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孩子》優秀案例一則
【案例實錄】
師:鄉下孩子的生活多有趣啊!小朋友,如果你們是鄉下孩子,會做些什么呢?(出示文中插圖,讓學生觀察想象)
生:如果我是鄉下孩子,我會去采野花。
生:我會去釣魚。
生:我會去捉螃蟹。
生:我會去拾稻穗。
生:我會去田野里打滾。
師:拾了稻穗,割了青草,采了野花,干什么用呢?誰能照樣子來說一說?(指句子:逮一串小魚,樂壞了饞嘴的貓咪)
(生各自看圖練說)生:拾一把稻穗,撐圓了公雞的小肚皮。
生:割一籃青草,喂飽了可愛的小白兔。
生:采一束野花,打扮了媽媽的房間。
…………
師:鄉下孩子的生活真有趣!(再次出示插圖)誰能看著圖,連起來說兩三名呢?
生:割一籃青草,饞壞了漂亮的白鵝。拾一把稻穗,樂壞了可愛的小公雞。
生:抓幾只蚱蜢,逗樂了可愛的小狗。捉幾只蝴蝶,忙壞了頑皮的小弟弟。
…………
師:聽了小朋友說的話,老師真想馬上去鄉下走一走,到田野里聽聽小鳥的歌唱,聞聞花草的芳香,做一回鄉下孩子,快樂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你想嗎?請讀讀最后一小節,用朗讀來告訴大家。(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小節)
【案例后記】
這是一個遷移性的語言練習片斷,意在讓學生通過看圖想象,進一步感悟鄉下孩子的多彩生活,同時在語言實踐中進一步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音樂美(節奏美),豐富語言。
詩歌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游戲、勞動等生活情境,反映了他們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課文絢麗多彩的插圖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通過觀察畫面上可愛的花狗,饞嘴的貓咪,盛開的野花等景物,孩子們的思維如駿馬般馳騁在想象的空間里。而“挖野菜”、“逮小魚” 、“撐圓了”、“樂壞了”等詞讓學生在樂趣無窮的玩耍、嬉戲的情景中,感受到鄉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以及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課結束之時,學生們還久久沉浸在詩歌優美的意境之中。而我也仿佛身處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之中。詩歌就像拋向湖面的石子,在每個學生和我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漣漪。
【案例分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亦是如此。
縱觀我們的語文教學誤區多多:要么閱讀不再用腦思考,思想不再交鋒,深度的思考和發現蛻化成淺層的感官享受;要么用理性擠占了學生幻想的空間,語文所特有的美好境界在現實意義面前,失去了童心童趣;要么忘“文”生“義”,花樣迭出,在“熱熱鬧鬧”的語文學習中,學生與文本語言擦肩而過。如此這樣沒有觸及心靈的閱讀是膚淺的閱讀,是工具層面上的閱讀。
而“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重體驗和重感悟的特點。”學生喜愛語文,往往不是因為其中的認知內容,而是因為蘊含其中的精神底蘊,它讓學生體驗到了心靈的愉悅,感受到了思想的碰撞,感悟到了喜怒哀樂。我們只有拋卻枯燥、機械、無奈的訓練;拋卻看似氣氛活躍,實則浮華無實的形式花哨的閱讀教學,在真實的閱讀中,學生的心靈才會與真、善、美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本案例的教學較好地體現了“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學生通過看圖、想象,探究而發現的,在課堂上,學生擁有充分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為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師的引導作用發揮得恰到好處。老師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或用指令性任務去驅動學生鑒賞,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鑒賞實踐。如:“如果你們是鄉下孩子,會做些什么呢?”“拾了稻穗,割了青草,采了野花,干什么用呢?”……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使主體情知互補,心智并進,思維、語言、情意、品質得到同步協調發展,為主體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再次,“通過朗讀指導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這一高層次的閱讀目標,教師不是用定論的.方式傳授,也不向以往采用指名讀、小組讀、男女生讀、集體讀、比讀等各種形式來反復讀,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感悟,讀出體會。——“聽了小朋友說的話,老師真想馬上去鄉下走一走,到田野里聽聽小鳥的歌唱,聞聞花草的芳香,做一回鄉下孩子,快樂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你想嗎?”這樣,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時,學生的參與意識會積極而強烈,思維活動敏捷而深刻,語言更會優美而豐富。
由此我想到:
真正的閱讀是心與心的交匯。語文學習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教師要引領通過靜心品味,讓課文優美的語言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腦海中展開想象,再現課文情景,感受蟄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獲取精神享受。
在語文閱讀教學的真實情境中,教師還要把學生的目光不斷地指向山外之山,景外之景,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把靜止的語言文字,轉化為鮮活的交際情景,讓學生在動態的聽說讀寫活動中學習聽說讀寫,使語文學習因貼近兒童而活力四射,讓一顆顆童心輕舞飛揚。
此外,語文閱讀教學還要用語文特有的魅力去觸動學生浪漫的情懷。
【案例題旨】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4課——《鄉下孩子》是一首反映農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語言洗練而有童趣,意境清新活潑,讀來如沐陽光,如嗅青草野花氣息,如聞童聲笑語,令人悅目賞心。比喻和象征的手法運用貼切,具有詩歌文字精練、跳躍的特征,因此極富想象的空間。它就像一首歡快活潑的兒童樂曲,一直吸引我,但同時卻又讓人感慨,引人沉思——語文閱讀教學,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如何讓學生在枯燥、機械、無奈的訓練中找回失落了的童真、童趣,尋找浮華背后的真與美?
【案例背景】
本課的學習重點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了解鄉下孩子豐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培養熱愛農村、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學生能夠很好地達到此目標,我們就可以說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可是如此簡單地看待問題,就失去了學習這首詩歌的意義,因此,我認為在備課時應當自我升華這首詩歌的目標層次:先通過創設情境,研讀、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詩意美,繪畫美;再通過朗讀指導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寶貴結晶。但二年級的學生尚未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現今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又對鄉村孩子的生活并不熟悉,這種“陌生感”會引起學生短暫的鑒賞的興趣與動力,可又因為這種“陌生感”使他們僅僅對內容的有一個“粗知”,而不甚了了。因此,教學時要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通過豐富的想象,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在鑒賞過程中不斷探究并發現文本的魅力。
【《鄉下孩子》優秀案例】相關文章:
鄉下孩子05-22
鄉下孩子09-28
鄉下孩子03-26
鄉下孩子09-10
鄉下孩子06-18
蘇教版第五課《鄉下孩子》教學案例04-05
鄉下的孩子小學作文12-01
語文《鄉下孩子》的教學反思04-21
《鄉下孩子》課后反思匯編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