) (2005年遼寧卷)
螃蟹媽媽對兒子說:"我的孩子,你別再橫爬了,直爬多好看啊!"小螃蟹回答說:"好媽媽,一點兒不假。如果你教我直爬,我一定能學著做。"螃蟹媽媽用了各種方法嘗試直爬都不行,于是她才明白起初那樣要求孩子有多愚蠢。
答: 。
9.★★★★試以“紀念碑”為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各寫一個比喻句,每個句子都應和題目的具體要求相吻合。(金陵中學2007屆高三模擬卷)
(1)以“紀念碑”為本體寫一個比喻句,并采用至少兩種其他景物對它進行襯托。
答:
。
(2)以“紀念碑”為喻體寫一個比喻句,要求揭示將某一事物(比喻的本體)喻為“紀念碑”的原因。
答:
。
10.★★★★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2007年鹽城市高三模擬卷)
鷓鴣天
李清照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注:“騷人”指屈原。
(1)從整首詞來看,作者吟詠的對象
是 花,不僅寫出了它的外在美,即 ,更寫出了它的內在美,即 。(后兩空都不得超過5個字)
(2)詠物詩詞一般以詠物抒情為主,那么這首詞呢?請從表達方式這個角度對這首詞進行簡析。
答:
。
A卷
1.戰國 政治家 愛國詩人。名平,字原。 楚辭,“風、騷”,“風、騷” 現實主義 浪漫主義 “四大文化名人”
2.qiáo cuì bū chuò lí mén
lǚ yì wǎn zhuó
3.A 點撥:B項 洗頭, C項 變化,D項 江水。
4.C 點撥:凝滯:今指①停止流動,不靈活;②凝聚
5.B 點撥:連詞,表轉折。
6.(1)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會落到這種地步?”
(2)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
(3)為什么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4)我寧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里。
7.他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舍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茍合,不妥協,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形象;顯示了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8.文章還塑造了漁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知天達命、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作者還刻畫出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作者塑造這一形象,對塑造屈原來講,具有對比、襯托的作用。
9.文章采用了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問與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10.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寫出屈原所處的黑暗環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為下文寫屈原的守節不渝、清白終生張本、鋪墊。
11.(1)離騷壽世,三閭遺恨泣秋風。
點撥:這一句是 李元度題汨羅屈子祠 。
(2) 湖南草綠,三疊重招宋玉魂。
點撥:這一句是汨羅屈子祠的。
12.朋友就是那種能夠摘下面具真心交流的人。
13.(1)童話
點撥:從前面的句子看,“松下問童子”, 說明這句話是童子的回答,故可猜“童話”。
(2)聞雞起舞
點撥:“報曉聲”可猜是“聽到雞鳴”,“扭秧歌”可猜是“起舞”。
B卷
1.屈原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隨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后,他“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出于公正,為李陵辯護,得罪皇上,當死降臨到司馬遷的頭上時,他選擇一種令肉體與精神,令自己與親友都極度痛苦的生——接受宮刑。司馬遷隱忍茍活,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后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2.《漁父》采用寓言對話體的形式,假托漁父與屈原一次相遇。通過兩人的對話,展開思想交鋒,把屈原內心的矛盾斗爭外化出來,真實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現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報任安書》采用書信的形式,面對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擇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隱忍茍活,發憤著書,但生活中“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內心充滿了矛盾。
3.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詩句。②想到聞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詩句。③想到在屈原館中另辟聞一多紀念室。
點撥: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注意找出文中作者遐想的相關語句,加以概括。
4.⑴憂國憂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⑵①少年時代愛讀《離騷》,感慨不已。② 青年時代聆聽聞一多講授《離騷》,加深了對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紀念館,心靈再次被觸動。
點撥:第一問考查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難度不大。第二問答題區域在第三、四段,引發相感的因素是作者對屈原的不同認識。
5.因為二人對人民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貞、斗志的堅強、死事的壯烈,都是相似的。點撥: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要注意閱讀原文,在原文中找答案,屈原與聞一多的形象在作者的心目中“合二為一 ”,說明二者有相似之處。。
6.⑴特征:秀美,寧靜。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兩位愛國詩人的偉大形象,以寧靜的環境襯托作者激蕩的內心世界。
點撥:本題考查景物描寫特征與作用,注意結合原文具體分析。
7.在那飄著秦風楚雨的澤畔,歌者屈原在踽踽獨行,憔悴的臉上寫滿了憤怒、孤獨。雨無情地抽打著你枯瘦的身軀,心被憂慮撕裂的時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禮——縱身一躍的姿勢定格成永遠的風景,你的熱血化作汨羅滔滔的波浪,隨著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潤了一個民族的靈魂! 撥開歷史的煙云,我尋尋覓覓,在千年的雨陣中踟躕,穿行于龍舟粽子鑼鼓之間。我聽到了你的歌吟在風中作響,那里有你的宏愿與夢想,你的熱情和憂患。
8.身教勝于言教。
9.(1)群山蒼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綠水之間的紅軍烈士紀念碑,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深情地注視著腳下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2)偉大的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和蘇軾,還有曹雪芹和魯迅,用他們令人著迷而又撼人心魄的詩文,鑄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紀念碑。
10.(1)桂 淡黃的顏色 濃郁的香氣。點撥:扣住“輕黃”、“中秋”等重點詞語。
(2)這首詞一反傳統以議論為主,稱贊桂花“第一流”、“冠中秋”,并且批評先賢,為桂花抱屈,議論也能充滿詩意,可謂別開生面。點撥:注意上下闕的后兩句,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