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反思精選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反思一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僅84字,但言簡意豐。初二的學生理解字面含義并不太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學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積累文言詞句,還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樣才能使學生理解本文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意蘊呢?
我決定在帶領學生充分地理解字詞含義之后通過設置情境,按照“覓東坡知音”“與東坡賞月”“聽東坡心語”和“與東坡同行”的順序設置情境,幫助學生逐漸走進這篇文章的優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蘊之中,同時,又通過引入和穿插背景資料,使學生走進蘇軾的生活和心靈深處,更深入地體會他盡管身處逆境卻仍有閑情雅致欣賞生活中的美、熱愛生活,積極追求美好事物的樂觀、豁達的情懷。另外,為了使所設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樂,為學生的朗讀配《云水禪心》的音樂,優美、空靈,使學生更易走進古文所呈現的靜謐、清麗、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們朗讀的欲望;又用較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樂《重返心靈花園》使學生在資料和音樂的雙重激發之下,心靈受到更強有力的沖擊,從而與資料所示的內容產生共鳴,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偉大人格和高邁的情懷。這樣的設計,使學生不但能獲得知識的積累,更能得到審美和智識的提升,從而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遺憾之處。首先,我沒有完全放開,給學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間,“教”的痕跡過重,沒有能夠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真正調動學生的'學和思。其次,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講析的過多,學生發表見解的機會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使整個課堂缺少了靈動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師過于依賴課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講析,沒有用板書將課堂總結加以呈現和整理、歸納,這也是本課的疏漏之處。
通過反思,我對自己的教學的得與失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對自己教學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仍要深入地鉆研新課標精神,繼續更新理念,時刻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要樹立“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是為了不教”的觀念,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方面多下工夫,下大力氣突破自己教學的瓶頸,以期實現更大的飛躍。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反思二
小品文的閱讀教學,其形在小,其神在品。《記承天寺夜游》就是一篇典范的小品文,短短84個字,卻蘊含著無限豐富的內涵。“短文深教”不無道理,文字越少,其在字面上提供的信息越少,讀者的理解難度加大。為了幫助學生能夠準確的理解本文,我特別強調了課外資料的查找和預習。要求查找的內容是:1、蘇軾為什么被貶黃州?2、蘇軾在黃州的生活態度如何?3、張懷民何許人?與蘇軾有何交往?通過對寫作背景的了解,我們能夠比較容易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
閱讀分析整篇文章,我認為應該抓住四個問題:1、蘇軾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蘇軾為什么要找張懷民陪同?3、蘇軾夜游承天寺看到了什么風景?4、夜游承天寺蘇軾有何感慨?
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由于學生查找了大量的課外資料,了解了寫作背景不難理解。
本文的教學難點在于理解景物描寫。小品文十分重視對景物環境的描寫。本文也不例外,可是作為游記一類的文章《記承天寺夜游》卻又相當另類,因為文本的寫景文字太少,僅僅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我們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這句寫景的文字到底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分析這句話的情感不能脫離兩點,一是要結合原文,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兩個奇特的比喻,寫出了月下竹柏亦真亦幻的朦朧特點;二是要結合作者當時的背景,經歷了文字獄后的蘇軾,劫后余生,曾寫下了“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的詩句,他不想、也不敢再在文字上給人以把柄。結合這兩點,我們不妨大膽的猜測:眼前景物的情景就是變幻莫測的世事之境、人生之境!真假難辨,曲直難分。蘇軾借這美麗的朦朧之景曲折表達了自己內心的郁悶和痛苦!當然在這樣的處境中還能夜游承天寺,欣賞到奇妙的月下之景,也可見他的豁達和超然。他在《定風波中》寫道“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此次作于元豐五年,早本文一年)。也是這種心境的體現。
夜游承天寺,蘇軾不禁發出了“閑人”的慨嘆。在了解了寫作背景,體會了文中景物描寫的心境之后,對蘇軾的這句慨嘆不難理解。早年的蘇軾素有“致君堯舜”的胸懷大志,如今卻是“黃州團練副使”這樣的閑職,有勁使不出!這是何等的郁悶和痛苦!可是,在這樣的困境之中,蘇軾還能夠欣賞這樣平凡的夜景,也可見他的心閑!這是作者的一種自嘲、一種解脫!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反思三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在黃州期間寫的一篇散文小品。這篇短文僅用84個字就巧妙地勾畫了一幅月夜景色圖,用淡淡的月景訴濃濃的愁情,似從胸中自然流出,回旋激蕩,煙波生色。教讀此文,歷來不會忽視這樣幾個問題:賞析月色,理解“閑人”,感受蘇軾的人生態度。在呈現的這堂課上,我的努力方向與此相同,只是在如何讓學生更自然、更容易、更真切、更深刻地達成這些目標上費了些腦筋,其中自己比較滿意的設計有:
教學結構完整、嚴謹。我一直認為,設計一堂課猶如構思一篇文章,要做到線索明晰,結構嚴謹。在本堂課的設計中,我安排了兩個關鍵詞:黃州、蘇軾。首先,導入時,我引用了蘇軾自己的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讓學生感受“黃州”在蘇軾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給學生以“黃州”是蘇軾的福地的印象。在教學環節“悟閑愁”之前,我又為學生提供了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關于蘇軾被貶官黃州的落魄經歷,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黃州本是蘇軾的受難之地。最后在學生讀懂了“閑人”的豁達之后,再次以蘇軾在“黃州”的政績作結,生發學生的人生感悟。這一結構也為學生把握蘇軾的人生態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撐。
教學環節新穎、巧妙。為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緊扣一個“閑”字,主要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知文意—品閑情—悟閑愁—懂閑人。這使得整個教學流程環環相扣,層層遞深,把對文章的理解條理化,簡單化了,達到了化整為零的效果。其中之巧還體現在背景資料的適時出示上。在日常的備課中,我一直堅持先要“裸讀”的原則,即不借助任何課文以外的資料,讓自己沉浸文中,先要捕捉到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在初讀此文時,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學生的第一感受就是:蘇軾好有閑情雅致,好清閑啊,文中的月色寫得太美了,太妙了。根據這種初讀的體驗,我首先設計了“品閑情”這一環節,其中包括了對月色的賞析。是不是“閑人”的內涵僅止于此呢?此時出示蘇軾被貶官黃州的資料是適時的,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遞深,既而再通過“悟閑愁”來理解“閑人”的更多內涵。這要比一開始就讓學生了解這一點要有益得多。
當然,更值得反思與總結的還應該師本節課的遺憾。
我希望自己能夠切記:一節課45分鐘,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結果就是全面平庸。選擇價值點、興趣點深入挖掘,方能成就精彩課堂。我想本節課嚴重拖堂應該也與此點沒有處理好有關。
正確的理念踐行得不夠。很同意張老師的說法:評價一堂課的標準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學”為主。本節課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為著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橋梁,課堂上聽到的最多的還是老師的聲音,學生的精彩展現得不夠,。我想對于我來講,要將理念變為思維方式,轉化為行動,還有更多的問題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總的感覺,此次比賽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說一句:本想收獲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感謝所有給我幫助的人。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反思03-20
《記承天寺夜游》語文教學反思09-09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3-08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3-09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08-17
記承天寺夜游的說課稿02-25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03-05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11-23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