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泊秦淮》導學案(蘇教版八上)
課題 |
《春望》《泊秦淮》 |
課型 |
新授課 |
課時 |
1 |
|
學 習 目 標 |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春望》《泊秦淮》這兩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體會詩歌的意境。 4.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懷。 |
|
||||
課 前 預 習 |
學 法 指 導 |
學習古詩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讀:反復朗讀,讀準字音,讀出語感。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并背誦《春望》《泊秦淮》這兩首詩。 朗讀時需要注意: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讀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 (二)譯:結合書后注解,讀懂詩文意思,用散文描述畫面或情感 (三)析:了解背景,了解作家處境.在此基礎上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四)賞:名句欣賞;藝術手法欣賞 |
||||
相 關 鏈 接 |
【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杜甫是一個創作天地很廣闊的詩人。現存詩一千四百多首。他善于表現重大的主題,也善于描寫細小的事物,題材是多方面的。無論五言、七言、古體、近體,都特別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藝術的各種長處,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杜甫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所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對后世的影響是深遠的。 《春望》寫于安史之亂之后。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占領,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杜牧,唐代文學家。字牧之。太和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中書舍人等職。以濟世之才自負,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其詩多諷諭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俊生動。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時所作。流經成內的秦淮河兩岸,從六朝以來,一直是權貴富豪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的地方。詩人泊舟于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觸景生情,借古諷今,寫下了這篇的七絕,抨擊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層人物,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懷和憂憤。 |
|||||
知 識 預 習 |
1.借助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選出最喜歡的詩熟讀成誦。 2.結合注釋試著理解全詩。 (1)《春望》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頭發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2)《泊秦淮》煙霧彌漫秋水,月光籠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邊酒家。歌女為人作樂,那知亡國之恨?她們在岸那邊,還唱著后庭花。 |
|||||
課 堂 探 究 |
(一)學習《春望》 1.分析“國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句詩中所運用的主要藝術手法。 這兩句寫春望所見,其中“破 ”字寫出了使人怵目驚心之景,深 ”字寫出了令人滿目凄然之景。“國破”與“山河在”,“城春”與“草木深”,亦即國家破亡與山河依舊,城春之明媚與景象之荒蕪,兩相對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國破”的頹壁殘垣與富有生氣的“城春”對比強烈,從而表現了作者對國破家亡的無限痛惜之感。 2.花鳥本是可娛之物,為何在詩人眼里見到后反而落淚心驚? 因為詩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鄉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無心觀賞,反而會對花濺淚,即便聽到悅耳的鳥鳴聲,也無意傾聽,反而會因鳥鳴而驚心。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請你從形式和內容上對這兩句詩作簡要評析。 用對偶的手法寫出了安史之亂的戰火連綿不斷,詩人跟家人難通音信,此時的一封家信顯得極其珍貴,可以勝過萬金,表達了詩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的急迫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產生共鳴。 4.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參考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發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5.此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通讀全詩,談談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抒發了感時憂國、思親念家的情感。 6.本詩的情感是通過什么來抒發的?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二)學習《泊秦淮》 1.“煙籠寒水月籠沙”這句詩所描繪的畫面,具有怎樣的特點?“煙籠寒水月籠沙”如何理解? (1)特點是迷蒙(朦朧、迷茫),冷寂(悲涼)。(秦淮河水邊夜色朦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用了互文修辭。(相似的有“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意指:煙霧和月光籠罩著寒冷的河水和沙灘。 2.仔細品味詩句“煙籠寒水月籠沙”,說說兩個“籠”字,好在什么地方? 籠,即籠罩的意思。它準確、形象地描繪了月下河邊的朦朧景色,又與詩的下兩句描寫麻木了的人心相照應。 3.說說你對“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理解。 “后庭花”指《玉樹后庭花》,是南唐荒淫誤國的陳后主作的歌曲。“猶唱”意義深遠,它把讀者的思緒由歷史而帶到眼前的現實,再由現實而推想到將來,富有辛辣的諷刺意味。上句詩的意思是說,如今,正當晚唐內憂外患嚴重、民不聊生之際,那班官僚貴族們卻還叫歌女們唱這種亡國的曲調。 4.《泊秦淮》這首詩表面上是斥責歌女,其實是在借題發揮。你認為作者的真實用意是什么? 從表面看,是指責秦淮河邊酒樓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因為她們居然在高唱那首不祥的《后庭花》;其實是指責那些端著酒杯瞇著醉眼津津有味地欣賞歌曲的人,即達官貴人之流,亦即他們的所代表的統治階層“不知亡國恨”。 《泊秦淮》中多年積蓄心頭的興亡感慨噴涌而出,而藝術表現上卻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讓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譽之為絕唱。 5.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什么人?全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醉生夢死的統治者。全詩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或表達了他對國家命運(或“國事”)的關注與憂慮。) |
|||||
鞏 固 訓 練 |
當 堂 練 習 |
(一)選擇。 1.對這首詩的字句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 ) A.“城春草木深”是說國家雖殘破,但山河之美依然存在。暮春時節的京城依然草木蔥綠,生機盎然。花草的鮮艷與社會的破敗形成對比。 B.“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周圍的環境事物與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了。 C.“烽火”原指古代邊境上遇到敵情而升起的作為警報的煙火。這里喻“戰爭”。 D.“家書抵萬金”中極言戰時收到家書之不易,而并非家書價值抵萬金。
2.對這首詩的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C A.詩題“春望”,意為春天磴高遠望而有所感。 B.詩的前四句即景生情,抒寫憂國情懷,戰爭已將一切美好的東西破壞掉了,剩下的只是山河依舊。 C.后四句抒寫作者的思親愁懷,用家書的不易得到、更短的白發幾乎不能用簪子插了進一步突出主題,表達對家人的強烈思念。 D.這首詩結構嚴謹,對仗工整,語句凝煉,是五言律詩的典范之作。
3.選出對《泊秦淮》這首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首句寫景,二句敘事寫景連用。兩個“籠”字說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為下句“商女”、“亡國恨”、“猶唱后庭花”作鋪墊。 B.詩中描繪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了詩人的憂愁和傷感。 C.商女熱衷歌唱《玉樹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詩人既批判了她的年幼無知,又抒發了自己的憂時傷世之感慨。 D.全詩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憂慮,語言清新洗練,化用典故,是唐詩中的精品。 4.下列對詩詞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煙籠寒水月籠沙”,第一句兩個“籠”字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和水邊夜色,渲染了一種迷蒙冷寂的氣氛。 B.“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點出時間、地點以及人物,與前句的冷寂氣氛形成對比。 C.“商女不知亡國恨”是一種曲筆,暗示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聽唱的封建貴族、官僚。 D.“隔江猶唱《后庭花》”一句中“猶唱”二字,微妙而又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
5.下面說法最恰當的一項是:( D A.這首詩描繪的是社會歌舞升平,國家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 B.這首詩描繪地江南處處春景,抒發了詩人流連忘返的心情。 C.這首詩表現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國破家亡之恨的現狀。 D.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不忘歷史教訓,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二)填空。 1.《春望》中借花鳥表達憂國憂民之情的詩句: 。作者思念家鄉(表達詩人思念離散親人)的詩句: 。言明春望所見的詩句是 。運用對比的手法,表達詩人憂國思家的詩句是: 。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寫景中蘊含凄清暗淡,為《泊秦淮》詩定上傷感悲愁基調的句子: ;使詩人產生亡國,歷史又重演的憂患,借古喻今(點明主旨)的句子: ;杜牧的《泊秦淮》:表現詩人的憂患意識的詩句是: 。 (煙籠寒水月籠沙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
||||
課 后 作 業 |
用散文的語言改寫《泊秦淮》。 |
|||||
反 思 總 結 |
|
|||||
格言警句:人生偉業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
【《春望》《泊秦淮》導學案八上】相關文章:
蘇教版八上《望岳》導學案設計「2篇」06-27
八上《臺階》導學案07-29
蘇教版八上《棗核》導學案06-23
蘇教版八上《9、春望》課文04-03
人教版七上《散步》導學案07-29
九上《故鄉》導學案設計07-31
六年級語文上《望大陸》導學案07-26
杜甫《春望》優秀教學案例03-04
古詩《春望》優秀教學案例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