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賈而沽》教學實錄「公開課」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論語選讀〉中第三課“待賈而沽”(板書:待賈而沽)。“待”是什么意思?
生:等待。
師:“賈”字讀什么?
生:gǚ。
師:什么意思?
生:商人。
師:“沽”什么意思?
生:買。
生:賣。
師:到底什么意思?
生:賣。
師:“沽”當“買”講,有沒有呢?
生:有的。比如,李白的詩“沽酒何來遲”中的“沽”就是“買”的意思。
師:對。唐代大詩人與白居易齊名的元稹寫過“泥他沽酒拔金釵”的詩句,其中的“沽”也是“買”的意思。不過,我們這里的“沽”是“賣出去”的意思。“而”字當什么用?
生:承接關系。
師:“待賈而沽”連起來怎么講?
生:等待商人再賣出去。
師:沒有表達清楚。有個成語叫“待價而沽”,等待人家出了高價之后,再把東西賣出去。“待賈而沽”也是這個意思。所以,“待賈而沽”也叫“待價而沽”。現在,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比喻有才識的人等待有人賞識重用才肯出來效力。
生:記錄“待賈而沽”的意思。
師:很好,做到了一邊聽一邊記錄。“待賈而沽”在課文的哪個章節呢?
生:朗讀課文。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師:口齒很清楚,很好,請坐。這里,孔子把自己比作什么?
生:美玉。
師:對。孔子說自己就是一塊美玉,什么意思呢?
生:他覺得自己很有才能。
師:對。他在等待買主來購買他的才華。這個“買主”是誰呢?
生:英明的君主。
師:為什么一定是英明的君主呢?昏庸的國君不行嗎?
生:只有英明的君主才能給他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
師:你能在課文中找到根據嗎?
生:“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說,思想主張不同,就不一起謀事。
師:誰的“道”不同呢?
生:國君。
師:對呀。國君如果與孔子不同“道”,就不能給孔子提供一個施展才能的舞臺。所以,孔子在等待,等待一個英明的君主,等待人家給他一個施展政治抱負的舞臺。換句話說,孔子只愿意與那些英明的君主合作。孔子自己是怎么說的?
生:朗讀課文。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xiàn),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孔子說,天下政治清明了,他就出來做官,政治混亂了,他就隱居起來。他還說,國家政治清明了,而自己還是貧賤的話,那就是恥辱;政治混亂了,而自己富貴起來,那也是恥辱。
師:說得好。天下有道,國家政治清明,其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國君英明。國君英明了,天下就有道了,所以我們說“有道明君”。相反,國君昏庸無能,天下就肯定無道,那就是“無道昏君”。國家政治清明了,而自己卻既貧窮又卑賤,那是什么人呢?
生:沒有才能的人。
師:對呀。孔子認為沒有才能就是恥辱。國家政治混亂,什么樣的人會變得富貴呢?
生:卑鄙小人。
師:說得對。國家政治越混亂,那些卑鄙奸佞的小人就越是如魚得水。孔子認為,如果做一個卑鄙奸佞的小人那也是恥辱。剛才,我們講到,孔子要與英明的君主合作,他在等待英明的君主。類似的話,課文中還有嗎?
生:朗讀課文。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zhì);邦無道,則愚。其知(zhì)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國家政治清明了,他就表現得很聰明;政治混亂了,他就表現得很愚蠢。他的聰明我們是比得上的,他的愚蠢我們卻沒法比。
師:說得好。清朝大畫家鄭板橋曾經說過“難得糊涂”,他解釋說:“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同學們想,一個原本很聰明的人,怎么轉眼之間就變得糊涂了呢?
生:他的糊涂是裝出來的。
師:為什么要裝糊涂呢?
生:因為“邦無道”呀!
師:對呀。一個原本非常聰明的人,突然間要裝做什么都不知道,裝做非常愚蠢,極端糊涂的樣子。同學們想,這是多么困難的事情,不是一般人所能夠做到的。所以,孔子就說——
生:“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師:由此可見,孔子對寧武子的'行為是什么態度呢?
生:贊成。
師:僅僅是贊成嗎?
生:還有敬佩。因為他說:“其愚不可及也。”
師:很好。現在,我們知道了孔子為什么要“待賈而沽”了。他就是要等待英明的君主,他要與英明的君主合作,也就是說,他是有選擇的。并不是所有的國君,孔子都愿意合作。可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孔子是一個非常熱心于仕途的人。他曾經帶著自己的一幫弟子周游列國,前后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同學們想,他為什么這么熱心仕途呢?(板書:熱心仕途的原因)
生:為了施展自己的才華。
師:沒錯,是為了施展才華。那么,孔子的才華體現在哪里呢?
生:朗讀課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周文王死了,周代的文化不都在我這里嗎?孔子認為,周代的文化都集中在了自己的身上,他以周文化的代表自居。
師:沒錯。孔子認為自己就代表了周代文化,成了周代文化的化身。這不是吹牛嗎?這不是大言不慚嗎?(眾笑,搖頭。)
生:當然不是啦。他這樣說,表示他對自己的才能很有信心,他很有自信。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他說,如果有人讓他來治理國家的話,三年之內,他就能夠把一個國家治理得大見成效。這說明他很有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夠做到。
師:他這話是對誰說的?
生:對那些國君說的。
師:是啊,能夠對國君這么說話,沒有一點自信是不行的(板書:自信)。而他的自信就來源于他自身的杰出的才華。他要把自己的才華用來做什么呢?
生:治理國家。
師:除了治理國家,還可以用來做什么?剛才,我們說,孔子以周文化的代表自居,既然如此,他就應該把自己身上的文化傳播出去。傳播給誰呢?
生:傳播給全社會,傳播到天下百姓身上。
師:對了。所以,孔子施展才華的真正目的,就是一方面治理國家,同時傳播文化,讓天下百姓都成為有文化的人。這里,就體現了孔子的——
生:責任心。
師:對呀。他千方百計要施展自己的才華就體現了他的社會責任感(板書:社會責任感)。類似的語句還有嗎?
生:“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他認為自己就是周代道德的化身,自己有責任傳播周代的道德,讓天下的百姓都成為有道德的人。
師:說得好。還有嗎?
生:“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上天將要用孔子做木鐸,讓他巡行四方,宣揚政教。這說明他有宣揚政教的社會責任。
師:真聰明,一下子就明白了。請問這句話是誰說的?
生:儀地的邊界守官說的。
師:不是孔子自己說的,是別人說的。這叫什么?
生:烘托,側面烘托。
師:天啊,比我還聰明(眾笑)。沒錯,就是側面烘托。有時候,自己說倒不見得怎樣,通過別人的口一說,效果就大不相同。這一招在作文中非常有用,同學們學會了嗎?(眾笑,點頭)現在,我們理解了孔子這么熱心仕途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會責任感。不過,他的社會責任感有點與眾不同。孔子認為是上天把道德交給了自己,也是上天把文化交給了自己;別人也認為是上天要孔子宣揚政教。換句話說,就是孔子認為自己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替老天爺去完成上天交給的任務。這就叫“替天行道”。(板書:替天行道)所以,孔子的責任感就是一種替天行道的社會責任感。剛才,我們講到了孔子的自信,自信是不是他熱心仕途的一個原因呢?
生:是。
師:對。他有治國的才能,他就有治國的自信。課文中還有表現孔子自信的地方嗎?
生:“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說,我又不是葫蘆,怎能掛在那里不食用呢?這就表現了他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對國家對社會都是有用的人才。
師:真有眼光,看出來了。還有嗎?
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這句話也表現了孔子的自信。他說,真正堅硬的東西是磨不薄的,真正潔白的東西是染不黑的。他相信自己是不怕磨的,也是不怕玷污的。
師:天啊,比我還有眼光(眾笑)。淄,什么意思?
生:黑色。
師:對,黑色。魯迅先生有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月光如水照淄衣”,月光就像流水一般照在我黑色的衣服上。剛才,孔子說的這句話是個比喻句,體現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自信。
同學們想,他為什么要用比喻來說呢?
生:更形象更生動。
師:對,用比喻還有什么效果?
生:更含蓄吧,更讓人回味無窮。
師:說得好。孔子把自己說成很堅硬,也很潔白。同學們想,他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
生:他是對子路說的。子路反對他去佛肸那里,因為,佛肸憑借中牟叛亂,是一個為非作歹的人。孔子也說過,作為君子是不會到為非作歹的人那里去的。
師:既然如此,孔子為什么還要去呢?
生:這正是孔子自信的表現。他相信自己能夠出淤泥而不染,他相信自己能夠對付佛肸的叛亂。
生:這也體現了他的社會責任感,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去平定佛肸的叛亂。所以,佛肸叫他去,他就很想去。
師:那么,孔子要到公山弗擾那里,是否也出于他的社會責任感和他的自信呢?
生:是的。
師:對。孔子之所以要到為非作歹的人那里,并不是要和他們合作,而是要去制服那些叛亂,立志恢復文王、武王、周公之道。這體現了孔子的社會責任感和自信。這節課,我們討論了孔子為什么要“待賈而沽”,也討論了他熱心仕途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生:替天行道的社會責任感和他的自信。
師:在孔子身上,我們看到,一方面,孔子要“待賈而沽”,要等待那些英明的君主,“道不同,不相為謀”;另一方面,他又那么的熱心仕途,哪怕是為非作歹的人來召喚他,他也要前往。這是不是矛盾呢?這個問題,我們下節課在來討論。另外,課文最后一節,孔子對陽貨的態度,我們也下節課來討論。這節課我們就到這里,下課。
【《待賈而沽》教學實錄「公開課」】相關文章:
《待賈而沽》課堂實錄「公開課」05-31
《學會合作》公開課教學實錄03-08
《賣火柴的小女孩》公開課教學實錄07-11
高二語文《待賈而沽》教案設計03-13
《問銀河》課堂實錄「公開課」05-11
《吆喝》教學實錄05-06
《漁父》教學實錄05-19
《口技》教學實錄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