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一語文《雨巷》優質說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雨巷》優質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語文《雨巷》優質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雨巷》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個政治風云激蕩、新舊詩風交替的時代,戴望舒攜著中國古典詩歌婉約的深蘊,踏著法國象征派詩風的輕云,飽含著純潔而苦悶的真情,用那回環往復的和諧音節,譜寫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為中國的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它的音韻、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內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以新詩為第一單元來組織文本,顯然突出了它的審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在這一單元,那么我們就得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學情
《雨巷》是高一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新詩”,也是被人們傳唱不休的名作。本課恰可以作為窗口,幫助學生認識這個陌生的領域,學會欣賞它,并喜愛上它。以此達到審美訓練的效果。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審美能力的培養目標,根據課文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我由淺入深地設定了如下幾個有層次的教學目標,皆在誦讀中完成:
一讀音韻,品味詩歌的音樂美;
二讀語言,品味詩歌的情感美;
三讀意象,品味詩歌的意蘊美;
四讀內涵,品味詩歌的思想美。
四、說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雨巷”“丁香”等重點意象的含義,并由此把握我國傳統詩歌當中的意象情節。
意象是中國詩學的重要概念,是解讀作品靈魂的關鍵所在。在這首朦朧含蓄極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為重要。將本篇的意象理解與中國古典詩歌傳統意象的解讀結合起來學習,不僅有助于理解本課,也為以后的詩歌鑒賞打下了基礎。
五、說教學難點
理解“姑娘”這一意象,品讀其象征意味,解讀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詩無達詁”,對詩歌的鑒賞沒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讀要合理,要有依據,必須知人論世。
六、說教法
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節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七、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美的詩歌需要美的心境來欣賞,更需要一顆好奇心牽引著去求索。我的導入語是這樣設計的:
聽慣了北方胡同里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凄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后,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這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那么完美,而詩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旋律嗎?
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明確: ①、重疊和反復手法的運用。(構成聲音和感情的回環往復,強化了節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韻到底,每節押“ang”韻二、三次。(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使詩從頭至尾保持了一種鮮明的音樂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雙聲疊韻詞:芬芳、彷徨、惆悵。
教師總結:這些手法的運用形成了一種悠長舒緩、低沉徘徊的旋律,營造了一種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種音韻美。
2、再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請一位同學朗讀,讓同學們在與錄音朗誦的對比中,思考:該用什么語調去讀?
明確:幽怨、低沉、傷感、惆悵
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清麗明快,而是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愁。哪些地方體現出這種感情呢?請學生找出表現感情的.詞語。
明確:寂寥、愁怨、憂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悵、太息、凄婉、迷茫、頹圮。
這些都是帶有濃厚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朗讀指導:語速舒緩,注意停頓,帶感情的詞要要從語氣上讀出它的感情來。
(三)深入探究
1、三讀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后,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剛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畫在紙上,并口頭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朧、凄清、悠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著愁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又是怎樣的?
詩學,其實是詩畫不分的,真正的欣賞需要視聽嗅味觸覺在想象中融為一體。這樣做旨在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獨立品味,并讓本來朦朧難以琢磨的詩歌有了切入口。
歸納學生發言,總結詩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紹和拓展。詩歌是通過客觀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來抒發情緒和情感的,什么樣的景象就會有什么樣的情緒和情感,什么樣的情緒和情感就得用相應的景象來抒發。所以詩歌的意象是解讀詩人感情的客觀景象。
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過意象來體會詩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換意象的方法來把握。舉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臘梅等 、油紙傘——小花傘 、 夢——霧。讓學生比較兩種意象的不同的審美效果和負載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長、古老、灰暗、迷離、朦朧的,它蘊含著詩人的彷徨、失望、憂愁、等暗淡的情緒,而小路是曲折、遙遠、清晰的,它負載著一種思念、飄蕩、懷遠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詩詞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荷花是粉紅或潔白的,給人的感覺是清高脫俗,美麗自賞。
再有油紙傘,做工是精細古老的,顏色是古銅色,所以給人的情緒是懷舊,思念,傷感。而小花傘則是新朝的,現代的,顏色是鮮亮明麗的。給人的感覺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國古詩中常見的的意象,可著重加以介紹,給同學們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詩句,并以此為例,讓學生學會詩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讀內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傾注了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又為什么想要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愁怨的姑娘又是誰呢?
同學們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詩歌的音樂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學生達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內涵的認知高度。在這一環節中,還是在誦讀中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觀點直接灌輸給學生。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做給了學生足夠的思想空間,給了他們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時,也是對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師也能收獲一些意外的觀點。
在同學們討論之后,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學生再次討論,品評先前討論的觀點,回味開始時對詩的理解。這樣,學生對這首詩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兩種或多種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審美體驗,應該說收獲甚豐!
最后,將“多家之言”展示出來,加以總結。
反復的討論的目的,不是只要一個結果;要的,是討論中學生思考與探索的過程。學生本課學的怎么樣,理解的程度有多深,會不會欣賞,懂不懂品詩,在這個環節中都可以檢查出來。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逸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郁凄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詩作。學習他高潔的審美情趣,學習他高尚的愛國情懷。最后,讓我們再次走進戴望舒,走進他的雨巷。
(再次聆聽配樂朗誦)
(五)作業
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
高一語文《雨巷》優質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雨巷》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該詩通過對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寫,譜寫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為中國的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本單元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鑒賞新詩的興趣,教材中選編的四首中國現當代詩歌要求學生能夠在了解詩歌創作背景的基礎上,通過反復朗誦,把握其中豐富的意象,體味詩歌獨特的意境和作者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
二、說學情
高一新生正處在初高中銜接過渡期,對于現代詩歌的認識還比較片面,加上此首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通過反復誦讀,聯系時代背景,將學生帶入詩境,喚醒詩情,從而引起強烈共鳴,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之前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為以下三點:
1、通過反復誦讀,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并分析其成因。
2、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與情感特色,逐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其中,目標二為重點,目標三為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誦讀對于詩歌語言的品味、內容的理解與情感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誦讀法會貫穿我的教學活動始終。在研讀部分,我將采用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的方式,有效促進對話教學,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根據本首詩歌的特點和高一新生的學情,在學法上,我堅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聯想、查閱資料,培養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讓教法學法充分運用,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四個步驟: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導入語的設計對于學習情境的創設、學習興趣的激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將這樣開始我的新課:播放背景音樂《在水一方》,《詩經蒹葭》中的少年在蒹葭河畔的千回百轉,與數千年后的戴望舒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久久徘徊有著驚人的相似,“丁香姑娘”仿佛是伊人再現,同樣的朦朧美麗、可望而不可及。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
2、初讀梳疑,走進雨巷。
為了幫助學生循序漸進的理解詩歌,為進一步的研讀奠定基礎,我的初讀設計主要有如下三個環節:首先,我會以檢查預習的方式讓同學們根據課前預習讀準字音,齊讀一遍此詩。接下來,我會播放一遍名家配樂朗誦版的《雨巷》,讓學生邊跟讀邊思考自己與其差距所在,并提示學生在跟讀的過程中為詩歌劃分節奏,標出韻腳。最后,我將引導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詩歌在節奏韻律等方面有何特點,最終明確本詩的第一美:語言的音樂美。
此初讀步驟的設置一方面是為了檢測預習效果,掃清文字障礙,指導學生斷句;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讓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對此詩形成初步的畫面感。
3、合作探究,感悟雨巷。
語文學科知識需要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逐漸領悟學習,教師指導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將會大大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全身心投入的學習實踐中習得詩歌知識,形成鑒賞能力。本環節的設置旨在讓學生在上一環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象、意境、創作背景等方面對作品進行更深入的研讀。
因此,本環節伊始,我將平均分配班級人數,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下個問題:①找出本詩的主要意象,并從原文中找出描述其特點的語句②試著概括這些意象的共同點。③詩中的主要意象有何象征意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王國維先生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在表情達意時,往往要選擇典型景物來表達特定感受,這些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典型景物,是理解詩歌的突破口。因而,我將首先引導學生找出油紙傘、雨巷、丁香和丁香一樣的姑娘、抒情主人公“我”籬墻等意象,再回歸文本找到意象的主要特點。
最終完成問題一,明確這些意象為詩歌營造出凄美朦朧意境的共同點。即本詩的第二美:意境的朦朧美。
通過前兩個問題的鋪墊,同學們已對詩中的意象特點及全詩的情感基調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解決問題三時,我將結合作者戴望舒的人生經歷及《雨巷》的創作背景與同學們展開討論,得出丁香姑娘多種可能的象征意義,并歸納出作者的情感。
至此,我們又領悟了這首詩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4、總結梳理,走出雨巷。
在結課之前,我將對《雨巷》的藝術特色進行簡要的回顧梳理,并安排全班同學回味詩情,體悟詩境,學生誦讀,互相點評。最后,為了鞏固知識,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我布置了以下兩項作業:①反復朗讀并背誦全詩。②合理想象并聯系本詩內容,把《雨巷》中你最喜歡的一節或幾節改編成散文化的語言
六、說板書
設計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課堂線索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使教學更有實效(設計略)。
高一語文《雨巷》優質說課稿 3
一、教學設想
1、關于教材
對《雨巷》這首詩歌的解讀是多元化的,它的美沒有時空的限制。不同年齡,不同時代的人都對它有自己的解讀和發現,因此鼓勵學生對該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提出自己獨特的發現。
我認為《雨巷》一詩在情感基調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能讓學生在把握情感基調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還是需要一些老師的指導意見,所以我把誦讀該詩歌作為我整節課貫穿始終的目標,希望學生能夠在以后的學習中首先以誦讀文本作為基準,在誦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同時《雨巷》在意境上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美感,所以賞析文本的意境美是我這節課的第二個目標,我希望通過對意象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如何鑒賞詩歌的意境,在答題方法上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思路;對于《雨巷》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探討應該是該詩歌的一個難點,這是深入挖掘教材的突破口,所以我將它定為這節課深入探究的關鍵點,希望通過對這兩點的研討,讓學生在用心思考的情況下朗讀詩歌,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目標。
2、關于教學目標
①通過學習本詩,讓學生關注詩歌中的意象,因為這是感情的載體,同時也鼓勵學生積累傳統的審美意象,增強鑒賞詩歌的厚重感。
②高一的學生在初中時就已經學習了《詩經蒹葭》,高一上半學期剛剛誦讀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已經接觸到了詩歌的音樂美和詩歌的回環往復美,在此基礎上我希望通過對本詩的學習讓學生充分欣賞它的音樂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增強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
③指導學生關注詩歌中的用字用詞,增強“煉”字意識,增加對詩歌鑒賞的深度。
3、關于學生:
我們的學生經過初中的學習,對詩歌最基本的特點已有所了解,在高一上學期,通過對經典詩歌的學習和鑒賞已經有了一定的鑒賞水平和素養,但是對詩歌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和深入了解詩歌的內涵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需要立足學生的實際,掌握詩歌鑒賞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將自己的思想的火花充分的展示在課堂上,讓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進。
二、關于教法
①作為詩歌教學,最基本的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把握文本的情感,所以我把誦讀作為這節課貫穿始終的教學目標,在讀中品,在品中悟。
②熟讀文本之后,我將品味作為我這節課的第二大目標,分析意境,品味語言。讓學生對文本的內容作進一步的探討,加深對作者情感的把握。
③一讀二品之后,還要讓學生對文本做深刻的體悟,體悟文本的形象,體悟文本的主旨,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三、關于學法
以學生的誦讀為主,充分運用同學們之間的合作交流,一些比較淺顯的問題在組內解決,組內解決不了的疑問放歸課堂,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討論交流,對學生討論完后還有爭議的,教師點評插入指導。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目標
1、吟詠品讀,體味詩歌的情感美。
2、把握意象,鑒賞詩歌的意境美。
(二)導入新課
輕輕地,梅雨時節,在飄著淡淡丁香花香的江南雨巷,一個撐著油紙傘的女孩,在轉瞬間消失了蹤影,留下一顆落寞的心在孤獨的徘徊惆悵。今天讓我們走進這雨巷,嗅嗅這憂郁的花香,品品這迷茫的感傷。
(三)反復吟讀,體會感情
請同學們集體朗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
讀完全詩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么?
(明確:惆悵,哀怨,凄婉,迷茫。)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朗讀這首詩歌呢?
(明確:語速應該是舒緩的,感情是哀怨的)
讓幾名學生任選其中最喜歡的一兩節來嘗試朗讀詩歌。(請其他學生對此點評)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老師相機點撥插入知識點:
1、感情要把握住,哀怨、傷感的情緒。所以語速要舒緩,舒緩了才會將那種傷感的情感讀出來,要記住“欲速則不達”。同時整首詩歌的感情在每一個小節中又是不一樣的,第一小節“希望”是一種在傷感中懷著熱切的期望,第四小節中則是表達出作者在傷感中的一種怦然心動,一種情感的漣漪。五六兩個小節中那種姑娘最終消失后作者的那種無奈與凄涼表達的十分明顯。最后一節則體現作者的失落與尋覓。
2、節奏停頓的處理要注意,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在詩歌朗誦中,合理的停頓會突出重點,增強詩歌的韻味。
3、輕重音的把握在朗讀中的地位也非常的重要。如:第一節最后的“姑娘”,第二節“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節的“彳亍”第四節的“飄過”等要重讀。
老師做嘗試朗誦,請同學們注意聽老師節奏停頓和輕重音的把握。(配樂朗誦)
下面請同學們帶著情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讀準節奏,讀出音韻。
請一位學生來嘗試朗讀,請同學們按要求來點評。
下面請聽專家的朗讀。
(四)把握意象,賞析語言
1、我們自己已經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并且也聽了專家的朗誦,那么在詩歌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來表達這種感情的呢?
同學們按照小組來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請同學們先找到相關的詩句然后分析。)
明確:
①雨巷:(對該意象我準備分三個層次來引導學生解讀)
“巷”是一個又窄又長的小街通道,又窄又長表現了愁緒的綿綿悠長;“雨”則賦予了它特定的含義,雨雖然不大但給人以愁思又多又密之感,賀鑄曾經寫過:“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那種愁緒彌漫了整個的空間,跨越了時空,在雨巷里也有同樣的表現;從色彩基調來看,江南小巷顏色為灰黑色,青石板的小路長滿青苔,屬于暗色調,又在雨中,天色灰暗、陰沉。
(方法指導:首先讓學生從詩句中找到關于描寫雨巷的詩句。示例:第一: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第三節: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第五節: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第七節: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然后指導學生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語如悠長,寂寥,頹圮的籬墻等來具體分析。最后抓雨巷自身的特點來深刻體會。)
(分析完后讓學生帶著情感將重點的句子齊讀。)
②丁香:(對此意象我設想從中國傳統的典型的意象拓展入手,讓學生明確丁香花在傳統審美觀念中的定位。)
為什么用丁香來修飾姑娘?丁香一般在暮春時節開放顏色為白色或淡紫色,所以丁香在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中是美麗的、素潔的、高雅的。這正如梧桐、浮萍、芭蕉代表的是光陰易逝,青春不在的惆悵與哀愁,像“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表達的是凄涼情緒。“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則表達的是光陰易逝,而“松竹梅”則代表的是高潔正直,無所畏懼等等。
丁香在古詩詞的傳統意象中,往往跟憂愁結合在一起,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與憂愁聯系在一起。
(方法指導:首先讓學生尋找詩歌中的相關的詩句,反復誦讀體味。示例:第一節: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第二節: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第五節: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第六節: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第七節: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然后結合丁香的傳統意蘊來分析該意象的特點。)
(任選其中的一節讓學生反復自讀,把握意象,體味情感。)
油紙傘:懷舊復古的特點,帶有一種時代的氣息,那種江南的美,那種詩情畫意,那種浪漫在這一個意象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方法指導:同上。示例:第三節)(讓一名學生起來朗讀該小節,體味意象的特點。)
頹圮的籬墻:一種落寞的情感油然而生,破敗的籬墻是那位丁香一樣的姑娘消失的地方,一種淡淡的失落,一種淡淡的哀愁飄散在空中。
(方法指導:同上。示例第五節)(老師和學生一起來讀,體味該意象的特點。)
這幾種意象都有什么共同點?
明確:灰暗的,凄迷的。
通過這些意象,同學們來分析一下這首詩的意境是怎樣的?
明確:本詩通過雨巷,丁香,油紙傘,頹圮的籬墻等意象向我們描繪了一副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從而表達了作者哀婉,惆悵,凄迷,失落的情感。
2、在這首詩歌里,作者除了運用這些意象之外,同學們看一看詩歌中有沒有直接來表現這種情感的詞語或句子?試選其中一兩處進行分析。(設計此題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在挖掘意象,分析情感的基礎上,再來重讀詩歌,鑒賞詩歌中直接體現作者情感的關鍵詞語或語句。)
明確:
“彷徨”:徘徊,點出作者內心的渴望與惆悵。
“寂寥”:寂寞冷清的意思,體現出作者的孤獨寂寞,內心情懷無人傾訴的無奈。
“哀怨”“凄婉迷茫”“惆悵”“愁怨”:直接抒情的詞語。
“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體現作者內心的哀怨。
“太息”:嘆息的意思,內心郁悶的體現。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在這里“冷漠、凄清、惆悵”三個詞語中,“冷漠”是外在的表情或態度,“凄清”是內心的悲涼,而“惆悵”則是連綿不斷的愁緒。三個詞形成一種語意上的遞進關系。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
其中“顏色、芬芳、憂愁”三個詞語在語意上亦形成一種遞進。顏色是從表面上看,芬芳是走近了聞到的,憂愁是內心的'情感,必須用心才能感受到。
(方法指導:這些詞語不僅表達了凄涼情感,而且程度上進一步深化。我們分析這些詞語是提醒同學們在鑒賞詩歌時要注意詩歌中重要詞語的使用與作者表達感情的關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煉”字。)
請同學們帶著對意象的理解,有感情再朗誦全詩。
(五)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1、詩歌中作者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怎樣的姑娘?詩歌是怎樣來表現的。(該題的設計目的是分析詩歌的人物形象,讓同學們在鑒賞意境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人物形象,體悟作者的情感。)
清新淡雅,楚楚動人,但又幽怨,哀婉,惆悵滿腹的江南女子的形象。(方法指導:首先從文章中尋找依據。如:第二節: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哀怨,彷徨。第三節: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第四節:“默默地”一詞點出姑娘的孤獨,“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運用通感的修辭,寫出了女子目光的凄迷,刻畫了姑娘的幽怨與哀婉,一個“飄”點出女子的空靈,兩個“夢一般的”疊用又寫出了女子的虛幻與迷茫。然后用概括性的詞語進行歸納。)
2、那么詩人為什么希望逢著一個這樣的姑娘呢?
明確:
①因為這個姑娘可能就是詩人曾經的戀人,現在重新相遇卻無法相伴。
②丁香姑娘是詩人高潔美好而又虛渺的理想。
③是詩人可以傾訴的內心憂愁的對象。
3、有人說戴望舒的這首詩是單純的抒發自己對理想愛情的渴望不能實現時惆悵傷感的愛情詩;也有人說《雨巷》是作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苦悶彷徨的政治詩。你贊同那一種看法呢,你還有沒有自己的解讀?請說說你的理由。(大屏幕展示時代背景:本詩寫于1927年夏,蔣介石發動xxx政變,xxx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黑暗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雨后絢麗的彩虹。)(該題設計的目的是探討詩歌的主旨,對該首詩歌主旨的解讀是多元化的,允許學生通過自己的研讀來發表自己的獨特的見解。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據即可。)
明確:
第一種:認為是單純的愛情詩,因為詩中流露的是找一位志同道合,同病相憐,感情相通,相互安慰的姑娘。
第二種:結合背景點出作者苦悶彷徨,郁郁寡歡,找不到出路,理想不能實現的痛苦心情即可。(自屈原以來,以美人,香草作為一種美好理想的象征已經是屢見不鮮。《離騷》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體現了屈原對君王對理想的依戀。)
第三種:……
小結:這美妙的文字,像古箏的流音,那夢一般的嘆息,那幽幽的眼神,永遠的印記在我們的心中,欣賞完戴望舒的雨巷,在詩歌的王國里我們深刻的體悟到了凄美的哀怨,在繆斯的殿堂里,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但是在生活中我們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那個迷惘的時代,走出這種迷濛的憂郁,要知道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就會尋找到心目中的那個美麗卻不憂傷的姑娘。
最后讓我們閉上雙眼,聽聽錄音,再次感受它的美麗。(播放錄音)
布置作業:
《雨巷》學案的拓展提高題。
板書設計:
雨巷
1、情感美哀婉、惆悵
2、意境美朦朧、凄美
高一語文《雨巷》優質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在這一單元,那么我們就得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教學目標。
1、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2、知識和能力:了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3、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悟雨巷詩情詩境。
2、難點:體會本詩“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的手法,初步學會鑒賞象征詩。
四、說學情:
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現代詩歌,懂得一些鑒賞詩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詩還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還有一定難度。另外本詩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很難理解其歷史背景。六、五、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征。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揮學生自主性。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節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二)說學法。
關于學法,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鑒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聽慣了北方胡同里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凄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后,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這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那么完美,而詩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旋律嗎?
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后,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剛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畫在紙上,并口頭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朧、凄清、悠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著愁怨的丁香有時怎樣的一個姑娘?
2、品讀內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傾注了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為什么想要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愁怨的姑娘又是誰?(同學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隱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郁凄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他的其他作品,學習他高尚的審美情趣,學習他的愛國情懷。
(五)作業: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景,展開想象,描寫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高一語文《雨巷》優質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首先談一談我對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一篇,本首詩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詩沒有直白的“情語”,只有委婉的“景語”,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濃、抒情色彩濃烈的現代詩歌,這給學生感知、體驗、認識帶來了困難。
二、說學情
高一的學生生理、心理都經歷著巨大的變化,而又面對著的是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學習。這些所形成的跨度勢必導致學生心理體驗、心理傾向的極大不同。他們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適應、不習慣,懷舊、厭學、缺乏信心,沒有清醒的認識、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甚而焦慮不安。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生情況的了解,設立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喜愛的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三維教學目標的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目標,我本堂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丁香花》,并順勢導入新課《雨巷》。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本篇文章的興趣。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現代詩歌斷句的正確方式。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描寫了哪些意象?創造了怎樣的意境?選取這些意象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姑娘象征著什么?
3、本首詩歌的情感主題是什么?
4、賞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設計意圖: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能夠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分組討論也能養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再一次一起聆聽《雨巷》。
設計意圖: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設計意圖:掌握學生本堂課的學習情況,并通過詩朗誦競賽的方式劇激發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
高一語文《雨巷》優質說課稿 6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全詩,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品味詩歌的音樂美。
2、理解詩歌中意象的象征作用,體會詩歌低回動人的意境美。
3、感知詩人內心的彷徨痛苦,以及對美好希望的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1、把握“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內涵,引領學生走入詩境,品味詩意。
2、培養學生準確傳達情感的誦讀能力。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感悟法
3、情境激學法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營造情境,導入新課(5分鐘)
1、課前播放輕音樂視頻《雨巷》。
在優美舒緩的音樂聲中,你們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請一位學生作答。
明確:雨巷中伊人遠去,我獨自撐著油紙傘失落惆悵,彷徨迷惘。
2、導入:很好!你描繪了一幅如詩如畫的雨巷圖景,事實上詩人戴望舒就作有一篇《雨巷》而因為此文,戴望舒也被稱為“雨巷詩人”,那什么詩能有這樣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呢,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戴望舒的《雨巷》。
戴望舒(1905.3.5——1950.2.28)現代詩人。原名戴夢鷗。被稱為‘雨巷詩人’,葉圣陶評價他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7分鐘)
1、課前大家已經充分預習了本文,請大家聽老師朗讀全詩,讀后說一說,這首詩究竟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梅雨季節,江南的小巷陰暗潮濕,兩邊是高聳的屋檐,寂寞的人家,失落惆悵的“我”撐著油紙傘在雨巷里徘徊不前,渴望遇到一個像我一樣彳亍著的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
2、這些優美的圖景主要通過哪些意象來表現的?(詩中主要書寫了哪些意象?)
教師介紹意象的定義: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我之境皆有我之顏色,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觀物時把自己的感情付諸在外物上,外物也有了自己的感情顏色。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姑娘、籬墻、我
著重描寫的是:雨巷、丁香姑娘
三、品味意象,走進詩境(26分鐘)
1、這個丁香姑娘具有怎樣的特點呢?結合全詩,找出具體描寫她的詩句,并朗讀出來。
主要集中在2-5節(找出關鍵詞):丁香一樣,愁怨,顏色,芬芳,憂愁,哀怨彷徨,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悵,太息一般的眼光,飄過,夢囈般的凄婉迷茫,走盡雨巷。
明確:這是一個憂愁迷茫,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像夢一般出現又消失的姑娘。
2、詩中多次使用的修飾這個姑娘的是“丁香一樣的”,那丁香究竟是怎樣的呢?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呢?(學生課前準備,回答)
丁香,又名紫丁香。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圓錐花序,有淡雅細沉的香氣。丁香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
唐代詩人李商隱《代贈》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紗》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戴望舒吸取了古典詩詞的婉約余韻,將這種惆悵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3、全體齊讀描寫丁香姑娘的2-5節,指導學生要注意停頓、輕重、節奏(沉穩舒緩)、語速(較慢),讀的時候要讀出這個姑娘的美麗含愁的特點以及我對她的追尋向往之情。
4、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美麗高潔,結著愁怨姑娘,那作者寫這篇雨巷是不是就是表達了對這樣一種姑娘的傾慕追求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由朗讀全詩,讀完后與同學小組討論。
明確:顯然沒這么簡單。從詩中的“雨巷”“愁怨”等詞可以看出,本文不只是一首愛情詩,更是一首抒情詩。引入對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介紹。
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戴望舒曾經留學法國,收到法國象征學派的`影響,尤其是魏爾倫的影響,其創作常具有象征主義的特點。
5、通過對背景知識的了解,大家還覺得戴望舒的雨巷是光指江南雨季的小巷嗎?作者創設的這么些意象還只是蘊含對愛情的思慕惆悵和追求嗎?這些意象究竟指什么?
明確:雨巷:(悠長悠長又寂寥)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
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和雨巷結合,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
我:在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
丁香姑娘:我在孤寂中的美好的希望理想,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
教師小結:所以說這首詩不僅是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愛情理想也表現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雖然這個過程是痛苦惆悵的。
6、既然明白了詩意,那老師就想請一位同學試著讀一讀全詩,看看能不能讀出低沉幽怨的情感。讀得怎么樣?學生討論注意點。
對于文中出現了很多重復的地方,同學們該怎么讀?
明確:①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比如說“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出現,而且用ang;②第一節和第七節除了個別詞語不同,其他完全一樣,這樣首尾呼應,重章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詩的抒情色彩非常濃厚,更好的表現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③重章復沓是我們在《詩經》中最早接觸到的,可見戴望舒不僅運用現代的象征方法,而且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手法,使他的詩具有了無窮的藝術魅力。
高一語文《雨巷》優質說課稿 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是x號考生。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雨巷》。下面我將從教學背景、活動評價、課程設計及教學亮點這四個方面來展開我第一課時的說課。
一、說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學、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同時巧妙地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通過學習這首詩,學生可以學會比較鑒賞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詩歌。這也符合了新課改中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學情分析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以滿足學習者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因材施教原則,在教學活動之前進行學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高一的學生正處于由抽象思維過渡到邏輯思維的階段,他們的求知欲旺盛,樂于探索發現,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他們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已經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把握詩歌意境意象和詩人情感方面還有待加強,對于現代詩的鑒賞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
3.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在新課程改革理論的指導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營造的意境,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實踐讀、品、悟的合作探究學習方法,提高朗讀能力及詩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深刻體會詩歌中借物抒發的內心情感,培養對詩歌的學習興趣,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教學重難點
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我制定了如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訓練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營造的意境,體會詩人借物抒發的情感;
難點:體會詩歌內涵的`多義性并力求個性化理解。
以上是我對教學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說活動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我還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教學的現場效果,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以及時的評價。評價將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我將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采用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的方式,例如,在體會意境時,首先我會請學生找出詩歌中的幾個意象。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因此我會請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回答,不論他們的答案正確與否,首先我都會予以表揚和鼓勵。對于一些稍難的問題,我會請平時積極發言的學生回答,并根據他們的反饋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調整教學方案。這樣的教學評價我認為不僅有利于教師的教,更有利于學生的學。
三、說課程設計
1.教法學法
接下來是我的課程設計部分,首先是教學與學法的選擇。
根據“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同時為達到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因此本節課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朗讀體會法。通過范讀、齊讀、個體讀等不同的朗讀方式,訓練誦讀詩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和感悟詩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鑒賞和審美能力。此外,我還將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及小組討論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本節課我主要采用的學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鼓勵學習進行合作交流討論。通過師生合作,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教學過程
接下來是我本次說課的核心內容,說教學過程。主要分以下幾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會播放歌曲《丁香花》,并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示丁香花成簇開放的圖片。請學生在欣賞歌聲和圖片時思考:丁香花具有怎樣的特點,象征著怎樣的個性?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接著我會引導學生走進《雨巷》,去了解詩歌中那位丁香般的姑娘。
這樣的導入可以為本節課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請全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詩歌,明確這是一首現代自由體詩,也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
學生自讀之后,我會利用多媒體展示詩歌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結合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引導學生入境,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所營造出來的意境。
接著我會提問:詩中有幾個主要的意象?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因此學生很容易找出本詩中的意象主要有:油紙傘、雨巷、我、丁香花、丁香姑娘、籬墻等。
通過這一環節,學生能初步感知詩歌內容,并感受到詩歌前后呼應,富有節奏美和音樂美的特點。同時也為我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第三環節:再讀詩歌,體會意境
首先我會分別請三位同學合作朗誦全詩,并提問:詩中描繪了怎樣一幅畫面,請用自己的話描述。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鄰桌間進行討論交流,并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進一步感知詩歌的內容,同時也鍛煉了朗讀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在這一環節,我不會以絕對的對錯標準評判學生的答案,不局限他們的思維。學生能在頭腦中自然勾勒“雨巷”的畫面,體會出詩的意境。
第四環節,研讀詩歌,品悟情感
在這一環節,首先我會請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詩歌,回味詩歌意境。接著我會提問:詩中的主要意象“我”、“雨巷”、“丁香姑娘”等營造出的意境有什么象征意義?經過之前三個環節的朗讀與品味,學生可能得出這樣的答案:這是一首愛情詩,象征著“我”對丁香姑娘的等待和愛慕,以及在等待中遇到的困難挫折。對于學生的不同理解我都會予以表揚和鼓勵。
由于上節課已要求學生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因此接下來我會直接請一位學生介紹作者戴望舒及詩歌寫作背景,其他學生稍作補充。
我也會對詩歌背景做小結并提問: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雨巷》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是否還有其他特別的象征意義?
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會采用小組討論法。將全班學生分成4人小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討論,我也會參與他們的討論并給予意見。討論完畢,請小組派代表發言,其他組的學生予以補充說明,我也會進行點評。通過師生合作能夠得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雨巷》一詩反映了作者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復雜內心。詩中的“我”有所追求,但卻因為理想不能實現而憂愁;雨巷象征著當時的黑暗的社會環境。“丁香般的姑娘”則可以理解為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的憧憬。
通過這一環節,學生既能體會詩歌的多義性,同時也學會聯系寫作背景鑒賞詩歌的方法。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
首先我會讓學生再次朗誦詩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接著請學生發表本節課的收獲和體會,讓學生自己梳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六環節:布置作業
在本節課的最后,我會布置如下作業:請學生課后閱讀其他有名的現代詩歌,選擇最喜歡的一首,從詩歌意象、意境、語言及象征意義等方面選擇一個角度,寫一段對于詩歌的理解及鑒賞。
我為本節課設計的板書清楚明了,方便學生記憶。同時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說教學亮點
最后是我的教學亮點,我本節課的亮點主要有:首先采用朗讀體會法,通過范讀、齊讀、個體讀等不同的朗讀方式,訓練誦讀詩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和感悟詩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鑒賞和審美能力。
其次,采用多媒體教學法,通過展示詩歌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結合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引導學生入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一語文《雨巷》優質說課稿 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應聘高中語文教師的xx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雨巷》。接下來,我會按照說教材、說學情、說三維目標、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六個環節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的一首精讀詩歌,是作者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該詩通過對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的描寫,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本單元是學習現代詩歌,共包含4首現代詩,所書寫內容、表達情感不盡相同,對高一學生陶冶性情有重要作用,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用精煉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表達情意。
二、說學情
本篇課文是高一年級的新詩單元的第二篇,雖然是高一年級,但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十多篇的現當代詩歌,對詩歌得誦讀技巧不陌生,所以學習起來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處在學習角色的轉變期,從初中的學習內容轉變到高中得學習內容上,對許多課文藝術手法和藝術技巧總是處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中,只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就能使學生們找到自己心中的學得正確的分析鑒賞的方法。
三、說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過程與方法:學習歌創作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詩歌的藝術特征,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四、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鑒賞能力。朗讀學習法會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在研讀部分,我還會采用朗讀法、多媒體輔助法、情景教學法,來拉近學生與課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學法:根據本篇文章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學情,本著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宗旨,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促進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達成,我會采用情境導入、初讀梳疑、品讀意境、表演體悟、總結全文五個步驟來設計本課。
一、情境導入,激發求知欲
上課伊始,我會創設情境,結合里弄、胡同、小巷的,引發學生對江南雨巷的聯想。我的導入語如下:北方的胡同,滿目塵土,風起處刮著彌天的黃沙;上海的里弄,鱗次櫛比的人家,擁擠得喘不過氣來;江南的小巷,悠長而又寂寥。走過雪月風花,走過杏花春雨,走過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有過夢,有過淚花,更有著怒放的紅芍藥。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飄逸恬靜的散文。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舒緩的旋律,帶著淡淡的.憂傷,走進迷蒙的江南,如煙的雨巷。
二、初讀梳疑,知情入境
初讀主要是為析讀奠定基礎,為了幫助學生循序漸進的理解文章內容,我的初讀主要設計為如下環節:
環節一:我會結合江南雨巷的小飾品,播放一段名家范讀,一方面是為了掃清文字障礙,一方面也可以指導學生斷句,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形成初步印象。
環節二:我會給學生十分鐘的自讀時間,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畫出生字詞,會讀、會寫、并理解;2、理清詩歌書寫順序。
環節三:檢查反饋,強化認識。
首先,我會在PPT上出示本課生字詞,指明學生朗讀,讀畢學生共同點評讀錯的地方,重點強調“寂寥”、“愁怨”、哀怨“、“彷徨”、“惆悵”、“彳亍”、“頹圮”等字詞的讀寫。
其次,學生自由發言,理清詩歌書寫順序,最終在師生的共同補充下,明確:本篇文章主要是以走進雨巷——彷徨雨巷——感悟雨巷——走出雨巷的順序,表現了詩人迷惘感傷又期待的情懷。
環節四:學生配樂朗讀,深入文本
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要培養孩子純正的文學趣味,就要從讀詩開始。”所以,這一環節我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配樂朗讀,便于學生展開聯想想象,感受詩歌描寫的美景。
三、品讀意境,把握情感
我會按照走進雨巷——彷徨雨巷——感悟雨巷——走出雨巷的順序依次進行講解。
1、走進雨巷——彷徨雨巷: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散文,要重視作品的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誦讀的指導,從內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表現手法的品評,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誦讀”。因此,我要求學生根據初中已有的知識(詩歌的節奏和停頓),誦讀詩歌。
首先,我會指明學生朗讀第一節,同時著重分析如下:
(1)“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會針對該句引發學生聯想初中課文《春》中“盼望著、盼望著”的修辭,最終明確該句用了”反復“的修辭,其作用就是強調感情,加強節奏感。
(2)“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句很明顯是用了比喻的修辭,我會順勢引導學生想象,為什么結著愁怨的姑娘會像丁香一樣?
2、感悟雨巷,小組合作
這部分我將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談談自己的感受,然后師生共同分析。我預設學生會找出如下句子:
(1)“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該句運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看似是寫丁香的顏色、香味、品性,實則是寫丁香姑娘的容貌、品格、心緒。
(2)“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里面的兩個“像我一樣”實際就是表明丁香姑娘可能就是自己的化身,兩者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3)“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我會順勢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丁香姑娘為什么要太息,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
(4)“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該句是寫丁香姑娘的消逝,我順勢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你一心追逐的目標突然不見了,你會作何感想,進而深入體會作者面對夢想破滅時的痛苦和絕望。
3、走出雨巷
這部分我會再次回顧全篇,讓學生思考,第一節和最后一節,結構上的相似之處,幫助學生掌握首尾照應的用法。
四、表演體悟,聯想感受
我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出相應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可以在表演中,適當的加入自己的語言,同時選出一位同學在他們表演的時候配樂朗讀詩歌。
五、全文,升華情感
這里我會從意象上,選取“我”“雨巷”“丁香姑娘”“頹圮的籬墻”“油紙傘”等,讓學生談談對每種意象的看法,進而深入把握貫穿整篇的象征手法,為下節課《再別康橋》的學習奠定基礎。
六、作業布置
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將這首詩改編為一篇短篇小說,要求體現故事的完整性,不打破其中意境美。
七、板書設計
走進雨巷——彷徨雨巷——感悟雨巷——走出雨巷
高一語文《雨巷》優質說課稿 9
一、教學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開放自主合作鑒賞,培養會學。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勵善學。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修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3、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本手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涵的多義性并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為重難點。
三、說教法
說教法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與感悟,并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四、說學法
1、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2、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3、聯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導入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絡歌曲《丁香花》導入并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節,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么詩,并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想,學生頭腦里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通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閱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創作風格,通過比較聯想培養學生的鑒賞和審美能力。
高一語文《雨巷》優質說課稿 10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修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3、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涵的多義性并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為重難點
說教法
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與感悟,并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說學法
1、誦讀法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2、體悟法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3、聯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說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導入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絡歌曲《丁香花》導入并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 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節,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么詩,并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 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想,學生頭腦里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通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閱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創作風格,通過比較聯想培養學生的鑒賞和審美能力總之,在設計教學中我力求依照新課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導學生去閱讀和鑒賞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這節課我采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并利于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意向(雨巷、 油紙傘、 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 寂靜、 美麗 高潔)象征意義(心境、戀人)
【高一語文《雨巷》優質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雨巷》說課稿01-06
高一語文雨巷說課稿10-11
雨巷說課稿范文03-02
高一語文雨巷教學設計11-22
高一語文雨巷教學設計優秀01-20
高一上冊語文《雨巷》課文11-11
關于《雨巷》說課稿(精選5篇)07-20
高一語文《雨巷》課堂實錄「附點評」05-06
雨巷07-13
雨巷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