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作文素材
學生面對習作題,愁眉緊鎖,搜索枯腸,半天憋不出一句話,或是憑空捏造,講套話,編文章。這是我們在小學習作教學中常見的現象。
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學生在習作時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情可抒。這里的“無話”“無事”“無情”即是缺乏習作素材。所謂習作素材,是指在生活實踐或調查研究中搜集,積累起來的原始生活材料,它是未經加工改造的食物,是形成習作的基礎。
宋代詩人陸游說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指的就是寫作之前必先下功夫體驗生活,積累材料。只有掌握豐富的素材,使學生“有話想對別人說”,產生表達的欲望,才能使學生展開眉頭,樂于習作。“長袖善舞,多才善賈”也只有使學生掌握豐富、新穎、生動的素材,才能從中篩選出適合表現主題思想的材料,做到“言之有物”。
如果把習作的過程歸納為“積累——表達——修改”,那么積累就包括內容的積蓄,即素材的準備。怎樣知道學生做好素材的準備,進而寫出有些有血有肉、有情景的好作品呢?總結近年來習作教學實踐的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搜集和積累習作素材。
一、“積極參與生活”與“廣泛地閱讀”相結合
葉圣陶先生說:“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中產生出來,把真實生活所不曾經驗過的事物勉強拉下來,那是必定失敗的勾當…。有了充實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生活,是習作素材的主要源泉。學習生活越充實,體會越深刻,寫作的`基礎也越扎實。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開掘和充實生活,使學生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思,讓他們“有所為而作”。另一方面,我們要引導學生不能忽視從課外閱讀中吸取營養,積累素材。通過閱讀,學生可以間接地看到許多平時生活中不曾見到的情景,學到許多未曾通曉的知識,認識許多陌生的事物。這些都是習作的材料。
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用讀書來補充現實生活經驗之不足,用生活來豐富書籍里所未見,將直接的觀察體驗與間接的閱讀所學,兼收并蓄在“材料倉庫”里,它們將成為文章有益的血肉。
二 “觀察周圍的人與事物”與“留心自己的生活”相結合
每個學生都被各色的人物與現象,以及自然事物、社會環境包圍著。我們引導學生積累素材,要求他們把目光投向身邊的人和事物。通過前面、細致、有序的觀察,了解事物的特點,認識事物發展的始末,熟悉人物的言行舉止,將周圍的環境視為素材的海洋,不斷觀察,擷取。這樣無論是父母兄弟,還是親朋好友,無論是奇花異草、飛禽走獸,還是風雨雷電、三川田野,無論是平凡小事,還是社會新風,這些素材都會在作文里具體而生動地體現。
然而,片面地強調學生注意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能只要求學生做生活的袖手旁觀者,把自己當作局外人。作家劉厚明說:“寫文章最要緊的是寫自己的真情實感,離開親身實踐,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情實感。從實踐中獲得‘第一手材料’,獲得‘感同身受’的東西,是觀察生活的第一要義。”我們要引用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多接觸,多了解,親自去做一做,試一試,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生活,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生活,同時引導學生留意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進而把自己參與創造生活的喜怒哀樂作為習作的主要反映對象。
三、“廣見博識”與“勤寫多記”相結合
習作素材的獲得,要靠學生豐富自己的生活,要靠廣泛的觀察與體驗,因而要指導學生時時處處做生活的有心人,力求做到“廣見博識”但如果僅僅是“廣見博識”,五彩繽紛的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成為過眼云煙,奇妙優美的具體景色可能只剩下一句“真美啊”的空洞感嘆,平凡而有意義的事情將從學生的記憶力遁走。所以我們要指導學生養成些多記的習慣,隨手寫下自己發現的感興趣的事物,哪怕是三言兩語。俗語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下一些新穎、生動的材料,待要寫作時,便可信手拈來。還有一些人和事物當時也許并沒有引起學生的主意,可是隔一段時間以后再看看,卻能從中悟出它的“不平凡”之處,為某篇習作提供不可多得的材料。指導學生持之以恒地寫生活日記、觀察日記及讀書筆記,將生活、閱讀、思考、練筆結合起來,是一條既能豐富知識,又可積累習作素材的重要途徑。
【如何挖掘作文素材】相關文章:
如何幫學生挖掘作文素材02-01
小學生作文如何從生活中挖掘素材02-01
會挖掘自己的潛能作文素材學02-03
學會從身邊挖掘和提煉寫作素材04-06
如何積累作文素材02-01
高考素材挖掘與寫作運用:《陳情表》12-16
如何積累寫作素材04-06
寫作素材如何積累04-07
如何豐富寫作素材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