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雨巷》教學反思
古人說的好:“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講課實際上也與寫文章一樣,自己講得好不好,教案設計得合不合理,授課者的心中是有數的。在上了《雨巷》一課后,我對這一點感慨猶深。雖在上課前我已精心備了課,但總是感覺沒有盡善盡美,甚至在教案設計中也存在不少瑕疵和疏漏,然自己并不十分明朗這些瑕疵和疏漏,現將我的教學體會解說一下,請大方之家指正。
作為現代名詩,《雨巷》的夢幻一般的意境,難以言傳的主題,舒緩有致的節奏,莫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問題也在這里,怎樣讓學生能夠揣摩出那難以言說的主題,怎樣讓學生把握到那舒緩而有韻津的節奏?這就是上《雨巷》一課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反過來說,倘若教師能把這三個問題給學生講透了,以后的現代詩的賞析都可迎刃而解,但假如這三個問題沒得到解決或解決得不好,就會給后來的詩歌賞析設下障礙。編者把這首詩作為詩歌單元的重點,其用意恐怕也在此。所以,我給《雨巷》的定位是:反復朗誦以體現詩歌的音樂美,營造情景以體現詩歌的意境美,鼓勵創新以體現詩歌主題的多義性。
作為人教版必2的教材,主要是針對高一的學生.而該階段的學生對現代詩歌的接觸是比較少的,他們對于現代詩歌主題意境、節奏多方面的把握,都缺乏技巧和經驗,可以說,在現代詩歌的賞析方面,他們幾乎是一張白紙,而他們對現代詩歌的把握絕大多數都是依靠自己的一種直覺。所以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直覺”開始,慢慢引導并把他們推到鑒賞的“塔尖”,從而對現代詩歌作出精確的判定。
“愛好是學習的`動力”。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所有的教法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愛好,使全班每一個人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所以,我設計的教法有三:1、朗誦競爭法。由集體朗讀到分組朗讀,由分組朗讀到個別朗誦,由個別朗誦到優秀朗誦。2、意境創設優秀獎。把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仿造老師的營造意境的方法各設量一個詩節的藝術畫面(MTV),各小組完成后教師給設置得最好的一組的一定的獎勵(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小禮品),3、主題推論法。把確定題的任務分派給學生,指導學生從書刊、雜志、網絡等資源收集《雨巷》主題的相關資料,通過分析討論得出自己的看法,并寫成小論文,教師選擇其中優秀的推薦到刊物上發表。總的說業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上主要設置了三個教學環節:
1、朗讀競賽環節。通過老師的精心指導和學生的自我感受,能正確地處理好停頓、輕、主音、語速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能使學生的朗誦水平達到一定要求。也為下一環節的意境分折打埋伏。
2、意境營造環節。讓學生通過情感創設意境,再通過意境來反映情感,從而為引出主題作鋪墊。
3、主題探尋法。抓住詩歌中的兩個經典意象,讓學生通過各種媒介去收集、歸納、整理資料。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一是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自立、合作、探究的精神。二是培養學生的材料整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以上三個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嚴謹有序,有機統一。
《雨巷》這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了學生一定的朗誦能力、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積極參與,課堂氣象,熱烈而有序。但其中也有幾處不很理想,比如在“朗誦”這一環節,還有幾個學生希望上臺表演,但因課堂時間所限,無法讓她們一一展示;又如在“意境——情愿”的分折中,結尾應對二者的一一對應關系作一個高度的歸納,使之成為一條定理或法則,這樣學生就更輕易接受。希望在以后的課中,考慮得更深入、更完面,對學生更有利我愿足點!
【現代詩《雨巷》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雨巷》教學反思12-09
雨巷現代詩03-19
雨巷現代詩歌04-20
現代詩詞雨巷戴望舒09-05
我的雨巷現代詩10-07
戴望舒的《雨巷》教學反思3篇05-27
雨巷教學設計04-19
《雨巷》教學設計08-14
《雨巷》教學實錄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