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仁者愛人》課堂實錄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仁者愛人》課堂實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論語:仁者愛人》課堂實錄 1
師:在黑板上出示大大的仁字(無非是想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便捷無華的單刀直入)
師:我們先來技術難度較低的,(停頓)給“仁“組詞,多多益善。
(學生的答案,仁慈、仁愛、仁者,核仁、仁義,為富不仁。)
師:何謂仁,從字面來看,就是兩個人。說通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包括人與物的關系,就像同學們剛才的組詞,兩者的關系就是要愛,要慈,要講義,仁字為何要在人旁加個二字,為什么不加一呢?(停頓)一說明一個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兩個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還要管好另外一個人。那就產生了相互關系,發生了怎樣相處、怎樣相助、怎樣相愛的問題。仁就是用以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使關系變得和諧的方法。你自己處好了,對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就是一句廣告詞,大家好
生:才是真的好。
師:關于仁,老師想起了一位名人和螞蟻的故事,有這樣一位名人,交待后事時,他囑咐:“當我呼吸停止時,要待熱度散盡,再送去火化,身上就穿這破舊的短衣,因為我福氣不夠。身體停龕時,要用四只小碗填龕四腳,再盛滿水,以免螞蟻爬上來,這樣也可在焚化時免得損傷螞蟻”。這位名人叫李叔同,知道這個人嗎?
生:不知道
師:就是唱長亭外,古道邊。
生:荒草碧連天
師:后來出家了,當了和尚,世間就少了李叔同,佛門中多了個弘一法師。
師:同學們聽后有什么想法(停頓)這便是“弘一法師與螞蟻”的故事。當然,和尚一生慈悲為懷,臨終之際想到的是螞蟻,勿讓它們無端成為“冤死生靈”。這便是佛心、神性嗎?我想說,這是人性。或以孔子所說的“仁”來表述,或以西方的“人道主義”來表述,這片仁慈,不愿傷害無辜的赤子之心,于今何其值得珍視!
我們今天要學的就是被于丹教授稱為既有風度,又有溫度的孔子,當然,孔子是我們教師的開山鼻祖,我們先走進孔子的課堂,感受有風度的老先生。
(學生朗讀第五則,孔子和學生在一起的時候,是很喜歡問學生的理想,或者要報考什么專業,每時每刻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是天生的教師大師。)
師:這里出現了孔子的兩位很喜歡的學生?
生:顏回和子路
師:就是顏淵和季路,我們可以認為他們是當時的文科生和理科生的代表,說說誰是文科?誰是理科?
生:子路是理科,顏淵是文科。
師:我們一般認為理科是技術性人才,而文科是管理性人才。我們看看兩千年前他們的志愿,我們想象當時兩位學生回答的表情。當然孔子的問題是
生:盍各言爾志?
師:盍是
生:為何不的意思。
生:子路的回答很直接,很坦率,很沖,不假思索。
生:愿意拿出自己的衣服車馬與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在意
師:哪個詞語表示用破
生:敝
師:確切說是使動用法,使……破。
師:品論一下,子路怎么樣?
生:講義氣,夠哥們。
生:義膽忠腸,喜善好施,對朋友看重,師:在古代,車馬不普通的東西,他是貴族官員才有資格享用的,裘不是一般衣服,是名牌的奢侈品,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用的起,可見子路
生:對物質很輕視,很有愛心,注重友誼。
生:很大方,有行動。
師:看來子路很高調,捐錢物是赤裸裸的,就是所謂的裸捐,這里我不得不想起有爭議的陳光標裸捐引發的爭論,這些同學們知道吧。被人稱為暴力慈善陳光標表態“人在做,天在看”,稱會將慈善進行到底。對于陳關標,等會兒,我們在后文中還有涉及到。
師:顏淵怎么回答?
生:愿無伐善,無施勞
師:文科生就低調多了,伐是
生:夸耀的意思。
師:誰在夸耀?
生:子路
師:當然,如果不夸耀就不是子路了,這就是人物的個性,當然和涵養有關,我們也要容忍。
顏淵是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兩千前的活雷鋒。
師:至于他們是好人嗎,大家一定回答
生:是
師:要做仁,首先要做個好人,善人,所謂積善成德。孔子作為他們人生導師,對心中的好人究竟是怎樣的?這就是有名的'十二字,(集體朗讀,背誦)
師:相當精辟,孔子畢竟是孔子,境界就是高,高在哪里?
生:對年紀的大和小的都很關心,子路只關心朋友。
師:你理解得很仔細。
生:孔子很全面。老者,少者代表年齡上的大眾,朋友則代表人際關系上的大眾,這三者就是社會上的所有人
師:所以圣人以仁道來關懷信任他們,不正是體現了對人性的尊重,對人的體貼、關愛、和同情之心嗎!朱熹引用程頤的話這樣評介:“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這是三人不同點。共同點則是均無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師:就是所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師:根據這則活潑的課堂,我們初步接觸了仁,這種仁情懷在以下哪些細節中體現出來?(確定6、7、8、9、10章節)
師:朗讀第六節。可能當時的消防設施比較簡陋,發生了火災,在哪里發生火災?
生:馬棚,師:誰的馬棚
生:孔子家的馬棚。
師:老師剛才講過,馬是地位財富的象征,是當時官員們上班的交通工具。
孔子怎么表現出仁?
生:馬廄失火,如果馬燒死或燒傷,孔子勢必只能徒行,而在馬廄失火的情況下,孔子只關心的是人,不理會貴重的馬。
師:這里的人是
生:就是馬夫。傭人,奴仆。
師:就這么一個細節,一個人的修養如何,體現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現實中很有教育意義。我們看到新聞,前幾個月,李雙江兒子開寶馬打人高喊誰敢報警”的消息在網上引起強烈反響。糾紛本無特別,但是因為李雙江與寶馬的身份,因此有了更高的關注度。同學們怎么看。(學生發表不同觀點,其中不乏偏激的)
師:仁慈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經流失,殘忍暴力統治了他的頭腦,由于仁善的缺少,社會空氣日益干燥,一點就爆,特別是不少底層人的內心,涌動著難以遏制的憤和怨,他們痛恨不公平、不平等,最痛恨特權,最痛恨欺凌,如果某些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繼續耀武揚威,只會加劇社會對立,破壞和諧,玩火自焚。我們要相信仁者壽,多行不義必自斃。仁還有許多細節。(學生自由評論,第7則,第8則一筆帶過,從禮的角度來考慮,人而不仁,如禮何)
師:有一節大家讀的時候會覺得很另類,孔子有些婆婆媽媽,嘮嘮叨叨,我們課后有個練習,有人評論孔子對待盲人樂師的敘述“說得極平實極淺易”,“活畫出一個相師儀節來了”(牛運震《論語隨筆》)。說說這一章是運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動可感的。如果這一章換成“孔子對盲人充滿同情心,走路時提醒他注意腳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紹在座的人”之類說法,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師:先解釋字面意思。
生:這是孔子和盲人樂師交談的寫照。
師:好多的樂師是眼睛瞎的,但耳朵特別靈敏,這也可能是上帝的特意的眷顧吧。孔子怎樣對這位音樂師,我們現在作為殘奧會的優秀的志愿者,我們不妨模仿一下,(學生上臺模擬,盡量要嚴肅、到位。)
師:可能連子張都覺得有些過分了,有疑問
生:與師言之道與?
師:孔子的回答非常干脆。
生:然,固相師之道也。
師:固、相是什么意思
生:本來、幫助。
師:這種樸素的客觀敘述,突出孔子尊重、體諒、關心人、特別是關愛弱者的“仁愛”精神。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用原汁原味、不加評論而用樸實的行動將孔子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圣人“仁”的情懷的最原始的闡述。
師:《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家的看家狗死了,用車篷包裹起來埋葬,可以看出對每個生靈的關愛。第10則也體現了這一點。(背誦)
師:這節講的是孔子的業余愛好。
生:釣魚和射鳥。
師:關于這一點,有位叫錢穆的學者就對此批評說“一魚之與多魚,飛鳥之與宿鳥,若所不忍,又何辨焉”。同學們怎么看?
生:孔子是一位環保學者了,對資源取之有度。不趕盡殺絕。
生:難道用一個魚鉤的魚桿釣魚和箭射空中飛鳥就不算殺生了嗎?
生:因為在孔子看來,“綱”似乎比“釣”要殘忍得多,射殺在巢中的鳥也不符合人道主義,所以孔圣人不忍為之。那是因為孔子的“仁心”呀!
師: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不是假仁假義的不忍心,而是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一釣可供飯需,就無須用綱捕大量的魚。而巢中的鳥,多為乳鳥。漁獵時,不能斬盡殺絕,不能“竭澤而漁,焚林而獵”。克制人對自然無窮無盡的欲望,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保持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這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體現吧。
師:這些充盈著仁字的小篇章,讓我們覺得孔子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他是一位渾身散發著的溫度能感動生靈的老人。作業背誦第5則,預習前四則。
《論語:仁者愛人》課堂實錄 2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和一本書有關。這本書叫——
生(齊):《論語》。
師:同學們,《論語》中“論”的意思是“整理、匯編”。“語”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說話”的意思。
師:課文里面有哪些人在說話呢?
生:孔子、曾子、子夏三個人。
師:這些人的名字中怎么都有一個“子”呢?
生:古代稱呼男人“子”,表示對其尊敬。
師:同學們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人嗎?
生(雜):莊子、老子、孟子……
師:好。這些人即使在兩千多年之后,依舊被我們尊敬著。剛才我們說過“論”是“整理、匯編”的意思,“語”是“對話”的意思。這樣連起來理解,“論語”就是關于誰的對話匯編呢?
生:關于孔子和孔子弟子的對話匯編。
師:對,《論語》就是一部整理孔子和他的弟子對話的著作。所以說,《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共有 492 章。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部分。
師:現在,我們請一位同學朗讀一遍課文,一章一章地讀。如果他有哪里讀錯了,或者同學們哪里有疑問,等他讀完后,大家舉手指出來。
(生朗讀,其他同學傾聽并圈畫。生讀完“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一章后,師叫停了朗讀。)
師:這一章里有些字詞很容易讀錯。但你卻如此流暢地讀完了,真棒!你跟大家說說,這一章里哪幾個字的朗讀需要特別注意?
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中的“有”應該讀作“又”,“不逾矩”的“矩”要讀第三聲。
師:好,我們再請一位同學把這一章朗讀一下,看他能不能朗讀好。
(另一生朗讀,特別有感情。之后,其他同學繼續朗讀后面的內容。)
師:讀完了,同學們說一說讀文言文要特別注意哪一類字的讀音,因為它們很容易讀錯。
生:通假字,讀通假字要根據意思來判斷讀音,而不是只看字本身。
師:你的提醒很重要。大家課前已經嘗試著翻譯了課文,那在翻譯方面有沒有哪些詞句需要我們一起來解決呢?
(師指導生解決疑難字詞。)
師:課文的第一句話是整部《論語》的第一句話。這句話很關鍵,我們一起來讀一下。
(生朗讀。師板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師:翻譯這句話時,哪一個字需要特別注意?
生:“說”字,因為它不讀字面上的讀音。
師:這個“說”字的讀音與它的意思有關,你來分析一下。
生:這個字在這句話里是通假字,通“悅”,意思是“愉快”。所以,這個字要讀作“悅”的音。
師:很好,請你連起來翻譯一下第一句話。
生:學習的時候,不應該是很快樂的嗎?
師:是這樣嗎?需要有同學補充一下!
生:學習之后,每天按時溫習,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師:哪幾個字你翻譯成了“按時溫習”?
生:“時習”。
師:這位同學,我想問一下,你平時是怎樣“時習”的?
生:回家后先把所有作業都做完,如果還有時間,就再看一遍今天記的筆記。
師:做完作業看筆記,習慣很好。旁邊的女同學,你是怎么“時習”的?
生:我主要是舉一反三,看最近自己做錯的題,并想想自己為什么會做錯。
師:我發現這位同學回家復習的方法特別好,她很重視錯題摘錄本。那大家在復習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孔子在這里說的“不亦說乎”的快樂呢?
(生笑著搖頭。)
師:每天晚上做作業都要做到十點,很累,根本感覺不到快樂,是嗎?那我們平時的溫習和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的差別在哪里呢?同學們,其實文章中孔子還講到了另一句話,那句話告訴我們,真正快樂的溫習不只是做題,而是有所發現,有所收獲。哪一句話呢?
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師:請你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溫習舊的知識,如果能夠有新的發現,就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師:很好,這里的“故”是——
生:舊的知識。
師:“可以”是——
生:可以憑借。
師:這句話說了怎樣的溫習才能獲得快樂?
生:溫習的時候能“知新”,就是有新的發現,這樣的溫習才是讓人快樂的,而不只是完成作業。
師:那么,你覺得復習的時候,或者在看錯題本的時候,我們要處在怎樣的一種狀態,才有可能獲得“知新”呢?
生:我覺得應該靜下心來思考,思考才能有發現。
師:好一個“思考才能有發現”。學習需要思考,這也正是孔子的觀點。孔子在文章中就說了這樣一句話,請大家找出來。
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感到疑惑”。
生:這句話里的“罔”和“殆”,聽起來意思似乎有點接近。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我給大家再提供一種解釋。這里的“殆”有兩種意思,一種是書上寫的“疑惑”,另一種是“危害”。比如,朱熹的《論語集注》中,就將“殆”翻譯成了“危害”。學習但不思考,就是不消化、不理解知識,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學習,甚至鉆牛角尖,會精神疲憊,不僅會無所得,甚至會有危害。所以,孔子認為學習應該是——
生:一邊學習,一邊思考。
師:剛才,我們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圍繞怎樣的學習才是快樂的,引出了對其他兩句的理解。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一下這三句話,邊讀邊
梳理這三句的內在聯系。
(生讀后思考。)
師:現在,我們請一位同學來小結。孔子認為能帶來快樂的溫習,應該是一種怎樣的溫習呢?
生:靜心思考并獲得新發現的溫習才是“不亦說乎”的可以“為師”的溫習。
生:我們小組討論了“朋”字。我們認為“朋”的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
生:我們組認為這里的“遠方”不是路途遙遠的意思,而是指“在很大的世界中”。這句話是說:在廣闊的世界里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
生:我們小組抓住“樂”,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把這兩句話連起來理解就是,“有朋友過來,我就有了可以學習的方面,這樣自然是快樂的”。
師:你們小組的閱讀視野很開闊。你能再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翻譯一下嗎?
生:三個人在一起,一定有一個會是我的老師。
師:現在,你的周邊有 4 個同學。周圍的同學能不能做一回老師,指出他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呢?
生:“三人行”中的“三”不是指三個人,而是泛指幾個人或很多人。這句話應翻譯為“如果這幾個人有優點,那我就可以向他們學習”。
師:好,“三”在這里不是確數。那假如其他幾個人真的各方面都遠遠不如我呢?,有就改正。
師:這是文章中哪一句話的意思?
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說,無論對方有好的優點,還是沒有優點只有缺點,對我們來說都有促進作用。
師:好,這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深刻內涵。大家有沒有想過,“朋”為什么會從遠方來呢?那個時候有微信、朋友圈嗎?遠方的“朋”是被什么吸引來的呢?
生:是因為孔子的道義傳到了很遠的地方,有人很贊同他的道義,所以就慕名而來了。因此這自然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師:這句話與“學而時習之”有聯系嗎?
生:“學而時習之”的快樂是一個人的快樂,“有朋自遠方來”的快樂是大家在一起的快樂!
生:孔子因為“學而時習之”,一直在思考,經常有新的發現,所以知識越來越豐富,便聲名遠揚了。
師:你的理解很有見地。的確是“學而時習之”讓孔子學富五車,聲名遠播,才使遠方的人慕名而來與他結交。剛才同學們通過小組交流,開展了理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學習實踐,也是“學而時習之”。經常這樣,同學們也會學富五車,聲名遠播。
師:孔子說,學習是快樂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快樂的。那他有沒有不快樂的事呢?
生:有。“人不知而不慍”的“慍”就是生氣的意思。
(生笑。) (師板書“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師:這句表達的到底是生氣還是不生氣呢?你把這句話連起來翻譯一下吧!
生:人家不了解我,我不生氣,這不也是很有君子風范嗎?
師:原來還是不生氣啊!如果是你,別人不了解
你,你會不會生氣?
生(笑):應該會生氣。
師:同學們,你們都很了解他嗎?認為很了解的舉手!
師:全班同學竟然沒有一個人很了解你。你現在生氣嗎?
生(笑):不生氣。
師:對啊,你肯定不會因為這樣的不了解生氣!那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孔子這句話里說的“君子”的門檻是不是太低了一點?
師:這是《論語正義》對“不知”的解釋。清代劉寶楠撰寫的《論語正義》博取眾家之長,考釋詳備,是當時《論語》的最佳注本,也是公認的研究《論語》的必讀參考書。由《論語正義》對“不知”的解釋可以看出兩點:第一,“人不知”中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君卿大夫”, 即當權者。第二,“不知”是指不了解自己“學有成”而不“舉用”自己。這就涉及學習的目的了。如果學習的目的是“學而優則仕”,是做官,那“人不知”肯定會讓這個讀書人很郁悶,很生氣。但孔子不是這樣認為的,他所說的學習的目的不是做官,也不是為了追求“書中自有黃金屋”。他認為,學習最大的目的是“讓自己快樂”。他認為自己“學而時習之”很快樂,與朋友交往也很快樂,所以“人不知”自然也就不生氣了。《論語十二章》中,有兩章寫到了孔子認為不做官過粗茶淡飯的生活,甚至是過貧窮的生活,依舊可以快樂。這是哪兩章呢?大家找出來一起讀。
師:《論語》中,孔子很少贊美弟子。但是,這一章里孔子不僅贊美了顏回,而且還反復贊嘆。來,同學們自由朗讀幾遍這句話,體悟一下這種反復的贊嘆。
(生朗讀。)
師:顏回的什么讓孔子發出了如此的贊嘆呢?
生:孔子知道顏回住的地方很簡陋,但顏回依舊每天在快樂地學習。孔子很贊同顏回的這種求學精神。
師:好,除了這位同學的分析,同學們還能從這句話中看到顏回其他令孔子贊嘆的原因嗎?
生:別人不堪其憂,但顏回卻不改其樂。這一比較更突顯了顏回精神的可貴。
師:“不堪其憂”會怎么做?
生:生活不如意,一般人會有很多抱怨,甚至于會頹廢,對生活失去信心。
生:可能會換一個地方。
師:“一簞食,一瓢飲”這樣的生活狀況,說明顏回的生活很窮困。這不是換一個地方住就能改變的。窮困的境遇暫時無法改變,“回也不改其樂”,依
然快樂地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堪”。“不改其樂”還表明,顏回是一直快樂地面對他的生活。孔子是很看重這樣的“快樂”的。課文中還有兩章孔子也說到了“樂”。大家把這兩句找出來一起朗讀一遍
師:先同桌之間交流一下對這兩句話的理解,然后全班交流。
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寫的都是生活條件的艱苦,態度方面,一個是“樂亦在其中”,一個是“不改其樂”。這兩句話都是在講要安貧樂道。
生:我認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這句比前面說顏回的那一句有遞進。因為這句話還講了怎么求富貴。人在窮困的時候,總是會希望自己富起來。
師:很好。孔子既告訴了我們要怎樣面對窮困的境遇,還告訴了我們該如何對待財富。你再給大家明確一下孔子對待富貴的態度。
生:不符合道義獲得的.富貴,對于孔子來說就像浮云一樣,是不會去追求的。
師:孔子這是在教育世人該如何面對貧困和富貴。現在同學們再一起朗讀一下孔子的智慧解答吧。
(生讀“飯疏食”一章。)
師:好,那大家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的“樂”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注解里說,這里的“之”有的是指學問和事業,有的是指仁德。所以,我覺得這句話孔子是在說,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明白生活的人不如喜愛生活的
人,喜愛生活的人不如以生活為快樂的人。
師:以學問為快樂,以事業為快樂,以仁德為快樂,“人不知而不慍”,正是因為我有自己的快樂。真正的君子,就是這樣一個永遠快樂面對生活的人。前
面的學習,我們通過聯讀《〈論語〉十二章》中的句子,理解了孔子所說的“樂”。現在,我們通過朗讀再來梳理一下。
師:對待學習,孔子認為有思考、有發現的學習才是快樂的。請讀出相關語句。
(師屏顯相關語句。生讀。)
師:《學記》里說:“獨學而無友,必孤陋而寡聞。”孔子告訴我們,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討,論辯,相互啟發,相互促進,那也是很快樂的。因為這
樣你的學問和思想才能進入新的境界。請讀出相關語句。
(師屏顯相關語句。生讀。)
師:古人常常追求“學而優則仕”,但孔子卻認為學習的最大功用是滿足自己,讓自己快樂!真正的君子能夠經受住“人不知”的磨練,能堅守志向,淡泊名利,更能安貧樂道!請讀出相關語句。
(師屏顯相關語句。生讀。)
師:無 論 是 一 個 人 的 學 習,還 是 與 人 交 往,或者是自己學有成就但不被舉薦,孔子都認為應該“說”“樂”或“不慍”。其實,所謂“不慍”也是樂在其中。著名學者《〈論語〉今讀》的作者李澤厚先生說:“《論語》中孔子或者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當我們的生命邂逅很現實的生活時,我們要找得到自己的‘快樂’。這快樂與學習有關,與志同道合的人有關,與個人的道德修養有關。”
師:孔子的一生都在“學而時習之”,都在追求這樣的快樂。面對希望時,他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前面,我們說過“習”還有一種意思就是“習行”,即把自己學到的修身、做人、治國的本領運用到生活中去。51 歲時,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于現在的市長,政績顯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當于現在的國土資源部長,后又升任大司寇,相當于魯國的司法部長;56 歲時,孔子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執政僅三個月,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均大有起色,百姓安居樂業,恪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記載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于是各國諸侯紛紛前來學習。這段時間孔子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自然非常快樂。
面對失望時,他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然而,就在孔子想進一步施展抱負使魯國強大時,由于觸動了權貴的利益,他在魯國的政治生涯結束了。面對理想與追求的受挫,孔子選擇了不放棄,于是他開始周游列國,尋找志同道合的明君。面對絕望時,他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帶著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到處碰壁,現實是如此令他絕望,但孔子選擇了坦然面對。他曾說:“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同學們,這就是《論語》,今天讀來依舊能夠帶給我們生命的啟發和生活的智慧。仁在其中矣,面對經典,面對生活,讓我們一起不斷地“學而時習之”吧!
《論語:仁者愛人》課堂實錄 3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剛才大家都讀過了。誰能說一說這篇文章跟教材里的其他課文有什么不同。
生:這是孔子的一篇文章。
師:說的話不錯,但是如果是考試的話得零分。為什么?
生:這篇文章不是用白話文寫的,它是用文言文寫的。
師:他這就答對了。我問的是“有什么不同”,得答出“不同”來。
生:其他課文是有故事的,這篇課文只是一個一個句子,它蘊含的是道理而不是故事。
師:記敘文講的是故事,有完整的情節,他這篇課文是一句一句的,我們把這一句一句的文言稱之為什么?一句一句的就叫“章”。還有什么不同?
生:每一句開頭都有“子曰”。
師:他看到了每一句開頭都有“子曰”。什么叫“子曰”?(生:孔子說)哦,都是孔子說的,當然也有是其他弟子們說的,比如這篇文章通篇都是說的話。那么說的話對應標題中的哪個字?
生:語。
師:這個“語”就是說的話。
【評析】
由“不同”引入,不顯山不露水,卻將“文言文”“語錄體”等特點,通過學生的粗讀、猜想、試答展示出來,學生有閱讀,有思考,而且學生很感興趣。
師:好。看標題。剛才那位男生讀課文,他說這篇文章叫《論語12章》,我想請這個男生說這個“論”為什么讀二聲而不讀四聲呢?
生:因為“論”(四聲)是討論,而孔子說的一些話,一些蘊含哲理的。
生:讀“論”(四聲)的話就是討論,他就沒有一個特別深刻的道理,就好像是平民百姓說一些隨隨便便的話。“論語”是有倫理的這樣一種語言,所以我認為讀“論”(二聲)。
師:這個說法倒是很清晰的。但是,實際不是這樣,因為這個話里面有的是倫理有的不含倫理啊。這個讀論(二聲)是因為它是“編纂”的意思。
師:這樣看來,標題的意思就是編纂的孔子和他的弟子所說的話,我們摘取了12句,今天我們就學12句,把課文題目讀一讀。
(生讀課文)
【評析】
由“子曰”一詞,將學生的目光引向標題,緊接著引導學生析題,重點理解“論”的字音和字義,過渡自然,重點突出,方法得當,極為精致。
師:同學們剛才是眾聲喧嘩地讀,現在請同學分別讀,一則一則地讀,開火車。
生: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師:好的,你現在告訴徐老師,前面為什么是“不亦說(yue)乎”?你不讀成“不亦說(shuo)乎”呢?
生:這個字是通假字,它的意思是高興,通那個“悅”
師:說得真好,這個通的是表示快樂的“悅”字。這12則當中還有沒有通假字啊?
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這有“有”通“又”,是多余出來的。
師:我今年51歲,怎么說呢?
生:五十有一。
師面向一生:你今年多大啦?
生:我今年13歲。
師:用文言告訴我。
生:十有三。
師:好像聽起來有點拗口,十年有三,是吧?第二則——
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師:不錯。告訴徐老師,“三省吾身”這個“三”是什么意思?
生:多次的。
師:為什么不是三次呢?
生:因為它就是一個泛指,所以說它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
師:請坐。其實在這里有人認為,這個三也可以確指。但是在文言中,大多時候的“三”是指多數,它不是確指。對吧?這12則中有沒有表示多的?
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師:是不是真的有三個人?怎么翻譯?
生:它的意思是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師:她說的真好!請來讀第三則。
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師:很好。下面——
生: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師:徐老師覺得他這里面有一個句子的停頓,要再讀得明顯一點就好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徐老師為什么不要停頓?
生:這個“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憑借的意思。
師:憑借這個事情成為老師。說的真好!停頓一下,就是兩個詞,兩個意思。后面省略掉了一個“之”,憑借這一點做老師啊。你來接著讀——
生: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徐老師想到一個字,你們看看這個字,對應剛才所讀的這一則當中哪個字?(師板書)
生:這個字對應的字,我認為是“罔”,因為它從字體上來,是有一個人在外面,然后兩個X有點像兩點下面一個豎折。
師:對,這就是一張網,這個字就對應著“學而不思則罔”中的“罔”。現在就猜猜看,這個“罔”什么意思?如果這個像個人,像個魚被網在網里面了;網在網里面,這個人就是沒有自由了,自己沒有思想的'自由。所以,如果老師講什么你們就信什么,書本說什么,你們就信什么,這就叫“學而不思則罔”。對,一定要思考,要有自己的判斷。接下來繼續讀。
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師:好的。稱贊誰的話呀?你們的老師表揚你們的時候,應該是什么語氣?你把這種老師對自己最喜歡的弟子的那種語氣讀出來。
生讀:(略)
師:請坐!這個弟子是他最喜歡的,那么徐老師想問一下,“賢哉,回也”本來的句式應該是什么啊?(生答)對,這種句式叫倒裝。好,對顏回的喜歡讀出來了。接著讀——
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師:為什么你讀“好”(四聲)?
生:“好”是喜好的意思。
師:接著讀——
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師:好的。告訴徐老師這個“飯”是什么意思?
生:飯指吃。
師:跟你今天在食堂里吃飯那個飯是兩碼事是吧?嗯,請坐。那個飯是名詞,這里的飯是動詞,這種現象叫做詞類活用。這個是名詞用作動詞。你看看我們會場的角落里有個飲水機,假如你跑到那個地方去喝水,在文言中說“飲水”可以不可以用?說出理由。
生:我覺得應該是不對的,因為飲水機里的水可能是熱的,而水在古文中是冷水的意思。
師:他說話特別好,我特別喜歡他。因為飲水機里頭的水也可能是熱的。所以請記住,這個水在文言文中是指什么呢?是熱水。那么我現在就想問問,大家知道熱水在古代叫什么呢?
生:湯。
師:你怎么知道呢?
生:赴湯蹈火這個成語里面,湯的意思是熱水,所以說這個應該是指熱水。
師:我非常欣賞這位同學對文言文的理解。赴湯蹈火,特別是男生,一定要把赴湯蹈火這個成語記住,以后要給女生寫信,經常要用到。湯是熱水,古時候你看我們古人就講究酸水就叫水,熱水就叫湯。那么我現在問啊,我們現在喝的湯在古代叫什么呢?
生:羹。
師:你怎么知道叫羹?
生答,略。
師:跟現代相比,同樣一個字,意義發生了變化,對吧?這種現象我們稱為叫古今異義。比如在古代的時候,長河落日圓,這個“河”指什么?(生:黃河)專指黃河。現在如果說個河,就是一條小河,我看我們外面就有河,對吧。文言在發展過程當中,某個字的字義發生了變化。我們繼續往下讀——
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師:繼續讀——
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師:好,謝謝!我想問一下,子在川上曰,“川”是什么東西啊?(生:河)你看它是怎么寫的呀?就是河流對吧?請你來讀——
生: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師:什么叫“匹夫”啊?
生:是平民老百姓。
師:有個成語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做老百姓也有責任,對吧?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興亡,天下也有責。匹夫有的時候也指壞人,對吧?我們看三國演義里面兩軍對陣,年齡大一點的就被別人罵“老匹夫”是吧?接著讀——
生: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評析】
通過比較傳統的“開火車”的方式讓學生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非常自然地融合了對字詞的音、形、義的理解和把握,并且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進行綜合運用。
對于文言文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倒裝句、省略句,還有學生朗讀等,都進行了非常有效地講解和訓練。將眾多重要的知識點分散放在了輕松的“開火車朗讀”之中,設計不可謂不巧矣!
師:謝謝。我覺得我們班同學的預習工作做得很好,這幾則都讀過了,接下來我想請同學們對照課文注解,再把12則讀一讀,有不理解的地方,拿起筆在邊上打個問號好不好?
生讀。
師:有沒有不理解的句子?請你來。
生:第一句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亦”是什么意思?
師:有沒有人能幫幫他的?
生:也的意思。
師:你能不能說一下整句話的意思?
生答略。
師:第一,“亦”是也的意思。第二,翻譯的時候要翻譯成反問的句式。剛才這位男生說學而時習之,這個習是什么意思?
生:溫習。
師:這個習啊,有人說是溫習,有人說是預習,也有人說是做練習,也有人說這個習是運用和實踐,哪一個更好呢?這個習的繁體字是這樣寫的(師板書),上面是一個羽毛的羽,下面是一個白,對吧?它的原意是小鳥練飛,這個老鳥啊,把飛翔的知識教給了小鳥,小鳥就會飛嗎?不會,小鳥得自己從樹上練起來,來實踐這個知識。所以呢,論語研究的一個專家,把這個“習”翻譯成實踐和運用,我覺得有道理,供你們參考吧。還有哪個同學有不理解的地方?
生:大家看第52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個“斯夫”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師:有人能幫他嗎?沒有,徐老師來說,這個“夫”在這里就是一個語氣詞,前面的“斯”是什么意思?就是河水,對吧?那么那個“夫”如果是語氣詞,我們翻譯的時候,相當于現代漢語哪個字比較好呢?(生:啊)這時光啊,就像這流水呀,就這意思。還有嗎?
生:請大家看一下52頁的“不義而富且貴”,為什么要加一個“且”?
師:富且貴是同時滿足,在古代是兩層含義,富就是家里有錢,貴呢,出色高貴,就是既有錢,家里又高貴。就是相當于我們現在說的白富美。
生:為什么教材選擇《論語》的這12章,而不是其他的?
師:他們這樣選是有道理的,肯定是適合你們學的。對不對?還有什么問題?
生:還是52頁的第一章,"“飯疏食"的"疏"是什么意思呢?
師:疏是什么意思?指的是粗糧,有錢人家吃細糧,沒有錢的人家吃粗糧。
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舍”是什么意思?
師:有沒有誰能解釋?這個舍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認為是停止的意思。
師:晝夜不停,請坐。還有嗎?
生:我有一句話意思不太理解,就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條件這么苦了,為什么他還感到是快樂的呢?
師:其實你不是對句子的本身內容不理解,你覺得過那么苦的日子,他怎么就會那么快樂呢?其實古代啊,有一些有精神追求的人,他們就覺得只要能夠吃飽,能夠有衣服穿,但是他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比如說他讀一本書讀得特別快樂,這個時候他就忘記了生活的貧苦。這樣說能理解吧?所以有一個成語,就是寫古時候的這樣的仁人志士的,這個成語叫安貧樂道。
【評析】
這一部分重點是疏通文意,但徐老師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滴灌”。他讓學生自讀,畫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提出來,這樣以來,老師的教學就有了針對性,用最少的課堂時間解決了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所謂的“解決問題”不是由老師自己解決,而是先由學生自行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老師再進行講解。
也不是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解決”,一些沒必要解決的,徐老師僅是巧妙地一帶而過,基本上沒有浪費課堂時間。
個別非常重要的問題,學生沒有提出來,徐老師巧妙地引出來,進行了材料的必要補充。
我所不理解的是,這種方法是先進的,但有兩個問題徐老師沒有采用這種方法,而是自己把答案直接說了出來,是不是美中不足呢?
師:整體都很有價值,好。接下來。論語當中的很多話呀,其實那么多年過去了,有些話在今天我們還在用,成了固定的用法,把它稱為成語。你看,成語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語。而論語中就出現了不少的這種固定短語。我們小學里學過的成語,大多數都是四個字的;論語中有些成語,還有三個字的,還有五六七八個字的,甚至于某一句話都能成為成語。我們看一下徐老師找了一找,這十二章當中出現了這么多的成語,我們自由地把這些成語讀一讀,好不好?自己讀下來。
生讀:不亦樂乎、三十而立、從心所欲、溫故知新、疏食飲水、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不舍晝夜、逝者如夫、匹夫不可奪志。
師:爭取把這些詞語記下來,好不好?來,讀起來。
生再讀。
師:好,現在不看書,同座或者前后位之間互相解釋解釋這些成語的意思好不好?來,開始互相考一考這些成語的理解。
生同桌練習。
師:什么叫三十而立?
生:三十而立,就是三十歲就有一個好成就。
師:不是立起來啊,是有成就。
師:什么叫擇善而從啊?
生答。
師:很好。什么叫知命之年呢?
生:50歲。有沒有哪位同學對這些成語仍然不清楚的?都沒用了是吧?現在我就把這些成語來用一用。
師:徐老師今天早上起來一想,哎呀,今天已經是星期三了,不知不覺就星期三了,是吧?然后我就感嘆一聲說——
生:逝者如斯!
師:你們真厲害!就這樣,要把這個成語放在一段話中去說,給你們兩分鐘時間夠不夠?開始。可以打腹稿,也可以寫一寫,都行。
生準備。
一生答。
師:這話是對的,就是太簡單了一點。還有同學更簡單地說,徐老師讓我們用逝者如斯夫去造句,最簡單了。你要有情境。我找個沒有舉手的同學,你肯定是知道的。
生:每天睡覺之前,我都會三省吾身,思考今天的成績與得失。
生:他已經到了知命之年,常常感嘆逝者如斯。
師:是串燒吧!串燒很好,請坐。還有一位男生舉手,請你。
生:盡管他已經過了知命之年,可以從心所欲,但他仍然溫故知新。
師:請坐。你們難道說的就是徐老師這樣的人嗎?還有一個機會,不要刻意搞串燒啊,搞一個帶情景的說法。就是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當中去運用。比如說啊,徐老師到我們學校來上課,你們的徐校長跟我是好兄弟。徐校長跟我講,說你今天不要走了,今天晚上我們溫一壺酒,好好聊一聊。我說好呀,好兄弟都好久不見了,我們要好好喝一喝,聊一聊,真是不亦樂乎——看徐老師營造了說話的環境。
生:我們不應該循規蹈矩,因為學而不思則罔,只學習不思考,那么我們就不能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我們就會感到迷惑。
師:你是一個好班主任。這道理講得蠻通透的,但是前面第一句最好去掉,這跟循規蹈矩沒有關系,是吧?好的,造句我們先到這,好不好?接下來,我們看這些成語,我們再來把成語玩一玩。論語啊,就是對話,對吧?既然是對話,它就有對話的情境,就是有人問,有人答,可以理解這意思吧?學生問道:先生,你最快樂的事情是什么呢?你們回答——
生齊答。
師:因為那個時候啊,不像我們寫字這么方便。那時候每一個字要刻在竹簡上面,所以越簡潔越好,他就省略掉了問話的人,直接把回答寫下來了,對吧?我們再來看——孔子問道,子輿呀,你平時是怎么做自我反省的呢?
生答。
師:這就叫問答成語。你們現在選一則,能夠補充問的話,或者補充回答的人回答,你把他問答這個成語的問答補充完整。兩分鐘時間,直接寫在書上。
生準備。
師:誰來把問答讀出來?
生:孔子弟子問:怎樣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老師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生:學生問道:先生,思考和學習哪個更重要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哦,原來老師回答的是學習和思考同樣重要,對吧?
生:孔子問:什么是仁呢?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師:非常好。
生:學生問老師:怎樣才能做到更高效地學習呢?子曰:知之者不如樂之者。
師:哎呀,你是懂得學習的。我覺得同學們真聰明,在問的時候,加上老師。如果更加表示一點文氣,把老師改成先生,就更有意思了。
生:一個弟子問:先生,你覺得顏回是個怎樣的人?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師:我們時間就到了,今天我們這一節課,同學們熱烈地發言,積極地思考,我們就把論語12章學完了,用一個成語說說你學這節課的體會。
生:不亦樂乎!
師:我覺得最高的學習境界就是不亦樂乎。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祝同學們學習快樂!下課。
【《論語:仁者愛人》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仁者愛人作文12-16
仁者的責任09-13
論語選讀《誨人不倦》課堂實錄11-02
仁者孔夫子09-26
仁者樂山成語10-27
仁者無敵作文05-31
論語選讀《出辭氣遠鄙倍》課堂實錄11-02
仁者樂山的成語故事05-20
仁者樂茶,智者樂水09-05
仁者之心高一抒情作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