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賦》教學實錄「鑒賞課」
師:同學們好!今天這節課我們共同欣賞晚唐杰出的詩人、頗負盛名的文學家杜牧的《阿房宮賦》。(板書:《阿房宮賦》杜牧)上一節課,吳老師指導同學們學習了這篇課文,掃除了文字障礙,疏通了文意,并復習了有關“賦”的知識,今天我們這節課是在同學們已經讀懂這篇“賦”的基礎上,上一節“文言文鑒賞課”,去欣賞《阿房宮賦》的結構之妙、語言之美。在欣賞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古今之人對它的評價。
〔投影〕
(元朝)祝堯曰:“至杜牧之《阿房宮賦》,古今膾炙”(《古賦辨體》)
(清朝)金圣嘆曰:“窮其極麗,至矣盡矣!卻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細讀之!”(《金圣嘆批才子古文》)
今人曰:“古來之賦,此為第一。”
從古今之人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阿房宮賦》的確很有欣賞價值。下面首先來欣賞它的結構:師:(板書:一賞結構)請同學們默讀課文。
〔投影〕思考:①作者寫“阿房宮”,先寫了什么?后寫了什么?②《阿房宮賦》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樣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的?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③從本文的結構中,能看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嗎?
(生邊讀邊思考,2分鐘)
師:作者寫“阿房宮”,先寫了什么?后寫了什么?
生:(部分):寫了阿房宮的建造規模、樓閣廊檐、長橋復道、宮中美女、金銀財寶。
師:同學們說得比較細致、具體,如果把前半部分對阿房宮的敘寫歸一下類,分幾個層次? 寫了阿房宮的什么?
(生沉默、思考)
生1:分三個層次。阿房宮的建造規模、樓閣廊檐、長橋復道都是寫宮殿,第二層寫妃嬪媵嬙,第三層寫宮廷的擺設。
師:表述上再簡練一些。(生思考)
師生共同歸納:三個層次分別寫了宮殿、美人、珍寶。
師:同學們歸納得很好。(板書:宮殿-美人-珍寶)第三段重點寫了什么?
生1:寫秦的貪得無厭。
生2:寫秦的滅亡。..
師:秦為什么滅亡?
生(部分):橫征暴斂、窮奢極欲、腐敗墮落、肆意揮霍導致亡國。
師:很好。〔板書:(秦)奢侈亡國〕
師:第四段重點寫了什么?
生1:勸戒統治者接受前人的亡國教訓。
師:“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杜牧在勸誡誰?第三個“后人”指誰?
生2:勸誡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國教訓,勿蹈覆轍。
師:很好。( 板書:( 唐)勿蹈覆轍)
師:《阿房宮賦》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樣有機聯系在一起的? 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敘事,后半部分是議論。
師:結合“賦”的特點,說說前后兩部分的聯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鋪事,后半部分是寫志。
師:“賦”的特點是“鋪事寫志”,又叫“托物言志”。
(板書:托物、言志)
師: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 生思考)
生1:鋪事是寫志的基礎。
生2:寫志是鋪事的目的。
師:(板書:(基礎)(目的))
師:文章的第三段與第四段可不可以對調?為什么?
生:(沉默片刻,后齊聲) 不可以。
生1:第三段是由一二兩段引出的議論,緊承第三段,所以不能與第四段對調。
生2:前半部分是“現象”,第三段是透過“現象”揭其本質,窮奢極欲必然導致亡國。第四段承接第三段,勸誡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國教訓,勿蹈覆轍。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言之成理。三四兩段確實不能對調。理由是第三段的感慨是由上文宮殿的奢華與人民的貧困的對比中引申出來的;后一段的議論則以更深遠的歷史眼光,把一千年前的“史實”與一千年后的“現實”聯系起來,生發開去。
師:從本文的結構中,能看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嗎?
生(部分):借阿房宮的興滅,寄托對統治者的諷喻。
師:由此看來,這篇文章的結構具有怎樣的特點?
生(齊聲):嚴謹、巧妙。
【點評】結構美,在于它為內容的排鋪提供了舒暢的空間,并具備使前文后語有機承接的邏輯機制。授課教師抓住了這一要津,從概括《阿房宮賦》的內容入手,讓學生感受課文結構與內容的和諧,其間注意引導學生審視各段文字的內在聯系。教法合理,推進順暢。“假設置換”,給學生以深入探究的機會,亦屬妙著,果然有收效。
《阿房宮賦》“鋪事”的材料極為豐富,作者精心切分、鉤連,由物及人,再由人及物,為“寫志”奠基蓄勢,堪稱“巧妙”。欣賞這點,似應著力強化。
師:欣賞完了《阿房宮賦》的結構之妙,再讓我們欣賞它的語言之美。《阿房宮賦》的語言之美是眾口同聲的。有人說,它的語言是有顏色、有聲響的。你甚至可以聽到百姓的嘆息聲、宮女的啜泣聲、帝王的呵斥聲、戍卒的吶喊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色彩斑斕的語言世界,去領略美、品味美吧!
師:(板書:二品語言)下面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課文,把你認為好的句子畫下來,讀出來,然后結合“賦”的特點,說說哪句話、哪段話最精彩? 為什么?
(生讀書、思考3 分鐘)
師:(巡場、了解學生情況)同學們畫出的值得品味的句子很多,比較集中的大概有十幾處,時間關系,我們只能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共同咀嚼品味。
同學們先看第一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很多同學都畫了這一句。它好在哪兒?
生1:簡潔。兩組偶句,12個字極儉省地交代了阿房宮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資。
生2:概括。從“六王畢”到“四海一”,歷史漫長,作者只用了六個字。
師:好。從“(秦)孝公據肴殳函之固”到“始皇奮六世之余烈”,到“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到“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從“畢”到“一”,橫掃百年時空,可謂力扛千鈞。這六個字體現了“賦”的什么特點?
生(部分):跳躍。
師:對,跳躍。“賦”非詩非文,亦詩亦文,詩歌的特點之一就是跳躍。除此之外,這句話還好在哪兒?
( 生沉默)
師:同學們看“兀”“出”兩個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兒?
生1:用得好,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
師:留下什么樣的想像空間?想到了什么?
生2:我想,用的木料一定很多。
生3:我想,為建阿房宮死的人一定不少。
師:請同學們再從地理位置上考慮,由蜀山到關中,要經過“難于上青天”的蜀道,砍伐者為什么放棄距阿房宮較近的“秦隴”,而偏要舍近求遠,去蜀山砍伐樹木呢?
生3:蜀山的木材好。
生4:附近的木材全都砍光了。
師:同學們的想像力很豐富,從一“兀”一“出”中,同學們想到了“路途之艱、用料之多、死人之眾”。這六個字里有沒有什么“暗示”或者說“伏筆”?
生5:有。暗示六國已亡,唐不久將亡。
師:看來,這句話為此后許多文字埋下了根,真不愧是大手筆,起勢雄健,涵蓋無窮。
師:再看第二句,“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這句話用了什么寫法? 好在哪兒?
生1:用了比擬的寫法,非常形象。
生2:運用駢句,句式整齊。
師:還用了四個表示動物官器的名詞,有-- -
生(齊聲):腰、牙、心、角。
師:好處是什么?
生:用這種器官比擬建筑物雜然交錯的樣子,形象、新穎。
師:今天“鉤心斗角”用來比喻人與人之間復雜的關系,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內心的活動”,不是也很形象、很生動嗎?
請看第三句:“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好在哪兒?
生1:用排比和夸張的寫法,渲染美女之多。
生2:寫美女之多,用意是突出秦始皇驕奢淫逸。
師:說得對。作者用“明星、綠云、渭漲、霧橫”比喻,又用“妝鏡、曉鬟、棄脂、焚椒”間接寫美女之多,實寫秦始皇驕奢淫逸。真可謂“筆里藏鋒,意在言外。”
請看第四句:“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宮女;釘頭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世人之言語。”好在哪兒?
生1:同一意思,不重復,而是變化多端地加以深化。
生2:雖然是議論,但極為形象,沒有枯燥之感。
師:這六個排比句極為經典。前半句寫阿房宮的事物,后半句寫有關民間事物,前后對比,盡情夸張,把封建帝王將奢侈享樂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質,揭露無遺。用筆真是精彩!
請看第五句:“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好在哪兒?
生1:簡練。14 個字就交代了戰爭的始末。
生2:這句話意味深長,讓人深思。
師:“可憐焦土!”與開頭哪句話照應?
生(部分):“阿房出”。
師:對了。“可憐焦土”以4個字了結了前文大量的鋪陳渲染,于嚴峻中包含無限感慨,并引出末段議論。
最后看第六句:“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這句話好在哪兒?句中“后人”共出現4 次,重復嗎?所指一樣嗎?
生1:有哲理味兒。
生2:精辟。“后人”出現4 次,沒有重復之感。第三個“后人”,是指唐以后的統治者,其余三個“后人”所指一樣,都指秦以后的統治者。
師:答得很好。這句話是超越時空的預言,精辟奇警,如夜半鳴鐘,遠天走雷,令人驚心動魄。前面令人目眩的鋪張描寫,都要在這里結穴,找到依附與歸宿。
下面請同學們小結一下《阿房宮賦》的語言特點。
( 生思考)
師:剛才我們所舉的六句話,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種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