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木蘭從軍》教學片斷及反思
設計理念:
1、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花木蘭就是忠孝的完美結合,課文雖然寫的是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全過程,但把敘述的重點放在了集中體現木蘭“孝”的情節上。所以本課教學設計在整體把握文本神韻的基礎上重點抓住人物的核心價值(花木蘭愛親人勝過自己),緊扣語言文字,以讀為本,展開全文的學習,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真正做到立足工具,弘揚人文,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2、本課的設計,著意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挖掘文本內涵,通過相關資料的拓展,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旨在讓學生通過與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在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片斷一]
復習舊知,感悟形象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說說看你了解到花木蘭是個怎樣的人呢?
生1:她是一個女英雄。
生2:我知道她是一個文靜俊美的姑娘。
生3:朝廷召見她,要封她做大官,花木蘭卻拒絕了。她是一個淡泊名利的女英雄。
生4:她是一個孝順父母的人。
生5:她還是一個愛國愛家的人。
生6:她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在征戰中她像男兒一樣英勇,立下了赫赫戰功。
師:的確,木蘭是個愛國愛家、英勇善戰、淡泊名利的女英雄。我國歷史上曾經涌現了無數的英雄,他們馳騁疆場、精忠報國。在眾多的英雄中,花木蘭這位女英雄的形象一直奪目耀眼。與其他英雄相比,她孝字當頭,愛親人勝過了愛自己。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木蘭從軍》的故事,去走近這位愛親人勝過愛自己的巾幗英雄。
[反思]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花木蘭曾經被封為“孝烈大將軍”,她可以說是忠孝的完美結合,我國歷史上曾經涌現了無數的英雄,在眾多的英雄中,花木蘭這位女英雄的形象卻熠熠生輝。千百年來,她的故事廣為流傳,這都是因為她孝順父母,愛親人勝過了自己。“孝”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當今時代老百姓更看重于“孝”,社會也需要更多像花木蘭一樣關心、孝順父母的人。仔細研讀教材,你會發現課文內容也是以“孝”為主組織編排的,課文著重描寫了木蘭從軍這一部分,略寫了木蘭馳騁疆場,淡化了木蘭功成身退,所以本文起點和落腳點在“孝”上,在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體會花木蘭愛親人勝過了自己,展開全文的學習。這樣集中力量突破一點,花木蘭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變得鮮明、鮮活。學生感受到的英雄花木蘭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變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義。這位令人稱贊的女英雄也有一顆平常人所不及的孝心。
[片斷二]
切入重點,強化體驗
師:我們首先來看看木蘭從軍前的這一部分,默讀課文2——5自然段,看看木蘭的哪些地方深深地打動了你?
(學生默讀課文)
師:誰先來談一談。
生1:“回到家里,木蘭坐在織布機前,愁眉不展:父親年老多病,怎么能夠去從軍打仗呢?弟弟又小,還不到當兵的年齡。可是朝廷頒發的征兵令,誰又能違抗呢?”我體會到當時木蘭心里非常苦惱。
師:還有誰補充?
生2:我從這句中體會到花木蘭當時為了征兵令的事,焦急萬分、愁眉不展。
師:(出示課件)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
(學生自由讀句子)
師:咱們學語文,就要能夠讓一個詞,一句話在自己的腦海中變成一幅幅畫面。看到“年老多病”這個詞,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兩鬢斑白的老人。
生4: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老人老態龍鐘,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站在風中。
生5:我看到了一位一走一喘,咳得都直不起腰的老人。
生6:我還從“多病”這個詞看到這位老人臥在床榻,床旁還放著藥罐子。
師:是呀!讓這樣一位步履蹣跚、體弱多病、弱不禁風的老人去打戰,這叫木蘭如何放心得下呀!(指名學生讀句子:父親年老多病,怎么能夠去從軍打仗呢?)
師:從你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木蘭在為父親擔憂。同學們,你們可知道父親此次去哪里從軍打戰嗎?北方大漠!冬季的大漠,大雪紛飛、冰天雪地、狂風怒號,讓父親去那里行軍打仗,去面對如狼似虎的匈奴兵,他能撐得住嗎?如果真的讓拖著病軀的父親從軍,那只會兇多吉少!
(指名學生再讀句子:父親年老多病,怎么能夠去從軍打仗呢?)
師:從你緊鎖的眉頭中,我們感受到了你內心的焦急和不安。
師:此時木蘭還想到父親曾經教她騎馬射箭,教她識文斷字,和她一同在屋前做游戲,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情景!然而這一切都將變為回憶,這將成為木蘭心中永遠的痛。(指名學生讀句子:父親年老多病,怎么能夠去從軍打仗呢?)
[反思]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如何讓學生走進木蘭的內心,體會到她替父從軍決策時的艱難和不易?教學中,我摳詞摳句,創設情境,以讀為本,在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時,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充分體驗情感:“咱們學語文,就要能夠讓一個詞,一句話在自己的.腦海中變成一幅幅畫面。看到‘年老多病’這個詞,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同學們,你們可知道父親此次去哪里從軍打戰嗎?北方大漠!冬季的大漠,大雪紛飛、冰天雪地、狂風怒號,讓父親去那里行軍打仗,去面對如狼似虎的匈奴兵,他能撐得住嗎?如果真的讓拖著病軀的父親從軍,那只會兇多吉少!”學生在一次次誦讀中,讓學生融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文中描寫的情境感染學生,使課文內容所蘊涵的情感在學生心中得到延伸和拓展。
[片斷三]
立足文本,有效拓展
師:請大家看課文第六自然段。(教師出示課件:第六自然段)
師:對這一部分,《木蘭詩》是這樣描寫的。(出示課件:“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師:配樂(《琵琶語》)范讀:“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師:這幾句講的是,木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嘩嘩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來,自己讀讀這幾句詩,看看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自讀詩句)
生1:我體會到木蘭聽不到爹娘的呼喚,心里非常孤獨。
師:你感受到了木蘭對親人的思念。對這就是依依不舍!
生2:我從“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體會到行軍打仗非常辛苦,木蘭當時想著早點結束戰爭,回到父母的身邊。
師:親人成了木蘭心中的無盡的牽掛。“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一晃十個年頭過去了,回想起這漫長的從軍生涯,別有一番滋味涌上木蘭的心頭。
[反思]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的開放性、選擇性、適應性的特點,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帶著自身的文化積淀,去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木蘭踏上了征途,途中的艱辛課文中寫得比較抽象,我在教學木蘭出征這一部分時,對照課文內容,補充了《木蘭詩》,在引導學生朗讀詩句的時候,配上了音樂《琵琶語》,在略帶思念憂傷的背景音樂下,呈現出奔騰的黃河水,聳立的黑山頭,一輪明月當空照等畫面,在視覺聽覺上烘托人物的情感,從而將學生帶入文中的情境。在一次次誦讀中,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在情境的感染下,學生很快融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體會到木蘭長途跋涉的艱辛,體會到她對親人的不舍,還有在征途中她對親人的思念。
【小學課文《木蘭從軍》教學片斷及反思】相關文章:
課文《木蘭從軍》教學反思03-14
《木蘭從軍》的課文原文!11-15
《木蘭從軍》的語文教學反思01-16
《木蘭從軍》語文教學反思01-16
《木蘭從軍》教學片段+教學反思03-21
《木蘭從軍》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3-18
木蘭從軍語文課教學反思01-09
中學課文《木蘭詩》教學反思06-05
說課稿《木蘭從軍》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