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
今天要上《歡樂的潑水節》了,早上在尋思該怎么上呢,學生該怎么讀書才能讀得好呢?
第二節課就是語文課了,沒有來得及把課細細備完,拿著一本書就進教室了。說實話,此時的我還沒有準備好上課呢。算了,那就簡簡單單上節課吧。課文很簡單,環節更簡單。
我拿著書,讓學生開始讀書。讀第二小節。第二小節又分三個小部分。
第一部分:這一天,人們提著桶,端著盆,早早地來到了大街上。大街的兩旁早已準備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
1.指名讀。學生憑借著已有的語感把早早與早已兩個詞語重讀了。
2.我順勢問:你為什么要把這兩個詞語重讀。學生答道:從這兩個詞語能夠體會到人們的心情非常的急切。
3.指導讀。讀出人們的心情。
4.引:潑水節用的水還很講究呢。你看出來了嗎?生交流
5.想象聞一聞:你聞到什么味道?
6.比較讀出水香。
在這一部分教學中,我只是引導孩子讀讀,想想,體會體會,再讀讀。沒有什么繁瑣的分析,學生說的很好,讀得也很到位,課自然也就流暢。
第二部分:開始潑水了,大家互相追趕,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兒,個個身上濕淋淋,人人臉上笑開了花。
這一部分是重點,也是最為精彩的一段。我是這樣教學的:
1.自己讀讀這段話,你看到了什么畫面。生交流。(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說得也很好。)
2.除了灌、潑,這兩個動作,人們還會怎樣潑水呢?(生交流,出示動詞“灌、潑、澆、倒、射。。。。)
3.出示課文圖片,選擇一個人來說一說潑水的情景。(生交流。)
4.指導朗讀。
這一部分教學擱在平時可能我說的多一點,今天,我想把舞臺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通過一想、一說、一看、一讀,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拓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更是練習了學生的說話能力。所以,我在想:我們的教學通過怎樣的設計能夠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愿意去說,喜歡去說,大膽去說,那么不用上說話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自然就會提高。如果一節課,只是教師在激情發揚的講,神采奕奕地說,結果,只能是教師的表達能力增強了,學生毫無益處。
第三部分: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著誰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興呢!
1.過渡: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兒為什么個個身上濕淋淋,卻人人臉上笑開了花?
2.引讀--
3.出示一組填空:我把清水潑向老人,祝愿他 。
我把清水潑向孩子,祝愿他 。
我把清水潑向小伙兒,祝愿他 。(有個孩子說祝愿他找個好老婆,全班大笑)
我把清水潑向姑娘,祝愿她 。
4.指導朗讀。
這一部分不好上,于是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填空,在學生在聲聲祝福中感受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感受到人們臉上笑開了花的愉悅。
整個第二環節下來,學生學的非常輕松,非常快樂,我也很開心,上的也很輕松。為什么呢?我在想--
1.教學環節簡單。教學環節越簡單,課堂越輕松。
2.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課堂氣氛就會活躍,學生也不會感到無趣與疲勞。
3.設計問題讓學生有話可說。課堂中的問題都是學生跳一跳能夠到的問題,課堂上他就有一種成就感,有了這種成就感,才會更加投入課堂。
這節課,無心插柳,卻給我已啟發。也許我們真的要帶學生把書捧起來好好讀讀,把書上的插圖好好看看。而不是想著教學的環節有多新穎,有多創新。一切的新穎與創新都要以文本為前提。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2
《歡樂的潑水節》一課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初步對學生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全文共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共有五句話,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節的歡樂場面:一、二兩句寫人們做的準備,三、四兩句寫潑水地場面,第五句點出了潑水的象征意義;第三自然段略寫了潑水節的其他活動。
課文生動描寫了傣族潑水節的盛大場面,表現了歡樂、祥和的氣氛。可是,因民族差異,它與二年級學生的生活、認知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對潑水節了解較少,難以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鳴。但這些孩子卻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思維較活躍。
根據新課標及教材的安排,再結合我班學生的年齡特點,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知識與能力方面
1.學會生字,感受課文用詞的精當。
2.培養學生邊讀邊思,邊讀邊想,體驗感悟的能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有選擇地背誦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活動起來,在活動中走入情境,全面熱情參與情感的體驗,從而與傣族的潑水節來一次親密接觸。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主要是師生一起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鳴,共同領悟、感受傣族人民過節的“歡樂”。
四、重難點: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有以下兩個方面
1.感悟課文用詞的精當。
2.融情于文,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鳴。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這一課時的授課形式,我主要是以創設情境,體驗情感,師生入情入境與文本對話為主。
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激發情感,引起需求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足夠的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和飽滿的情緒狀態,才會自發地調動全部感觀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去。所以一開始復習舊知識之后,我就用帶有濃厚傣族氣息的葫蘆絲音樂《月光下的鳳尾竹》的和鳳凰花的畫面導入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學習,讓學生在視、聽覺的雙重沖擊下,帶著自己的感受來朗讀第一小節,一下子就進入到課文情境當中,進而產生一種非常想去參加潑水節的情感和需要。
2.創設情境,體驗情感
課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我把它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教學,不斷地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發揮想象,朗讀感悟。
陶行知說:兒童的思維在手上,所以,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語言,這既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習慣,又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該段第一層次1-2兩句時,我緊緊抓住“提、端、滴、撒”這些動作,讓學生在課堂上做一做,動一動,再讀一讀,從而感悟文章用詞的精當,體驗文本蘊涵的情感。
第二個層次3-4兩句是本課教學的重中之重,我打算在此對學生進行讀、說、演、感悟全方位語文素養的培養。通過讀一讀、評一評、說一說、演一演等方式積極創設傣族人民潑水的熱鬧情境,引導學生邊朗讀邊想象,在閱讀過程中加強角色體驗,充分參與言語實踐活動,真切地感知課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加深其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過程。從而實現小語新課標所提出的“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閱讀的過程是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文本空白的過程,而不是機械地去接納文本。針對本篇課文介紹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內容,教學時以讀悟法為主,讓學生通過想象、談話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獲得美的體驗。我把讀分為四個層次:一觸摸文本;二 觀察圖讀;三 提高層次讀;四 學象征意義后讀
我國楊再隋教授說過:“引導學生進入情感體驗過程,教師要適時地引起學生思維的沖突。——體驗課文的情感因素并與之共鳴,這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為了突破傣族人民用潑水這種特殊的`方式向別人表達著美好的祝福。這一教學的難點:在教學第三個層次第5句時,我采用自然、貼切的現場采訪,讓學生如臨其境,深深體驗潑水開始時人們急切的等待、潑水時的熱鬧和歡樂之情,深刻領悟潑水的象征意義,領悟傣家獨有的風情。
為了突破“傣族人民用潑水這種特殊的方式向別人表達著美好的祝福”這一教學的難點,在教學第5句時,我采用自然、貼切的語言,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祝福送給別人,讓學生如臨其境,深深體驗潑水開始時人們急切的等待、潑水時的熱鬧和歡樂之情,深刻領悟潑水的象征意義,領悟傣家獨有的風情。
3.詳略交替,以讀代講
課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我進行了弱處理,第一句,師伴以音樂,渲染氣氛,以讀代講;第二句,以聲、像手段為烘托,讓學生在歡快的樂曲聲中展開想象的翅膀,還原文本中畫面,感受潑水后歡快的熱烈場面,讀出高興,不忍離去的心情。
4.回歸全文,拓展延伸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促使學生積累一定的語言材料。所以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傳家寶”,教師應以讀為本,積極營造一種以書聲瑯瑯為主的課堂氣氛。總結時我打算用激勵性的語言:“小朋友,你們愿意用朗讀,帶俞老師去西雙版納過個快樂的潑水節嗎?”來激發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全文。
開放的課堂才能彰顯出無限生機,把語文學習向課外拓展,向課后延伸,把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去實踐,學生蘊藏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維的火花才能得到碰撞和閃光。所以最后,根據課后練習4的要求,在學生交流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我用圖片的形式又適當補充了一些我國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并鼓勵感興趣的同學,組成研究小組,課后到圖書館或上網去查閱更多詳細的資料。既讓學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豐富了精神世界,同時也把探索的種子播撒在了學生的心田。
【二年級下冊《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歡樂的潑水節》教學反思04-29
歡樂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03-19
蘇教版語文《歡樂的潑水節》的教學反思01-21
二年級下冊《歡樂的潑水節》教學設計03-28
二年級下冊《歡樂的潑水節》教學設計03-28
《歡樂的潑水節》教學片段和教學反思05-06
《歡樂的潑水節》教后反思04-12
語文《歡樂的潑水節》教后反思01-12
《歡樂的潑水節》教后反思匯編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