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必修一《神的一滴》教學反思
換一種方式教散文
——《神的一滴》教學反思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然而,回歸到現實中的語文教學,“以教代學”的現象比比皆是:生怕學生不會走路,或者嫌學生太笨,速度太慢,教師干脆背起學生就走,很快就走完全程,酣暢淋漓,無比痛快。散文原本是充滿詩情畫意與人文關懷,但是在教師“好教”之風的肆虐下,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條分縷析,把一篇篇優美散文肢解得慘不忍睹,讓美文詩意全無;根據考試大綱的要求,處處跟考試得分接軌,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激情掃蕩殆盡,令學生望而生厭;而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輸,則使語文學習豐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審美意識熏陶功能化為輕煙、成為泡影。
筆者在執教蘇教版必修一“湖山沉思”板塊中《神的一滴》這篇散文時,大膽嘗試了一種全新教法:本著“先生后師”的原則,課堂上讓學生先行,所有教學環節都讓學生主動獨立地學起來,教師不做任何現成的講解和單向的灌輸。從后來的教學反饋來看,這堂課收效頗豐,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讀文本,賞析語言,探究思想。尤為可喜的是,學生不但很好地掌握了這堂課所學內容,他們還學到了散文鑒賞的方法,為以后的散文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甚至對同學們的語言表達、寫作訓練都有促進。
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如下:
活動一:自主預習,認識作者,了解背景,感知文本
《課程標準》指出: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在布置同學們預習時,給予他們很大的自由度,他們去圖書館“淘”資料,他們上網“搜”信息,他們甚至到教師那里“挖”情報。然后回到自己的學習小組,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形成比較完備的“知識鏈接”。
在感知文本方面,教師沒有先入為主,而是讓他們從散文的文體特征著手,自己感知文本,抓住散文的“形”,讀出散文的“神”。遵循由淺入深、有理有據的原則,同學們首先找出了文本中直接體現瓦爾登湖特征的詞語:
第一節:最美、最有表情;第三節:圣潔;第四節:年輕、神秘、活力;第五節:真誠;第六節:莊嚴、純潔。
接著經過學習小組討論、完善,很快得出每一段的大體意思以及作者的復雜感情:
第一節:總寫湖在作者心中的感覺。(禮贊)第二節:追憶我在瓦爾登湖的一些往事。(迷戀-無奈)第三節:描寫人類對生態破壞的行為及其惡果。(憤怒)第四節:贊美了瓦爾登湖的頑強和堅韌。(驚喜)第五節:揭示它深刻與清澈的天性。(敬仰)第六節:盛贊莊嚴和純潔的瓦爾登湖對現代人的精神洗禮。(崇敬)
活動二:自主品析,鑒賞語言,體悟情感,把握技巧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在老師的引領下“帶著鐐銬跳舞”,根據老師預設的目標有目的性地閱讀文本,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目標。這種課堂,教師“綁架”了學生的思維,設置的相關鑒賞題,都是基于教者的認識和經驗,與學生自身的生活或生命體驗相脫節。也許會熱熱鬧鬧有“溫度”,也許會拓展延伸有“廣度”,但絕對不會有語文本真的“深度”。
深入文本,發揮想象,與作者“對話”,自主賞析,是實現欣賞散文語言美、情感美的有效途徑。其中,自主品析最能彰顯語文學習的開放性與獨特性。他們不僅在學,在讀,在想,在說,還在實踐,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在交流表達中,他們的思想在碰撞,閃出智慧的火花:他們興奮,思維的機器在急速運轉;他們表達,思想的溪流在自然流淌。
《神的一滴》選入教材的是徐遲先生的譯本,其中有許多神來之筆,值得我們細細把玩。同學們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結合個人興趣,選擇語句進行賞析,在小組內與大家分享,從而加深對作者情感的個性化理解。
這個活動是本堂課學習的主體部分,大家都很積極,因為沒有“限制”,賞析的“自由度”很大,每個小組的同學都找到自己喜歡的句子,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語言感悟很深刻,小組討論很激烈,各自陳述自己的'理由和證據,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例如:
我的繆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鳥兒歌唱?
學生賞析:這句話表面上說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森林被砍伐,鳥兒失去了生活處所,無法歌唱。其實是說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精神家園變得貧瘠,創作靈感熄滅,文思枯竭了,表達了作者的無奈之情。
接著,在剛才自主鑒賞的基礎上,大家初步得出了賞析散文語句的一些基本方法。再經過小組交流完善,得出了很實用的解題方法。這些方法的得出,不是教師強加賦予,而是同學們在自己的操作運用中總結出來的,將來又可以借鑒到其他文本的賞析。自己獲得的直接經驗,相信運用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
活動三:自主探究,關注社會,觸及人文,遷移寫作
《新課標》要求,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當下很多課堂都有探究活動,但有的探究內容過于復雜,需要太長時間進行探究;有的問題太過簡單,學生很容易得出結果,失去探究的興趣;有的探究問題思維廣度不夠,探究結果大多數“異曲同工”,實屬于“偽探究”。
筆者在執教《神的一滴》時,從文章題目著手,請同學們試著探究為什么作者將瓦爾登湖稱為“神的一滴”。在展示環節,學生的答案真的是豐富多彩:首先它的外形像一滴水,是大自然的杰作,指的是“神的一滴湖水”;其次它遭到人類工業文明的破壞后,“神的一滴”又象征著“神的一滴淚水”;再次,瓦爾登湖具有自我凈化功能令人景仰,“神的一滴”又象征著凈化人類心靈的“一滴圣水”。
這個探究題植根于文本,是對學生感知文本,把握感情的一種延伸,學生思維可以迅速打開,有話可說。
第二個探究題設計為:假如有一天你來到了美麗的瓦爾登湖畔,回想起國內的環境狀態和人們的生活狀態,試著寫下你的心里話。
這個探究題,有一定的拓展性和現實感,觸及到學生對社會問題以及生命、生存、生活的看法,是對第一個探究題的“升級”。正因為有挑戰性,學生很感興趣,大家提議課后繼續探究,待思考成熟后,下一堂語文課進行展示:
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對大自然的侵害越來越肆意,對物質的追求越來越貪婪,物質的富有反而導致了精神的貧瘠。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簡單生活警示世人:人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獲取精神的最大滿足。
還有的學生思維面很廣,甚至想到2013年江蘇高考作文材料,并做了深入分析:因為游客的燭光改變了色彩斑斕的蝴蝶的生存環境,影響了他們的生活習慣,使得眾蝴蝶棲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環境是脆弱的,具有不可逆性,人類的破壞最終只會讓它反作用于自己,帶來渾濁的空氣,橫流的污水,環境的惡化。因此我們要簡單生活,善待自然。
散文是離作者心靈最近的一種文體,個性化明顯。我們的教學也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充分體現“把學生當人,自主成長”的“非指示性”教學理念,摒棄“一切為了考試”的功利化做法,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賞析散文的精妙,享受學習語文的快樂。正如語文特級教師、語文活動式教學研究中心主任肖家蕓在《“教學品質”三人談》中所說“活動起來就開心,一開心就開竅,有想的沖動,有做的愿望,有成的靈感,有得的契機”。
【高中必修一《神的一滴》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神的一滴》教學反思精選05-29
蘇教版必修一《神的一滴》教學實錄04-06
蘇教版高中必修一《神的一滴》導學案06-30
《神的一滴》教學設計03-22
蘇教版必修一《16、神的一滴》課文內容04-03
蘇教版高中必修一《想北平》教學反思06-19
蘇教版高中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教學反思06-20
高一語文《神的一滴》優秀教學實錄06-12
高中必修一《師說》教學實錄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