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語文《祝福》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祝福》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語文《祝福》教學反思 1
在長久的授課過程中,我越來越感到,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已經漸漸失去了閱讀的耐心,大家都習慣于形象化,比如喜歡看電視劇,看微博、朋友圈,簡短的文字配以大量的圖片,取代對文字本身的理解與想象。長期的游蕩式的沒有目的的碎片化閱讀會讓你在讀長文時浮躁,降低在閱讀時的注意力。我們越來越失去了閱讀文學作品本身,也就是對文字本身的細細品味、鑒賞、聯想、共鳴等等,沒那個耐心了。我們的閱讀理解力在退化,這是人類的悲哀。人們即使在讀書時,也是基于抓情節,找結局,其實,就這篇小說而言,你要找結局,結局開頭就給你擺出來了:祥林嫂死了。但祥林嫂為什么會死?這一個過程更需要我們關注研究,這才是真正讀小說。在圖文信息時代,我們還應該盡可能學會和保持一種古典的閱讀。
《祝福》描寫了一個淳樸的勞動婦女祥林嫂。丈夫死后,她為了逃避被出賣的命運,便來到了魯鎮,在地主魯四家里做工。但不久仍被婆家綁回去,逼嫁到山村里。“她一路只是嚎,罵”,后來還“一頭撞在香案角上”,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來反抗舊社會、舊禮教的壓迫。當她再一次在魯四家里出現,那是第二個丈夫病死,兒子被狼叼走之后。因她再嫁再寡,魯四把她看成不祥之物,暗暗告誡家人不許她沾手祭品。鎮上的人由于受到封建禮教的毒害,也跟著嘲笑她。柳媽又以“陰間”的鋸刑來恐嚇她,要她到土地廟捐一條門檻,當作贖罪的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她為了自己的生存,不斷掙扎,捐了門檻;但仍然無效,主人還是不許她擺設祭品。她從此精神失常,像一個木偶人。不久被魯四趕走,成為乞丐。最后懷著對“陰間”的恐怖和疑惑,在年終“祝福”時,死在街頭上。
教授這篇課文,是為了讓學生在了解文學作品本身的魅力的同時,了解到封建禮教對人的思想的摧毀。祥林嫂的悲劇是一個社會的悲劇,人們麻木地對不存在的鬼神加以祝福,對身邊的人卻充滿冷漠,這是多么虛偽!按照傳統教學,我分析賞析小說的結構、環境描寫的作用、小說人物刻畫手法等等,但是學生對此并沒有興趣,沒有興趣何來閱讀?于是乎,他們麻木僵硬地跟著我學習了這篇文章,從我布置的作業反映了出很大的問題。我曾經給一個班級布置了一篇習作《祥林嫂,我想對你說》,可是你知道90后的學生時怎么樣寫的么?摘錄如下:“祥林嫂,聽了魯迅先生講了你的故事后,我覺得你的一生都很悲哀。先是第一任丈夫去世,隨后逃到了魯迅家中當雜役,卻被老遠尋來的婆婆逮住,捉回了家,由婆婆的安排,又替祥林嫂找了戶人家,被迫與第二任丈夫生了個兒子,結果第二任丈夫也不幸去世,留下了孤兒寡母的祥林嫂,后來兒子又被狼叼跑了。再后來你就瘋了,真可憐。其實我覺得,你太倔,丈夫死了就好好在家待著嘛,何必出去亂跑?婆婆叫你嫁你就嫁唄,何必要死要活?就好好在家看孩子嘛!結果,孩子也看不好,被狼叼走了。你說你,做妻子,克死了丈夫;做兒媳婦,還要別個老人家到處找你;做母親,又讓孩子被狼叼走,你失敗不?就連最后,回魯迅先生家做傭人,摔鍋砸盆的,把別人家鬧得雞犬不寧,你叫我怎么說你好?真是越想越生氣,今天就你說到這兒吧,再說下去,我也得嘔死!”
看到如此習作,我哭笑不得。這就是我費力從考試的角度出發授課的結果。學生壓根沒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麻木和冷漠會帶來惡果,反而覺得祥林嫂是自食其果。反思之下,我們的語文教學到底在教什么?應試教育難道不是新的對人的摧殘么?如何通過語文教學,既保證高考的需求,又真正讓學生學會思考、積極參與,將德育與智育相結合呢?這既要有專業素養,也要有對學生個性的分析和洞察。這就需要巧妙設計問題,深化認識,滲透德育!
我按照90后、藝術類學生思維敏捷、活潑好動、喜歡表演的特點,重新調整《祝福》的授課方向和預設。“禮教殺人”無疑是《祝福》要表現的主題,我想讓他們在感受形象的同時受到心靈的觸動,從人性的角度認識到,“禮教”不僅僅是惡人殺人的武器,也是無數普通的人甚至是善良的人,無意殺人的工具。于是,我通過自己的閱讀感受,提出一個辯論題:祥林嫂的悲劇到底是誰造成,她是自殺還是自然死亡?班級的同學興致高昂,完擺脫了被動、無奈、麻木的學習狀態,每個人都化身福爾摩斯,仔細閱讀,分析文本,感受語言,尋找線索,通過蛛絲馬跡佐證自己的觀點。在這個尋找與辯論的過程中,完成了一次有意思的閱讀。
主張祥林嫂是自殺的組員找到證據:祥林嫂提出一個問題:“人死后有沒有魂靈?死掉了的人會不會見面?”問題本身就說明她有想死的'欲望,已經有自殺的動機;原來祥林嫂以為如果捐一個門檻就可以贖罪,但是結果還是沒能贖罪,依然遭到嫌棄,所以她就絕望了;四叔說:“不遲不早,偏偏在這個時候,可見是一個謬種”。如果是自然死亡,四叔就不能說是謬種,“偏偏”兩個字,就是說明祥林嫂的死是突然的,死亡時間是經過選擇的。
主張祥林嫂是自然死亡的組員找到證據:如果祥林嫂要自殺,應該在她的孩子死了以后就自殺;前面祥林嫂問我,有地獄嗎?她還去捐了門檻用來死后贖罪。都說明她怕死;“分明純乎是一個乞丐了”,祥林嫂連淪落到要飯的地步都沒有自殺,就說明她的確是不想死。那兩天是冬天最冷的幾天,她就是一個乞丐,應該是被凍死餓死了。
其實,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閱讀必須建立在有興趣、善分析、有感觸的基礎上,作品才能深入內心。我贊成丁玲的一句話:“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他的人和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里趕,是一樣給她精神上增加痛苦。這就是,無論她是自殺還是凍死餓死,反正祥林嫂是被逼死的。”
我認為,比弄清她具體是怎么死的,更重要的是,究竟哪些人把她逼死了。誰是元兇呢?--這就能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到對主題的思索,自然而然地我們就會聯想到魯迅筆下的中國人孔乙己和祥林嫂,他們有驚人的相似,雖然一個是讀書人,一個是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但他們都是被人歧視和嘲笑的對象。孔乙己到了酒店,“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氣氛”,“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但有他沒他大家也一樣地過”,他唯一給大家帶來的快樂就是取笑。最后,兩個人都不明不白地死了。這就是中國人的生活。正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造成了這一切,人們對祥林嫂的歧視、嘲笑和冷落,特別是周圍人的冷漠,是這些逼死了祥林嫂。魯迅有很多小說都有這樣一個貫穿主題,就是展示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這種冷漠源于封建禮教,也源于人性的弱點。魯迅年輕時在日本讀書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落后?他的結論是,因為中國人的國民性有劣根性,人人都在嘲笑別人,人人都在被嘲笑,冷漠無處不在!一百年前魯迅提出的“改造國民性”的命題一直延伸到今天,仍然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就是魯迅的不朽。
是的,現在我們中國經濟上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中國人精神上是不是也相應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呢?今天,會有“扶不扶”這樣的現象和論題,便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還在蔓延,人與人之間失去了關愛信任,導致了包括善良在內的人的天性的失落。
課程的結束,我放了一段短片,內容是一個法國盲人在街頭行乞,旁邊放了一塊紙板,上書“我是個盲人,我看不見”,路人經過施舍寥寥;一位路過的女士提筆修改了紙板上的文字“這真是美好的一天,而我卻看不見!”路人路過盲人身邊紛紛解囊。美好的語言,伸一伸手的幫助,誰說不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呢?
教師只要把握時機,巧啟發,巧誘導,多給學生進行一些恰如其分的德育滲透,把德育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就能從語文的常規教學自然過渡到德育滲透,讓他們能感受到語文殿堂里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精神財富,這樣對于提高學生們的道德水平和完善他們的人格,以便將來更好的參加和諧社會的建設,必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高中語文《祝福》教學反思 2
《祝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經典小說,篇目較長,在上課前的調查中學生普遍反映魯迅的文章較難理解,很難領會文本的內在含意。因此在設計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時,我側重從人物形象著手來分析文章所表達的反封建禮教的主旨。
第一課時我的設計是先復習小說相關的一些文學常識,再通過聯系之前學生學過的魯迅的小說《故鄉》和《孔乙己》中的兩個典型人物引出本文的人物形象。檢查預習方面則主要包括把握生字詞和介紹自己對作者的了解情況。接下來我從小說的情節結構的幾個方面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小說的故事情節進行簡單的表述,最后著重分析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
關于這堂課的教學存在的問題我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反思:
第一,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作為第一課時,我所設計的內容過多,導致詳略失當,主次不分,導入和檢查預習部分花去大部分時間,而本節課原先設計的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則只能利用短短的十來分鐘時間來講解,明顯不科學。通過分析課后幾位聽課老師的反饋意見,我意識到針對這樣篇幅較長、教學內容較多的文章,第一課時應該以整體感知為主,具體的文本分析應該安排后面的幾個課時。同時,在各個知識點的'銜接方面缺少適當的過渡,以致學生在面對我的提問時顯得措手不及。
第二,在師生互動和課堂討論方面。在整堂課的過程中,只有部分學生能參與到師生互動和課堂交流活動中,我在講解和提問時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沒有設計不同難度級別的問題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提問的方式單一,都是自由回答,沒有指名回答,導致不少學生消極應對問題,回答問題的學生呈現一邊倒的形式。另外,我在授課的過程中沒有把握好教學節奏,沒有給學生緩沖的時間,缺少課外知識或話題的引導,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熱情。針對這一點,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多汲取其他老師優秀的教學經驗,認真研究和學習自主課堂的教法,并將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因材施教,讓學生能踴躍發言,愉快地學習語文。
第三,在情感目標的實現方面。這篇文章的教學情感目標是把握人物的悲劇性,認清封建禮教對人的戕害。然而我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引導學生情感的培養,也沒有很好地將這種情感傳達給學生,還使用了一些與本文的情感相悖的教學語言,在這方面的處理很不恰當。
總體來說,由于我對自主課堂的認識不足,導致這堂課依然是按照傳統課堂的模式進行,沒有體現出自主課堂的獨特性,課堂氣氛太過沉悶嚴重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研讀,教學效率較低,沒有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重精心備課,教學時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一些難易結合的問題,提出有質量、精練的問題,重點突出,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快樂、自信地學習語文。
高中語文《祝福》教學反思 3
高中語文新教材幾經變動,文本有刪有增,而《祝福》卻始終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獨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讓“老”教材煥發新意,也就成為我著力思考的問題。
在《祝福》的講授過程中,除了讓自己的教學理念體現“生本位”這一課改標志性的理念外,還強化了教學過程的多元性、思維過程的多維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尤其是注意做到把這一創設點延續到了課外,即讓學生以“阿毛”的身份寫一篇反映“母親”不幸遭遇的文章。這樣安排的目的,既能讓學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說的情節、明確小說的倒敘手法,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更能讓學生通過角色的置換,進一步調動他們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審美熱情。也許阿毛的存活,會降低文本悲劇性的感染力,但卻能給學生寬廣的空間去想象“母親”--祥林嫂命運的悲慘,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層勞動婦女生存的艱難,進而讓他們學著把視角放到自己周圍乃至社會中的弱者身上,獲得較為真實的生活體驗,學會關懷,懂得珍惜。
之所以這樣設計,還源于目前一些學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現狀。
比如,在講《包身工》時,讀到包身工們“在離開別人頭部不到一尺的馬桶上很響地小便”;“他們會半裸體地起來開門,拎著褲子爭奪馬桶,將身體稍稍背轉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換衣服”時,有些學生往往會無所顧忌地大笑(個別學生還會竊笑),因為他們覺得笑的理所當然,把課文的悲劇氣氛全給毀了。誠然,由于時空的距離,學生對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歷史教材般意義的理解,缺少直覺得生活感受,對此不能一下子走進教材,不能與教者的意圖產生共鳴,也有可理解之處,但不管怎樣,這是一種缺失,一種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對這種情景,教者不可能無動于衷,但憤怒的指責毫無用處,而能奏效的,也許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導。所以,對于此類文章,從教者一定要在關注學生特點和時代特色的基礎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導學,能讓學生悄然動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種敘述都成為一種沉甸甸的語言,直接觸及他們的心靈,引起他們靈魂的顫動,這應不失為一種哀婉、凄切、厚重的審美指向,這也是我們理應要達到的審美效果。
高中語文《祝福》教學反思 4
《祝福》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名篇,所以,可講的內容非常多,但是,一節課又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選擇了讓同學們探究“祥林嫂的死因”,選擇這個問題主要基于兩點考慮:第
一、在找尋死因的同時,可以帶動同學們對課文的信息進行分析整合,而對文中信息的分析整合是高考現代文的一大考點;第
二、關于祥林嫂的死因,歷來眾說紛紜,所以,放開讓同學們進行討論,能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維、辨證思考的能力,又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
現將教學過程中的幾點收獲總結如下:
第一、同學們都能夠踴躍地發言,并且養成了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的習慣,我想,這主要得益于平時在班級設置了小組競爭機制,這一點,今后,我會繼續實行下去。
第二、這堂課上,同學們都提出了各自的見解,盡管有個別同學提的見解有點偏差,但是,通過和其他同學的辯論、交流,最后,我能走出自己理解的誤區,所以,今后的課堂,我會秉持著讓同學們多想、多說的方式,而我則是做點補充,真正把課堂的發言權交給學生,而不是教師死死抓著指揮棒。
當然,這堂課,還有些不足,而體現得最明顯的就是我的板書,板書過于潦草,原因在于,使用了多媒體,占用了半個黑板,而且小組競爭的排行榜又占了三分之一的黑板,可用的空間驟然變小,而課后仔細反思我的.多媒體使用情況,其實,多媒體完全是不需要使用的,只是因為課題上報時,選擇了多媒體課,所以,就主觀地認為一定得使用多媒體,但是,一堂課下來,其實多媒體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而我的這種行為無異于“削足適履”,我想,今后,我會用一個比較理性的態度來對待多媒體的使用。
祝福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祝福》教學反思 5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拓寬了課堂廣度,加大了課容量。采用活動教學形式,利用教材的活動,開發課程資源,善于創設情境,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對教學富有熱情;整體教學設計和活動設計較好,“幸福的青春”和“沉重的青春”進行對比,對引導學生應珍惜青春、珍惜現在的生活、關愛他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青春之旅”的教學設計也很有創意。
通過教學信息反饋,要實現教學目標,確實存在許多問題。如:
(1)上課節奏較慢,師生情感交流不夠,課堂調控能力應進一步提高。
(2)教學語言不夠嚴密、精煉。
(3)活動設計局限于教材,較為平淡,“歡樂”的主題不夠突出,對“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迎接青春”挖掘不夠。
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帶著微笑走進每一個班級,面對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及時鼓勵學生的閃光點,與學生平等對話,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積極創造和諧的教學氣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加強學習,優化教學語言,提高課堂教學應變能力;認真備課,依據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積極開發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活動設計,將教材上活,使學生樂學思想品德,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這一節課的內容比較少,比較抽象,主要就是為了讓學生感知青春的絢麗;激發學生熱愛青春、珍惜青春的美好情感。因此這節課讓學生準備的比較多,讓學生活動的比較多,讓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來感受青春的美好。同時通過學生對父母的訪問,對比兩輩人不同的青春歲月,進一步感受青春的激情與美好!大多數同學都反映但其中存在的不足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同學都認真完成了調查作業。這既需要老師的繼續督促,也需要我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布置作業!
高中語文《祝福》教學反思 6
高中語文新教材幾經變動,文本有刪有增,而《祝福》卻始終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獨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讓"老"教材煥發新意,也就成為我著力思考的問題。
在《祝福》的講授過程中,除了讓自己的教學理念體現"生本位"這一課改標志性的理念外,還強化了教學過程的多元性、思維過程的多維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尤其是注意做到把這一創設點延續到了課外,即讓學生以"阿毛"的身份寫一篇反映"母親"不幸遭遇的文章。這樣安排的目的,既能讓學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說的情節、明確小說的倒
敘手法,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更能讓學生通過角色的置換,進一步調動他們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審美熱情。也許阿毛的存活,會降低文本悲劇性的感染力,但卻能給學生寬廣的空間去想象"母親"——祥林嫂命運的悲慘,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層勞動婦女生存的艱難,進而讓他們學著把視角放到自己周圍乃至社會中的弱者身上,獲得較為真實的生活體驗,學會關懷,懂得珍惜。
之所以這樣設計,還源于目前一些學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現狀。
比如,在講《包身工》時,讀到包身工們"在離開別人頭部不到一尺的馬桶上很響地小便";"他們會半裸體地起來開門,拎著褲子爭奪馬桶,將身體稍稍背轉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換衣服"時,有些學生往往會無所顧忌地大笑(個別學生還會竊笑),因為他們覺得笑的理所當然,把課文的悲劇氣氛全給毀了。誠然,由于時空的距離,學生對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歷史教材般意義的理解,缺少直覺得生活感受,對此不能一下子走進教材,不能與教者的意圖產生共鳴,也有可理解之處,但不管怎樣,這是一種缺失,一種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對這種情景,教者不可能無動于衷,但憤怒的指責毫無用處,而能奏效的,也許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導。所以,對于此類文章,從教者一定要在關注學生特點和時代特色的基礎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導學,能讓學生悄然動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種敘述都成為一種沉甸甸的語言,直接觸及他們的心靈,引起他們靈魂的顫動,這應不失為一種哀婉、凄切、厚重的審美指向,這也是我們理應要達到的審美效果。
高中語文《祝福》教學反思 7
魯迅的作品離我們這個時代有些久遠,為了更好的解讀文本,激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在新課之前,補充了寫作背景的教學,是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刻的理解文本內容,這個故事的歷史背景是辛亥革命,了解背景后,同學們就會更好的理解文本。
這節課我們的賞析題目是《誰是殺死祥林嫂的兇手?》,為了呈現更好的研究效果,讓同學們成立專案組進行研讀。同學們經過認真分析提出魯四老爺、柳媽、衛老婆子、婆婆以及魯鎮的人,都對祥林嫂的死負有間接責任。小組討論熱烈,都能積極思考發言,在說到柳媽這個環節,同學們義憤填膺,感同身受,讓人體會到了同學們非常好的把握了文本,深刻的理解到這個人吃人的封建社會帶給人們迫害之大。
解讀本文同學們緊緊依靠小說文本,有充分的閱讀體驗,在解決問題時很容易入手。通過分析和討論,同學們能夠深入淺出的解讀文本。再有多媒體教學充分的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當祝福的喜感音樂和祥林嫂出場時的悲涼音樂形成對比緩緩流出,同學們在課堂上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受。當人物的聲音模擬從音響里傳出,同學們聚精會神的感受人物個性,魯四老爺的.話不多,但句句都是封建階級的代表。可見,多媒體的應用對教學的輔助之大。
教學活動中的“溝通”和“合作”,同學們完成的很好。同學們雖然是盲生,但語言組織能力很強,能夠很好的分析人物。專案組成立是分組教學,同學們在研討過程中合作很不錯,有人在文本中找證據,有人進行會議記錄,有人進行證詞發言。整個過程充實而流暢。還有多層教學,明文用注視器,照顧到每個學生,回答問題時考慮到學生能力,基本目標達成。
一節課下來同學們和我都收獲很多,有一個問題我在思考,關于封建禮教的介紹本課是放在教學最后進行探討,可否放在上課開始,效果更好些?
總之,每次出課對我都是一個很大的成長和提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以后的教學中,會繼續努力!
高中語文《祝福》教學反思 8
《祝福》是一篇老教材了,教了無數次,可仍然覺得不容易教。這是因為此文學起來較難。學生學習時不感興趣,對那個時代的背景不了解。
從授課過程來看,學生并不能理解祥林嫂生活的那個時代及那個時代的人,不了解為什么祥林嫂的再嫁居然會有那么大的悲劇,居然會遭到那么多人的歧視。因此授課過程中總是出現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面對著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學生居然可以笑得出來,面對祥林嫂反復地說阿毛的故事,學生更是不解。祥林嫂在學生的`眼中是個不值得同情的人。
面對學生的笑聲,我竟無言以對,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面對我的提問,學生竟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的課的設計是不成功的,因為我沒辦法讓學生入境。教學的切入點真是不容易找啊。
經典如何上好,這是擺在我們現代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那個時代那些人那些事,對學生而言是陌生的,我們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明白,把學生深深地帶進去,再淺淺地走出來,這是一線語文教師要思考的問題。
高中語文《祝福》教學反思 9
《祝福》解讀,關于學情和小說讀法,在這節課后有一些新的認識,這里做一些片斷式的記錄。
魯迅先生在作品一開始就讓祥林嫂死去,這樣就使作品全篇帶有逼問祥林嫂死因的意義,因此,我在上課伊始就拋出了這個問題,作為同學們探討這篇作品的線索。第一節課有四、五個學生談了談應對祥林嫂人生悲劇負責任的幾個人物,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甚至“我”。但同學們缺乏后續性的表達、思考,小組討論熱烈,全班范圍內的個人表達則冷場,這不知為何?為什么我們的學生不喜歡發言,總保持沉默。在第二課時中,則普遍沉默,學生的不喜表達這種狀況,值得教師深思。
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即同學們動不動就用封建禮敬、封建思想、封建制度來概括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我認為他們的解讀脫離小說文本,缺乏閱讀體驗,空泛、抽象、無意議。我告訴同學們,小說解讀應以文本為據,從人物開始。
《祝福》分三課時,在前兩課時中,教師與同學們一道分析了小說中的人物,同學們或認為這個或認為那個人物有責任,但在討論中,教師提出自己的看法,魯四、柳媽、衛老婆子、婆婆及魯鎮的其他人未必對林嫂的'人生悲劇負直接責任,如果讓某一個人負責,讓我們回到文體,這樣的認識讓人不踏實,缺乏說服力。
在第三課時,再一次細讀文體,最后認識到不是這些具體人物,而是這些人物身上所承載的東西傷害了祥林嫂。正是魯鎮人的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信仰、風俗和文化籠罩著每一個人,從而造成一種扼殺無辜生命的合力。這是一種關于魯迅小說的文化解讀法。
祥林嫂在小說中不是一個卑弱的人,她熱愛生活,勇于反抗,極度勤勞、能干,她是那么得富有活力,其實她最有理由過幸福的日子。肯定是一種特別強大而又不易為人覺察的力量摧毀了她。這種力量漠視人的尊嚴,輕視人的生存價值,它的重重、種種風俗、信仰和禁忌在不自覺當中成為殺人的兇器。
進一步挖掘一下文本:
1、說封建禮教是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不完全,此外還有巫鬼文化的因素,小說似乎暗示了儒、釋、道文化的雜合是造成傷害無辜生命的背景。
2、一些示范課教師著力探討的祥林嫂是自殺還是饑寒而死,教學價值有限,意義不大。
3、應該細讀文體,糾正同學們在過去小說解讀中存在的好人、壞人,善惡倫理判斷的線性解讀法。
4、《祝福》可以看作是一個寓言式的故事,魯鎮可看作一個袖珍中國。
高中語文《祝福》教學反思 10
①第一次是描寫鎮上各家準備“祝福”的情景。祝福是“魯鎮年終的大典”,富人們要在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的好運氣”,以便繼續他們貪得無厭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禮”卻要像祥林嫂一樣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紅”,沒日沒夜地付出自己的艱辛,可見富人們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這些廉價奴隸的血汗之上的。
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性。同時,通過“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寫,也顯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農村的狀況:階級關系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
一句話,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的理學觀念也表現得最為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力。
她為了求取這點權力,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的門檻,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句喝令中破滅了。
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的時刻憑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環境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結尾通過“我”的感受對祝福景象的描寫。祥林嫂死的慘象和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同時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
采用對比方法寫景。如《祝福》的開頭與結尾寫祝福時的景色氣氛,以樂景反襯祥林嫂的悲劇,更增強了作品對舊社會的批判力量。
解析:本題意在引導學生欣賞小說精當的環境描寫,并進一步思考小說的主題。《祝福》的環境描寫堪稱我國現代文學的典范。
小說三次寫到了“祝福”。這年底的“祝福”作為一個時間標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劇串連了起來,形成了清晰的發展脈絡。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劇性格上的幾次重大變化,都集中在魯鎮“祝福”這一特定場景中,有關“祝福”的描寫,不但表現了祥林嫂悲劇的典型環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第一次是描寫魯鎮上各家準備“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動的社會環境。
“祝福”是“魯鎮年終的大典”。這不僅僅是富人們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
操勞福禮是女人們的事,而“祝福”的活動卻是要女人們走開的.。這樣的交代,告訴了人們,辛亥革命之后,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千年來女性的地位和壓在婦女頭上的精神枷鎖依舊。
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性,也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劇的的典型性。第二次是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
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中一項極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動,祥林嫂這個悲劇人物的悲劇性的命運也在這項活動中得以最充分的展示。初到魯四老爺家的祥林嫂還能“享有”預備福禮的辛勞,可到了后來,就連這點辛勞的權力也都失去了。
特定的環境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同時也增強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性與感染力。第三次是結尾通過“我”的感受來描寫祝福景象。
祥林嫂死的慘象和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化了對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的揭露,同時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應,使小說的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3、為什么說祥林嫂是一個受損害、遭遺棄的“多余的人”的形象?解析:本題意在引導學生欣賞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魯迅作品中較有影響的女性形象之一,也是世界文學畫廊中一個受損害、被踐踏的“多余的人”形象。這是一個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她具有勞動者的美德,享有勞動的愉樂,對空閑感覺無聊。
然而,與一切輾轉辛苦于封建制度輪軛下的所有被壓迫的女性一樣,她遭遇著苛酷的“命運”。她沒有自己的名字,連姓什么也無從知曉。
在第一次守寡之后,來到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魯四老爺家做女工,開始了她那“自食其力”的幫傭生活,做穩了一個廉價而又高效的奴隸。她生活在勤勞的喜悅中,忘掉了疲憊,忘掉早先一段悲愁的境遇,滿以為可能成為一個獨立自由幸福的人。
【高中語文《祝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6-12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6-13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7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反思05-06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經典)05-20
(精選)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7-07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4-24
(優)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5-20
【通用】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5-22
(優)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