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導學案「表格式」
課題
|
《古詩二首·雁門太守行》
|
課型
|
新授課
|
課時
|
1
|
|
學
習
目
標
|
1.了解、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培養朗讀能力。
2.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和語言美;
3.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
|
||||
課
前
預
習
|
學
法
指
導
|
理解古詩中句子的意思
這里主要指直譯,先要準確理解句中的每個詞語,再把這些詞語的意思連起來,有時要聯系上下文,有時還要聯系時代背景或作者的處境、狀況等,就可以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了。
在理解詩句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2.要注意語序。解釋古詩要注意音律和修辭等情況。古代語言有些與現代語言的語序習慣也不盡相同,所以在解釋古詩時要特別注意。
3.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詩人的處境等。
4.要根據詩的意境進行想象。
|
||||
相
關
鏈
接
|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祖籍隴西,生于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里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象力,構造出波譎云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因此被后人稱為“詩鬼”。
【解題】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背景】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舊題。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
|||||
知
識
預
習
|
(①黑云:烏云,這里兼指戰云,形容敵軍攻城人多勢眾。
②城:雁門郡城關,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來被稱為易水的不止——處,詩人借用,不一定實指,使人聯想到荊軻的《易水歌》。
(2)說出詩歌的大意。
烏云彌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催垮了日光穿過云的縫隙,戰士們的鎧甲上金光閃閃。在深秋的季節里吹響號角,長城附近的泥土在夕陽的掩映下更加凝重。深夜里,部隊行進在易水河邊,寒風卷動著紅旗。濃霜濕透了鼓皮,低沉的鼓聲在四周回蕩。為了報答君王招納賢才的厚愛,我寧愿手提利劍戰死在沙場。
|
|||||
課
堂
探
究
|
一.整體感知
《雁門太守行》詩人選取三個畫面描寫軍旅生活:一個在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尾聯以抒寫官軍全體將士心愿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維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詩中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作者簡直就是一個高明的畫家。
二.賞析:
首句于“云”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云”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征意義。“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征我軍而是象征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云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云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以一個“壓”字,點明邊塞風云突變,惡戰甫臨或剛過。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系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五、六兩句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于決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
七、八句,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表現了將士不惜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
全文小結
李賀的詩,用詞新奇、構思獨特、想象豐富、色彩斑斕、風格怪異。這首詩描寫一場慘烈的戰爭:孤城被敵軍團團圍困,危在旦夕,將士浴血奮戰誓死抵抗。增援部隊趕到,但敵軍強大,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但將士們毫不氣餒,奮勇沖殺,表現了為國效命戰死疆場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黑云壓城城欲摧”常被用來形容邪惡勢力猖獗,形勢嚴峻。
詩歌第一句運用恰切的比喻,點明戰爭的危急形勢:敵人兵臨城下、大軍壓境,有如“黑云壓城城欲摧”。第二句寫出我軍壯盛的軍容,高昂的士氣。第三、四句極力渲染戰場的慘烈氣氛:號角聲聲在秋風中回蕩,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土地,在夜里凝成了紫色,可見戰爭的激烈殘酷。
特點:
1.這首詩意境非常蒼涼,語氣非常悲壯,很像(屈原)《九歌》中的《國殤》。杜牧說賀詩是(騷之苗裔),所見甚確,集中像這一類的詩實在都是胎息《楚辭》,而很能得其神韻和義理的。
2.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象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在《雁門太守行》里,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后兩句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設色和造型。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筑臺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臺為“黃金臺”。“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
【《雁門太守行》導學案「表格式」】相關文章:
《雁門太守行》的閱讀練習04-22
雁門太守行閱讀訓練04-21
雁門太守行教學設計01-15
《雁門太守行》教學設計11-26
《雁門太守行》古詩賞析03-30
雁門太守行古詩賞析03-30
雁門太守行原文及賞析10-19
語文雁門太守行古詩賞析04-10
《雁門太守行》古詩詞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