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素材積累作文9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素材積累作文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素材積累作文 篇1
近幾年的高考作文發展態勢走向清晰地告訴人們:要切實“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大事、關注人文”。具體地說,就是要求考生能撰寫出具有“五性”的素質佳作,即“時代性、社會性、應用性、思辯性、哲理性”。
假如你是高二學生,希望自己在明年高考作文得分上有較大突破,那么從現在起應該做好以下三件實事:
要對寫作素材進行積累
杜甫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陸游語“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他倆的弦外之音就是朱熹在《觀書有感二首》中所道由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真義。
筆者建議同學們可以從中外名著的閱讀、報刊雜志的剪貼、人群交談的收集、影視欣賞的采擷、新聞信息的聆聽、專題報告的吮吸、哲理散文的札記等諸多方法 中,去廣泛積累儲存,使自己在音樂、舞蹈、繪畫、戲劇、建筑、書法、篆刻、科技、財經、文體的大文化、大文學、大藝術中快速升華,提高個人觀察社會、感悟 人生、闡發理念的能力。
對音樂素材的人文積淀
欣賞音樂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在緊張學習的空閑時間里,細心聆聽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弗朗茲·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音樂大師的美妙音樂,閱讀有關他們的人物傳記及樂曲介紹,加以充實自己。
對口頭表述進行訓練
前蘇聯阿·托爾斯泰在他的《論戲劇創作·劇本》中有這樣一句精彩的話:“讓你珍惜語言,讓每一個字都像利箭一樣,一直射到觀眾的心坎上!”筆者理解為:每個人要學會說話,并且要說出精彩的話。
當今社會對“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不會說或說不好”的人,應該是“學能的畸型兒、人才的偏頗者”。因此,希望同學們要抓緊不到一年的時間,在 課內外、校內外、家內外、社內外主動積極、想方設法地開口說話,讓自己在問題的探究、群體的辯論、活動的演講、課間的談說、師生的對話、雙親的交流、外人 的接觸上都能展示出言之有物、物之有情、情之有理的個人口才,讓大家慢慢對你的口頭表述感到口服、心服、佩服、敬服。比如在語文課前的“演講”活動中,自 己要充分把握這一表現機遇,從素材、立論、語言、感情、評說、典例、層次等方面做好切實準備,把個人的演講作為一次口頭作文訓練的最佳途徑,作為邏輯思維 嚴格外顯的重要形式之一。倘若在任何場合的說話,都能采取類似“演講”活動這樣的態度的話,這對轉化為文字的精彩撰寫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古人有云:“為文章”要“陶冶萬物”,“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其言之意蘊是希望我們撰文要“去陳言”,務必創新。
同學們在高三語文學習階段,應更加注重動手動筆,要經常運用簡潔明快的點評、闡述、補敘、概括、解說、描繪、賞析等技巧手段,對生活中的事、人、物、 景、狀、情、理加以有序有意的記敘、說明、議論、描述、抒情。當然,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中,不論是遣字造句,還是表情達意,均該堅持求質不求量、求好不求 快、求精不求粗、求深不求淺、求新不求俗的原則。比如例舉對李白《贈汪倫》七絕詩的賞析表達,應該細細品味詩情真感、文字內意,力求寫出精煉雅致的鑒賞簡 評。筆者試涂拙文如下:《贈汪倫》這首“離別詩”,有二大藝術特色:其一,將真摯情誼化無形為有形,寓意深厚濃烈;其二,巧妙設置送別場景,并只聞其聲不 見其人,更顯熾熱眷戀!寫好之后,反復默讀,反復思索,反復修改。只要認真切實地好好寫作,一定能讓自己在文字表達的功力上有所提升!
以上就是“高二語文學習:如何積累作文素材”的所有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素材積累作文 篇2
侃侃而談
解釋: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指人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古時候用來形容人善于交談,有風度。
成語故事:
在周朝的等級制度中,大夫是諸侯下面的一個等級。其中又分為兩等,最高一級稱為卿,即上大夫,其余稱為下大夫。
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個儒家學派的創始者。但他在當時的地位僅相當于下大夫。
孔子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并提出“仁”的執行要以“禮”為規范,極力維護貴族等級秩序,所以他是一個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在家鄉,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說話,和下大夫說話,他都有不同的舉止和言語。
平時,在家鄉與鄉親們談話,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善辭令的樣子;但在祭祀和朝見的場合,他卻十分善言,只是比較謹慎罷了。在朝廷上,當國君不在場時,與下大夫說話,他言談毫無顧忌,侃侃而談,顯得從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說話,他和顏悅色,十分謙恭;如果國君臨朝,在國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儀去做,小心謹慎,還怕有不妥之處。
應該說,孔子提倡的禮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即使從這個時侯來說,也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素材積累作文 篇3
理想,你使人的思想堅定,你使人心偉大。(《雨果詩選》)
我們對抱有理想的人是非常尊重的,因為他們的精神產生一種魅力;但是他們還需要有意志,否則理想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巴爾扎克《鄉村醫生》
理想就是進步的不斷前進中追求的堅定不移的范本。--雨果《莎士比亞》
人類生存的目的是盡最大的努力,使一切存在的事物得到最全面的發展。--《托爾斯泰》
理想是指路明燈。--托爾斯泰《世界名言錄》
活著不能沒有抱負,不然就會感到空虛。……你要勇敢地去生活,不要逃避那些不快的、可怕的東西,不快和可怕都是由于不理解。--高爾基《守夜人》
生活的理想需要廣博的哲理。--《泰戈評傳》
實行起來是有困難的,但是吸引著我的,正說是這個困難本身。--巴爾扎克《鄉村醫生》
把理想運用到真實的事物上,便有了文明。--雨果《莎士比亞》
一個人在山頂的時候,會下望深淵;等到跌落到深淵以后,人就會仰望天空。--雨果《笑面人》
抽象的理想必須變成具體的觀念;這樣雖然少掉了美,卻更有用;它縮小了,可是變得更好了。--雨果《九三年》
當愿望還在心里的時候,它總是顯得又大又可怕,實現以后,它卻變小了。蒸汽昏暗地四處彌漫著。它一凝結,就不過是一些閃光的水滴。--泰戈爾《犧牲》
當干渴的心沒有希望找到水的時候,它是很容易受海市蜃樓的欺騙,而徒然在一片又一片的沙漠中探尋。--泰戈爾《紅夾竹桃》
無聊的好奇心絕不可能將人們引向實在。--《泰戈爾評傳》
我們的幻想是我們最逼真的寫照。每個人都隨著自己的性格在夢想著未知的和不可能的事物。--雨果《悲慘世界》
人在幻想中,有時會顯得沉靜到可怕,而又起著強烈的激動;感于幻想的人,往往無視于實際。--雨果《悲慘世界》
無論貧富,一切人或多或少地都被星星弄眩了眼睛,對于粗野的原始性格,這更真切,更親切。一個未受文化熏陶的精神,更容易和夢靠攏。--雨果《海上勞工》
幻想不過是在精神狀態中的思想,站在睡眠的邊沿上,是意識境域的天然分界。--雨果《海上勞工》
我的一切幻想會燃燒成快樂的光明,我一切愿望將結成愛的果實。--泰戈爾《吉檀迦利》
我們不依靠任何人登上權力的寶座,這太高--又太低了。(《雨果傳》)
不管是多么危險的風暴,也不能使他后退,這是因為他很難承認阻力。--雨果《海上勞工》
人是可以沉醉在自己的堅強的意志里的。--雨果《海上勞工》
假若沒有高傲的志氣,軟弱、水性楊花、三心二意、不忠于信誓的話,則有的只是幸福的完結和愛情凋殘的恐怖。--羅曼·羅蘭《生與死的搏斗》
我有翅膀。我就向往頂點,我會飛得最高,我的翅膀可以搏擊藍天,可以穿越風暴。--《雨果詩選》
意志是不可戰勝的。--高爾基《意大利童話》
愈是好人,其心靈愈是純潔誠實,他的毅力就愈小,愈近乎病態,生活也愈艱難。孤獨與苦悶--是這些人的命運。--高爾基《讀者》
人在必然世界里有一個有限之極,在希望世界里則有一個無限之極。(《泰戈爾評傳》)
最有把握的希望,往往結果終于失望;最少希望的事物,反會出人意外地成功。--莎士比亞《終成眷屬》
不論前途如何,不管發生什么事情,我們都不失去希望:希望是一種美德。--《雨果傳》
人必須像天上的星星。永遠很清楚地看出一切希望和愿望的火光,在地上永遠熄滅,熊熊燃燒著的火光。--高爾基《馬特維·科熱米亞金的一生》
即使渴望落空,感覺到渴望的痛苦依然是甜蜜的。--泰戈爾《情人的禮物》
把希望寄托在一個人身上而活著是危險的。--雨果《笑面人》
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絕望,海綿已經吸夠了水,即使大海從它上面流過,也不可能再給它增添一滴水了。--雨果《巴黎圣母院》
對來生不抱希望的人,從此刻起,他已死去。--《羅曼·羅蘭回憶錄》
強烈的欲望如同斑斕的鞭子……--高爾基《俄羅斯童話》
居于一切力量之首的,成為為所有一切的源泉的是:信仰。(《羅曼·羅蘭回憶錄》)
我想一切胸襟寬廣的人都有雄心大志;但是我所器重的心懷大志的,卻是那些堅定而有信心地走這條道路的人,而不是那些企圖一蹴而就、淺嘗輒止的人。--狄更斯《荒涼山莊》
人,不能沒有一個信仰。--羅曼·羅蘭《愛與死的搏斗》
倘使一個人信奉他所知道的東西,并且不為他所不能確定的東西而煩擾,那么,他對他所知道的東西就會有更加堅定的意念。--馬克·吐溫《冉·達克》
素材積累作文 篇4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日子匆匆而過,我們擠壓時間的海水,努力學習知識,為我們來日的美好生活打好基礎,我們就像毛竹一樣,悄悄地壯大著自己的根系,用十二年的時間武裝自己,希望創造自己的神話。而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也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孔明,身懷雄才大略,卻甘心躬耕南陽,他不斷地充實著自己的,蓄積著力量。終于,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走出南陽,他巧借東風,舌戰群儒,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成就了自己一生的風采,更幫助劉備和孫權,曹操形成三國鼎立之勢。諸葛孔明的成功在于他用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知識是他成功的法寶。
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以后,沒有一蹶不振,而是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等待時機成熟,蓄勢待發,他向夫差示弱,他親近百姓,他默默地蓄積這每一分力量,終于使積蓄的力量化作利劍兇猛地刺向敵人,創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神話。越王勾踐的成功在于他懂得如何把自己的力量積累起來,蓄勢待發,形成強大的力量,終于,他獲得了成功。
世界第一飛人博爾特,創造了一個個體育神話。他的身高1。96米,使他爆發力不強,但博爾特卻照樣創造了一個奇跡!他接受米爾斯教練的艱苦培訓,他在大街上秀舞放松,他進行背部訓練減輕自身病痛,所有的一切告訴我們,博爾特是個會蓄積力量的家伙。他一次次打破了世界記錄,他一次次打破了人類的極限。他成功了,創造了田徑賽場上的一次次神話。博爾特的成功同樣是在不斷積累自身的力量的基礎上獲得的成功。
可見,成功源于積累。
而現在坐在教室的我們,不也正從老師身上,從課本上獲得知識嗎?為的是什么?近期目標當然是考上個理想的大學,遠期目標則是為自己打造一個美好的將來,為了能夠為祖國做出貢獻,為國家積蓄力量。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積累,把握機會,獲得成功。
成功源于積累,積累是成功的基石。讓我們共同積累,蓄勢待發,一飛沖天!
素材積累作文 篇5
1.創造的自由是無邊無際的。
2.寫作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
3.當一個人對一個處于逆境中的人產生扶持、援助之欲望,并實施了自己的崇高行為之后,他的心里一定會感到有一種溫熱的暖流富有快感地流過,從而使自己的心靈得到了凈化。
4.未經凝視的世界是毫無意義的。
5.財富不在遠方,財富就在我們自己的腳下。
6.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質不是重與剛,而恰恰是輕與柔。
7.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后才有可能是一個強者。
8.美的力量絕不亞于思想的力量。一個再深刻的思想都有可能變成常識,只有一個東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9.厄運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獨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脈脈溫馨和殷殷情愛......感動我們的是道義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而這一切與日月同在。
10.美是文學的基礎,是我們活下去的理由,是我們得以升華的動力。
11.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會過時或成為常識,唯獨美是永遠的。
12.這個世界,只屬于那些細心的人。
13.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我們不僅要有思想,還要有生活情調。沒有情調的人生,是一種質量低下的人生。
14.人的一世間都伴隨著苦難,這是人的悲劇性的本質,只有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才能提高我們的人生質量。
15.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苦難,面對苦難,我們應學會抱有感恩的心。
16.既然造物主把偉大的想象力給了你,那么寫作的時候,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17.書呈現了不同時空里的不同經驗。你只須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你可憐的生活圈域,而走入一個無邊的世界。
18.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只要不將書丟掉,就一切都不會丟掉。
19.只有你讀了有文脈的書,那種語言才會流淌。這種書當然會成為你人生的底子。
20.如果讀一本書,找不到一些詞、句子、段落,使你想抄下來,記下來,那么這本書基本就是一本沒有文脈的書,那么就讓它到它該去的地方吧。
21.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
22.好文章離不開折騰。
23.我們的社會骨子里還存在著很深的重理輕文的偏見,我們的教育生態環境是失衡的。與其大談特談素質教育,還不如首先提高目前中國學生并不樂觀的語文素養。而且,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語文水平的提高更是國家文明進步的標志。
24.網絡帶給我們的并不是文學的革命,它帶給我們的是民主、平等和公平。
25.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美的力量更巨大。
26.受苦是人生的本質,我們不該對孩子隱瞞這個事實,而應該告訴他們,面對苦難要懷有感恩之心、保持優雅風度!
27.給孩子帶來快感的文學才是兒童文學!快感不光是喜劇的快感,還包括悲劇的快感!孩子也需要憂傷的文字。
28.幽默是一種境界。
29.自然世界如此浩瀚,它自身構成的是一本奧義書。自然風光是自然世界,也是文學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讓小孩去讀那些沒有風景的作品是非常糟糕的。
30.一個真正的作家,不會在意寫作的對象,而在意寫的內容。對于別人給我兒童文學作家的評價,我更樂意別人說我是寫了小孩子能看的書的人。
31.很多人都問,為什么中國沒有安徒生、沒有格林?安徒生活著的時候也沒有人覺得他偉大,相反他還很不樂意別人叫他兒童文學作家。我覺得這個問題有待于時間去檢驗。
素材積累作文 篇6
好詞:
生機 和煦 春寒 復蘇 嫩綠 清新 輕盈 料峭 舒展 明媚 悶熱 炙烤 火辣 熱浪 寒冷 戰栗 晶瑩 刺骨 呼嘯 冰封 取暖 暮秋 金秋 豐收 收成 絢爛 蒼翠 繁茂 蕭疏 凍裂
梅雪爭春 陽春三月 春意融融 春暖花開 春雨綿綿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欣欣向榮 萬物復蘇
春色宜人 煥然一新 生機勃勃 傾盆大雨 夏雷驟至 熱浪滾滾 酷暑難當 赤日炎炎 荷花映日
瓜果飄香 碩果累累 涼風習習 五谷豐登 秋風瑟瑟 寒風呼嘯 冰雪覆蓋 漫天飛舞 天寒地凍
好句:
春,像一位出色的畫家,一抹綠、一抹藍、一抹黃,把大自然畫得如此美麗。
微風輕輕撫摸著樹木,樹葉嘩啦啦地響,好像在說:"小鳥們,快來這里安家吧!這里的風景可美了!
多美的小雪花呀,開始時零零點點,又小、又柔、又輕,就像高貴的白天鵝輕輕抖動翅膀。
我們剛走到樓下,已經開始有刺眼的閃電了,風也不再是"呼呼",而是"嗚嗚"迎面撲來,涌進鼻腔,怪癢癢的。
天空一碧如洗,幾朵白云正悠然自得地飄著……
天空被夕陽染成了血紅色,桃紅色的云彩倒映在流水上,整個江面變成了紫色,天邊仿佛燃氣大火。
一條彩虹,從綠蔥蔥的田野里升起來,直通到天上,真像一座絢麗的天橋。
正午,太陽一動不動地高懸在頭頂,灼燒著一切,連那些樹,也好像筋疲力盡了似的,一動不動地垂下了枝條。
天漸漸破曉,淡青色的天空鑲著幾顆殘星,大地朦朦朧朧的,好像披著銀灰色的輕紗。
滿天繁星像珍珠灑在玉盆里,它們眨著眼睛,一會兒躲進云里,一會兒又鉆出來,像在跟我捉迷藏。
下雨了,雨點像一粒粒晶瑩的銀白珍珠,滴到地上,漸漸地匯成了一條條小溪。
描寫哭泣的優美段落
1、我睡得死,醒來時天大亮。平時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說話,今天為甚仍穩睡著?側臉一瞧,一雙繡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頭外面,不是過大年,為甚穿新鞋?還有,她怎么頭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來,看見姐姐立在門口嚶嚶地哭泣,屋里有幾個大人靠躺柜立著。我坐起來,剛喊了聲“老娘娘”(家鄉對曾祖母這么叫,第一個“娘”讀入聲),就被一雙有力的手臂連被窩一塊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著,我并不曉得曾祖母已死,喊著“老娘娘……”這時我才聽見我的幾個姐妹也都哭喊著“老娘娘”。
2、才喝了幾口,父親就醉了,伏在飯桌上嗚嗚地哭。見此情景,我說:“爸爸,別喝了吧,喝多了可要傷身體的。”父親哭著把那半碗黃酒一飲而盡,淚水撲簌簌掉在碗里。父親開始說話,一句接一句,不停地說,說了一個來小時。他把手伸進褲兜,掏出癟癟的破錢包,摸出幾張錢,“啪”的一聲很響地打在桌上,大聲說:“錢,拿去報名!”
3、第一次仔細地看我爸,他比我平時感覺中矮了許多,蒼老了許多。他佝僂著背蹣跚地朝這邊走來……一陣酸楚涌上心頭,或雨,或淚,模糊了我的視線。
4、哭聲,滿屋子的哭聲。湘湘在放聲嚎哭,只聽見一聲聲叫爸爸,沒有喊出一聲別的來。許涉宜掩著鼻子抽泣,泣不成聲。惟彭其沒有聲音,他只有眼淚,撲簌撲簌地落下來,落在女兒的頭發上。
5、板壁那邊,突然傳來一聲哭泣。那是她在哭!一邊強抑制著又終于抑制不了的哭!一種撕裂人心的哭!哭在夜色籠罩的陋室里,哭在剛剛還充滿歡笑的十平方米的小屋里!
6、姐姐俯臥在床上全身搐動,一聲聲壓抑的、痛苦的唏噓,仿佛是從她靈魂的深處艱難地一絲絲地抽出來,散布在屋里,織出一幅暗藍的悲哀。燈光也變得朦朧淺淡了。
7、人一落地,就是要呱呱大哭的。哭,實在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襁褓之中,餓了要哭,病了要哭,尿了要哭,不舒服了要哭。哭是混沌未開的幼兒求生的武器。后來混沌漸開,漸漸體會到哭的威力,于是,兩三歲的孩童便開始由不自覺而自覺地使用這種武器了。
8、他從地上爬起來警覺地把大家審視了一遍。然而在他面前的是一張張激動、親熱、欣喜的面孔。無論如何也找不出一絲怨恨的表情。他那深陷的眼窩里出現了一滴亮晶晶的東西。突然,他雙手捂著臉蹲下去,那熊一樣的脊背,猛烈地抽搐起來,淚水順著指縫無聲地流下。
9、我走到一個僻靜的角落,突然抱住一棵樹哭出聲來,我像一個在夜幕來臨時迷路的孩子那樣哭,哭自己,哭驀然間消失了的親人,哭我的漫畫,哭我的茫然,哭一切的一切。我真想在樹干上使勁咬幾口!
10、“三班長!——”一聲撕肝裂膽的呼喊,抬擔架的一位排長跪倒在戰友遺體旁,邊哭邊盡力合上烈士睜大著的雙眼。可是,他沒有做到。隨行的其他戰友也脫帽跪了下來,他們對著青銅雕像般靜臥在擔架上的戰友慟哭起來。
11、一種純然的快樂情緒就像酒精在血管里一樣,開始把半癡半呆轉化成興奮的暈眩。先是他的喉嚨發干,然后全身輕微地顫抖,最后眼淚不能遏止地往外洶涌,并且從胸腔里發出一陣低沉的、像山谷里的回音一樣的哭聲。
理想與信念
①春暖花會開!如果你曾經歷過冬天,那么你就會有春色!如果你有著信念,那么春天一定會來臨;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總有一天你會擁有滿園花開。
②選擇自信,就是選擇豁達坦然,就是選擇在名利面前巋然不動,就是選擇在勢力面前昂首挺胸,撐起自信的風帆破流向前,展示搏擊的風采。
③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處逆境,亦能幫助你鼓起前進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險惡,亦能召喚你鼓起生活的勇氣;信念的偉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靈。
④耐力,是一種不顯山露水的執著;是一種不懼風不畏雨的堅忍;是一種不圖名不圖利的忠誠。
⑤大廈巍然屹立,是因為有堅強的支柱,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大廈的支柱;航船破浪前行,是因為有指示 方向的羅盤,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航船的羅盤;列車奔馳千里,是因為有引導它的鐵軌,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列車上的鐵軌。
⑥風雨過后,眼前會是鷗翔魚游的水天一色。走出荊棘,前面就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登上山頂,腳下便是積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這個世界上,一星隕落,黯淡不了星空燦爛;一花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
⑦信念之于人,猶翅膀之于鳥,信念是飛翔的翅膀。
⑧有了執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鋪成一片藍天;有了執著,孤單可以演繹成一排鴻雁;有了執著,歡樂可以綻放成滿園的鮮花。
⑨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迷失方向,水手將葬身海底;在茫茫的戈壁中跋涉,迷失方向,旅者將暴尸荒野;在無邊的探索中尋找希望之光,迷失方向,你將會與成功擦肩而過,抱憾終生。
⑩只有啟程,才會到達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會獲得輝煌的成功,只有播種,才會有收獲。只有追求,才會品味堂堂正正的人生。
素材積累作文 篇7
高二升高三的同學即將面對高考,那如何來對待高三的語文學習呢?有的同學會說:“高三語文學習就是以復習、練習、考試為主。”其實不然,語文學習強調“積累”,高三的考前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學習方法,往往對于語文高考、尤其是高考寫作起到潛移默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那么如何來積累呢?這里我就向大家提出幾條建議:
多閱讀一些文史哲類書籍
在高三的學習中仍然應該留出一部分時間來閱讀一些文史哲類的書籍。這樣既有助于放松自己的心情,又有助于語文能力的提高。例如:古文就可以閱讀《史記》、《古文觀止》、《歷代經典山水游記》等,每天一篇不僅是對文學底蘊的積累,而且提高了古文的理解能力,要知道很多的高考古文題就是出自這些書籍。也可以閱讀一些古典詩歌與現代詩歌如:李白、杜甫的詩篇、舒婷、海子的詩集等,以詩歌來加強自己語言的凝練性與寫作的想象力。更可以閱讀一些哲學類的書籍,加強自己對世界的理性思考。
多欣賞一些經典中外名曲
課余時間,調節心理不妨聽一聽經典名曲。從貝多芬到莫扎特,從《高山流水》到《二泉映月》,從西方到東方,從古典到現代,無疑是一種美的享受,更是一種文化的積累。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就談到了現代文化對高中學生的影響,如果平時沒有任何積累、任何思考的話,如何來寫這篇作文呢?廣而言之,音樂、舞蹈、繪畫、戲劇、建筑、書法、篆刻等都是陶冶情操的藝術,能使自己在其中徜徉、快速升華,以便漸漸促使自己具有感悟人生、體會審美、闡發理念的本領!
多理解一些課內有名篇目
其實,我們很多學生往往不重視課內的作品,在高三的學習中把其扔在一邊。殊不知,對于課內的作品,尤其是經典的作品,再欣賞一下、回顧一下,是非常有利于語文學習的。因為這是對知識的反復記憶,對于積累來說便是更為深刻、對于運用來說更游刃有余。一些課本中作家精辟的語言、一些名人的有趣的例子,完全可以作為寫作的生動的材料,而不必辛苦的另尋他徑。
素材積累作文 篇8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許多同學寫作的難題。因為缺乏素材,很多同學的寫作時只能堆砌一些被無數人使用過諸如屈原、陶淵明、愛迪生或者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例,以致千人一面,難得高分;因為缺乏素材,也有些同學只能不斷絮叨自己兒時的一些小事,以致事例缺乏典型性和說服力而不得高分;因為缺乏素材,作文中只能將某些陳舊材料拿來擴寫,或者“同構”材料中的事例,以致沒有自己的創作而分數居低不高……
為什么產生這些弊病呢?這主要與大家自身的因素有關。客觀上,由于年齡小、生活空間窄,經歷簡單,閱歷不足,自然就沒有生活體驗、生活積累;再加上學習科目多、任務重、壓力大,自主學習的能力尚未形成,只會跟著老師轉,哪個學科布置的作業多就應付哪科,不可能自覺主動地騰時間去閱讀,素材積累自然偏少。主觀上,由于寫作本身是一個比較艱苦的活動,寫作能力的提高也不是短時間能見效的,很多人在思想上有著較強的`畏難甚至是抵觸情緒,因此也就不愿意主動去閱讀,去積累。
作文在整個高考過程中是重中之重,素材又是構筑作文大廈的基本建筑材料,素材積累的程度如何,直接關系著作文的成功與否。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中基礎等級的“內容充實”和發展等級的“豐富”,都與使用的材料種類、數量、是否新穎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儲備大量的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基本條件。那么,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中,考生應該如何進行搜集、儲備作文素材呢?筆者以為,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去嘗試:
首先是化用教材,活學活用。
中學語文課本內容涉及古今中外諸多領域,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其中也包含豐富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這是儲備素材最方便、最直接的信息。比如《蘇武傳》中蘇武那堅定的民族氣節、堅貞不移的高尚品格;《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在國難當頭顧全大局、毅然出使,智退秦師的作為;《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懷;《離騷》中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精神等,都可以成為作文中的素材。
單單語文課本中就有這么多可供積累和借鑒的資源,更不必說那內容豐富多彩的《紅樓夢》《復活》等七部名著和思想深邃的文化經典《論語》和《孟子》了。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忽略了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作文資源。
化用教材,活學活用,那么即使在三點一線單調的學習生活中,你依然可以坐擁素材“金礦”。 這一點,我們從近十幾年來各省的高考優秀作文中不難發現典型的范文。
其次是與時俱進,關注時事。
我們很多同學寫起作文來,喜歡羅列“光榮榜”“古典榜”,舉例要么太過陳腐;要么千人一面,百卷相似,都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令閱卷老師感到單調乏味、毫無愉悅感,又怎能獲得高分呢?
古人說,“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現象、新問題出現。與時俱進,關注時事,利用平時看書看報看新聞的時候,開闊視野,開拓素材空間。緊跟歷史潮流,把握時代脈搏,多積累一些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時代感、新鮮度的素材,并適時地運用到作文中,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具有鮮活的時代氣息,一定能給閱卷者耳目一新的感受,進而為取得高分贏得先機。近幾年各省高考作文優分卷中,就有許多因為取材新穎而得到高分的。
近年來還有不少高考作文題是緊扣當年的時事來命題的,例如20xx年新課標卷以中國崛起的報道為題、重慶卷以袁蘇妹被授予榮譽院士的新聞為題,這些材料都是高考不久前發生的事,如果你不熟悉這些話題,甚至可能面對題目無從下手呢。因此,要寫好作文,不但平時要關心國家關心社會,即使在臨近考試時也要抽時間了解時事,這樣你就能在寫作時擁有了最新的素材,也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而信心加倍。
第三是要揚長避短,獨特出眾。
我們每個人因為家庭環境、生活經歷、天賦秉性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自己所興趣、愛好的方面,一般來說,就會了解、鉆研比較深入,有關這方面的素材積累起來也就比較輕松容易。反之,則可能就會比較困難。揚長避短,作文就會因為素材獨特出眾而得高分。比如有的同學對娛樂界、演藝圈比較感興趣,他就懂得更多的歌星影星的事情;有的對足球、籃球、拳擊等體育類項目感興趣,那么他對球星、拳王個人成功的事例就積累得比較多。如果有個同學對國產汽車的發展尤其是某汽車品牌公司感興趣,他就會積累許多有關這個公司發展進程中的故事。這些材料就可以成為你的作文與眾不同的可能。就像我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他對超級女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對李宇春,他積累了許多關于她成功的故事,以及成功背后的努力事跡;還有一個對拳擊感興趣,他積累了歷屆拳王的故事,于是每次寫作文的時候,他們總能揚長避短,巧妙地將自己所掌握的這些素材與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聯系起來,用這些別人所不熟悉的素材來論證的觀點,結果常常因為獨特出眾而獲得高分。
第四是要留意生活,聯系實際。
葉圣 陶老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想要寫好作文,就要到廣闊的生活中去積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本源,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一個人的本領再高,如果離開了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也難以寫出好。許多著名作家大多經歷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比如曹雪芹與他的《紅樓夢》,巴金與他的《家》等。
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說:“作文要注意聯系學生生活、思想和學習的實際,培養實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風。”作文與生活天然聯系在一起,作文的源泉來自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生活中處處有作文素材,比如,我們可以從獨特的生活經歷中發掘出蘊含中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可以從獨特的情感體驗中發掘出人性的光輝……走進生活,聯系實際,在生活中尋找、儲備、積累作文素材,作文就不會是“無米之炊”。
第五是研讀他人作文,巧妙借鑒。
俗話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多讀讀別人的作文。比如每次老師布置的作文,各班總會有一些寫得比較好的,拿這些同學的作文來讀,因為是同題,因為是身邊同學寫的,可學性更強,差距也不會太大。當然,也可以是一些高考優分作文,或者是外地市同級考試中學生的優秀作文。讀的時候,除了可以借鑒人家的篇章結構、語言表達,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鑒人家的素材,尤其是那些你沒積累到的但又比較富于個性的事例或者名言警句等。因為同一材料中蘊藏著多種不同的意義,積累了,也就豐富了你的素材庫,日后寫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
在學習中化用所學教材資源,豐富寫作素材;在平時看書看報看新聞的時候,開拓素材空間;揚長避短,在追求個人愛好、興趣的同時,積累素材;走進生活,聯系實際,在生活中儲備素材;多讀他人優秀作文,在欣賞中借鑒積累。只要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做素材積累的有心人,你便可以輕松積累素材;在考場上恰當、謹慎選材,大膽表達,你這個“巧婦”又何愁“無米”“為炊”呢?
素材積累作文 篇9
作文素材積累:孔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義。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于言而敏于行耳。”(《論語集注》)
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朱熹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論語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結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并教樊遲從周道。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后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清阮元《研經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于“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準,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準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之無有,漠然無所動于其中也”。意謂:以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對于我如同天際的浮云。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于“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云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于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于學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樸;彬彬,雜半之貌。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余,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于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說文》:“坦,安也。”蕩蕩,廣遠之稱。戚戚,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小人馳兢于榮利,耿介于得失,故長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憂戚。”(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謝;松柏,喻棟梁之材。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論語集注》)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國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為本。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后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門名言。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時所言。也即是發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認為,民富在于薄稅斂“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朱熹注為:“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貧。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論語集注》)《荀子·富國》曰:“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大戴禮·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與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儒家一貫認為: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術》)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見小者之為利,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論語正義》引荀子曰:“利謂便國益民也。為政者見有大利,必宜興行,但不可見小耳”。《大戴禮記·四代》:“好見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亦有此語。其旨“欲各專一于其職”(劉寶楠《論語正義》)。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荀子·大略》云:“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后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而人宜遠慮歷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漢董仲舒作了發揮:“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于外,此之謂也。”(《春秋繁露·仁義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故君子責人則以仁,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朱熹注曰:“責己得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論語集注》)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為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為:該擔心我有什么可為人知道的。《憲問》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衛靈公》又作:“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蓋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論語集注》)王夫之注:“能奪我名而不能奪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無愧之中,不患也。”(《四書訓義》)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王肅注:“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意謂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其言。孔子這種穩重、全面的舉人之術、聽言之法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此即言仁。《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釋“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貢所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以后儒家都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實施“仁政”。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朱熹《論語集注》:“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說:“婦人之仁,不能忍于愛;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亂大謀。”(《朱子語類》卷四五)近人楊樹達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論語疏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來廓大人。王肅注:“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論語集注》)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于己。今人楊伯峻認為與愿意不合。
當仁不讓于師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于師。’”“當仁”有兩解:一為面臨仁德;一為擔當實現仁道之重任。朱熹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論語集注》)“師”字一般訓解為“師長”。近人錢穆訓為“眾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史記·伯夷傳》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老莊申韓傳》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近人錢穆之釋有兩說,一為“君子亦有意見行跡之不同,然同于道則可相與謀。惟小人賊道者,有善惡邪正之分,斯難于相謀矣。”一為“道指術業,如射與御,各精其重,不相為謀也。”(《論語新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之告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所記可為佐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又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安國注:“三軍雖眾,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茍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朱熹引侯氏曰:“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志矣。”(《論語集注》)《禮心·緇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皇侃疏:“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師人必當溫故而知新,研精久習,然后乃可為人傳說耳。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近人錢穆說:“道聽,聽之易,途說,說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縱聞善言,亦不為己有,其德終無可成。”(《論語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日益矣。”與孔子反對道聽途說之義相近。
【關于素材積累作文9篇】相關文章:
關于素材積累作文300字02-08
關于素材積累作文三篇03-04
關于素材積累作文六篇03-03
關于素材積累作文四篇02-28
作文素材積累:孔子01-22
積累幾年的作文素材06-15
關于素材積累作文(精選20篇)03-21
關于素材積累作文合集7篇03-04
關于素材積累作文匯編8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