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密歐與朱麗葉》課堂實錄
師:我們一塊兒來學習《羅密歐與朱麗葉》。哪位同學介紹一下莎士比亞及其創作?
生:莎士比亞一生創作了154首十四行詩,2部敘事長詩,37部劇本,他的主要作品是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塞羅)(李爾王)《麥克白》。
師:能用幾句話概括課文這場戲的情節嗎?
生:這是一場封建道德扼殺美好愛情的悲劇。兩個互相深愛著的青年戀人,由于雙方家族的互相仇視,無法結合,最后不得不雙雙殉情。劇情非常復雜,一系列讓人意料不到的事情,一步步地釀成了巨大的悲劇。
師:有哪些讓人意料不到的事情呢?
生:神父設定拯救愛情的計劃后,派去給羅密歐送信,但送信人卻遭到意外沒有把信送去。不明真相的帕里斯和羅密歐在墳場意外相遇引發決斗。神父來遲了無法告訴羅密歐事實真相。
師:這個同學把幾條線都集中到一起,注意到了戲劇高度集中的特點。那么,莎士比亞是用什么辦法將這幾條線結在一起的呢?
生:誤會。
生:湊巧。
師:讀了全文,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段臺詞?
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帕里斯的臺詞。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它像詩一樣,很美,又有感情。
生:我對羅密歐自殺前的這段臺詞印象深。
師:為什么呢?
生:這段臺詞能使我激動。
師:假如請你來扮演羅密歐,你將怎樣表演這段臺詞呢?
(生朗讀這段臺詞)
師:我們先從語言角度來理解這段臺詞。段中有哪些語句難理解呢?
生:“我要把你葬在一個勝利的墳墓里”,“勝利的墳墓”是什么意思?
生:“死了的人,躺在那兒吧,一個死了的人把你安葬了”,這兩個“死了的人”意思一樣嗎?
生:“難道那虛無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再不離開這漫漫長夜的幽宮”,這一段是什么意思?
師:對這三個問題有同學想發表意見嗎?
生:我解答第二個問題。第一個“死了的人”應該指帕里斯,第二個指羅密歐,這句話表示羅密歐決心要殉情了。
生:第三個問題中,羅密歐把死亡擬人化,有點幽默的意思,但又讓人笑不出來。
師;你的語言感受力很強。這里語言的幽默更凸現了內心的痛苦,是含淚的微笑。
師:沒有解答第一個問題的嗎?我來提供一個答案,有人說:朱麗葉死了,但她的死使帕里斯追隨而去,也使得羅密歐決心以死殉情。他們同為朱麗葉而死,所以羅密歐稱朱麗葉的墳墓為勝利的墳墓。這個解釋你覺得能化解你的疑惑嗎?
生:這個勝利應該是愛的勝利。
生:死就要將兩個人永遠結合在一起,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這就是勝利。
師:其實,在一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電影里,“勝利”這個詞是譯作“輝煌”的,用“輝煌”來修飾“墳墓”,也很合適。
剛才,我們討論了一些疑難句子,那么,對他的表演大家有什么評價?
生:我覺得他讀得太高昂了,總是一個調子,缺少變化。
師:羅密歐只是對朱麗葉一個人說話嗎?他對著哪幾個人說的?
生:是對幾個人說的,有帕里斯、朱麗葉、提伯爾特,還有他自己。
師:對不同的對象說話,他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樣的,請同學們琢磨琢磨。
如果不能談全部,就抓住其中的一處來談一談你研究的結果。
生:對其中的幾個“啊”的處理不應該一個樣,應變一變。我數了一下,里面有十個“啊”,它們的語境都不一樣。比如第一個,表示吃驚、驚異,第二個表嘆息,第三個表頓悟,等等。
師:有深度,注意了細微的地方對感情的影響。表演這一段,確實應該仔細琢磨,羅密歐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在什么場景中念這段獨白的,墓地、深夜、火把、打開的墓穴、帕里斯和朱麗葉的尸體,運用你的想象力,將這一場景復現在你腦中,通過不同的語調、語氣、語速,來表現人物的心態、感情。比如,“啊,親愛的朱麗葉”這一段,這樣處理怎么樣?(老師范讀)
師:請同學們再將這一段臺詞邊琢磨邊讀一遍。(學生自由朗讀)
師:通過對語言的品讀,你覺得莎士比亞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生:像詩歌一樣,很抒情。
生:語言優美,適合朗誦。
生:有個性,各人說的話不一樣。
師:莎士比亞的戲劇在語言上的成就是很高的,有人稱它為無韻的詩。同學們課后可以分角色扮演一下,來體會體會。
師:討論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個問題,如果羅密歐聽到朱麗葉的死訊,不是下決心要死并買好毒藥,而是到墓地上哭奠一下就完事,也許兩個人都不會死;再比如,如果朱麗葉聽從勞倫斯神父的話,至少她能活下來,可他們為什么都選擇了死呢?
生:他們的死是為了愛,愛高于一切。
生:他們的死不值得,太沖動,自控能力差。
生:他們的死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不死也無法生活下去,也不會得到家長的承認。
師:咱們換一個角度再來提這個問題,就是你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殉情有什么想法?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生:我覺得這種做法不值得。因為他們對愛情過分執著,當然,我不是說執著不對,只是說不能過分。劉墉說得好“愛何必百分百”,我覺得只要你真心愛過了,即使失去了,留下心底的一份思念和永恒的回憶也就足夠了。畢竟生命是珍貴的,為愛情放棄生命不值得。
生:對于二人的殉情,我既感同情,又感惋惜。因為在那個時代,二人部屬貴族子女,不會被生活所迫,愛情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他們唯一的'追求。失去了愛情,似乎失去了生活的全部意義,所以我深表同情。但同時,這也是一種逃避現實不敢正視現實的表現,其實他們完全可以尋求其他的方式解脫。
生:我認為,在當時的制度下,但憑羅密歐和朱麗葉兩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改變世人的觀念的,因而他們只能選擇死亡。
生:我們應該注意在羅密歐的心里,朱麗葉是自殺的,這樣一來,羅密歐就有一種負罪感。羅密歐認為朱麗葉的死自己要負一定的責任,所以羅密歐的死是一種負責的表現。如果朱麗葉不是自殺,可能羅密歐就不會自殺了。
師:大家的爭論很激烈,之所以如此,是各自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我們在分析這一問題時,是否聯系一下時代背景呢?莎士比亞生活在怎樣一個時代呢?下面請一個同學讀一下課后練習一對‘人文主義’的定義。(學生讀)
師:人文主義就是以自由抗專制,以人權抗教會,以愛情抗禁欲,以科學抗愚昧。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在兩大家族間世代仇殺的情況下,在朱麗葉的父親非要她嫁給帕里斯伯爵的情況下,要想如常人那樣結婚是不可能的。他倆也想過私奔,但因為有了羅密歐殺死提伯爾特而被流放這樣的巧合,才出現以為朱麗葉死了這樣的誤會,他們只能選擇死,才能贏得愛情。同學們注意課文結尾這幾句臺詞:“啁,蒙太古大哥!把你的手給我。這就是你給我女兒的一份聘禮。”這幾句臺詞暗含什么信息?
生:家長和解了,承認他們的關系了。
師:愛化解了恨,愛情得到了承認,可以說,他們的死喚起了世人的醒。(板書:死——醒)用書上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悲劇主人公雖然死了,但他們人文主義的理想卻勝利了。
師:同學們都愛讀書,聽說最近都在讀一本書,叫《流星花園》。這本書好像也寫到了愛情。
生(齊):就是寫愛情的。
師:看來看過的還不少啁,這里面寫的愛情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有什么不同?
生: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具有古典氣息,而《流星花園》中的愛情則是現代的,更接近生活,是現代年輕人理想的愛。
師:那么,《流星花園》中的愛情是什么樣的呢?
生:它說的是一伙挺有錢的富家子弟愛上誰就去追求誰。
生:《流星花園》里的愛情,就像人們對待身上的一件衣服,合適的時候就穿上,還會因此炫耀;當不合適的時候,就脫下。
生:我不同意這種看法。穿了又脫,脫了又穿,這能是愛情嗎?愛情應是堅貞不渝的。我們不能認為如果青年男女精神空虛就需要愛情,當一個人精神空虛時需要的是伙伴,而不是愛情。
生:我不同意剛才這位同學的說法,穿了脫,脫了穿,也是愛情,只是它不是永恒的,但當他穿在身上時,卻是百分之百的愛。
師:有人說,愛情是永恒的主題。為什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那么震撼人的心靈?他們的悲劇那么壯美,他們的死喚起了全世界人的感情的覺醒,可以說,今天的社會,正在享受他們用鮮血帶來的愛的自由。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已超越時間,超越國界,走進我們的課堂,走進我們的心靈深處。
《羅密歐與朱麗葉》點評
洪X:這節課的教學思路簡潔而清晰。可謂是刪繁就簡,很成功。但是不能說是一堂理想的課,一堂課把莎士比亞教得只有了骨架沒有了血肉。
卜XX:我總感覺這堂課過于理想化,我懷疑在真實的課堂中能否真正實現。一堂課45分鐘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基礎就在于學生回答要準確到位。在一問一答間,如果哪一點出現了卡殼,都無法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而真實的課堂教學怎么能夠做到這樣呢?即使是最好的學生,答案也不應該是如此驚人的“準確”。
張XX:戲劇首先是文學的,這節課的教學總的感覺是文學味不足,而解讀的色彩較為濃厚。我以為高中的戲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應該是體驗感悟。為什么不充分利用詩化的語言來朗讀品味呢?一節課讀讀議議,做足做透就夠了。
孟麗華:這堂課也有不少精彩處。例如,最后一段主題的升華就非常好。愛情是什么?中國現在缺損的是正確的愛情觀。語文本來就有傳承道德的職能。語文不能政治化,但語文一定要有情感道德教育的意識。
陳XX安=:教師抓住了中外戲劇的不同點。確實,莎士比亞有其獨特的“詩化的語言”,但課堂對此讀得太少,品味得太少。莎士比亞的語言純正、典雅、紳士,需要用心去體會。這篇文章過多地把思想和感情剝離,這些思想是活在文章中的,不是活在辯論中的。因此,這節課情感少了,思想被剝離了;
褚XX:這堂課的教法可能較為傳統,但傳統并不意味著落后。這堂課環節的謹嚴,猶如老農顆桑。如欣賞羅密歐自殺前的最后一段臺詞,教學共有六個環節:朗讀、釋疑、評價、指導、示范、概括。朗讀時,叫學生模擬角色朗讀,學生讀了以后,教師暫緩評價,而是先解決三個小問題,解決理解層面上的障礙,這種處理是合理的;學生對同學的朗讀評價,既是對作品內容的再度解讀,同時又引出教師的朗讀指導,這里教師的指導是必要的,場景、對象、心情不同,朗讀當然不同,教師的提示和指導是細致人微的;而教師的范讀,更是難能可貴;最后學生概括莎氏的語言特點,也是應該有的一環,可惜的是學生體驗尚不充分,所以有一點穿靴戴帽之嫌。
不足之處是有時教學內容轉換過快。例如,當學生說出發生了一系列意料不到的事情后,教師就問“莎士比亞是用什么辦法將這幾條線結在一起的呢?”于是,教學主線從內容的理解轉向技巧鑒賞了。而當學生剛說出“誤會”“湊巧”兩詞時,教師便問“讀了全文,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段臺詞?”教學主線又轉向語言欣賞了。這樣就不易深入而走過場的痕跡太濃。
邵XX:教學設計細針密線、承轉自然:從作家作品引入,故事情節概括,重點段落品賞析疑,課文主題把握,向外延伸拓寬。
從教學內容上看,教師引導學生品賞劇本的詩意語言,概括人文主義的特點,評價流行讀物和經典作品中的愛情等均有助于學生理解劇本。而讓學生談自己印象最深的臺詞,讓學生各抒己見談對“殉情”的認識,充分體現了教者對“閱讀感悟個性化”的理解與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