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5則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1: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童話故事,寫一只猴子因為沒有耐心、沒有主見,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學習這一課,學生的興趣很濃。
一、課文理解:
課文淺顯易懂,理解起來很容易,所以,我采用的更多的是在自讀表演中進一步感知課文的意思。
二、語言學習:
課文的語言,有幾處還是值得品味的:
如:動物的叫:烏鴉:“哇哇”叫著;喜鵲“喳喳”叫著;布谷“咕咕”叫著。非常生動形象。教學中讓學生展開想象,再說上幾組。
又如:農諺:
“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櫻二”、“櫻桃好吃樹難栽”,讓學生讀讀,聯系課文理解理解,然后再說說這樣的“農諺”,孩子們很感興趣。
再如:“你有這個耐心嗎?”;“你能等得及嗎?”;“你不著急嗎?”;“我可等不及”;“我也等不及“;”我還是等不及“同樣的意思。同樣說“等不及”,說法不同,體現的程度也不同。讓學生細細讀讀品品,體會體會。
三、故事續編
學了課文,讓孩子們想象,猴子后來種樹會怎樣種呢?讓學生把故事接著編下去。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2: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童話故事,孩子們比較感興趣,課文寫的是一只猴子因為沒有耐心,沒有主見、急于求成而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的故事。
學習這一課,學生的興趣很濃,我覺得收獲也很大。
有了第一課時的簡單了解,孩子們對這個童話故事是非常的感興趣,一上課,就要求表演這個故事,這個時候我尊重了學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他們有了興趣,才會學習的更好,而孩子們的表現也很棒,在沒有進行具體的朗讀指導的情況下,學生讀得很有感情。而這個時候,我好象才真正感悟到學生的興趣的重要性,面對二年級的小朋友,都是一些剛剛懂事,而生活常識又懂得不太多的孩子,他們感興趣的就是一些童話故事、動畫片,我們就要投其所好,那我們和他們打交道其實就把我們來當作這樣的孩子來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來感受他們所能理解的內容,這樣,我們就會對孩子寬容一些,理解很多。這就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教學,其實,作為年輕的我們,何嘗不像這一、二年級的孩子,都是在摸索、嘗試、學習一些簡單的教學經驗,在某個時候,會突然明白一個教學的理論。
教參上有提到:猴子是因為沒主見、沒耐心所以才什么樹也沒種成,但猴子好的一面就是敢于嘗試。于是,我也嘗試著問學生看猴子身上有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孩子們說到了猴子的勤勞,天天給果樹澆水、施肥。看來孩子們是有他們的獨到的見解的,我們應該善于引導他們,把他們的理解說出來,有時會是我們所沒有理解到的。
課文學完后,我問孩子們有什么想法,他們給猴子提了很多的建議:可以杏樹、梨樹、桃樹、櫻桃樹都栽上,這樣就能吃到很多水果了,有的說猴子那么勤勞,它的櫻桃樹一定會成活的……孩子們的理解太多了。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3:
在教學本文時,指導學生先從看圖說話入手,提示課題,并就題設疑,讓學生帶著問題,借助拼音自讀課文。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之前,學習生字新詞以便疏通讀書障礙,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心理學家皮亞杰也指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的過程即是學生參與的過程。好動、愛表現是低年級學生的行為特點,而表演是他們喜聞樂件的一件學習方式。因此,我在設計時比較多地采用了“表演”這一形式,而事實證明,“表演”能使學生主動投入課文閱讀,通過讀去體會文中語句。這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體驗,有助于他們更真切體察角色特點,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4: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寓意深刻,發人深省的童話故事,寫一只猴子因為沒有耐心,盲目聽信他人意見,不斷更改自己的種植計劃,最終什么果樹都沒有種成。全文共有9 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猴子種下梨樹苗,就等著吃梨子。第二至八自然段,寫猴子輕信烏鴉、喜鵲、杜鵑的話不斷改種果樹。第九自然段寫猴子總是拔了種,種了拔,結果什么樹也沒有種成。整篇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情節,先寫猴子怎樣種果樹,再寫猴子種果樹的結果,教育學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于求成。
我在備課時,將這一課分為兩個課時來教,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讀通課文,能讓學生知道課文主要內容,學會本課生字詞。第二課時的主要任務是理解為什么猴子什么樹也沒種成,分角色朗讀課文。
本次比賽,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在初讀課文后先后出現了四組詞語:
第一組:梨樹、桃樹、杏樹、櫻桃樹
第二組: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櫻二 櫻桃好吃樹難載 農諺
第三組:烏鴉 喜鵲 杜鵑
第四組:哇哇 喳喳 咕咕
第一組果樹名稱,學生讀完后,教師追問,你還知道哪些果樹?——指向生活經驗,擴大概念。
第二組農諺,學生反復讀后,教師的追問轉變了方向,你讀懂了嗎?——指向農諺意義的理解。這對七八歲的兒童來說,是一個新的知識點,需要停留,需要點撥。
第三組鳥類名稱。
第四組詞語則是三種鳥類的叫聲,學著叫一叫。
四組詞語都呈現后,讓孩子們橫著讀,豎著讀,反反復復地讀。在讀中,孩子們把最關鍵的,故事中的變化因素熟記于心了。讓孩子們讀詞語時所受:“每一行里都有一個故事。”
我認為作為二下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識字方法,因此在讀課文講故事中隨文識字。第一自然段講完后,孩子們發現:猴子種了梨樹后,天天就干兩件事:澆水和施肥。先范寫“澆”,聯系學過的生字采用換偏旁來幫助學生記憶,提醒學生,漢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形旁表義意思,聲旁表讀音;再范寫“施肥”,演示古代“月”字的寫法,說像一塊掛著的排骨肉,告訴學生以后看到“月”字旁,就知道和肉有關系。講課文第二、三自然段,讓孩子們說說這回猴子又做了哪兩件事?——拔掉梨樹,改種杏樹。讓孩子們拿出手指,和他一起書寫“拔掉”“改種”,寫“改”這個易錯字時,一筆一劃寫,一邊書空一邊說筆畫名稱。
但是本節課讀得還不夠充分。內容安排顯得多了些,所以最后拖堂了兩分鐘,課堂上也沒有留時間給孩子書寫幾個難寫的生字。這些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學習并改進。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5: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寓意深刻,發人深省的童話故事,寫一只猴子因為沒有耐心,盲目聽信他人意見,不斷更改自己的種植計劃,最終什么果樹都沒有種成。整篇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情節,先寫猴子怎樣種果樹,再寫猴子種果樹的結果,教育學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于求成。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極富兒童情趣,適合兒童誦讀,表演,從中理解深刻的道理。
自我反思:
1、授之以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成為學習的主人。《猴子種果樹》這篇課文的2、3自然段與4、5和6、7自然段的內容相近,結構相似,因此,教學中,我以2、3自然段的學習為例,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說說猴子為什么沒種成杏樹,最后落腳在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上,并讓學生互相評議,學生個個都成為了學習活動的參與者。
在生字的教學中,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學,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采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記憶字音、字形,并把自己富有創意的記法告訴給其他同學,這樣,他們學得輕松、快樂,記得也會更深刻。
2、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應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而文題是文章的“窗戶”,猶如傳神的眼睛,教學中在題目處設置疑問,往往能抓住文章的主線,統領全文,因此,課的一開始,我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如:猴子為什么要種果樹?他種了什么果樹?是怎樣種的?結果怎樣?學生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通讀全文,找出答案,這樣便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重點研究猴子種果樹的過程,即“他是怎樣種果樹的”這一問題,帶領學生精讀課文,了解猴子盲目聽信他人意見,不斷更改種植計劃的錯誤做法,體驗猴子的沒有耐心、急于求成,最后落得個一事無成的結果。最后,通過讓學生聯系全文說說為什么這只猴子什么果樹也沒種成,再回歸整體,并通過“你有什么話想對猴子說”這一問題提升主題。
3、注重朗讀、積累
朗讀是學生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以朗讀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開篇須讀,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讀課文,力求全體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后再開講。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感悟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而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以朗讀的方式來檢驗學生是否讀懂了課文,做到以讀代講,甚至熟讀成育誦,久而久之,學生便會把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范文02-15
猴子種果樹語文教學反思01-16
猴子種果樹的語文教學反思01-14
《猴子種果樹》語文教學反思01-21
《猴子種果樹》的教學反思優秀范文03-25
有關《猴子種果樹》的語文教學反思02-01
猴子種果樹的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2-04
關于《猴子種果樹》的語文反思02-12
《猴子種果樹》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