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師說》教學設計及反思
一、教學目標
本課為第2課時,之前學生已經進行了預習,并消除了字詞對理解的障礙,且已進行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把握本文文體特點。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構,重點學習對比的論證方法。
3.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熱情,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并掌握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
難點:正確把握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現實思想意義。
三、教學方法
1.以讀促感悟品評。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正確、優美的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藝術,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徑。
2.采用問題教學法。以啟發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的加以點撥總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質疑問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四、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㈠導入新課
我們在初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課文,那么這些文章從文體的角度上講有什么共同特點?
這些文章都是議論類文章,“說”是其文體的標志。那么“說”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文體呢?
“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也。”“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可以理解為:“(作者)對××的見解”或“說說××的道理”。那么韓愈在《師說》中又要表達怎樣的見解呢?
【設計意圖】可以讓學生感知本文的文體特點,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創設學習氛圍。
㈡研習文本
⒈整體感知全文
學生散讀課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
方法提示:可以先找出帶有作者的觀點的句子,然后分析其關系。
【設計意圖】可以使學生有目的的讀書,并積極思考,從而把握文章結構。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⒉細部內容研習
⑴探究寫作目的
①文下注釋說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文中有沒有相關信息?
明確:從課文的最后一段中“(余)作《師說》以貽之” 可以看出韓愈的這篇《師說》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17歲小伙子的。
②一代文學宗師為什么要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說》?
明確: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他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
③那么上述的幾個原因哪個是最根本的原因?
明確: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的,為何只選擇了李蟠?“學于余”,我們說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韓愈有必要為他寫文章嗎?所以說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的能力。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并過渡到對“古道”的思考。
⑵了解時代背景
①文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指什么?
明確:古人的從師之道。
②古人從師之道是什么?課文體現在哪里?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分析: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師”“圣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圣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還可以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
③前面說過,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明確:當時存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
分析: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刻理解韓愈寫作本文的用意,并過渡到對當時的風氣進行分析。
⑶探究論證方法
①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對比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嘗試著填寫下面表格,然后進行小組討論。
對象 |
從師的態度 |
結果 |
對比方式 |
對比作用 |
古之圣人 |
從師而問 |
圣益圣 愚益愚 |
縱向相比 |
論證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
今之眾人 |
恥學于師 |
|||
于其子 |
擇師而教之 |
小學 大遺 |
自身相比 |
|
于其身 |
恥師 |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
不恥相師 |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
橫向相比 |
|
士大夫之族 |
恥師 |
明確:作者通過三組正反對比——擺出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從師態度迥然不同的事實,進行縱向對比,揭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提出人們為子擇師與自己恥于從師的事實,進行自身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后果;提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從師態度完全相反的事實,進行橫向對比,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現象勸誘世人——有力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②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 “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
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請用“反而”作為連接詞,寫另外兩個句子。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文章第二段的結構,并體會對比論證的好處。仿寫環節意在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㈢思維延展
韓愈的《師說》其實就是自己的師道觀,即韓愈對于“師”和“道”的理解,對此你有何看法?并試著說說《師說》中的觀點在今天對國家社會和我們個人有什么借鑒意義?
明確:學生結合課文自由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具體內容可參考2005年3月25日《考試報》高一語文新課標版第36期《從<師說>看韓愈的師道觀》一文。對于局限性應該指出,并要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去了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探究韓愈寫作本文的深層用意。“結合現實談自己看法”意在使學生樹立謙虛好學和尊師重教的思想。
㈣課堂小結
本課我們了解了韓愈寫作《師說》的目的,那就是批判當時社會“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確立了自己的觀點:人應當從師學習。我們重點探究了第2段的內容,分析了本段中的三組對比,體會了對比論證“可以使正確與錯誤對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確,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的作用,也聯系實際談了自己對從師及學習的看法。
同學們,行動是最響亮的語言,讓我們在實踐中落實。
七、教學反思
1.因僅要求學生在放假期間進行預習,而教師沒有對預習實效進行檢測,加之沒有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學生對文言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理想。教師對學生的狀況按照理想化狀態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際。
2.導入新課時糾纏“××說”可以理解為:“(作者)對××的見解”或“說說××的道理”這一限定的理解方式,制約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無法講出如《捕蛇者說》是“作者借捕蛇者存在的這一現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的主旨。
3.因課件的線性結構安排,所以在上課時只能按部就班執行,無法實現自由跳轉。如時代背景介紹應該出現于學生無法理解“不拘于時”的“時”到底指什么的時候?今后課件宜做成選擇性結構的。
4.授課時預設的內容太多,生成的內容幾乎沒有。這既制約了學生的學,也限制了教師的教。所以上課氣氛略顯沉悶。
5.對教學目標“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構,重點學習對比的論證方法” 這一條從課堂實際來看僅關注了后半部分,這一條目標應改為“重點學習對比的論證方法”。囿于課堂時間教學開展得并不好。本應學生交流討論的內容,教師越俎代庖。致使仿寫環節無法進行。
6.注重學生思維引導這一原則和功利的文言文課文“三多一少”雖存在矛盾,但個人認為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思考相對重要,畢竟字詞積累是學生的事。
【文言文《師說》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文言文《師說》教學設計03-12
文言文《師說》教學反思匯集05-27
《師說》教學反思02-24
《師說》教學設計02-26
文言文《師說》教案設計03-30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03-31
課文《師說》教學設計03-20
《師說》教學設計詳解03-20
人教版《師說》教學設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