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教學反思匯編三則
《阿里山紀行》教學反思一
本次公開課有幾位組內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聽了我的課,本來這節課我進行了一些嘗試,但最終在課后的評課中被否決了。本課教學我還是很滿意的,我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自己的語言去體會阿里山的美,在教學中大膽的嘗試從幾個角度去挖掘文本,就自我陶醉一下吧,感覺不錯。
當然,這節課也反映出自己不少的問題,如有人聽課時比較緊張,平時那種瀟灑的課堂與自信都沒了,課堂上學生即時生成的思維火化不敢去抓住,怕出現知識性錯誤,本課就有這樣一個遺憾,本來自己理解得很好,但沒敢講,以后一定要堅信備課上課是為了學生的,而不是為了給人聽課的,上課只要沒有講錯基礎知識,其他的按照自己結合各種資料再加上自己的感悟去講,管它教參怎么講,管它別人怎么評價呢。
公開課是展示自我的舞臺,更是剖析自我不足的機會。在看了網絡的同題同構課《阿里山紀行》后,我深感自身還需不斷學習和提高:如怎樣精心設計使課堂更富靈活性和實效性,過渡語的和諧自然,對學生回答的耐心傾聽和激勵性評價技巧等等,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
《阿里山紀行》教學反思三
阿里山紀行是一篇游記類散文,也是現代美學家吳功正的一篇美文。教習本課時我制定了兩個教學目標:一、學習本文移步換景的寫法;二、品味本文語言的音樂美和情韻美,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后,做了以下總結:
比較好的地方是:
一、結合本文特點,在目標一中設計了導游角色扮演版塊。請學生以導游身份介紹今天游覽的路線安排,理清本文的思路。課前把導游介紹行程的題目布置給學生預習,學生對課文心中有數了,介紹起來才會更生動。所以這個目標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很容易完成了。
二、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圖文并茂,生動形象。
三、作為一篇游記,本文語言優美。我要求學生在書上用圈點勾畫法,找出文中認為精彩的語句,做賞析批注。
四、以從《阿里山紀行》這篇課文中學到什么做為小結,既能很好地讓學生回顧了課文,又鍛煉了學生的小結能力。
五、拓展作業以“我的校園”為題用移步換景的手法寫一篇短文,學以致用 。
不足的地方有:
1、教師的教學語言欠準確,如快速“看”課文。
2、對語言的品味學生的參與不夠。應該多給時間給學生朗讀課文,在反復的讀中品味語言。
3、對于學生回答的內容缺乏必要的點撥,原因在于備課不夠充分,對學生可能說出的答案沒有準確的預測,如“青苔”“林區”,教師沒有架好橋梁而包辦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
4、神木的涵義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層的意義。
5、缺乏一個朗讀的提示或指導,以第五段為例,如“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要輕柔,“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禪的世界”形容詞要讀出重音,語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個阿里山的空氣都吸進去,不再吐出來。”要讀出喜愛之情。
6、缺乏一個恰當豐富的激勵性的評價。
7、反饋訓練時間不夠,沒有起到練習的作用。
8、沒有真正融情于課堂。
《阿里山紀行》教學反思三
《阿里山紀行》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吳功正寫的一篇游記。1997年7月初,他應臺灣學者之邀,赴臺講學,交流兩岸文化,在此期間,他游覽了阿里山,并深為之陶醉,所以,這篇美文就應運而生。
對于本文,重點放在字詞句的品析上,所采用的方法是朗誦法和探究法。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課時,重點在于整體感知,明確本文明晰的思路,移步換景的寫法,特征鮮明的景物。
一、 設置情境,自然導入:
播放歌曲《阿里山》。在優美的歌曲里,教師自然導入本課:《阿里山》是大陸流傳最廣的歌曲之一,優美歡快的音樂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愉快,歌曲中提及的神奇美麗的風光讓我們神往。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吳功正根據游歷阿里山的經歷所寫的《阿里山紀行》,讓我們共同感受阿里山的魅力。
二、 速讀課文,理清思路:
1、 作者對阿里山的風光具有怎樣的感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2、 具體體現在那幾個地方?(莽莽林海、濃稠云霧、清澈潭水、靜謐森林、厚密青苔、參天神木)
3、 字里行間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對阿里山風光的熱愛、對壯美山河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體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4、 請找出交代作者行蹤的句子。(具體句子略,整體行蹤:臺北松山機場 阿里山站 阿里山神木——體會移步換景的寫法)
5、 找出體現本文行文思路的關鍵句,并理清本文的寫作思路。
三、 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感受阿里山的美麗風光。
第二課時,重點在于品析文章的語言,體會遣詞造句的妙處。
一、 齊讀課文4——9段,感知語言魅力。
二、 自讀課文4——9段,品味斟酌之功。
三、 合作討論,思想碰撞。
四、 發言總結,交流成果。
通過上述四個環節,讓學生明確本文語言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 運用多種修辭手法;2、調動多種感官;3、融入個人情感;4、突出景物特點。從而為學生練習寫景的文章做一定的準備。
五、 課文小結,強化認知。
1、 總結本文中心(略)。
2、 體會本文語言的音樂美和情韻美。
整體的講課思路如上。
對以上的教學構思評價如下:
1、 有明確的教學目的,第一課時重在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上,講完《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游》之后要求學生積累山水詩篇中的名句,其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確“一切景語皆情語”的中國山水作品共同的特點,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強化了學生對此的認識。第二課時重在讓學生體會本文遣詞造句的妙處所在,設計的環節:讀——品——議——結,都和這個目的有關。
2、 采用恰當的方法。品析文章的第一步就是讀課文。第二課時讓學生反復讀課文,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本文的語言魅力,方法采用正確。在第二課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團體合作的意識。
3、 當然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討論顯得無序,而且有些同學坐享其成,沒有合作的積極性。再如,講完這一課之后,要求學生任選一個景點,學習吳功正用優美的文筆把它再現出來,整體來看,寫作的還行,但是,存在抄襲、應付的現象,還有一些同學的作品明顯太粗糙,這和學生一貫一遍成作文有一定的關系。以后,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修改文章。
【《阿里山紀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阿里山紀行》教學反思三則06-05
阿里山紀行語文教學反思01-16
《阿里山紀行》優質教學設計06-14
《阿里山紀行》教學案例分析05-11
《阿里山紀行》優秀課堂實錄06-20
八年級上冊《阿里山紀行》教學實錄05-29
蘇教版八上19課《阿里山紀行》課文原文04-05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阿里山紀行》導學案06-27
八年級上冊《阿里山紀行》課堂實錄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