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優秀說課稿
引入:
培根說:“讀史可以使人明智。”歷史由人創造,歷史也昭示人類文明的發展,所以,“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天,我要沿著一幅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探尋一個人不同尋常的心路歷程。
展示課題──《報任安書》,作者──司馬遷。
談到司馬遷,總繞不開這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是我解讀本文的立足點,也是切入點和探究點。
下面就是我的說課流程: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報任安書》選自人教版山東省職教規劃教材語文第一冊第三單元,單元主題“彈奏生命的樂章”,本課為節選。
2.主要內容:節選部分突出“生命”二字,言說身世不幸、探討生死大義,主題鮮明突出、情感酣暢淋漓。
3.個性解讀:基于教材地位與主要內容,結合單元主題,我重點解讀“生命”二字:生,即人生──司馬遷坎坷不幸卻又光輝燦爛的一生;命,即命運──面對坎坷與不幸,司馬遷的人生選擇。以“生命”為線串聯課文,研讀人生價值,深化單元主題。
【學情分析】
知識儲備:高一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匯與文言句式,基本具備獨立的閱讀能力。本課注釋詳細,學生能大致了解文意,繼而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
專業特點:我的授課對象為藝術專業學生,他們思維敏捷、個性張揚,但缺少對人生的理性思考,理解并探究本課的“生命”主題,恰好彌補其不足。但授課要深入淺出、理趣并重,在情趣激發中逐漸滲透人生理念。
【教學目標】
基于教材與學情,結合我對本課的理解,緊扣文本,我把目標整合為文言、文學、文化三個方面:
(一)文言目標
1.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基本讀懂課文。
2.培養利用課文注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二)文學目標
了解司馬遷與《史記》,賞讀本課文辭之美、情感之切。
(三)文化目標
司馬遷的價值觀對現實人生的指導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如下:
1.了解文言實詞、一詞多義和通假字。
2.理解司馬遷的生死觀。
【教學方法】
為完成上述目標,確定本課的教學方法為:
1.文本賞讀法:教師范讀、學生誦讀,通過文本解讀文意。
2.情境渲染法:教師引導、學生體悟,通過文意理解內涵。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本節課為第一課時,教學重點為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分五部分:化用文天祥《過零丁洋》詩句,概括為:
一、破題──辛苦遭逢起一“刑”
這是引入部分,有三個環節:
1.情景導入:課前播放視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設計導語如下:
從剛才的朗讀中,我們聽到了所熟悉的偉人的名字,他們的人生因苦難而搖曳多姿,因厚重而名垂千古。我們說,在人生的天平上,失之毫厘就可能謬以千里,在生命的十字路口,能否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給自己一個悲壯而偉大的承諾,恰恰就成了生存還是毀滅的關鍵。本課中的司馬遷,和古代先賢一樣,也在進行著哈姆雷特式的獨白:生或者死,這是個問題。
2.文題詮釋:
報:回復──遲到的告白
任安──瀕死的知己
書:信──深埋的隱情
3.背景梳理:
一封書信──借信抒懷(寫信不是為了救助任安)
一次酷刑──人生抉擇(面臨生與死的選擇)
一段真情──肺腑之言(一個瀕死之人,一個刑余之人,還需要冠冕堂皇的客套么)
從課文提供的信息和我們平日的積累,已經知道,司馬遷因為一場酷刑飽受了人生的折磨,辛苦遭逢起一“刑”,這“刑”讓他想到了更多的人生不幸,那么,究竟他的人生中還有哪些不幸呢?
進入課文第一段。
二、開端──身世浮沉雨打萍
首先,賞讀第一段。分為三個環節:初讀認知──范讀正音──細讀釋意。
粗通文意,完成文言(知識)目標。
那么,司馬遷的人生究竟經歷過哪些不幸呢?原文內容回答:
賞讀結束,教師設置分小組的學生活動:談談你所了解的司馬遷。
討論結束,教師總結,了解司馬遷,可從貢獻與身世兩個方面入手:
貢獻:寫作《史記》。“將相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身世:出身于讀書人家,早年貧寒,后入京讀書,繼承父職,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寫作《史記》準備材料,因為李陵之禍,遭受宮刑。他所面臨的.人生壓力前所未有,于是他想到了“死”。“生或者死,這是個問題。”
學生自讀劃出,教師提問后總結:
司馬遷想到了“死”,但他考慮更多的還是“活”,因為他還有尚未完成的偉大任務──“私心有所不盡”。
回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輕重不同,價值不一,但對于司馬遷來說,要獲取活下去的勇氣,又談何容易呢?由此進入第二段的學習──人生自古誰無死。
三、發展──人生自古誰無死
主要環節:學生自讀,視頻激趣,表格填空。
設想:采用閱讀、視頻、填表三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強化本段主要內容。自讀認知文本,視頻了解大意,表格強化重點,逐層深入。基本解決了本段的字詞、語句和大意,完成“文言目標”。為進一步理解本段內容打下基礎。
圖表完成,師生看圖表,進入本段解讀,歸納本段中心句:“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教師引導:
人生自古誰無死,無論貧富貴賤,無論賢愚美丑,真正能夠青史留名者,往往是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有所貢獻者,也就是卓異非常的人。那么,請同學們概括一下:這些倜儻非常之人的人生處境、人生選擇、主要貢獻是什么?
解決這一問題,我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提問回答。
教師總結:
按照這個形式,我們概括一下司馬遷的人生之路:
39報任安書教案及說課稿_報任安書教案
那么,《史記》又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呢?進入下一個環節: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高潮──留取丹心照汗青
學生速讀課文,找出有關《史記》的相關內容即可:
1.《史記》記錄的時間:上計軒轅,下至于茲。
2.《史記》的內容: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
3.《史記》的寫作目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教師引導:
其實,別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司馬遷在賞鑒別人的同時,最終關照的還是自己,是在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在他的人生面臨枯竭的時候,也從無數的先賢那里汲取了活著的勇氣、生命的源泉、前進的動力。
回顧總結:
死節──勇者不必死節
擇生──私心有所不盡
踐志──成一家之言
教師引導:
再次回顧那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用自己的人生實踐踐行了自己的諾言,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坐標,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人生啟示。司馬遷從古人身上汲取了活下去的勇氣,那么,從司馬遷身上,我們又能有哪些啟發呢?
學生討論:
活著,給自己一個理由
逆境才能成才?
信念,生命的支撐
學生討論后,教師根據回答情況總結。
五、尾聲──生命樂章求永恒
在《最后一片葉子》中,瓊西的身體其實已經逐漸的死去,支持瓊西活下去的力量,是墻上那最后一片常春藤的葉子。今天,我們又從司馬遷的心路歷程中讀到了更為深廣的生命詩篇。本單元的主題是“彈奏生命的樂章”,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承諾,用有力的雙手和堅定的信念踐行這個承諾,讓人生充盈著生命的力度,應該成為我們永遠的追求。
【作業】
(1)熟讀,背誦文章第二段。
(2)針對本節課的討論,寫一篇三百字左右的文章,角度自選,題目自擬。
作業布置結合教學目標,結合文本,思考人生,并為下下一節課做好預習準備。至此,本節課目標基本完成,重難點基本解決。
【教師寄語】
人本身不只是物質的存在,還是精神的凝結,哀莫大于心死,只要有堅持的信念,有堅定的勇氣,心就永遠年輕,就能用有力的雙手彈奏出精彩的生命樂章。
附:板書設計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積累實詞、虛詞與句式。
(二)能力訓練點
體會本文敘述、說理、抒情融于一爐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生死觀。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沉郁悲壯的情感。
二.學法引導
本篇文章比較難懂,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并查閱工具書認真閱讀課文,以疏通文意。反復誦讀,悉心體會作者接連遭受奇恥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書立說的頑強意志。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積累重要實詞、虛詞與句式。
2.感受司馬遷逆境中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觀,通過誦讀點撥、討論指導,把握重難點。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師生互動設計
課前要求學生進圖書館或上網查閱本篇文章被刪部分,認真閱讀,思考所刪章節與課文的關系,利用課余的時間,指導學生加強討論,并行成文字以備課內交流。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及句式
2.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于生與死的思考。而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已經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趣異也。”不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下面,我們就通過《報任安書》來走近司馬遷,走入司馬遷的內心世界。
2.寫作背景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給任安的一封復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對此稍作解釋),被捕下獄,慘遭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看,這是宮中的機要職務,實際上卻是以一個宦者的身份在內廷侍候,為一般士大夫所鄙視。在這期間,任安寫信給他,希望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訓和對黑暗現實的深刻認識,司馬遷覺得實在難以按任安的話去做,所以一直沒有復信。后來,任安以重罪人獄,司馬遷擔心任安一旦被處死,就會永遠失去給他回信的機會,使他抱憾終生,同時自己也無法向老友抒胸中的積憤,于是寫下了這篇《報任安書》。
3.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報任安書》原文較長,選作課文時作了刪節。原文開頭述對方來信之意和回信遲的原因,為保持課文的相對完整性,僅刪去說明回信遲的原因這一部分。以下先說自己是“刑余之人”,“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因而不具備“推賢進士”的資格,婉言謝絕任安的要求,然后詳述因為替李陵說情而獲罪的經過。這部分其實是下文的鋪墊,因為過長,只好刪去。課文節選信的下半部分,就是為了突出“悲而發憤”“自陳己志”這個主題。
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展開的?(小組討論)
全文共4個部分:
第一部分(1):先寫任安來信內容,并對回復較遲表示道歉。
第二部分(2—3):申訴自己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
第三部分(4—5):進一步說明自己隱忍茍活是為了完成史記。
第四部分(6—書信結尾):再次陳述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并陳述他對余生的看法。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達成過程
1.學生對照注釋看課文,并將注釋下的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注釋寫到原文中。
2.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詞句。
3.指導學生熟讀鋪排句和用典句。
(1)鋪排句: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笛楚受辱,其次剔毛發、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肓《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2)用典句: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大氐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于姜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陰,王也,受械于陳;彭越、張敖,南向稱孤,系獄抵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于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關三木;季為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四)總結擴展
整體感知,理清層次,概括語段內容,為進一步深入領會研究文章內容作準備,因此,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對解讀課文具有重要作用。
(五)布置作業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及句式。
2.背誦課文第4段。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體會本文敘事、說理、抒情融于一爐的寫法。
2.學習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強者風范。體會作者蘊含字里行間的憂憤情感。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達成過程
1.閱讀課文思考:
司馬遷在李陵之禍后,受到了哪些肉體和精神上的摧殘?司馬遷受宮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點撥]司馬遷下獄之后受盡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幽于圜墻之中。”直至受宮刑。精神上也受到殘酷的迫害,“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誹謗恥笑接踵而來。在這種可怕的輿論壓力下,他甚至沒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2.讓學生閱讀第二段,體會作者的憂憤情感,然后討論交流。
[點撥]作者著力表現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寫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戲弄”幾句來表現其低下,進而使用一組假設關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來突出其低賤。寫自己遭受的屈辱,列舉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對比,更顯“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淺入深,恥辱感逐次加強,最后點出自己遭受的“最下”之辱。這樣寫來,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慘處境和由此產生的巨大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3.司馬遷在遭受奇恥大辱后為什么仍“茍活于世”?
39報任安書教案及說課稿_報任安書教案
[點撥]①司馬遷強調“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秦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②“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馬遷之所以忍受著屈辱活下來,陷于糞土般的污濁環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為《史記》沒有完成。
③“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熱情歌頌了這些古代圣賢,他們雖然身處逆境,備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給后人留下有價值的東西。作者以此作為對自己的激勵,表現了司馬遷那種堅強的意志和頑強奮斗的精神。
4.體會本文敘事、說理、抒情融于一爐的寫法。
(1)本文敘事、議論有條理,環環緊扣,層層深入,閱讀課文思考:作者的議論基本路徑是什么?
[點撥]①受辱——引決(士人應持的態度);②受辱——隱忍——完成偉大的事業(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馬遷)受辱——學習前賢,選擇隱忍——為了完成巨著《史記》。
(2)從作者的議論基本路徑上看,這說明什么?
[點撥]這說明,對待受辱,引決不是惟一的處理辦法,那要從生命的價值來認識,從“義”的深層意義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說要學習前賢,有忍辱負重的精神;一方面說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話,則不能完成著述《史記》的任務,一個人死的窩窩囊囊,無所作為,就失去了人生的價值,也就“輕于鴻毛”了。這個道理講得清楚明白,環環緊扣,層層深入。當然,這并不是說,人不應該為“義”去死,而是從長遠的意義上去理解這個“義”含義。
(3)分組朗讀課文,悉心體會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的情感
[點撥]全文情感真切,有時奔放激蕩,豪情滿懷;有時又回腸蕩氣,如泣如訴。第一段寫受辱的痛苦時,說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這抒發了他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之情;寫自己選擇忍受侮辱時說:“仆雖怯懦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這表現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悶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寫出他為了完成偉大的巨著《史記》,“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則又表現他豪邁激蕩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腸一日而九迥,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絕,如泣如拆的表情。
(三)總結擴展
[總結]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留給后世的惟一書信。正是他將峻潔的人品、偉大的精神自現于后世的力作。司馬遷在信中結尾處斷言:“要之死日是,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沒有落空;如果說五十六萬余字的輝煌巨著《史記》,是他留下的一座聳人云霄的巍巍大廈的話,那么,《報任安書》則為他在這座大廈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漢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銘刻著六個大字:“述往事,思來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則正以身處黑暗時代的悲憤、正直,而又“桀驁不馴”的深沉目光,注視著千秋萬代。
[擴展]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抑郁而無誰語。諺日:“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說己者容。若仆,大質已虧缺矣,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見笑而自點耳。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過。
思考:這段文字是《報任安書》第一段的刪掉部分,閱讀后思考:作者為什么沒有及時回復友人的來信?
[點撥]一是因為“身殘處穢”,受盡屈辱,二是因為瑣事纏身,沒有時間。
(四)布置作業
完成書后練習二、三
【《報任安書》優秀說課稿】相關文章:
報任安書說課稿范文(精選3篇)04-09
《報任安書》教學設計11-25
報任安書課文原文01-17
《報任安書》通假字05-12
司馬遷報任安書05-02
讀《報任安書》有感作文03-24
《報任安書》教學反思匯編04-17
《報任安書》文言知識整理04-21
高二《報任安書》教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