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精選11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 1
《師說》是個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我在上《師說》這一課時,為了充分體現《師說》中互相學習的精神,也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所以我讓學生讀完課文后,讓他們有問題就提出來,其他同學如果有懂的,就幫忙解決,互為人師。我則抓住本課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和語句加以講解,不全文翻譯,因為此課較為淺顯,學生學習起來不難。如抓住文中出現的“師”字進行講解,本課出現的“師”字較多,但用法只有四種,還有像“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之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這樣的句子講解。
《師說》這篇課文和前面學的同樣是論說文的《勸學》相比,感情色彩較為濃厚,這也說論說文中比較特別的`一篇,如何讓學生理解韓愈在文中那種濃烈的情感,是此課教學中的難點。作為文中的情感,光靠教師的一張嘴巴是很難說清的,而教師說了半天,學生也未必認同,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學生讀,從讀中感悟。我讓學生品味第二段中出現的虛詞,把每句虛詞去掉讀一讀,再加上虛詞讀一讀,體會一下加上虛詞和沒有虛詞感情上有什么不同;再把第二段開頭中出現的“嗟呼”和后面出現的“嗚呼”相比,讀一下這兩個詞在感情色彩上有沒有區別,這兩個詞的位置能不能互換。學生們都認真地讀了,結果學生們發現,加上虛詞后,文章的感情非常強烈,韓愈在文中有諷刺、無奈、憤激的情感,“嗚呼”和“嗟呼”兩詞的位置不能互換,因為文章越寫到后面,韓愈的感情越深沉,他對那些士大夫之族的行徑感到憤怒和痛心,對他們不互相學習還要找借口感到無可奈何。“嗚呼”一詞讀起來就有這種痛心、無奈、憤怒的感情,很顯然,“嗚呼”一詞的感情色彩比“嗟呼”濃烈。
從上課過程來看,學生主動提問題的較少,看來,學生對如何學文言文還找不到思路,就是提問,也提不出什么問題,大多數的問題都圍繞著字詞句來提問。而在品味作者的情感方面,因為強調多讀,所以這一環節學生倒是有所收獲,這也算是此課教學中較為成功的地方了。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 2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
同時, 由于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并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后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后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鉆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的'。
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 3
前面有兩節課疏通串講,然后讓學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礎上提問題,全班共30多個問題,我把問題歸類放在維客上。在機房上課時展示這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或作簡單點撥。學生所提問題有些太簡單,有的很難回答,有的表意不明,本來我想精略地提一下,然后給時間學生討論,再把結果發布在維客網站上,結果教師講解提問的時間花得太多,后來給學生討論思考搜索的時間太少,以至于課堂上沒能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好在課后大家都還做了不少補充,這個班上的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熱情還是不錯的。
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然后大家討論解決,這是個不錯的.嘗試,但是具體操作沒處理好,也許應該精減一下,突出主要問題,并且要給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其余問題留給學生有選擇地解決。
協作學習的組織還不夠嚴密,不能很好地組織運作。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 4
學生普遍對文言文感覺厭煩,感覺文言文的學習無趣,比不上小說來得有意思。小說能讀懂,有故事。而文言文枯燥,看不懂。如何將一篇文言文講明白,讀透,同時又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最初教學一直思考的問題。
韓愈的《師說》教學設計上主要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分成若干組,讓他們自己解決翻譯,重點實詞,詞類活用,通假字等文言文學習的基本知識。并讓各組呈現自己討論的結果,由其他組評論并糾正。在我看來,如果是老師一味地說教,講授,課堂很可能乏味,學生識記的知識也肯定很少,可以說效果很不好。所以,將主動權放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解決。其次,再與全班其他小組成員交流,討論糾正。最后,由老師點評,總結。《師說》這篇文章講授完后,可以說效果相對不錯,學生已經能夠有意識地讀文言文,自己解決文言文知識。
但是,《師說》結束后,學生能否繼續保持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學會自主學習文言文?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周振甫在《怎樣學習古文》中講到,現代人讀懂古文成問題,和讀法有關系。提到“立體的懂”,“一方面是詞的具體解釋;一方面是一個詞作為術語時,了解術語的理論意義;一方面是要讀懂文章的用意。”同時,立體的'懂,就是要培養語感。總的來說,文言文的學習重視誦讀,熟讀成誦。讀多了,讀熟了,就能自然而然地弄明白字詞的意思,能讀透文章,再就是語感形成后,學生對文言文的陌生感越發缺失,更多的是親近文言文。從周振甫提到名人學習古文的方法,我們是否能夠放開思路,讓學生多讀文言文,從《古文觀止》一書中挑經典片目,反復讀,熟讀,再背誦。我想其中的文言語法知識不再細講,學生就能夠自然而然地明白。像之前有些學校推出的,第一個學期就拿一本古書反復讀背,將語文書束之高閣。當然此法有可能過點,但是文言文的學習成系統,多讀文言文的方法是值得借鑒的。如果僅限于語文書中的幾篇文言文,是不夠的。有時,多讀多背,看似笨,而這卻是最有效的方法。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 5
《師說》上完了,可是并沒有自己想要的欣喜。明確而有深度的思維,也并沒用挽救我的課堂。經過了很多的探索,可是備好課和上好課之間有長長的距離。這個距離充滿著探索的艱辛與思考的苦楚。
在備這篇課文時,我有了活躍的思維字課文的處理上我打破了順流而下的順序,我從當時的社會的風尚談起,然后再去發現作者立論的勇氣與智慧。這樣的處理,我想學生更能夠理解文本的實在內容,更能夠解讀文本的價值。只是在處理文本時,我忘記了應該把難點放在哪個問題上,而課堂之上,我是否引領學生去理解這個難點?這個是我收獲到卻又常常忘記的備課要點。
另外,文與言,要應該怎樣處理語言經常阻礙了學生對文德理解。在沒有掃除障礙的時候,文的理解就變得仰視,變得像水中月鏡中花。當然,如果時間充足,那么我想兩者的關系會更好處理一些。我的遺憾在于,這篇課文,我的理解可以說比較到位了,也比較有深度,真正用自己的知識讀出了文章的品味,但是,由于一節課的時間,我的學生對與文章的語言和內容沒有較充分的熟識過程,雖然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講從師之事,與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連接,但是,在連接之外,由于語言表述的陌生學生并不能真的理解文意,更重要餓是學生該如何看待一定要有老師這樣的觀點?一定要有老師是從狹義的角度啦理解的,其實文章真正的要義在于重塑學習風氣,提倡人人應該謙虛地相互學習,從根本上糾正當時對謙虛求學的錯誤看法。但是,語言的難度讓學生沒有理解到這個通俗的確永遠具備真理性的話題,理解上的差距讓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生硬的理解。而我沒有抓到學生這個理解的差距,在學生生硬理解的基礎之上把學生引到韓愈所體現出來的魅力、勇氣與智慧,又把學習提拔到對人與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上來,這樣就脫離了文本。就算沒有脫離文本,首先就脫離了學生的現有水平,沒有真正地從他們具備的基礎出發。這是我課堂的'失敗,也是課堂效果沒有我預期的那么好的原因。
由此想來,我們面對文本應該靈活處理。淺顯的學生易于理解的文言可以如此處理,但是難度較深的文言,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教學的過程有點揠苗助長的意味。上好課,真是不容易,很多問題并不能預見,總是在課上完了之后,才會發現自己的失敗。我們的失敗也常常在慣性的錯誤。因此,我們懂得之后,還要記得去改善。
在文言知識的總結課上,我的總結很潦草。我只是讓學生順著課文總結,在泛泛的尋找與總結中,我們抓到的是零碎的知識點,真正的總結應該是在學生的基礎上提高概括性,能夠把知識前后聯通,實現知識的遷移。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 6
《師說》作為一篇文言文,教學上應該注重踏實樸素,質樸的語文教學也是一種藝術。但是鑒于是一趟公開課,所以試圖花哨一些。可以說課堂之初,試圖以材料直接引導課文第二段的現狀分析,是我有所考慮的,這樣能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韓愈寫作這篇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即批判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風氣。在第二段的處理上,作為一篇議論文,我較多地考慮了文章的邏輯順序,以及層次遞進。從三組對比入手,幫助學生在課堂上便能背誦。
但是這樣的設計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就學情而言,我面對的是一幫高一的學生,他們剛從初中教學出出來,在適應高中的語文教學,在文言文的積累和文意理解上能力畢竟有限,所以我忽略了很多文言文最基礎的'字義教學,導致學生在理解上和聽講上有所不適。其次,教學過程中,在一些小問題、小知識點的講解上,我出了一些小故障,比如,在理解“之”字取消句子獨立性知識點講解上,我應該先講“師道不傳”是主謂結構,在講“久矣”的主語是“師道不傳”,由此,得出“之”字取消句子獨立性。再如,《師說》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也”字用法,它是舒緩語氣之用,我本可以設計為,比較型閱讀,將“也”去掉,讓學生讀一下,他們便能更有感受,但是我當時的時候,沒有想到這些細節。
其實,教學到了一定階段,在于處理細節。細節更能打動你的課堂,更能顯出一個人的水平。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 7
在教學《師說》一文時,我的導入部分是這樣設計的:從幼兒園到現在,差不多有十年寒窗了吧。那在這十幾年中,大家接觸過不少老師。同學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對老師的看法。通過這樣一個提問,讓同學們各抒己見,表達對老師的看法,從而引出課文。
學生對導入部分的問題很感興趣,對于如何看待老師都有自己的貼近現實的想法。其實這個導入和課文還有一定的距離,可以再深入一點,問一問學生應該如何對待老師,從而引出“恥學于師”的`問題,更好地和課文接軌。
講到“句讀”的時候,穿插了古今中外有關標點的故事,如“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雨果和編輯社之間“?”和“!”的故事,慈禧太后與《涼州詞》之間的故事,對聯“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釀酒缸缸好造醋壇壇酸”,橫批“人多病少財富”等等故事。講故事的時候,學生注意力很集中,所以我應該要善于尋找文中的興趣點,尤其是在上古文時,找到文中可以引起學生興趣的地方,并加以拓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在最后一個課時中,我歸納了“之”“師”“其”“師道”幾個字詞的一詞多義,我是用ppt展示出來的。正是由于使用了幻燈片,學生就光是抄筆記,完全不去思考,所以我提問的時候,學生都沒有反應。應該讓學生在記筆記的同時也能思考,做到手動,腦動,心動。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 8
作為一名教師,反思和自我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進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期望。以下是我的教學反思和自我評價:
優點:
1、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知識儲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2、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可以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效果。
3、善于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需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以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
1、有時候會忽略學生的反饋和建議,缺乏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策略的能力。
2、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候會過于注重課程內容的傳授,而忽略學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3、有時候會忽略教學資源的更新和多樣性,缺乏利用最新技術和方法的意識。
針對自己的不足,我將采取以下措施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
1、增強與學生的互動和溝通,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適應學生的需求。
2、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成長,讓學生在溫馨關懷的氛圍中學習和成長。
3、增強教學資源的更新和多樣性,積極采用新技術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反思和自我評價,希望能對教學工作的同行們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 9
一、課前預習是關鍵
《師說》是一篇文言文,我上的是第二課時對文章結構及論證方式的梳理。所以,之前必須要求學生把字詞預習到位,能夠順利的把文章翻譯出來,這樣我在課堂才能推進課文。
所以我之前做了兩項工作,一是利用早讀課和午訓課帶領學生疏通文字,讓學生能夠翻譯文章;二是給學生留了預習作業,讓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文章重點句子,并能淺層次的梳理文章結構。事實證明,課堂的推進非常順利,我問出的問題學生都能快速的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并且能夠跟上課堂的節奏。
這是我第一次非常深刻的感受到充分預習的好處。它能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課前預習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明顯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整體結構以至優化課堂細節的作用。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無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有很高的價值。”
二、解讀文章是根本
本次公開課的教學設計我中間沒有任何環節的遺忘,這是我之前上課的一個缺點,總是會忘記一個環節。課后反思還是自己的備課不到位,文本沒有了熟于胸,所以才會出現問題。這次課因為備課非常充分,文章也能背誦下來,上課感覺很流暢。因此教師對于文本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根本。
1、關于字詞句
教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基礎上,往往可以發現一篇文章中會有一個詞或一個句是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串起全篇撬動全文教學的。比如,在《師說》這篇文章中,“師”“道”這兩個詞的意思很豐富,要明確這幾個詞的意思,才能帶動學生掌握字詞含義。
2、文本形式
“形式是語文的根基”。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了解寫作的時背景、體會作者的情感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對文本形式的把握,語文就失去了特質。比如《鄧稼先》一文的小標題形式,就應當成為我們備課視野的焦點。
3、關于文體
“閱讀離開了文體,必定是不得要領的”。教師心中要有文體的意識,因為“文體是體現‘語文’的元素。文體論解讀的主要方法有一下幾種:把握不同文體的表現形式;辨別不同文體的結構類型;駕馭不同文體的語言體式,再現不同文體的主題形態。具體到某一篇課文的教學切入,小說可從環境、情節、人物、開頭結尾的方式切入;散文可以從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寓人等表現手法切入。
4、關于獨到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并且從作者寫作和編者選擇的角度考慮,每一篇文章都帶有唯一性,我們的教學中,就應當發掘每一篇課文獨特的“語文價值”,呈現這一篇中所隱含語文核心價值。從而“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
三、課堂生成要精彩
在課文講授過程中,講到尊師重道的例子時,我給學生講了一些社會上校園里存在的一些好的和不好的現象,但是學生的興趣并不是很高漲,沒有達到我的期望。課下我突然想到,聽課的老師就有我自己的師傅和其他同事,他們都是我的老師,如果我來講講我是如何像我的師傅和其他同事學習的,學生應該會比較感興趣,而且這樣的舉例也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尊師重道。
課堂生成的動態資源具有隨機性和偶發性,即在每個人身上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一雙慧眼,敏銳的發現、捕捉、利用這些資源。當課堂上出現動態教學資源信息時,教師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辨識其價值,去偽存真,并作出教學決策:是否有用?何時使用?怎樣使用?繼而確認資源特點,取其精義,并將之融入教學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資源識別力,只有勇于進取的教師才會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斷提升,教學能力不斷得到發展。
這一點,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不斷歷練,不斷的讓自己豐富。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 10
我覺得自己的文言文教學過分注重文言基本知識的傳授,面面俱到,對“言”的關注遠遠超過“文”。其實像《師說》這樣淺易的文章,無論是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還是情感的探索,我們都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1、充分重視誦讀,重視情感的體悟。綜合采用學生出聲誦讀、默讀、集體誦讀、個別誦讀、教師范讀等各種誦讀方式,誦讀中間穿插文言基本知識的積累和梳理,讓學生體會掌握字詞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文本的'內容和情感。教學既注重了“言”,也注重了“文”,很好地完成教學的任務。
2、要找準知識的載體。新課改追求學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老師要通過不著痕跡地預設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從而實現能力的生成。
3、要古為今用。象《師說》這樣經典的篇章,除內容外還為我們提供了議論文的寫作模式。在課堂上,老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論述結構、論證方法,了解文體特點,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 11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重要散文,也是傳統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必修篇目。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并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恥學于師”的陋習進行了批判。通過這篇論說文,韓愈展現了他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由于篇幅適中,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和教學進度安排,只需兩個課時即可完成教學任務。
傳統教法中文言文課堂教學其主要課程內容有二:一是古漢語知識系統;二是以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篇章結構、寫作特點、主題思想串聯的五段式教學模式因此這一篇傳統文言名篇的教案基本上都是以“論證結構層次的梳理”“論證方法”“中心論點分論點”等等組成。但我們的傳統散文尤其是《師說》中的精華部分難道是那些所謂論證方法、中心論點、分論點么?我覺得不是。平心而淪,當我重新再看這篇《師說》時,印在我心靈深處的是那些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不過時的精辟名言。所以在教授這一篇時,我將所謂 “論證結構、中心論點、分論點”放到了一邊,而帶領我的.學生從生活中去尋找那些閃爍在中國人身邊的名言警句。于是我在課堂中引入了我最近的一些感悟。
案例一:最近,我有幸承擔起將學校教師們的德育研究論文整理成一本書的任務。在整理的過程中,我發現其中引用率最高的名言正是本門課程的核心理念:“作為教師,我們既傳道授業,又解惑答疑。”
案例二:在講授《過秦論》時,我犯了一個錯誤。當講到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時,由于思維慣性的影響,我將“甕”字的用法解釋成了名詞作狀語。課后,有一個同學來問我時,我才反應過來應該是名詞做動詞。所以,我明白老師也并非圣人,只是因為“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案例三:有一天,辦公室里的老師們突然談論起一句話:“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時,另一個老師卻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觀點,認為這句話應該讀作“獨悅樂不如眾悅樂”。于是一場爭論開始了,雙方各執己見。最后,他們決定請教所謂的權威——語文老師,希望能夠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然而,就連語文老師們的觀點也是對半分,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最終,他們不得不上百度查詢,才確認了“獨悅樂不如眾悅樂”的正確讀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是什么人,在任何時候都可能會有不明白的地方,這正是為什么有人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通過這些實際案例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文言文與我們的生活其實并不遙遠。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我們也能調動起積極性。當然,這樣的課堂需要老師具備較強的掌控能力,同時還需要運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然而,我自己在這方面還欠缺一些能力,在7班上進行這一課時時,學生的參與度并不是很高。
課后我再次反思,發現這些案例都是發生在我周圍的事情。那么是否可以引導學生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談談他們對這些名句的看法呢?畢竟,我們教授這門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感受到中國傳統散文的魅力。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設計03-04
關于高中語文《師說》優秀教學設計02-17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設計(精選11篇)08-20
高中語文《師說》評課稿11-24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6-12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6-13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7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反思05-06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經典)05-20
(精選)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