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學習:王安石 《答司馬諫議書》
原文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譯文
安石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討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在許多方面不同的緣故啊。雖然想要(向您)硬羅嗦幾句,(但)終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慮(我的意見),所以(我)只是簡單地給您寫了封回信,不再—一為自己辯解了。又想到君實很看重我,在書信往來上不應該粗疏草率,所以現在詳細地說出我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寬恕我吧。
有學問的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特別注重于名義和實際(是否相符)。(假如)名義和實際(的關系)已經明確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掌握了。現在君實您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推行新法)侵奪了官吏們的職權,制造了事端,爭奪了百姓的財利,拒絕接受不同的意見,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決定),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行),(這)不能算是侵奪官權;實行古代賢明君主的政策,用它來興辦(對天下)有利的事業、消除(種種)弊病,(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能算是(與百姓)爭奪財利;抨擊不正確的言論,駁斥巧辯的壞人,(這)不能算是拒絕接受(他人的)規勸。至于(社會上對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誹謗,那是我本來早就料到它會這樣的。
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把不顧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變這種(不良)風氣,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幫助皇上來抵制這股勢力,(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連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認為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如果君實您責備我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沒能幫助皇上干一番大事業,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那么我承認(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說現在應該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陳規舊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領教的了。
沒有緣由(與您)見面,內心實在仰慕得很。
賞析
本文選自《王臨川集》,作者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臨川人,曾被封為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兩次出任宰相,堅持推行變法,世稱王安石變法。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成就,他主張為文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他的著作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荊公詩文集》。
文體知識:本文是書信體駁論文。全文主要駁斥以司馬諫議為代表的保守派對新法的指責,所以屬駁論文。王安石的說理文見識高超、論辯犀利。
主旨:全文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的指責,指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從而說明變法是正確的。司馬光的攻擊名實不符,全是謬論。文章逐條駁斥馬司光的謬論,揭露出他們保守、腐朽的本質,表示出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的決心。
層次段落。全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即開頭一句和第一自然段。這段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為兩人之間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第二段即第二個自然段。是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作者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
第三段即第三個自然段,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想讓我從此不要做這些事兒,墨守前人的所作所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領教的`。
第四段即第四個自然段,結束全文,說一些禮儀性的客套話。
現在再就第二段駁斥的幾個重點進行分析。
關于侵官,依據名實相符的原則,王安石闡明制定和貫徹變法的規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員大臣討論確定,有具體官吏執行,步步有據可查,不是侵官。
關于生事,新法實行,影響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們不滿,司馬光把這說成擾民生事,王安石闡明變法是舉先王之政,興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眾,加強國家的統治,不是生事。
關于征利,司馬光等保守派攻擊王安石變法是與民征利,王安石駁斥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財政,有利整個國家,表現出政治家的宏偉的韜略。
關于拒諫,司馬光等人認為王安石不理會保守派意見就是拒諫,王安石義正辭嚴,指出自己抨擊不正之理,駁斥不懷好意的人,證實自己光明磊落,堅持自己變法應有的態度。
所謂天下怨誹的問題,王安石舉出歷史事實,并分析說明保守派這些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乃是他們因循守舊的腐敗作風。王安石堅持不能改變自己的態度,而且委婉地表示對司馬光的說法則非某之所敢知。
寫作特點
第一個特點,作為書信體議論文首要特點是行為簡潔,結構嚴謹,沒有枝蔓,全文除開頭和結尾段用幾句酬答的禮貌語言以外,緊緊扣住保守派幾個主要論點進行駁斥,只駁論點不涉及其它事情,結構非常嚴謹,駁斥時針對其要害,言簡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個特點,論證方法多樣。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其反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第一直接反駁,如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第二個舉出根據進行反駁,如“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這里就舉出了有利的根據,說明不是自己獨出新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議過的法度,指出這不是我個人的行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舉出史實進行反駁,舉出歷史的事實來進行反駁,如“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這里以歷史上曾有過的如何對待怨誹的事實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語而動,既委婉地反駁了怨誹之多的責備,又表達了自己變法的堅強決心。整個反駁是明確而有力的,言簡意賅。
第三個特點,是氣勢磅礴,寓剛于柔。全文所以有壓倒論敵的浩然正氣有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則氣勢。二,擅于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則勢如破竹,無可阻擋。第三,擅用反語,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氣盛言怡,鏗鏘有力,雖則全文傲岸之氣,憤然涌出,強調堅持改革的決心不可逆轉,但語氣相當委婉,柔中有剛,如比如說詳細的說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您或許能原諒我,結尾又說您批評未能幫皇上大有作為,那我知罪了,但讓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規就行,那我是不敢領教的。這樣做一方面照顧多年交往的友誼,一方面堅持原則,寸步不讓,全力維護變法的正義立場。
疑難詞句
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竊,猶“私”自的意見,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每,是往往經常,術:方法,此處指政治主張。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重念:又考慮的意思。視遇,是看待,反復,指書信往來,具道:詳細的說出,冀是希望的意思。
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辟是批駁,抨擊,難是責難,壬人是小人,是奸濘之人。
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胥通與,相與之意,又“皆”義。非特:不僅僅。
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
【古文學習:王安石 《答司馬諫議書》】相關文章: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原文及翻譯04-02
《答司馬諫議書》原文及翻譯02-11
《答司馬諫議書》原文及鑒賞04-02
《答司馬諫議書》優秀教案03-03
答司馬諫議書閱讀訓練題04-20
《答司馬諫議書》教案(表格式)04-25
《答司馬諫議書》優秀導學案06-22
蘇教版必修《答司馬諫議書》教案+說課稿04-30
高中語文《答司馬諫議書》說課稿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