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明朝滅亡真相作文寫作素材
滿清入關前,從用人就可以看出滿清君王的器量和戰略。
祖大壽,在明末清初,可以說是如雷貫耳。袁崇煥威震遼東之時,祖大壽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將,寧遠保衛戰、寧錦大捷、北京保衛戰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遼東將士中,他是唯一親見自己主帥在殿前被捕下獄,一怒之下領兵反叛,毀山海關東走。可是袁崇煥在獄中的一紙書信又把他招了回來,他的母親及孫承宗勸他奮勇殺敵以贖出袁督師。在遼東將領中,他是營救袁崇煥最力一員,曾請求削職為民,以自己的官階贈蔭換取袁督師性命。但袁崇煥最終還是被他奮勇保衛的人千刀萬剮了。之后祖大壽率領袁崇煥舊部,這支大明最精銳的部隊,駐守寧遠、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崇禎四年,祖大壽奉孫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極以傾國之師,把大凌河城團團包圍住。祖大壽突圍不得,援軍又被擊退,只能閉城堅守。皇太極不斷地送信勸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堅守了叁個月,城里糧食吃完了,開始殺馬吃。馬殺完了,開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開始吃軍中的老弱病殘。軍中的老弱病殘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該是健壯將士的互相殘殺了。無論如何,城是沒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將領,除了副將何可綱,都認為只剩下投降一條路了。于是祖大壽長嘆一聲:“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為國為家為身,叁者并重。今既盡忠報國,惟惜此身命。”于是殺了誓死不從的何可綱,與皇太極在城外設壇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極獻策,他愿意帶一支兵馬去錦州,在城里當內應,皇太極滿心歡喜。但祖大壽進錦州城后就抵抗清軍。皇太極惱羞成怒,兩次御駕親征攻打錦州、寧遠,都無功而返。祖大壽又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禎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傾國而來包圍錦州城。這一次整整圍了一年,洪承疇的十四萬援軍在松山被擊潰,洪承疇投降;祖大壽糧盡援絕,城中又開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這樣的情況下,皇太極仍沒有殺他。只是沒給他部隊,沒再重用他了。史書中記載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跡,是曾經寫信勸他的外甥吳叁桂投降。吳叁桂當時還沒有“沖冠一怒為紅顏”,這種勸降信自然毫無作用。祖大壽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順治十叁年,老死。可以說征戰天下的戰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戰略。
皇太極對祖大壽這種強敵,有殺害無數清兵、背信棄義的事實,還能夠容忍下來,接納下來,并且讓他一直平平安安活到老。這樣的器量,也難怪滿清能夠使無數的人才死心塌地為之效忠。試問漢人皇帝之中,上千年來幾個君王能有這樣的器量呢?這樣的君王能夠做到人盡其才,善待人才,又怎能使人才不趨之若鶩。明朝的皇帝實在是差得太遠了。皇太極總有統一天下的野心,但是在他那個形勢下看來,幾乎是完全沒有指望的。明朝的實力,包括土地、生產力、人口、人才、兵力、軍事力量,是滿清的百倍。《天聰實錄稿》元年叁月初二日,“秀才岳起鸞曰:我國宜與明朝講和。若不講和,則我國人民死散殆盡。”《明清史料》甲編,天聰二年八月“事局未定”奏疏:“南朝雖師老財匱,然以天下之全力,畢注于一隅之間,蓋猶裕如也。”《太宗實錄稿》:天聰七年十月,皇太極責罵主張出兵南攻之人:“天予我有數之兵,若稍虧損,何以前圖?”皇太極對明朝及其客氣,甚至給袁崇煥的信中稱呼“汗致書袁老先生大人”。皇太極所求者,只是明朝對滿清在遼東地位的承認,和給予一定的錢糧。當然滿清有乘機占明朝便宜的心理,但是顧忌也很多,一個袁崇煥的幾千兵力就可以幾次擊敗滿清,逼迫滿清繞道而走。滿清就這樣,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叁代人的小心經營下漸漸壯大起來,把握住了明朝內潰的戰機,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戰略:統一中國。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國改元,旋即渡河東征,一路勢如破竹。這時,明朝的精兵良將已經喪失殆盡,吳叁桂手下的叁萬關寧鐵騎成了最后一張王牌。正月十九日,崇禎帝在德政殿召集大臣,正式商討調吳叁桂入關事宜。這其實是飲鳩止渴的一步棋,吳叁桂入關,就意味著撤去了滿洲人面前最后一道屏障。面對這個難以決斷的問題,大明朝的官僚系統最后一次典型地表現了它的低效性。先是,滿朝的文武大員面面相覷,怕承擔責任,都不敢發言。內閣首輔、大學士陳寅,首先打出“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旗號,堅決反對棄地,同時又認為調兵勢在必行。這位老丞相慷慨激昂了半天,卻等于什么也沒說,可是滿朝文武卻大受啟發,紛紛按這個調子發言,結果調兵之事一議再議,遷延了一月有余仍然沒個結果。李自成卻不必等待廷議的結果。這一個月之中,他的大軍已逼近畿輔。北京的陷落看來只是時間問題了,只有到這個時候,朝廷才下了最后決心。叁月初,崇禎帝詔封吳叁桂為平西伯,命其入關勤王。可是吳叁桂還沒來得及趕到,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
其實明朝本來有最后一次戰略的機會。他可以選擇與滿清求和,來集中精力對付李自成,甚至可以通過割地賠款等方式借清兵的力量來打擊起義軍。可是明朝是一個什么局面呢?
崇禎十五年,明朝局勢已糜爛不可收拾。洪承疇于所統大軍全軍覆沒后投降滿清。松山、錦州失守。崇禎便想和滿清議和,以便專心對付李自成、張獻忠軍。兵部尚書陳新甲更明白無力兩線作戰,暗中與皇帝籌劃對滿清講和。崇禎和陳新甲不斷商議,朝中其他大臣聽到了風聲,便紛紛上奏,反對和議。崇禎矢口不認,說根本沒有議和的事,你們反對甚么?崇禎每次親筆寫手詔給陳新甲,總是鄭重警誡:這是天大機密,千萬不可泄漏而讓群臣知道了。該年八月,崇禎派親信又送一道親筆詔書去給陳新甲,催他盡快設法和滿清議和。陳新甲出外辦事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將皇帝的密詔留在他書房中的幾上而去。陳新甲的家童誤以為是普通的《塘報》(各省派員在京所抄錄的一般性上諭與奏章,稱為《塘報》),拿出去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這樣一來,皇帝暗中在主持和議的事就公開了出來,群臣拿到了證據,登時嘩然,立刻上奏章反對。皇帝再也無法抵賴,惱怒之極,下詔要陳新甲解釋,責問他為甚么主張議和,罪大惡極之至。陳新甲的聲辯書中引述了不少皇帝手詔中的句子,證明這是出于皇上的圣意。崇禎更失面子,老羞成怒,下旨:陳新甲著即斬決。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親藩,兵部尚書應負全責。那時距明朝之亡已不過一年半,局面的惡劣可想而知,但群臣還是堅決反對議和,連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長暗中商量,表面上堅決不肯承認,最后消息泄漏,便殺了長以卸自己責任。從這件事中,可以見到當時對“議和”是如何的忌諱,輿論壓力是如何沉重。連崇禎這樣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對群臣承認有議和之意。中國讀書人的傳統思想認為談和就是投降、就是漢奸、就是秦檜。那是一個非此即彼、決不容忍異見的時代,明末,更是中國歷史上讀書人道德價值最受重視的時期。想死還不容易嗎,可是最后為明朝而死的又有幾個人呢?
于是,這個對于明朝可行的最后一個戰略也被放棄了。
【明朝滅亡真相作文寫作素材】相關文章:
經典的作文寫作素材專輯08-03
中考寫作素材08-17
語文寫作素材09-13
經典人物寫作素材精選10-31
有關思考的作文寫作素材02-25
關于禮讓的作文寫作素材12-20
真相的作文06-12
寫作素材專輯(138)08-25
關于孝順的經典寫作素材09-10
有關責任的寫作素材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