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驕傲,我是一棵樹》 評課稿
在老師上課之前,我再讀了兩遍這首詩,是想著“有備而去”的。無奈,本來就對詩歌不敏感,而對于這篇還帶著歷史痕跡政治痕跡的詩歌更覺無從下手的樣子。
聽課之后,發現,哦,原來可以這樣巧妙。
課堂分成三個板塊——初讀詩歌、尋樹之影;揣摩詩意,品樹之神;融情誦讀、詠樹之魂。這三個板塊之間很明顯是一個逐層深入的過程,既有思維的坡度又有思維的廣度。分別用三個問題完成——這棵樹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這個問題在于初步感知整首詩歌。為下面的主體部分作了很好的鋪墊。第二個問題,“你給這棵樹取個什么名字?找出理由。”這個問題串起了對文字、意象的感悟,其中穿插朗讀指導。是課堂的重頭戲。第三個問題,“作者要寫的僅僅是一棵樹嗎?”這一問完成了主題的拓展與深化。就這樣完成了這堂課,完成了對這首詩的解讀。
就像是找到了一條合適的線,把那些散落的珠子完美成一件飾品。賞心悅目的樣子。
這樣巧妙的設計,肯定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這學期,我們學校商討了不少教研課,我們也在尋求一種合理的方式,給課文一個巧妙的突破點,并相信每一篇文章都是能找到這么一個點的,然后向縱深處發展,引領學生探尋到意外的樂趣與美麗。語文本就是很有詩意很有靈性的學科,只待我們巧妙的去發現。一直強調,語文要上出語文的味道,味道來源于誦讀來源于賞析來源于感悟,那么,得給學生一個準確而別致的方向,避免瑣碎,避免紛繁,也要避免膚淺與簡單。所以這樣一個突破點,無論是以問題的形式或者其他的形式呈現,所能包涵的內容應該是意蘊豐富的。便是題目所言——簡約,而不簡單。
當然,這不只是教學流程設計或者有效提問方面的問題,更在于我們備課者心中要有一個底,我要讓學生學到什么,再思考這些內容該怎樣一點點地呈現出來。
這是這節課在結構方面給我的啟示,因為跟我們近來的設想很相近,所以這課聽得也覺得特別親切。
另外,想提提關于文本解讀方面的所獲。
這堂課學生的參與面廣,參與熱情高,大多數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都比較高。在課堂的主體部分,四個學生說出了他們給這棵樹所起的名字——奉獻之光、理想之樹、真性情之樹、萌芽的夢想;老師就按他們的說法進行了板書。這四個學生分別從詩歌當中不同的部分說出他們的想法,同時,看得出來,學生們的思維很快被激活了,紛紛說出對這棵樹的精神的理解。最后,很自然的提高到,作者寫這棵樹其實是在歌頌一種胸懷、一種精神、一種境界等這樣的一個層面。不著痕跡。
我想,這些精彩除了與學生本身的素質有關之外,與老師的點撥引導也應該是分不開的.。老師在課堂上顯得輕松自然。一些看似隨意的問題其實頗具匠心。問題基本上都是在學生說的基礎上進行追問的,沒有固有的順序,沒有生硬的發問。比如,有一段話這樣的,
我幻想,有一天,
我能流出奶,流出蜜,
甚至流出香醇的酒,
并且能開出
各種色彩、各種形狀、各種香味的
花朵......
胡老師問,這里開出花朵我們知道是為了給世界增添魅力,那么為什么還要“流出奶、流出蜜甚至流出酒呢?”學生說,他要盡可能地奉獻自己。師又問,如果你是這棵樹,真的能流出奶你將送給誰呢?這下說的很多。胡老師又問,你能從詩歌中找一個對象送出去嗎?這種緊扣文本的解讀是這次活動的一個重要主題。孫紹振教授在先前的報告《文本解讀的層次與方法》里提出:所謂多元解讀,是一定要以一元為基礎的。我們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但不是脫離了文本的空談。胡老師在引導學生解讀這一首詩時,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
這種點撥引導當然是建立在自己對文本的深度解讀上。胡曉安在后來的討論中說到自己對這棵樹的理解——純美之樹、流淚的樹,人性之樹、努力的樹,即使倒下也在關照世界的樹!頗有高度!所以,他在課堂上能表現出那樣胸有成竹就不難理解了。
很佩服這樣的老師,很欣賞這樣的課堂。簡約,卻絕不簡單。
【《我驕傲,我是一棵樹》 評課稿】相關文章: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評課稿09-30
《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范文05-25
《我的叔叔于勒》評課稿三篇06-06
《我驕傲,我是一棵樹》教案設計08-18
《我驕傲,我是一棵樹》說課稿+教學反思04-23
《我驕傲,我是一棵樹》說課稿(公開課)05-03
《春聯》評課稿11-29
《春》評課稿12-12
《我和祖父的園子》聽課記錄和評課稿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