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葦岸《大地上的事情》全文
《大地上的事情》是2014年5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葦岸。本書主要以最美的漢語描畫出最壯麗的萬物,并由此提出,人類以大地為居所,應當對此懷有謙卑的感激之情,而不要成為一個妄為的物種。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葦岸《大地上的事情》全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我觀察過螞蟻營巢的三種方式。小型蟻筑巢,將濕潤的土粒吐在巢口,壘成酒盅狀、灶臺狀、墳冢狀、城堡狀或松疏的蜂房狀,高聳在地面;中型蟻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勻美觀,圍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狀,仿佛大地開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蟻筑巢像北方人的舉止,隨便、粗略、不拘細節,它們將顆粒遠遠地銜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丟,就像大步奔走撒種的農夫。
二
下雪時,我總想到夏天,因成熟而褪色的榆英被風從樹梢吹散。雪紛紛揚揚,給人間帶來某種和諧感,這和諧感正來自于紛紜之中。雪也許是更大的一棵樹上的果實,被一場世界之外的大風刮落。它們漂泊到大地各處,它們攜帶的純潔,不久繁衍成春天動人的花朵。
三
寫《自然與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蘆花,觀察過落日。他記錄太陽由銜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鐘。我觀察過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緩慢。觀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臨終之感;觀看日出,則像等待偉大英雄輝煌的誕生。太陽從露出一絲紅線,到伸縮著跳上地表,用了約五分鐘。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勝于崛起。
四
我看到一具熊蜂的尸體,它是自然死亡,還是因疾病或敵害而死,不得而知。它偃臥在那里,翅零亂地散開,肢蜷曲在一起。它的尸身僵硬,很輕,最小的風能將它推
動。我見過胡蜂巢、土蜂巢、蜜蜂巢和別的蜂巢,但從沒有見過熊蜂巢。熊蜂是穴居者,它們將巢筑在房屋的立柱、檁條、橫梁、椽子或枯死的樹干上。熊蜂從不集群活動,
它們個個都是英雄,單槍匹馬到處闖蕩。熊蜂是昆蟲世界當然的王,它們身著的黑黃斑紋,是在地上最怵目的圖案,高貴而恐怖。老人們告訴過孩子,它們能蜇死牛馬。
五
麻雀在地面的時間比在樹上的時間多。它們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飛到樹上。它們將短硬的喙像北方農婦在缸沿礪刀那樣,在枝上反復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鳴,如孩子騎在父親的肩上高聲喊叫,這聲音蘊含著依賴、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樹上就和孩子們在地上一樣,它們的蹦跳就是孩子們的奔跑。樹木伸展的愿望,是給鳥兒送來一個個廣場。
六
穿越田野的時候,我看到一只鷂子。它靜靜地盤旋,長久浮在空中。它好像看到了什么,徑直俯沖下來,但還未觸及地面又迅疾飛起。我想像它看到一只野兔,因人類的擴張在平原上已近絕跡的野兔,梭羅在《瓦爾登湖》中預言過的野兔:“要是沒有兔子和鷓鴣,一個田野還成什么田野呢?它們是最簡單的土生土長的動物,與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質,和樹葉、土地是最親密的聯盟。看到兔子和鷓鴣跑掉的時候,你不覺得它們是禽獸,它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仿佛颯颯的樹葉一樣。不管發生怎樣的革命,兔子和鷓鴣一定可以永存,像土生土長的人一樣。不能維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貧瘠無比的。”
看到一只在田野上空徒勞盤旋的鷂子,我想起田野的往昔的繁榮。
七
在我的住所前面,有一塊空地,它的形狀像一只盤子,被四周的樓群圍起。它盛過田園般安詳的雪,盛過赤道般熱烈的雨,但它盛不住孩子們的歡樂。孩子歡樂撤在里面,仿佛一顆顆珍珠滾到我的窗前。我注視著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做游戲,這游戲是每個從他們身邊匆匆走的大人都做過的。大人告別了童年,就像游戲像玩具一樣丟在了一邊。但游戲在孩子們手里,依然一代代傳遞。
八
在一所小學教室的墻壁上,貼著孩子們寫自己家庭的作文。一個孩子寫道:他的爸爸是工廠干部,媽媽是中學教師,他們很愛自己的孩子,星期天常常帶他去山邊玩,他有許多玩具,有自己的小人書庫,他感到很幸福。但是媽媽對他管教很嚴,命令他放學必須直接回家,回家第一件事是用肥皂洗手。為此他感到非常不幸,恨自己的媽媽。
每一匹新駒都不會喜歡給它套上羈絆的人。
九
黎明,我常常被麻雀的叫聲驚醒。日子久了,我發現它們總在日出前20分鐘開始啼叫。冬天日出較晚,它們叫得也晚;夏天日出早,它們叫得也早。麻雀在日出前和日出后的叫聲不同,日出前它們發出“鳥、鳥、鳥”的聲音,日出后便改成“喳、喳、喳”的聲音。我不知它們的叫法和太陽有什么關系。
十
在山岡小徑上,我看到一只螞蟻在拖蜣螂的尸體。蜣螂可能被人踩過,尸體已經變形,滲出的體液粘著兩粒石子,使它更加沉重。螞蟻緊緊咬住蜣螂,它用力扭動身軀,想把蜣螂拖走。蜣螂微微搖晃,但絲毫沒有向前移動。我看了很久,直到我離開時,這個可敬的勇士仍不懈地努力。沒有其他蟻來幫它,它似乎也沒有回巢去請援軍的想法。
十一
麥子是土地上最優美、最典雅,最令人動情的莊稼。麥田整整齊齊擺在遼闊大地上,仿佛一塊塊耀眼的黃金。麥田是5月最寶貴的財富,大地蓄積著精華。風吹麥田,麥田搖蕩,麥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莊。到了6月,農民搶在雷雨之前,把麥田搬走。
十二
在我窗外陽臺的橫欄上,落了兩只麻雀。那里是一個陽光的海灣,溫暖、平靜、安全。這是兩只老雀,世界知道它們為它哺育了多少雛鳥。兩只麻雀蹲在輝煌的陽光里,一副豐衣足食的樣子。它們瞇著眼睛,腦袋轉來轉去,毫無顧忌。它們時而啼叫幾聲,聲音樸實而親切。它們的體態肥碩,羽毛蓬松,頭縮進厚厚的脖頸里,就像冬天穿著羊皮襖的馬車夫。
十三
下過雪許多天了,地表的陰面還殘留著積雪。大地斑斑點點,仿佛一頭在牧場垂首吃草的花斑母牛。積雪收縮,并非因為氣溫升高了,而是大地的體溫在吸收它們。
十四
冬天,一次在原野上,我發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它糾正了我原有的關于火的觀念。我沒有見到這個人,他點起火走了。火像一頭牲口,已將枯草吞噬很大一征。北風吹著,風頭很硬,火緊帖在地面上,火首卻逆風而行,這讓我吃驚。為了再次證實,我把火種引到另一片草上,火依舊溯風燒向北方。
十五
我時常憶起一個情景,它發生在午后時分,如大兵壓境滾滾而來的黑云很快占據了整面天空。隨后,閃電迸綻,雷霆轟鳴,豆大的雨點砸在地上,煙霧四起,驟雨是一個喪失理性的對人間復仇的巨人。就在這萬物偃息的時刻,我看到一只銜蟲的麻雀從遠處飛回,雷雨沒能攔住它,它的兒女在雨幕后面的屋檐下。在它從空中降落飛進檐間的一瞬,它的姿勢和蜂鳥在花叢前一樣美麗。
十六
五月,在尚未插秧的稻田里,閃動著許多小鳥。我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它們神態機靈,體型比麻雀嬌小。它們走動的樣子,非常莊重。麻雀行走用雙足蹦跳,它們行走像公雞那樣邁步。它們飛得很低,從不落到樹上。它們是田野的精靈。它們停在田里,如果不走動,便認不出它們。
十七
秋收后,田野如新婚的房間,被農民拾掇得干干凈凈。一切要發生的,一切已經到來的,它都將容納。在人類的身旁,落葉悲壯地訣別它們的母親。樹木養育了它們,為了大地上呈現的勇士形象。
十八
在冬天空曠的原野上,我聽到過啄木鳥敲擊樹干的聲音。它的速度很快、仿佛弓的顫響,我無法數清它的頻率。冬天鳥少,鳥的叫聲也被藏起。聽到這聲音,我感到很幸福。我忽然覺得,這聲音不是來自啄木鳥,也不是來自光禿的樹木,它來自一種尚未命名的鳥,這只鳥,是這聲音創造的。
十九
一九八八年一月十六日,我看見了日出。我所以記下這次日出,因為有生以來我從沒有見過這樣大的太陽。好像發生了什么奇跡,它使我驚得目瞪口呆,久久激動不已。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這樣描述馬貢多連續下了四年之久的雨后的日出:“一輪憨厚、鮮紅、像破磚碎末般粗糙的紅日照亮了世界,這陽光幾乎像流水一樣清新。”我所注視的這次日出,我不想用更多的話來形容它,紅日的碩大讓我首先想到鄉村的磨盤。如果你看到了這次日出,你會相信。
二十
已經一個月了,那窩蜂依然伏在那里,氣溫漸漸降低,它們似乎已預感到什么,緊緊擠在一起,等待最后一刻的降臨。只有太陽升高,陽光變暖的時候,它們才偶爾飛起。它們的巢早已失去,它們為什么不在失去巢的那一天飛走呢?每天我看見它們,心情都很沉重。在它們身上,我看到了某種大于生命的東西。
二十一
太陽的道路是彎曲的。我注意幾次了。在立夏前后,朝陽能夠照到北房的后墻,夕陽也能夠照到北房的后墻。其他時間,北房拖著濃重的影子。
二十二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臨的跡象。整整過了一冬的北風,已經從天涯返回。看著曠野,我有一種莊稼滿地的幻覺。踩在松動的土地上,我感到肢體在伸張,血液在涌動。我想大聲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鋤頭拼命勞動一場。愛默生認為,每一個人都應當與這世界上的勞作保持著基本關系。勞動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們自己與泥土和大自然發生基本的聯系。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從未踏上土地。
二十三
捕鳥人天不亮就動身,鳥群天亮開始飛翔。捕鳥人來到一片果園,他支起三張大網,呈三角狀。一棵果樹被圍在里面。捕鳥人將帶來的鳥籠,掛在這棵樹上,然后隱在一旁。捕鳥人稱籠鳥為“游子”,它們的作用是呼喊。游子在籠里不懈地轉動,每當鳥群從空中飛過,它們便急切地撲翅呼應。它們凄愴的悲鳴,使飛翔的鳥群回轉。一些鳥撞到網上,一些鳥落在網外的樹上,稍后依然撲向鳥籠。鳥像樹葉一般,墜滿網片。豐子愷先生把誘引羊群走向屠場的老羊,稱作“羊奸”。我不稱這些圈子為“鳥奸”,人類制造的任何詞語,都僅在它自己身上適用。
二十四
平常,我們有“北上”和“南下”的說法。向北行走,背離光明,稱作向上,向南行走,接光明,稱作向下。不知這種上下之分依據是什么而定(緯度或地勢?)。在大地上放行時,我們的確有這種內心感覺。像世間稱做官為上,還民為下一樣。
二十五
麻雀和喜鵲,是北方常見的留鳥。它們的存在使北方的冬天格外生動。民間有“家雀跟著夜貓子飛”的說法,它的直接意思,指小鳥盲目追隨大鳥的現象。我留意過麻雀尾隨喜鵲的情形,并由此發現了鳥類的兩種飛翔方式,它們具有代表性。喜鵲飛翔姿態鎮定、從容,兩翼像樹木搖動的葉子,體現在各種基礎上的自信。麻雀敏感、慌忙,它們的飛法類似蛙泳,身體總是朝前一聳一聳的,并隨時可能轉向。
這便是小鳥和大鳥的區別。
二十六
一次,我穿越田野,一群農婦,蹲在田里薅苗。在我凝神等待遠處布谷鳥再次啼叫時,我聽到了兩個農婦的簡短對話:
農婦甲:“幾點了?”
農婦乙:“該走了,十二點多了。”
農婦甲:“十二點了,孩子都放學了,還沒做飯呢。”
無意聽到的兩句很普通的對話,竟震撼了我。認識詞易,比如“母愛”或“使命”,便要完全懂它們的意義難。原因在于我們不常遇到隱在這些詞后面的,能充分體現這些詞涵義的事物本身;在于我們正日漸遠離原初意義上的“生活”。我想起曾在美術館看過的美國女畫家愛迪娜·米博爾畫展,前言有畫家這樣段話,我極贊同:“美的最主要表現之一是,肩負著重任的人們的高尚與責任感。我發現這一特點特別地表現在世界各地生活在田園鄉村的人們中間。”
二十七
栗樹大都生在山里。秋天,山民爬上山坡,收獲栗實。他們先將樹下雜草釗除干凈。然后環樹獨出刨出一道道溝壟。為防敲下的栗實四處滾動。栗實包在毛森森的殼里,像蜷縮一團的幼小刺猬。栗實成熟時,它們黃綠色殼斗便綻開縫隙,露出烏亮的栗核。如果沒有人采集,栗樹會和所有的植物一樣,將自己漂亮的孩子自行還給大地。
二十八
進入冬天,便懷念雪。一個冬天,迎來幾場大雪,本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如今已成為一種奢求(誰剝奪了我們這個天定的權利?)。冬天沒有雪,就像土地上沒有莊稼,森林里沒有鳥兒。雪意外地下起來時,人間一征喜悅。雪賦予大地神性;雪驅散了那些平日隱匿于人們體內,禁錮與吞噬著人們靈性的東西。我看到大人帶著孩子在曠地上堆雪人,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一這同樣進行著許多歡樂的與雪有關的事情。可以沒有風,沒有雨,但不可以沒有雪。在人類美好愿望中發生的事情,都是圍繞雪進行的。
二十九
一只山路上的螞蟻,銜著一具比它大數倍的蚜蟲尸體,正歡快地朝家走去。它似乎未費太多的力氣,從不放下獵物休息。在我粗暴地半路打動時,它并不驚慌逃走。它四下尋著它的獵物,兩只觸角不懈地探測。它放過了土塊,放過了石子和瓦礫,當它觸及那只蚜蟲時,便再次銜起。仿佛什么事情也未發生,它繼續去完成自己莊重的使命。
三十
我把麻雀看作鳥類中的“平民”,它們是鳥在世上的第一體現者。它們淳樸和生氣,散布在整個大地。它們是人類卑微的鄰居。在無視和傷害的歷史里,繁衍不息。它們以無畏的獻身精神,主動親近莫測的我們。沒有哪一種鳥,肯與我們建立如此密切的關系。在我對鳥類作了多次比較后,我發現還是最喜愛它們。我刻意為它們寫過這樣的文字:
它們很守諾言 每次都醒在太陽前面 它們起得很早 在半道上上等候太陽 然后一塊兒上路 它們仿佛是太陽的孩子 每天在太陽身邊玩耍 它們習慣于睡覺前聚在一起 把各自在外面見到的新鮮事情 講給大家聽聽 由于不知什么叫秩序 它們給外人的印象 好像在爭吵一樣 它們的膚色使我想到土地的顏色 它們的家族 一定同這土地一樣古老 它們是留鳥 從出生起 便不遠離自己的村莊(《麻雀》)
三十一
下面的內容,是我在一所小學見到的,為眾多的學生保證書之一。原文抄錄如下:
1.老師留的作業要認真按時完成。
2.下譚不追跑打鬧。
3.不管是不是低聲日都不大聲說話。
4.不管什么時候都不能罵人。
5.學校舉行什么活動都要聽老師的。
6.老師提問要積極舉手發言。
7.不逃學,積極參加課外活動為班爭光。
8.不管上什么課都不搞小動作,在考試上得到九十分以上。
9.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三(四)班 孫蕊)
我把這二十世紀末中國少年的誓言記在這里,但不想多說什么。惟愿我們的少年長大后,不再寫出類似魯迅先生曾寫過的話:“長輩的訓誨于我是這樣的有力,所以我也很遵從讀書人家的家教。屏息低頭,毫不輕舉妄動。兩眼下視黃泉,看天就是傲慢‘滿臉裝出死相,說笑就是放肆。”(魯迅《忽然想到》)
三十二
一架直升飛機,從小鎮的上空呼嘯而過。我看到街上三個孩子蹦跳著高喊:“飛機,飛機,你下來,帶我們上動物園。”孩子們不去說別的什么地方,這是緣于生命的、在因襲與指導之外的選擇。
三十三
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有兩種以上的稱呼。這里講的,不指西方分類學上物種的“二名法”(用兩個拉丁字構成某一物種名稱的命名法,第一字是屬名,第二字是種加詞)或“三名法”(用三個拉丁字表示生物亞種或變種的命名法,由屬名、種加詞和變種加詞構成)。而指我們認識的事物,大多擁有數個名稱,分別稱做學名、別名和俗名。它們各自有著神秘的來歷,在不同的場所,體現自己獨特的作用。比如太陽,亦稱日,我還知道北方的農民稱之“老爺兒”;鴟,亦稱梟,民間則稱之“貓頭鷹”或“夜貓子”。學名是文明的、科學的、抽象的,它們用于研究和交流,但難于進入生活。它們由于在特征和感性上與其所指示的事物分離,遭到泥土和民間的抵觸;它們由于缺少血液和活力,而滯在學者與書卷那里。別名是學名的變稱,與學名具有同一命運。俗名是事物的乳名與小名,它們是祖先的、民間的、土著的、親情的。它們出版民眾無羈的心,在廣大土地上自發地世代相沿。它們既體現事物自身的原始形象或某種特性,又流露出一地民眾對故土百物的親呢之意與隨意心理。如車前草,因其葉子寬大,在我的故鄉,稱做“豬耳朵”;地黃,花冠鐘狀、甘甜,可摘下吮吸,故稱“老頭喝酒”。俗名和事物仿佛與生俱來,詩意,鮮明,富于血肉氣息。它們在現代文明不可抵御的今天,依然活躍在我們的庭院和大地。它們的蘊意,豐富、動人,飽含情感因素。無論什么時候,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我們聽到這樣的稱呼,眼前便會浮現我們遙遠的童年、故鄉與土地。那里是我們的母體和出發點。俗名對人類,永遠具有“情緒”意義。
三十四
在北方的林子里,我遇到過一種彩色蜘蛛。它的羅網,掛在樹干之間,數片排列,雜亂聯結。這種蜘蛛,體大入足纖長,周身淺綠與桔黃相間,異常美麗。在我第一次猛然撞見它的時候,我感覺它剎那帶來的恐怖,超過了世上任何可怕的事物。相同的色彩,在一些事物那里,令我們贊美、歡喜;在另一些事物那里,卻令我們怵目、悚然,成了我們的恐怖之源。
三十五
每次新月出現,只要你注意,你會在它附近看到一顆亮星。有時它們挨得很近,它們各自的位置,身處的背景,密切的情形,都讓我將它們看作大海上的船與撐船人。可是不久,撐船人便會棄船而去。后來,我查閱了天文方面的書,始知這個撐船人原來是大名鼎鼎的金星,我們熟悉的太陽系第二位行星,地球最近的鄰居。由于金星是地內行星,因而它的行蹤往往飄泊不定。黃昏在西方最早顯現,凌晨在東方最遲隱去的星,就是這個活躍的“撐船人”。在古代,中國人給它起了很優雅的名字:黃昏稱它“長庚”,凌晨稱它“啟明”。希臘人比較粗爽,他們本能地、形象地、詩化地、親昵地、直截了當叫它“流浪者。”
三十六
盡管我很喜歡鳥類,但我無法近距離觀察它們。每當我從鳥群附近經過,無論它們在樹上,還是在地面,我都不能停下來,不艱盯著它們看,我只能側耳聽聽它們興高采烈的聲音。否則,它們會馬上警覺,馬上做出反應。終止議論或覓食,一哄而起,迅即飛離。我的發現,對我,只是生活的一個普通認識;鳥的反應,對鳥,則是對生命的一個重要的經驗。
三十七
在樗樹(臭椿)上,有一種甲蟲,體很小,花背,角形,生物學稱它為象鼻早或象甲。鄉下孩子叫它“老鎖”。它們通常附在樗樹的干上,有時很低,伸手可及。只要有人輕輕一碰,它們便迅速蜷起六足,象鼻狀的長喙緊貼胸前,全身抱在一起。此時,孩子們抓起一只,對著不斷呼喚:“老鎖,老鎖,開門!”情真意切,永不生厭。仿佛精誠所至,它最終總會松開肢身,然后謹慎地,像一頭小象,開始在孩子們的手上四下走動。
三十八
秋天,大地上到處都是果實,它們露出善良的面孔,等待著來自任何一方的采取。每到這個季節,我便難于平靜,我不能不為在這世上永不絕跡的崇高所感動,我應當走到土地里面去看看,我應該和所有的人一道去得到陶冶和啟迪。太陽的光芒普照原野,依然熱烈。大地明亮,它敞著門,為一切健康的生命。此刻,萬物的聲音都在大地上匯聚,它們要講述一生的事情,它們要搶在冬天到來之前,把心內深藏已久的歌全部唱完。第一場秋風已經刮過去了,所有結滿籽粒和果實的植物都把豐足的頭垂向大地,這是任何成熟者必至的謙遜之態,也是對孕育了自己的母親一種無語的敬祝和感激。手腳粗大的農民再次忙碌起來,他們清理了谷倉和庭院,他們拿著家什一次次走向田里,就像是去為一頭遠途而歸的牲口卸下背上的重負。看著生動的大地,我覺得它本身也是一個真理。它叫任何勞動都不落空,它讓所有的勞動者都能看到成果,它用純正的農民暗示我們:土地最宜養育勤勞、厚道、樸實、所求有度的人。
三十九
人類與地球的關系,很像人與他的生命的關系。在無知無覺的年紀,他眼里的生命是一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井,可以任意汲取和享用。當他有一天覺悟,突然感到生命的短暫時,他發現,他生命中許多寶貴的東西已被揮霍一空。面對未來,他開始痛悔和恐懼,開始鍛煉和保健。不同的是,人類并不是一個人,它不是具有一個頭腦的整體。今天,各國對地球的掠奪,很大程度上已不僅僅為了滿足自己國民的生活。如同體育比賽已遠遠超出原初的鍛煉肌體的意義一樣,不惜犧牲競爭和較量,只是為了獲得一項冠軍的榮譽。
四十
我的祖父、祖母,兩個年逾八十的老人。一次在我回鄉下去看望他閃時,他們向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一天深夜,他們突然被響動的院門驚醒。借著微弱的月光,他們看到進來一個人,推著自行車。這個人來到屋前,拍著屋門,含混地叫著:“大爺您開門,大爺您開門!”他的叫聲不斷,聲音可憐。聽著這陌生而又哀求的叫聲,起來的祖父給他打開了門。這是一個壯年漢子,渴了酒,自稱走錯了門,說了幾句什么,不久便退出去了。
有著一生鄉村經驗與閱歷的祖父、祖母,依然保持著人的最初的心和他們對人的基本信任。
四十一
與其他開端相反,第一場雪大都是零亂的。為此我留意好幾年了。每次遇到新雪,我都想說:“看,這是一群初進校門的鄉下兒童。”雪仿佛是不期而至的客人,大地對這些客人的進門,似乎感到一種意外的突然和無備的忙亂,沒有收拾停當的大地,雖然還準備接納它們。所以,盡管空中雪跡紛紛,地面依舊茫然無存。新雪在大地面前的樣子,使我想象一群臨巢而不能棲的野蜂,也象象歷史上那些在祖國外面徘徊的流亡者。
四十二
在生命世界,一般來講,智慧、計謀、騙術大多出自弱者。它們或出于防衛,或出于獵取。
假死是許多逃避無望的昆蟲及其他一些弱小動物,災難當頭拯救自己的唯一辦法。地巢鳥至少都要具備兩種自衛本領:一是能使自身及卵的顏色隨季節變化而改變;二是會巧設騙局引開走近己巢的強敵。蛛網本身就是陷阱,更有一種絕頂聰明的蜘蛛,會分泌帶雌蛾氣味的小球,它先把小球吊在一根絲上,然后轉動,引誘雄蛾上鉤。在追捕上低能的蛇,長于無聲的偷襲;澳大利亞還有一種眼鏡蛇,能以尾尖偽裝小蟲,欺騙蛙鼠。強者是不屑于此的。非洲的獵豹出獵時,從不使用伏擊。動物學家說,鯊魚一億年來始終保持著它們原初的體型。沒有對手的強大,使它抵制了進化。
看歷史與現實,人類的狀況,大體也是這樣。
四十三
命名,是一種前科學的事情。在科學到來之前,每個事物都有它們自己土生土長的名稱。這些名稱身世神秘,誰也無法說清它們的來歷,它們體現著本土原始居民的奇異智力、生動想象、無羈天性和樸素的心聲,與事物親密無間地結為一體。科學是一個強大的征服者,它的崛起,令所有原生事物驚恐。它一種無所顧忌的行徑,改變了事物自體進程。科學的使命之一,就是統一天下事物的名稱。它以一種近似符號的新名,取代了與事物有著血肉聯系的原始名稱。比如,美洲印第安人所稱的“飲太陽血的鳥”,被科學家定名為孤蝠;非洲部落獵人們所稱的“黃色的閃電”,被科學家定名為獵豹。
科學的使命還遠遠沒有完成,而各地的“原生力量”,也從未放棄過抵抗。
四十四
《百年孤獨》的第一頁,有這樣一個細節。在表演了磁鐵的魔力后,神秘的吉卜賽人墨爾基阿德斯,對老布恩地亞講:“任何東西都有生命,一切在于如何喚起它們的靈性。”
季節也是有生命的。為了感受這一點,需要我們悉心體驗,也許還需要到鄉村生活一年。以冬天為例,在北方,在北京,每年一進入公歷1月,我就會感受到它顯著的變化。此時的冬天,就像一個遠途跋涉后終于到達目的地的、開始安頓下來的旅人。它讓我想象鄉村的失去光澤和生氣,不再駕車的馬和3年以上的公雞。一個活潑的、沖動的、明朗的、敏感的、易變的冬天,已一去不返。而另一個迂緩的、安穩的、沉郁的、灰暗的、陰冷的冬天,已經來到我們身邊。這是生命悲哀的轉折。由此開始的,是冬天的一段讓我們最難耐的時期。它給我們造成的心境,與我們從手上不再有書籍,心中不再有詩歌,已獲取了民定財富或權力的人到中年者那里,領略的大體相同。
四十五
自從出現了精神分析學家,人類似乎便徹底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作家們筆下的人,更讓讀者害怕。德車女作家沃爾夫在她的小說《一只公貓的新生活觀》中,借公貓麥克斯之口說:“有些人希望使自己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忘記自己是動物的后裔,這是同他們缺乏生理知識有關。”
其實,這是對動物的曲解和污蔑。在影視上或書本里或生活中,人們知道了多少動物互助和利他的感人事跡!最近我從科教片《燕子》里知道,燕子在喂雛期,為了覓食,每天要飛出去二百多次,如果你想幫幫它,它回來也會將你放在巢邊的昆蟲叼走。雛燕出巢后,在野外,會受到任何一只成燕照顧。為僅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新聞中不是也有關于“狼孩”和“熊孩”的報道嗎?最近它還告訴人們,一群駱駝撫養了死于沙暴中的阿拉伯牽駝人的兩個嬰兒。
在這則隨筆中我是想說,如果人抱定要類的本性就是動物,從而做任何事情都心安理得,原諒自己,那么他其實是應驗了中國民間一個說法:禽獸不如!
四十六
一九九一年元旦,一個神異的開端。這天陽不奇跡般恢復了它的本色,天空仿佛也返回到了秋天。就在這一天,在曠野,我遇見了壯觀的遷徙的鳥群。在高遠的天空上,在藍色的背景下,它們一群群從北方涌現。每只鳥都是一個點。它們像分巢的蜂群。在高空的氣唷中,它們旋轉著,緩慢地向南推進。一路上,它們的叫聲傳至地面。
我沒有找到關于鳥類遷徙的書籍,也不認識鳥類學家,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遇到鳥類冬季遷徙,我不明白這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這是些什么鳥。在新年的第一天,我遇見了它們,我感到了我是得到了神助的人。
四十七
一次,我乘公共汽車,在我的鄰座上,是一位三十幾歲帶小孩的母親。小孩還很小,正處在我們所說的咿呀學語時期。一個漂亮的、機靈的小男孩。在車里,母親不失時機地教他認識事物,發音說話。他已經會說些什么了,一路上我都聽著他初始的聲音。忽然他興奮地高喊:“賣魚的!賣魚的!”原來在自行車道上,有兩個蹬平板三輪車的小販。兩個三輪車上馱的都是囤形的盛著水的大皮囊,與我們在自由市場常見的一樣。
到站下車時,我問那位母親:“您的小孩子有一歲嗎?”答:“一歲多了。”
四十八
三月是遠行者上路的日子,他們從三月出發,就像語言人表達出發,歌從歡樂出發。三月是羔羊也會大膽,世界溫和,大道光明,石頭善良。三月的村莊像籃子,裝滿陽光,孩子們遍地奔跑,老人在墻根下走動。三月使人產生勞動的欲望,土地像待嫁的姑娘。三月,人們想得很遠,前面有許許多多要做的事情。三月的人們滿懷信心,仿佛遠行者上路時那樣。
四十九
梭羅說,文明改善了房屋,卻沒有同時改善居住在房屋中的人。關于這個問題,我這樣想過:根本原因也許在于孩子們與成人混在了一起(這里暫不涉及人性因素)。
可以打個比方:孩子們每天在課堂精心編織著他們的美麗的網,但當他們放學后,這張網卻遭到社會蚊蚋的沖撞。孩子們置身在學校中,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修復他們破損了的網的過程,直至某一天他們發現這種努力的徒勞性。
成人世界是一條濁浪滾滾的大河,每個孩子都是一支歡樂地向它奔去的清澈小溪。孩子們的悲哀是,仿佛他們在世界上的唯一出路,便是未來的同流合污。
五十
我看過一部美國影片,片名已經想不起來了。影片這樣開的頭,一個在學校里總挨欺負的男孩,仿佛被神明選定,得到一部巨大的書。這是一部童話,講的是一個名叫“虛無”的誠然怪物,吞噬幻想國的故事。當最后的毀滅逼近,女王即將死亡時,書告訴這個男孩,拯救幻想國和女王唯一辦法,是由他大聲為女王起一個新名。
這是一部寓意很深的影片。它讓我想到泰戈爾講的那句話:“每一個孩子出生時所帶的神示說,上帝對于人尚未灰心失望呢。”
五十一
七十年代,北方平原上曾相繼開展過平整土地運動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這些運動,改變了古老田野的原始面貌:荒地開墾了,池塘填平了,密布田間的百年老樹被伐倒,木草叢生的巨大墳丘被搬掉。田地的平坦和整齊,給世代繁衍其間的鳥獸,帶來了滅頂的危機。野兔絕跡了,鷹也消失了蹤影。無處飲水和筑巢的鳥兒,日漸稀少。很久以來,在田野人們幾乎已看不到任何鳥巢。
十年早已過去了,那時慶調曬的田間道路兩旁栽下的新樹,已經長起。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在這些尚不高大的樹上,又星星點點地出現了留鳥喜鵲的巢(喜鵲以往一直選擇高大的喬木筑巢)。鵲巢高度的降低,表明了喜鵲為了它們的生存而顯現出的勇氣;同進,也意味著被電視文明物品俘獲的鄉下孩子,對田野的疏離。
五十二
在旅途上,我們或許都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在無數變動的陌生人之中,我們有時會忽然發現一張熟識面孔。不過,不是我們真的在異地遇見了熟人,而是這張面孔使我們想到了一位我們所認識的人。
每當在這個時候,我往往會想起哲學家柏拉圖說的那個說法:萬物是“理念”的摹本。也會想起宗教講的造物的主。我想,主造人時,是使用模具的。每個模具,只造一人。當他因故疏忽,他會重用同一模具造出第二個或第三個人。這些出自同一模具有著相似面孔的人,散布在各地。如果他們啟程遠行,他們便可能在旅途彼此驚訝地相遇。
五十三
在全部的告物里,最弱小的,往往最富于生命力。
我居住的這個尚未完備的小區南側,有一塊微微隆起的空地。為了小區的地勢一致,春天建設者用鏟車和挖掘車,將布滿枯草的整個地表,撳去了一米多。但是,當夏天來到時,在這片裸露的生土層上,又奇跡般地長出茂密的青草。
在造物的序列中,對于最底層和最弱小的“承受者”,主不僅保持它們數量上的優勢,也賦予了它們高于其他造物的生命力。草是這樣,還有蟻,麻雀,我們人類中的農民也是其中之一。
巴頓已經八歲了,正在他的母親深切意愿的道路上,健康生長。關于男孩巴頓,有兩件事情給我的印象很深,一是在我將我為他制作的一只彈弓送給他時,他把這件他第一次見到的玩具叫做“弓彈”;二是在他跟他的母親春天來昌平玩時,他幾乎一直被他從書架上抽出的《伊索寓言》吸引。
(寫于一九九五年)
五十四
著名作家馮秋子,為了表達她對巴頓將軍的崇敬,給她的兒子取名巴頓。在她的眼里,恨二十世紀,對政治一無所穩中有知的“血膽老將”巴頓,即象征人類日益淡漠的正直、坦蕩、樸素、堅忍、嫉惡如仇及犧牲精神。
五十五
已經很難見到它了。這是五月,我坐在一棵柳樹下面,我的眼前是一片很大的麥田。梭羅說,人類已經成為他們的工具的工具了,饑餓了就采果實吃的人已變成一個農夫,樹陰下歇力的人已經變成一個管家。我不是管家,我是一個教員。我經常走這條田間小路,我是去看病臥在炕上的祖父和祖母。
正是這個時候,從遠處,從麥田的最弱端,它過來了。它飛得很低,距麥田只有一兩米。麥田聯像荷戟肅立的士兵方陣,而它是緩步巡視的戎裝將軍。它不時地停住(除了蜂鳥,鳥類中似乎只有它具備這種高超的空中“定點”本領),它在鼓舞士氣,也許是在糾察風紀。由北至南,它兩翅平展,這樣緩慢地向前推進。它始終沒有落到地上,終于它又向它的另一支軍團趕去。
(這個威風凜凜的將軍就是雀鷹,它又名鷂子。在我的故鄉,人們都叫它“輕燕子”。
五十六
在曠野,我完整地觀察過星星的出現。下面,是我多次觀察的簡略記錄:
太陽降落后,約15分鐘,在西南天空隱隱閃現第一顆星星(即特立獨行的金星)。32分鐘時,出現了第二顆,這顆星大體在頭頂。接著,35分鐘時,第三顆;44分鐘,第四顆;46分鐘,第五顆。之后,它們仿佛一齊涌現,已無法計數。50分鐘時,隱約可見滿天星斗。而一個小時后,便能辨認星座了。整體上,東、南方向的星星出現略早,西、北方向的星星出現略晚。(注:1995年8月18日記錄,翌日做了復察修正)
從太陽降落到滿天星斗,也是晚霞由絢爛到褪盡的細微變化過程。這是一個令人感嘆的過程,它很像一個人,在世事里由浪漫、熱情,到務實、冷漠的一生。
五十七
威廉·亨利·赫德遜,是我比較偏愛的,以寫鳥類著稱的英國散文作家。
赫從小生長在南美大草原上,他稱那里為鳥類名副其實的大陸,“沒有任何地方像我的出生地那樣有這么多的鳥類”。以至從童年時代起,鳥類就成為世界上使他最感興趣的東西。在《鳥類的遷徙》一文中,他向我們詳細描述了童年他看到的各種鳥類大規模遷徙的壯闊情景。他最喜愛的,最令他難忘的,是一種名叫高地行鳥的鳥。它們飛過時,從早到晚都可聽到它們從空中傳下的美妙啼叫。他說,這個聲音依然活在他的記憶里,只是再也不會聽到了。因為這鳥到他寫這篇散文時,已列在“下一批絕滅”的名單上了。“在這么短短的時間內,只不過一個人的一生歲月里,這樣的事就可能發生,似乎是難以置信的。”
我也是在鄉下長大的,且與我的出生地,依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感觸很深(它是我寫這則隨筆的主要原因)。我在我的《鳥的建筑》里,也曾這樣寫過:“在神造的東西日漸減少、人造的東西日漸增添的今天,在蔑視一切的經濟的巨大步伐下,鳥巢與土地、植被、大氣、水,有著同一莫測的命運。在過去短暫的一二十年間,每個關注自然和熟知鄉村的人,都親身感受或目睹了它們前所未有的滄海桑田性的變遷。”
大約在1993年初,我在已經消失的原王府井書店,買到過一冊大開本的中國鳥類圖譜。從這冊圖譜,我可以辨認出小時我熟悉的鳥類,近30種。但是今天,在我的家鄉,除了留鳥麻雀和喜鵲已經很難見到其他鳥類了。
赫在他的這篇散文最后,感慨寫道:“美消逝了,而且一去不復返。”在人類一意營造物質繁榮的進程中,我們這個世界已經和正在消逝的豈止是美?赫只活到1922年,如果今天他仍然在世,我相信,他會指明這一點的。
五十八
十月的一天,在我的居所附近,一座已經收獲的果園里,詩人黑大春為我和一平做過一個與算命在旦夕有關的游戲。游戲很簡單,他先讓我們穩中有降自說出三種自己最喜歡的動物,然后給出答案。我想了想,依次列舉了麻雀、野兔和毛驢(相對來說,我不太喜歡強大的、色彩鮮明的動物;而較偏喜愛卑弱的、顏色與土地貼近的動物。)游戲的答案是這樣的:第一個動物是你的愛人;第二個動物仿佛是你;第三個動物實際才是你。我為這個游戲,將我與毛驢連在一起,沒有產生絲毫不快之感。這個結論,我愿意認同。
回來后,我找出生物學詞典,第一次特意查了“驢”的條目。上面很富散文化的寫道:“性溫馴,富忍耐力,但頗執拗;堪粗食,抗病能力較其他馬科動物強……”同時我還記得,我喜愛的西班牙詩人希梅內斯對于驢子的深情贊頌:你耐勞,深思,憂郁又親切,是草地上的馬可·奧勒留。
五十九
鳥兒的叫聲是分類型的。大體為兩種,鳥類學家分別將它們稱作“鳴囀”和“敘鳴”。鳴囀是歌唱,主要為雄鳥在春天對愛情的抒發。敘鳴是言說,是鳥兒之間日常信息的溝通。鳴囀是優美的、抒情的,表達的,渴求的,炫示的;敘鳴則是平實的,敘事的,告訴的,光流的,瑣屑的。需要說膽的是,在眾多的鳥類中,真正令我們心醉神迷的是鳴囀,一般與羽毛華麗的鳥類無關,而主要來自羽色平淡的鳥類。比如著名的云雀和夜鶯,它們的體羽在確有點像資本主義時代那些落魄的抒情詩人的衣裝。
這種現象,不僅體現了主的公正,也是神秘主義永生的一個例證。
六十
我是在早晨散步時看到它的。當時,第一場寒流剛剛在黎明逝去,太陽正從大地的東南角緩緩升起,萬物都在回暖的陽光中驕傲地亮出了影子,它們的樣子,很像古代的大王們借著時勢紛紛樹起自己的旗幟。
而它俯伏在那里,一動不動。它的體色鮮明,仍同夏天的草葉一樣。它的頭很小,為三角形,兩只大大的復眼,凸在頭頂。它有一對壯碩的鐮刀狀前足,為此世代的農民都親昵地叫它“刀螂”。它平常總是昂著頭,高懸前足,姿態非常威武。在孩子們的眼里,它是昆蟲中的男兒、大力士和英雄。它被這場猝不及防的寒流凍僵了,它的肢還可以伸展,體還有彈性。我將它放下,并安置妥當。我深信憑著太陽的力量和生命的神圣,它能蘇醒過來。
第二天早晨,我再次路過那里的時候,它已經不見了。它是真的生了,還是被一只麻雀或喜鵲發現了呢?時至今日,我還是不時想到這個力士。
六十一
它們在鳴叫時,發出的是“呱、呱、嘰”的聲音。這種聲音,常常使我想到民間的一種曲藝藝人。每天夏初的時候,當葦叢長起,它們便帶著它們的竹板兒從南方遷至這里。它們只棲居在葦塘,它們的造型精巧的杯狀巢就筑在距水面一兩米的葦莖上。它們的數量必然有限,且很易滑向瀕臨絕滅的邊緣;平原上的葦塘在逐年減少;它們的巢歷來也是杜鵑產卵首選的目標。它們不能分辨哪是自己的卵,哪是杜鵑的卵。它們也不會料到它們所哺育的杜鵑的雛鳥,要將它們自己的雛鳥從巢內全部拱掉。它們每天毫無疑慮不停地往返,填充著巢中這個體型已經比它們還大的無底深淵。它們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做葦鶯。它們的命運,比莎士比亞的悲劇更能刺痛人心。
六十二
在北方,每年一進入陽歷的十二月份,如果你居住在北續四十度以上的地區,如果你早晨散步時稍稍留意,你會發覺太陽不是從東方升起來的,而像是從南方升起來的。
每到這個時候,我就覺得太陽很像一個巨大的永不止息的鐘擺,我們的祖先天才地將它擺動的幅度標識在“夏至”與“冬至”之間,而它呈現在大地上的兩個端點,即是應該立碑明示的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
六十三
鳥類的豐富,使它們的分類呈現多種角度。除了生物學上綱、目、科、屬、種的劃分以外,鳥類學家對它們還有多重區分。比如,依據它們的生理特征,將它們分為鳴禽、攀禽、游禽、涉禽及猛禽;依據它們的棲息環境,將它們分為森林鳥、曠野鳥、沼澤鳥和水泊鳥;依據它們的遷徙習性,將它們分為候鳥、留鳥、旅鳥和漂鳥等。
從本質上講,旅鳥是一種候鳥,漂鳥是一種留鳥。我是最近才看到“漂鳥”這一富于意韻的名稱的,它是指由于食源關系隨季節變化而做較短距離漫游的鳥類,它的命名映現了作為科學工作者的鳥類學家可貴的詩意心靈。在全部的留鳥中,最典型的漂鳥是仿佛身負重大使命的,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從一片樹林到另一片樹林的啄木鳥。它們夏在山林,冬去平野。它們迅疾的、靈動的、優美的、波浪般起伏的飛行,使大地上到處都投下過它們漂泊的身影。
啄木鳥一般被人們喻為樹木的醫生,而我更多在想到的是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稱做“漂泊者”的俄羅斯歷史上的知識分子。俄羅斯知識分子的始祖是拉吉舍夫(18世紀俄羅斯最卓越的人物。他的卓越之處不在于獨創的新穎思想,而在于他對實現正義、公道和自由的努力),他預見到并且規定了俄羅斯知識分子的基本特點。20世紀俄國的“黑格爾”,尼。別爾嘉耶夫在他的著作《俄羅斯思想》里講道:“當他(拉吉舍夫)在《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中說‘看看我的周圍——我的靈魂由于人類的苦難而受傷’時,俄羅斯的知識分子便誕生了。”俄羅斯知識分子的神圣特性,決定了“俄羅斯作家進行創作不是由于令人喜悅的創造力的過剩,而是由于渴望拯救人民、人類和全世界,由于對不公正與人的奴隸地位的憂傷與痛苦。”
六十四
在昌平和我的出生地之間,有一條鐵路線(即京包線)。過了這條鐵路線,往西便是開闊的田野了。我出生的那座名叫北小營口市的村莊,也遙遙在望。
一次,我剛過了鐵路,忽然從鐵路邊上的樹上,傳來啄木鳥叩擊樹干的聲響。它激烈、有力,自強而弱,仿佛一段由某種尚未命名的樂器奏出的樂曲。我停了下來。我想在樹下找到這位樂手,看看它是如何演奏的。就在我尋找它時,我隱約覺得我在樹上看到了另一只大鳥。但我不能斷定。因為它又像一截粗枝。我繼續尋找啄木鳥。這時,我意外地聽到了一聲“咕、咕、鳥“的啼叫,那截粗枝也在動:”我看到了一保貓頭鷹。由于距離較遠,光線也暗,我只能看清它的輪廓。為了接近它,我不動聲色慢慢向那棵樹走去,將近一半距離,它似乎有所察覺,我看到它的跳便消失在樹干背后了。到了那棵樹下,我繞著樹干來回察看,沒有發現可容一只貓頭鷹的樹洞,但它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我一直目擊者不旁視地盯著它,它沒有飛走,也沒有降落到地面。)我撿起一塊石頭震了震樹干,沒有任何反應。
那天恰好是春分,天也有些晦暗。在上千九點三十分左右,我遇見這了件富于神秘色彩的事情。這是我第一次實地看到晝伏夜出的貓頭鷹,回來后便做了這個記錄。
六十五
在鳥類中,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除了部分地區的渡鴉外,鴉科鳥一般均為留鳥。但我曾遇到過一次寒鴉與禿鼻鳥鴉的混群遷徙,并把它寫進了當天的日記。
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四日薄西山,農歷正月初二,在京北以溫泉著稱的小湯山,上千約十一點,我和妻子到一家療養院內散步。這個園林化的療養院面積很大,里面有水、有樹,還有一座十數米高的小山。在北方樹木稀疏的平原,這里是鳥類的黃鑫樂園,也是旅鳥遷徙征途的理想驛站。起初是一片喧噪的鴉鳴,吸引了我們。我們走了過去,驚奇地發現小山周圍的樹上有許多頸部及胸、腹部呈灰白色的寒鴉,和通體輝黑、泛著金屬光澤的禿鼻烏鴉(烏鴉的鼻孔多廣被鼻須。禿鼻烏鴉鼻孔祼露,有別于其他鴉類,故此得名。禿鼻烏鴉在冬季常常與寒鴉混群活動)。它們像累累的果實,綴滿了枝頭,在冬天光祼的樹上,非常醒目。更令我們興奮的,從北方,從曠遠的天邊,鴉群依然在不時涌現。它們一群群飛來,鳴噪著降落在這里。而先行到來的鴉群,經過短暫的休整,已陸續開始啟程。仿佛這里匯聚了北方所有的烏鴉,一些鴉群離去,一些鴉群到達。在春天即將降臨的時候,它們集結起來,令人不解地浩浩蕩蕩向南方趕去。
六十六
(美車生態學家杰·內貝爾在他的《環境科學——世界存在與發展的途徑》一書中指出,一球對人口數量的承載能力——在維持人們基本生活,并且不會使環境退到到未來某時期因缺乏食物和其他資源而突然出現人品減少的情況下,地球所能負擔的人口數量——約在五億至一百五十億之間:即如果人人都過類似非洲居民那樣的簡單生活,地球對人口數量的承載能力可達到一百五十億;如果人人都過西方發達國家國民那樣的富裕生活,地球對人口數量的承載能力為五億。美國另一位生態學家歐·拉斯洛也測算過,一個預期壽命為八十歲的普通美國人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一生要消費約兩億升水,二千萬升汽油,不萬噸鋼材和一千棵樹的木材。如果五十五億人都這樣毫無顧忌的消耗自然財富,那么地球“在一代人的時間里就會流盡最后一滴血”。而溫哥華大學教授比·里斯的結論是:“如果所有的人都這樣地生活和生產,那么我們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質至少還需要二十個地球。”)
有一天,人類將回顧它在大地上生存失敗的開端。它將發現是一七一二年,那一年瓦特的前驅,一個叫托馬斯·紐科門的英格蘭人,嘗試為這個世界發明了第一臺原始蒸汽機。
六十七
(我在《上帝之子》一文中這樣寫過:“在所有的生命里,我覺得羊的存在蘊義,最為豐富。‘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里來,外面披著羊皮,里面卻是殘暴的狼。’羊自初便位于對立的一極,它們草地上的性命,顯現著人間溫暖的和平精神;它們匯納眾厄的孺弱軀體,已成人類某種特定觀念標準的象征和化身。”)
它們在J. H .摩爾的著作中,被稱作天空的孩子。它們是從文明之前的險峻高山,來到平原的。它們的顏色和形態,至今依然像在天上一樣。它們沒有被賦予捍護自己的能力,它們惟有的自衛方式便是溫馴與躲避。它們被置于造物序列的最低一級,命定與舍身聯在一起。它們以其悲烈的犧牲,維系著眾生的終極平衡。它們是一支暴力與罪惡之外的力量,微弱而不息地生存在世界上。
六+八
在雀形目鳥類中,體形最大的是鴉科。鴉科鳥下分兩支,一支是鴉,一支是鵲。鴉的種類較多,如寒鴉、松鴉、星鴉、渡鴉、白頸鴉、禿鼻烏鴉、大嘴烏鴉、小嘴烏鴉等。鵲主要為喜鵲和灰喜鵲兩種(還有一種數量較少、分布不廣的紅嘴藍鵲)。
喜鵲的軀體比灰喜鵲壯實,粗拙。它們站立時慣有的警覺動作和那身從早到晚的燕尾服,使它們被儒勒· 列那爾戲謔地稱作“最有法國氣派的禽類”。它們仿佛擁有一副金屬的喉嚨,叫聲銳利、干燥、毛糙,一派大巧若拙的氣度。灰喜鵲的形體柔美,羽色具有灰藍和蒼藍的光澤。它們的叫聲嬌媚、委婉、悠然。它們聚在一起的時候,很像一群占代仕女。
這是兩種北方典型的留鳥。在冬季,看著它們,你會想到一個王國:喜鵲是王,灰喜鵲是后(它們喜歡在山地和樹林活動,如在后官),而那些在它們周圍起落的、時而尾隨它們飛行一程的麻雀,則是數量眾多的國民。其他偶爾出現的鳥類,如烏鴉啦、老鷹啦及啄木鳥等,都像國外來的旅行者。
六十九
“四十歲以前的相貌上帝負責,四十歲以后的相貌自己負責。”這是上個世紀林肯的一個說法。它的直接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容貌在四十歲之前取決于他的雙親,在四十歲之后取決于他的心靈。即一個人的心質、靈魂能夠影響他的容貌,或者說一個人的心質、靈魂能夠通過他的容貌得到準確反映。
莎士比亞曾經讓哈姆萊特向他的母親指出兩個兄弟肖像的天壤之分:一個堂堂的先王,一個狠瑣的篡位者。在《心靈史》中,我也讀到過這樣一段文字;“關里爺是一位堅毅而善良的白須老者,永遠手握一枝竹筆,滿腹阿拉伯和波斯詞匯,一臉圣潔的蘇萊提之光。”“蘇萊提”,阿拉伯語,意即信仰者特有的容貌之美。
傳統的“文如其人”( “人之邪正,至觀其文則盡矣”) 的結論,由于存在古今一些作家“言行不一”的反證,正受到愈來愈多的現代讀者質疑。我想,這一富有真理色彩的成語,也許將來會被“貌如其人”代替。
七十
在放蜂人的營地,我曾看到過胡蜂(即我們通常所稱的馬蜂)同螞蟻一起在密桶偷食蜂蜜。這個經驗,導致我后來犯了一個無法彌補的過錯。
胡蜂在我的書記窗外筑巢期間,為了酬勞它們,我在巢下的窗臺為它們放過一只尚有余蜜的空蜂蜜瓶。我是下午放上的,但到了傍晚,也未見一只蜂觸動蜜瓶。晚上9點,我突然發現外面蜂巢大亂,只見窗戶上,瓶子里,到處是蜂。可能它們天黑停止工作后,部分蜂出來吃蜜,這些帶有蜜味的蜂回巢后遭到了攻擊。直到夜里11點,蜂巢才漸漸安靜下來。我打開紗窗,獎瓶子放倒,因為里面還有七八只蜂無法出來。這些滿身是蜜的蜂,艱緩地沿窗向上爬去,它們小心翼翼地接近蜂巢,身后的玻璃上留下了道道蜜痕。
翌日一早,蜂群又正常地開始了它們緊張有序的建設工作。一種預感,使我忽然想到樓下看看。在樓下,我找到了10余只死蜂。由于愧怍,我沒有將這件事情寫進《我的鄰居胡蜂》里,但我當天寫了日記,我在最后寫道:“請原諒,胡蜂!”
七十一
一雙諦聽的比腦袋還長的耳朵,兩條風奔的比軀干還長的后腿,以及傳統的北方村莊的顏色,魚一樣的寂啞無聲,這些大體構成了一只野兔的基本特征(同時也喻示了它們的黑暗命運)。
這是一種富于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以警覺和逃遁茍存于世的動物。它們像莊稼一樣與土地密不可分,實際它們看上去已經與土地融為了一體(我將野兔視做土地的靈魂)。傳說白天見到一史野兔的地方,夜晚便會出現一群。而誤傷同伙或自傷,往往是那些捕獵野兔的獵手的最后下場。在西方,野兔不僅曾經與月亮女神有關,也曾被民間當做遭到追逐而遠處躲藏的女巫化身。
野兔本有一種令人驚異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它們在全球的分布比麻雀更為廣泛和普遍(上至海拔4900米的山地,遠至兩極的凍原),但是現在人們卻很難見到它們的蹤跡了。我一直居住在北京郊區,且常深入田野,但我對野兔的印象主要來自童年的記憶。一次愚人節,我打電話莊重地告訴城里一位朋友,說我赤手抓到了一只野兔。其實,甚至今年春天在河北霸州,我提著望遠鏡在平原上徒步走了一上午,也未發現一只。是的,野兔已從我們的土地上銷聲匿跡,正如它們在一支西方民歌中所慨嘆的:“這是人的時代。”
七十二
“杜鵑”更像一個人的名字,一個在向日葵、碾盤和貧匱院落長大的農家姑娘的名字。我喜歡它們的別稱:布谷(盡管在鳥類學家那里,杜鵑屬中只有大杜鵑才被這樣稱呼)。“布谷”一詞,讓人聯想到奇妙的、神異的、準確無比的二十四節氣,洋溢著古老的土地和農業氣息。在鳥類中,如果夜鶯能夠代表愛情的西方,布谷即是勞作的東方的最好象征。
就像伊索寓言里夏天沉迷于歌唱、冬天向螞蟻乞糧而遭到嘲笑的蟬,惟一不自營巢而巧借它巢繁衍的鳥,即是引吭瀝血高歌的杜鵑(杜鵑可產出與寄主的卵酷似的擬態卵,它將卵放入寄主的巢后,便會銜走寄主一個或多個卵,以免被寄主覺察卵數的異常)。如冠軍或首腦,杜鵑在世上的數量不多。我從未聽到過三只以上的杜鵑同時啼叫,通常只是一只。每一個巧取的富人須有若干本分的人作他的財富基礎,而每一只杜鵑后面必有一個犧牲寄主滿巢子代的血腥背景(出殼后的杜鵑幼雛,會將同巢寄主的卵或幼雛全部推出巢外,獨享義親哺養)。
杜鵑的膽子,與其人智能、體形均不相稱。它們一般隱匿于稠密枝隙,且飛行迅疾,使人聞其聲卻難見其形。華茲華斯即曾為此感嘆:“你不是鳥,而是無形的影子,是一種歌聲或者謎。”迄今我只觀察到過一次杜鵑,當時它在百米以外的一棵樹上啼鳴。我用一架20銳望遠鏡反復搜尋,終于發現了它。它鳴叫的樣子,正如我們通常在鳥類圖譜中看到的:頭向前伸、微昂,兩翼低垂,尾羽上翹并散開,身軀上緣呈弧形。在望遠鏡里,這羞怯的、莊重的、令整個田園之為動容的歌手,無論大小、姿態及羽色都像一只兇猛的雀鷹。
七十三
過去,我一直認為麻雀行走只會向前蹦跳,因為我從未看到過它們像其它鳥類那樣邁步。這種怪異的、仿佛兩腿被絆住的行走方式也許是麻雀所獨有的,我注意過比麻雀體形更小的鳥在地面上行走時也是邁步。一次在北京西站候車,正是清晨,旅客稀少,在候車大廳外面的小廣場上,我看到一只正在覓食的麻雀。我觀察著它,它啄一下,便抬一次頭,警覺地向四周瞧瞧。我忽然發現它會邁步:當它移動幅度大時,它便蹦跳;而移動幅度小時,它則邁步。法布爾經過試驗推翻了過去的昆蟲學家“蟬沒有聽覺”的觀點(蟬聽不到低頻的聲音,但能聽到高頻的聲音),此時我感到我獲得了一種法布爾式的喜悅和快感。我想,作為一種在人類周圍生息的“蓬間雀”、一種地面鳥,麻雀在危機四伏的環境里覓食品店需要大步快速走動,但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由此便形成了它們像袋鼠一樣跳躍行走的習性。
七十四
在張家界,有一次夜宿天子山。晚上我獨自出來在漆黑的山路上漫步。聽著近在咫尺的汩汩水聲,我忽然想到一個水系與一個國家的“對應”關系。
就像任何水流都開始于水滴,任何人類社會行政單位的構成都需要有它若干數量的個體。一滴水,即一個人。而若干水線形成的溪流,即是一個鄉。若干溪流結成的已具備擁有自己名稱資格的小河,則是一個縣。若干小河匯成的仿佛能夠劃地獨立的支流,就是一個省。最后,支流合成進干流,省合成國家。一條干流的流域,就是一個國家的領土面積。
從存在角度講,一個孤立的水滴意味著什么呢?死亡!故每個水滴都與生俱來地擁有一個終極愿望或夢想:天下所有水滴全部匯聚在一起。在這個偉大夢想的驅動下,河流最終消失了,誕生了海洋。在人類這里,自古以來它的個體同樣懷有與水滴相似的夢想,但它的廢除了邊界、海關或武器的“海洋”,至今尚被視作烏托邦。
七十五
在世界上,現在有兩種事物的循環或輪回比較相像。一種是樹葉,一種是水。
這是兩種壯美的、周而復始的運行:樹葉春天從土地升到樹上,秋天它們帶著收集了三個季節的陽光又復歸土地。而水從海洋升到天空,最終通過河流帶著它們搬動的土壤又返回海洋(江河就是它們永恒的道路和浩蕩的隊伍)。
不同的是,對于水來講,以前它們從海洋出發最后再回到海洋,只是完成了一次次輕松愉快的旅行(它們徒手而來,空手而歸)。后來,由于人類的崛起及其對地表的無限開掘和占據,它們便淪為了苦難的往返搬運不息的奴隸。
拓展:蘇教版《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教學目標:
1、善待野生動物,善待大自然,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2、品味文章洗練精當的語言。
3、激發大家去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的主要見解。
2、明確“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己”的道理。
教學難點:
品味文章洗練精當的語言。
教 法:情境教學法、朗讀感受法、討論分析法。
課時分配: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明天不封陽臺》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作者由封陽臺這件小事生發出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發展的大道理,真可謂觀察入微,匠心獨運。散文家葦岸看到一只鷂子在田野上空捕食,也寫了一篇文章,他會想到什么,能告訴我們什么呢?(導入意在激趣)
二、整體感知
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邊讀邊解決生字詞,了解作者并熟悉課文內容。
1、字詞積累
鷂子 (yào) 鷓鴣(zhègū) 貧瘠(jí) 颯颯(sàsà)
揮霍 (hu) 汲取(jí) 梭羅(suō) 用之不竭 (jié)
2、作者簡介
葦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縣北小營村,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1982年在《丑小鴨》發表第一首詩歌《秋分》,1988年開始寫作開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3、課文兩個片段分別寫了什么?(試分別用一句話概括)
學生活動:快速瀏覽文章,用一句話概括。
教師點撥:
(1)作者由“徒勞盤旋的鷂子”所想到的。
(2)寫人類與地球的關系。
三、合作探究
(一)研讀課文內容
1、學生活動:思考大地上發生了什么事?
教師點撥:一只鷂子在空中盤旋覓食,結果徒勞無獲。
2、那么為何會徒勞無獲呢?
3、從梭羅的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啟發?
4、人類和地球是什么關系?請用一個詞語來形容。
唇亡齒寒 相互依存 息息相關
5、思考:你認為選文意在告訴我們什么?(學生自由發言。要求學生能從文中找出具體語句予以證明。此環節設計意在整體上把握全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著重引導學生抓住下列語句理解“善待野生動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即善待人類自己的道理。”
(1)不能維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事貧瘠無比的。
(2)人類與地球的關系,很像人與她的生命的關系。
(3)今天,各國對地球的掠奪,很大程度上已不僅僅為滿足自己國民的生活。
(二)語言特色探究
1、醞釀感情再次朗讀課文,小組派代表開展朗讀競賽。
2、選擇最喜歡的句子加以品讀,并說說喜歡的理由。(提示:找描寫生動,議論深刻的句子,誦讀體會。)
(1)不能維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貧瘠無比的。
點撥:這里的“貧瘠”是指野生動物幾乎絕跡了,盡管糧食產量在不斷增加。
(2)人類與地球的關系,很像人與他的生命的關系。
點撥:每個人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我們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愛地球。
(3)今天,各國對地球的掠奪,很大程度上已不僅僅為滿足自己國民的生活。
點撥:有些國家,特別是少數發達國家,不斷提高軍費開支,大搞強權政治,到處插手,到處干預,動輒狂轟亂炸。“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只是為了獲得一項冠軍的“榮譽”——“老子天下第一”。它們也是以掠奪地球、毀壞地球為代價的。
(4)“因人類的擴張在平原上已近絕跡的野兔”中的“已近”一詞可否去掉,為什么?
點撥:不可以。去掉就變成野兔完全絕跡了,與事實不符。
(5)梭羅認為“不能維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貧瘠無比的。”句中的“貧瘠無比”的內涵是什么?
點撥:動植物急劇減少,荒蕪不堪,自然環境破壞嚴重。
四、拓展延伸
1、通過你對課文的理解和以上的分析,你認為這樣的大地還是我們人類和動物居住的天堂嗎?這種現狀又是怎么造成的?
明確:不是天堂,這種現狀是由于人類對地球濫采濫伐,任意掠奪,肆意擴張,濫墾濫獵所造成的。
2、你認為人與地球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系?
明確:人和地球應該和諧相處。
3、說說我們人類應該采取哪些積極行動來彌補自己所犯下的過失?
明確:
(1)保護生態環境,如不亂砍亂伐,不排放廢水廢氣,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種的農藥等。
(2)保護野生動物,如設立保護區,禁止捕撈獵殺,對于瀕臨滅絕的物種實行人工護養繁殖等。
(3)加強宣傳教育,形成正確的環境意識、地球意識等等。
五、總結全文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大自然是奇異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鳥一獸,這才是和諧的自然組合,這才是人類生存的最佳環境。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善待野生動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也就是善待我們人類自己。
六、布置作業
1、練筆:用300字左右的短文描繪一幅未來理想社會的美麗畫面。
2、整理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并熟讀成誦。
附板書設計:
文筆精華
鷂子徒勞
田野貧瘠
地球空乏
人類痛悔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己
【葦岸《大地上的事情》全文】相關文章:
《大地上的事情》閱讀理解09-21
許葦典語錄07-25
心靈之岸08-23
一葦杭詩詞典故09-20
水與岸作文08-29
一葦杭的詩詞典故09-20
小事情見大品德10-06
《大地上的事情》讀后感08-18
美麗的金岸廣場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