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感恩素材名人事例
事例,事項例子,既可以是虛構的故事,也可以是客觀事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感恩素材名人事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子路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2、黃香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后,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里,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里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里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里,給他鋪好被,然后脫了衣服,鉆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后,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夸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準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香兒,香兒。”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
“爸爸,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里還拿著一把大蒲扇。“你干什么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
“屋里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后,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3、包拯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后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愿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后,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么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愿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并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并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4、韓信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刻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并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后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這句成語就是出于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們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澈的了解它的含義,第一,真心誠意的樂于助人的人,是永遠不會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出于友愛、同情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得“千金”的。
5、俞伯牙與鐘子期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弦,鐘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遇暴雨滯留巖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彈了起來。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鐘子期聽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非常驚喜。二人因此結為知音,并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可第二年伯牙來會子期時,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6、漂母的一飯之恩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饑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后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后以千金相贈。
7、士為知己者死
這是春秋末期晉國著名刺客豫讓說的,強調感恩報恩。因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后,他用漆瘡爛身體,吞炭弄啞聲音,殘身苦形,使妻子不識,然后尋找接近趙襄子的時機。第二次行刺仍以失敗告終,但是被捕的豫讓說:“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他請求趙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脫下了貴族的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后伏劍自殺。
8、程門立雪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為師。
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游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他們頂著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如今這則古代感恩老師的小故事,已經是家喻戶曉了,“程門立雪”也成了一個眾人皆知的成語了。
【古代感恩素材名人事例】相關文章:
感恩素材名人事例04-09
感恩名人事例素材02-19
感恩素材名人事例(熱門)07-04
名人事例素材08-07
名人事例素材07-28
名人簡短事例素材03-24
名人事例素材05-04
名人事例素材02-09
感恩素材名人事例5篇(精)05-09
名人事例寫作素材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