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醫生敬業精神的中考寫作素材
醫生該有怎樣的敬業精神,首先得了解醫生是什么。醫生是進行醫療事業的人,又稱醫師,古代稱大夫或郎中。“醫生”其本意是指專精醫學的人,“生”指先生(也是以前社會對師長的敬稱)。唐朝的醫療行政機構叫太醫署,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既是醫務行政機構,又是醫學教育機構,是世界上最早的醫學院。現在“大夫”一詞在北方人中也常用。醫生也叫杏林。據稱,三國時,東吳有位名醫叫董奉,精通醫道,有妙手回春之術,醫德也高。他晚年為百姓治病不收診費和藥錢,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必須到山上種植杏樹,名為“康樂杏”。后來,“杏林”用來專指醫術精良,醫德高尚的醫生。那么,好醫生又應扮演好那些角色呢?角色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過醫生有三件法寶:第一是語言,第二是藥物,第三是手術刀。這樣看來,醫生的角色就不能簡單的概括為“診療機器”,我認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就如同一名經驗豐富的危機處理專家,在不同的階段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樣的,且步步都要求做到極致,他要是藝術家、是革命家、更要是實踐家。這就不得不了解醫生的敬業精神到底是什么。
好醫生必須要有刻苦的學習精神。僅有同情心和好品德而沒有高超的醫術,是不能治好病的,因之也不可能取得病人及家屬的信賴。然而,世界上沒有誰一生下來就具備淵博的知識與高超的醫術。現代社會,醫學知識、醫療技術發展迅速,做為一個好的臨床醫生,我們一輩子都要刻苦努力學習,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地用新的知識、新的'技能來充實擴展自己,你的知識結構才不會老化,你的操作技術才不會過時,你的臨床思維才不會僵化。
好醫生必須要有清醒的頭腦。頭腦清醒理智,是應急狀態下的客觀冷靜與鎮定自如,決不是冷漠無情,更不是麻木不仁。頭腦清醒理智,不感情用事,排除外界因素及個人情感的干擾,保持對事物發展變化的正確分析與判斷,是一個臨床醫生必備的素質。特殊的職業要求,養成了醫生“外冷內熱”的性格特征:古道熱腸深藏于內而不形于外。人們往往據此以為醫生是見多了生老病死,煉就了一幅鐵石心腸,這其實是一個誤解。
好醫生必須要有豐富的人文知識。現代醫學模式已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環境模式轉變,要求我們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更需要具備心理、社會、人文、藝術、體育甚至法學等知識。努力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和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以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和病人交流,更好地了解病人的需求。和病人交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善于傾聽,對病人感興趣,對疾病感興趣。這樣病人就會覺得你尊重他、重視他,唯有如此,才會建立起病人對醫生的信任與依賴。
好醫生必須要有出色的情緒控制能力和樂觀的人生態度。醫生工作任務繁重壓力巨大,天長地久難免產生焦慮急躁等不良情緒。所以醫生要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選擇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不沉迷于網絡游戲及酒局牌桌,避免出現情緒障礙。喜怒無常、情緒失控、亂發脾氣,即使你的醫術再高,也只會讓人敬而遠之,決得不到病人的信任與愛戴。同時我們要有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這不僅僅是醫生,同時也是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也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不管現實生活如何殘酷,不管命運如何欺騙我們,我們都要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并且感謝命運賜給我們的各種經歷和體驗,把它們當成是我們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一個消極悲觀、情緒低落、沒有自信的醫生,是不可能成功的,也不可能給病人以戰勝疾病、奮力求生的勇氣和希望。好醫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合作精神。現代醫學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從接觸病人開始,診斷、檢查、治療、護理等一系列醫療活動,都需要各相關臨床、醫技科室及后勤機關的密切配合與支持。良好的合作精神是醫療成功與醫療安全的保證。所以要努力培養醫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妥善處理好醫生與病人、醫生與護士、醫生與家屬等三個關系,顧全大局,珍惜我們一起的緣分,珍惜我們共同的事業。
醫生最敬業的精神便是做一個好醫生,一個人民皆愛戴的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