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采薇》教學反思匯總
《采薇》教學反思1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夠
這堂課我只上了三十幾分鐘,而且寫話就占用了很長時間,感覺交給學生的東西很少。
立意問題。王老師在評課中這樣提到:“《詩經•采薇》是中國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楊柳依依”的意象,自《詩經》后,成為中國文化中最經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詩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點。”對于這一點,我有一點點認識,但是沒有這么深刻,因此解讀上、設計上都沒有體現出來,深感文化底蘊不夠。我甚至企圖用拓展的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讓學生理解“楊柳”的文化意蘊,學生聽得稀里糊涂,沒有學生可以答上來。
王老師的話終于讓我明白問題出在哪里。學生對“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詩意、詩境、詩情都還沒感悟,就開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夠還來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實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僅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實是戰爭的需要,需要告別鄉親,需要告別家人,往,是離別,是離鄉。只有有了這樣的理解和體驗,孩子們才能對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體會。
思路問題。從《詩經》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詩。結果我卻用另外的詩來說明“楊柳”的含義,牽強地告訴學生“柳”就是“留”的意思。這樣的思路很明顯是錯誤的。應該是解讀完經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開去,朝著送別詩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師們提到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楊柳岸、 晚風殘月”等。
2.情境創設不足。
在體會“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一處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面對大雪紛紛滿天飛,面對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學生在情感積淀與想象中明白到“我”經歷了思念、征戰、傷痛的苦,從而明白到“我”雖然回來了,但是已經是滿心滿身的傷痕了。但是學生都只提到了思念親人,沒有真正體會詩人內心的悲涼。我應該在這之前給他們把情境創設好。
3.對比這一寫作特色挖掘不深。
“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這兩個場景不僅是描繪了兩處景色的對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這個心境不僅僅是離別時的不舍與回來時的悲傷,更重要的是,楊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詩人離去時雖是不舍卻是青春勃發的,而經歷了戰爭的傷痛之后他的心境卻是一派寒冬的蕭煞景象了。
4.過渡語不恰當。
“在依依楊柳下,詩人會和誰告別?你能想象當時分別時的場景嗎?”這個環節中,學生說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朋友等分別的場景。大多數同學說的都是人物的動作,比如一個學生說:詩人騎著馬,但還是“一步三回頭”;友人與我握手告別等,有時候我不知道怎么評價,好像有點亂亂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問:他們在說些什么?這樣整個場景想象得就更豐富了。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是:一個男孩站起來說:我仿佛看到了旁邊的楊柳隨風擺動,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樣子。我用這樣一句話——“楊柳似乎也在訴說著什么。”帶過去了。王老師說:“詩,要有詩性解讀。送別的不僅有朋友家人,還有楊柳。這就是物態的融化,在春風下吹蕩的楊柳,牽著他的手,希望他不要離開。”王老師隨便的一句點評都這么富有詩意。學習了。
《采薇》教學反思2
《采薇》這首詩所敘寫的是衛國戰士離鄉出征的艱苦生活和內心的苦痛,這樣的軍旅生活離學生們的現實比較遠,詩篇中戰士英勇愛國但又思親戀家的復雜心理讓現在的學生去理解有些困難。所以,如何設置情境,如何引領學生去體會,去理解就成為本課教學中的難點。自我感覺本課對這方面難點的處理還不是很得力,希望可以下次可以得到改進。
1. 立意不高,容量不夠
這堂課我只上了三十幾分鐘,而且寫話就占用了很長時間,感覺交給學生的東西很少。
立意問題。王老師在評課中這樣提到:“《詩經·采薇》是中國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楊柳依依”的意象,自《詩經》后,成為中國文化中最經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詩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點。”對于這一點,我有一點點認識,但是沒有這么深刻,因此解讀上、設計上都沒有體現出來,深感文化底蘊不夠。我甚至企圖用拓展的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讓學生理解“楊柳”的文化意蘊,學生聽得稀里糊涂,沒有學生可以答上來。
王老師的話終于讓我明白問題出在哪里。學生對“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詩意、詩境、詩情都還沒感悟,就開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夠還來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實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僅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實是戰爭的需要,需要告別鄉親,需要告別家人,往,是離別,是離鄉。只有有了這樣的理解和體驗,孩子們才能對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體會。
思路問題。從《詩經》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詩。結果我卻用另外的詩來說明“楊柳”的含義,牽強地告訴學生“柳”就是“留”的意思。這樣的思路很明顯是錯誤的。應該是解讀完經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開去,朝著送別詩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師們提到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楊柳岸、 晚風殘月”等。
2.情境創設不足。
在體會“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一處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面對大雪紛紛滿天飛,面對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學生在情感積淀與想象中明白到“我”經歷了思念、征戰、傷痛的苦,從而明白到“我”雖然回來了,但是已經是滿心滿身的傷痕了。但是學生都只提到了思念親人,沒有真正體會詩人內心的悲涼。我應該在這之前給他們把情境創設好。
3. 對比這一寫作特色挖掘不深。
“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這兩個場景不僅是描繪了兩處景色的對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這個心境不僅僅是離別時的不舍與回來時的悲傷,更重要的是,楊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詩人離去時雖是不舍卻是青春勃發的,而經歷了戰爭的傷痛之后他的心境卻是一派寒冬的蕭煞景象了。
4. 過渡語不恰當。
“在依依楊柳下,詩人會和誰告別?你能想象當時分別時的場景嗎?”這個環節中,學生說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朋友等分別的場景。大多數同學說的都是人物的動作,比如一個學生說:詩人騎著馬,但還是“一步三回頭”;友人與我握手告別等,有時候我不知道怎么評價,好像有點亂亂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問:他們在說些什么?這樣整個場景想象得就更豐富了。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是:一個男孩站起來說:我仿佛看到了旁邊的楊柳隨風擺動,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樣子。我用這樣一句話——“楊柳似乎也在訴說著什么。”帶過去了。王老師說:“詩,要有詩性解讀。送別的不僅有朋友家人,還有楊柳。這就是物態的融化,在春風下吹蕩的楊柳,牽著他的手,希望他不要離開。”
《采薇》教學反思3
《采薇》這首詩所敘寫的是衛國戰士離鄉出征的艱苦生活和內心的苦痛,這樣的軍旅生活離學生們的現實比較遠,詩篇中戰士英勇愛國但又思親戀家的復雜心理讓現在的學生去理解有些困難。所以,如何設置情境,如何引領學生去體會,去理解就成為本課教學中的難點。自我感覺本課對這方面難點的處理還不是很得力,希望可以下次可以得到改進。
1.對這首詩的字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B )
A.“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是說出征時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條隨風搖擺不定的樣子,似乎是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說歸來時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歡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遲遲”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來思”一句中的“思”,“載饑載渴”一句中的“載”都是語助詞。
2.對這首詩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D )
A.這首詩運用了起興的手法。
B.末章前四句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時和歸途中所見的不同景色對比,寫出了內心的傷悲。
C.這首詩寫的是守邊戰士在歸途中的心情,通過詩句,我們可以想象他們守邊時的苦況,對從軍生活的厭倦,對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戀。
D.“行道遲遲,載渴載饑”兩句是直接描寫,最后兩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特點。
3.補充下列名句。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4.文學常識填空:
《詩經》內容包括風 、雅 、頌 三個部分。
《詩經》表現手法包括賦 、比 、興 。
“風”、“雅”、“頌”、“賦”、“比”、“興”,文學史上合稱“六義”。
【中學語文《采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中學語文《采薇》優質教學實錄06-12
高中課文《采薇》教學反思三則06-20
詩經采薇是?12-07
《采薇》優秀教學案例04-07
詩經,采薇的原文是?12-07
《采薇》說課稿范文03-20
高三語文《采薇》教學設計06-24
采薇名師教學設計(精選8篇)05-26
《采薇》教學設計(通用5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