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教學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滕王閣序》是千古傳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時又是教學中的難文硬文。它是駢文的優秀篇章,但用典多,文辭簡奧的特點又往往給學生的誦讀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此,要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注釋,疏通文意;對于一些較難理解的地方,督促學生查找有關詞典資料以加深理解。這些工作在學生課前預習中做了充分而必要的強調。考慮到理科班學生在下面查資料的積極性不高,直接給出預習題目。
學習中,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對偶、音韻和諧、辭采華美等特點,加強理解和誦讀。誦讀時,除了注意句式的錯落變化,還注意每個句子節奏的劃分。文意的理解重點放在第五段所運用的幾個典故的含義和作用。實詞的理解,利用句式特點加以體會。
深入探究的問題放在作者情感的變化以及對寫景和抒情名句的鑒賞上。
【案例題旨】
傳統的語文教學幾乎是教師一個人的獨白,教師的講解和灌輸替代了學生的思考和發言,所以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缺少主動性和自主性,完全是被動式接受和機械式記憶。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要求建構對話式語文課堂。在“對話式”語文課堂中,教師與學生間不再是那種傳授與接收、灌輸與接受的主客體關系,而是一種精神性對話交流關系。在課堂對話的氛圍中,教師和學生都處于自由開放的精神狀態,可以不受教師預設問題和固有概念的束縛,充分表達各自的意見,在交流意見的同時,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認識,從而達到一個更高更深層次的理解。
而古代散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在學生自主解決文章字詞、初步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對話式交流和探討是本案例思考的核心問題。
【案例過程】
第一課時
一、布置學生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2、整理這篇文章涉及到的歷史典故。
3、了解有關滕王閣的歷史傳說,豐富文化知識。
3、回顧“序”的文體知識,將《蘭亭集序》溫習一遍。
4、試著梳理文中作者情感變化的脈絡,聯系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興悲之由并將這種情感的變化和《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情感的變化進行比較。
5.找出文中寫景或抒情深深打動你的句子進行分析。
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和促進學生與文本對話。面對教材,學生不應該是等著老師來教學,來給他一個模板式的記憶內容。而是在不帶著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的前提下自主地和文本對話。在和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經歷和體驗,為后面師生對話以及生生對話打下基礎。這一步相當重要。
二、作者和解題。
請學生介紹王勃的生平事跡,教師明確:
1、王勃14歲應舉及第,受朝散郎。為沛王侍讀時因撰寫《檄英王雞》而被逐。入蜀補虢州參軍時又因擅殺官奴曹達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
2、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3、解題:
(1) 王勃和《滕王閣序》: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后,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么。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2) 序:序的概念和種類
(3) 四大名樓:在眾多的人文景觀中,有些景觀因為歷史名人的游歷題詩而具有了特殊的意義。例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鸛雀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黃鶴樓、范文正公感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岳陽樓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它們因為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揚天下,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
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學生展示課前所學,進行學生之間的對話,另外學生的預習成果得到認可,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三、第一環節。
朗讀:第一次朗讀聽學生讀,正字音,明句讀。
第二次朗讀要求體會音韻美。
第三次朗讀注意體會意境美即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教師點明文體特點及文章運用的變化多端的句式。
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這是學生和文本的直接對話,也是學生和文本的淺層次感性對話。在朗讀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對文章有一個朦朧的感性認識,盡管學生現在還說不出來文章好在何處,但通過前面作者寫此文具體過程的介紹和自己的朗讀,有了“千古美文”的感覺,并且心中有了對文章的濃烈的喜愛之情,對王勃的才學有了欽佩之情。這樣后面深入文章內容的探討才是真正的學生和老師的對話。而不是老師的一味灌輸。
四、第二環節:理清思路。
本文全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此序當為贈序而非書序。聚散之因緣,登高之見聞,賢主嘉賓之寒暄,舊識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贈序之應有之義。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結構,則頗見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統觀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緊扣題意。文因餞別而作,但對于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這就脫去了一般餞別文章頌揚、應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徑。結構圖:
第 一 段:扣“洪 府”, 地勢雄偉、物產珍異、
人才杰出、賓主尊貴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閣”, 樓閣壯麗、山川勝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餞”, 宴會勝況,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窮且益堅
第六、七段:扣“別”, 自敘遭際,謝主引賓
說明:此步驟重在加強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在學生充分自由朗讀的前提下,讓學生試著理清文章的思路。這實際上是緣著作者的文字追蹤作者的所思所想。因為作者的思路也是決定作者為文高下的一個重要因素。一篇文章能否脫穎而出,能否成為傳誦千古的奇文、妙文,也要看它是否有不落窠臼的框架結構。行文思路可以說是文章的框架,是一座高樓的外在的結構支架。墳頭一樣的丘陵是無法突現出高樓峻閣的軒昂氣勢的。所以作者胸中有丘壑、有山川、有高原,還需與之相應的地基在。
五、第三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勝地、勝友、勝景及作者情感的變化。自由討論:
1、 作者筆下的山川樓閣景物有怎樣的特點?
2、 作者寫了怎樣的宴會盛況?
3、作者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4、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說明:這一步驟重在給時間讓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對話。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進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學生和文本的對話。
六、第四環節:布置作業
課下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寫景或抒情的句子加以分析,另外由本篇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聯系其他的寫水天相接景象的句子進行比較性鑒賞。
第二課時
一、鑒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1、此句是傳誦千古的名句,也是本文最為閃光的一句。相傳都督閻某拂袖而去后,聞此句矍然而起,說:“此真天才,當傳不朽矣。”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一詩句中展示的畫面。注意意境和諧美,想象要自然生動,色彩要明麗。
教師總結:落霞自天而下,孤鶩自下而上,故曰齊飛;秋水碧而連天,長天凈而映水,故曰一色。
2、前人寫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閱讀下面句子說說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嶺,望水若天。(袁宏《東征賦》)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吳均《與朱元思書》)
天與水兮相逼,山與云兮共色。(蕭繹《蕩婦秋思賦》)
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馬射賦》)
旌旗共云漢齊高,鋒鍔同霜天比凈。(釋僧懿《平心露布》)
教師明確:王勃把這種景象用對偶句的下句來表現,描繪出一個曠遠的背景,在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點綴以紅霞、野鴨,構成色彩明麗的畫面。
3、前人又曾指出,王勃的句法出自“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馬射賦》),試比較一下兩句的高低。
“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馬射賦》)顯得雕琢造作,意境也不如王勃的優美動人。庾信的落花與馬射隊伍中繪著芝草的車蓋齊飛,聯想欠自然。王勃寫紅霞在天上飄動,野鴨在紅霞中翱翔,造成藍天上一紅一白的色彩對照;無生命的晚霞與有生命的飛鳥并舉,構成的畫面更為明麗鮮活,超出前人甚遠。
二、分析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在鑒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個句子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提出:為什么落霞是與孤鶩而不是群鶩齊飛呢?我們在許多圖片資料中看到的都是許多只鴨子一起在晚霞中高低錯落地飛著。這種描寫是不是和實際景象不符呢?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實際上我們再看接下來的一句: “漁舟唱晚,響窮澎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這其中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傷感。為什么色彩明麗的景色背后有著灰暗的底色?
有人說對失意人生的悲嘆是這篇文章的本質。
可以說,王勃在最初表現出來的逸興只是斯時斯地的感觸,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對賓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對《滕王閣序》而言,這些均不足觀。足觀的是“失路之人”在強烈的渴望“望長安于日下”,在熱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觀的是“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吶喊助威,“老當益壯”“窮且益堅”;足觀的是“有懷投筆”者“無路請纓”,只好“奉晨昏于萬里”,無奈到絕望。只有體會笑臉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經歷,年輕背后的滄桑,輝煌后的傷痕。這樣的情感才是最真的,這樣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
說明:這一部分是學生在充分感悟文章思想內容的前提下和老師之間的對話。這種深層次的對話是非常難得的。也是需要學生在理解文章和梳理自己的思想進而組織自己的語言方面付出相當大的心力才能實現的。教師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寫給王勃,一兩句話均可。
說明:讓學生給王勃寫兩句話,與其說是讓學生跨越時空和王勃進行對話,毋寧說是學生在理解深思了文章內容后的一種自我對話。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圖體現“對話式課堂”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首先,學生的課前預習在老師的題目指引下有明確的方向,能將預習工作落到實處。另外課外資料的搜集也能在老師的指引下切實有效地進行。這為學生實現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對話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其次,課堂交流的過程中老師不再是傳授者,而是凝聽者和參與者。這營造了平等的開放的課堂氛圍。尤其是在互相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學生提出了非常有創造性的有探討價值的問題。這應當是課堂的一個師生的深層次對話,也是學生真正積極思考問題的一個體現。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比教師在那口干舌燥地講,學生在那意興闌珊地聽效果要好得多。學生對文章的鑒賞要更為深入和通透。
第三,課堂和課后強調學生動筆。動筆的過程是自我梳理的過程。也是學生自我深層次對話的一個過程。在這里,學生將學習化做一個自覺的理性的過程。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前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如何解決真正的“對話式”交流和可能出現的放鴨式現象之間的矛盾還是一個摸索中的問題。老師稍為急躁些或學生稍為懶散些都有可能功虧一簣。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多和學生溝通和交流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切實有效地行動起來。
【《滕王閣序》教學案例分析】相關文章:
《滕王閣序》結構分析03-15
蘇教版選修《滕王閣序》教學案例03-30
《滕王閣序》教學教案05-04
滕王閣序教學教案05-05
《滕王閣序》教學設計精選04-05
王勃《滕王閣序》08-20
滕王閣序教案05-04
滕王閣序說課稿03-26
滕王閣序散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