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師說》同步素材:《師說》注評
《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師說》同步素材:《師說》注評,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好學的人。○開篇點題。引證古人,為后文以古律今張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所以,用(它)來。受,同授。業,學業。惑,名詞,疑難問題。“………者,……也”,判斷句式。○承前說明師的作用。為全文的理論根據。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而,則,就。之,泛指道理、知識。者,語氣助詞。孰,誰。[○否定“生而知之”,觀點可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惑,此作動詞,有惑。而,轉折連詞。其,那。為,動詞,做,存在。為惑,存在的難題。○以上從“解惑”一面說明從師之必要。以下轉而論述如何擇師。]
生乎吾前, [乎,介詞,于。]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其,代詞,他。聞,知,懂得。固,副詞,本來。]
吾從而師之; [從,跟從。師,此作意動詞。師之,以之為師。]
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以“聞道”為標準,不管生乎吾之先后。]
吾師道也, [師道,以道為師,意即學習道理。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夫,語首助詞。庸,豈。庸知,哪管。○以反問作結,有力。]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是故,因此。無,無論,不管。]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判斷句。之,助詞。所存,存在的地方。○再加推論,歸結出擇師的原則。]
(第一段,說明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正面論述從師之道。)
嗟乎![ 嘆 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道,指古時從師的風尚,即后文所說的“古道”。也,語氣助詞,表停頓。以下三個“也”字同此。 ]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欲,想要。○呼應首句。一連三嘆,表明對世風的深切不滿。以下三層用對比法加以批判。]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出人,超出常人。 ]
猶且從師而問焉;[ 猶且,尚且,副詞。問,請教。]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眾人,一般人。下,低(于)。 ]
而恥學于師。[恥,意動,以……為恥辱”。于,向。 ○將“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從師的態度作對比;古圣而從師,今眾而恥學,對比有力。]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圣、愚,前為名詞,后為形容詞。]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助詞,此表測度語氣。○以上用從師與不從師兩種后果對比,批判恥學于師。一層。 ]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 則恥師焉,惑矣![對于他自己。身,自己。 恥師,以從師為恥辱。焉,語氣助詞。惑,糊涂。○于其子和于其身,兩種態度加以對比。 ]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后“之”,代童子。書指寫字。習,教習。其,指書。讀(dòu),逗,指句中讀時稍微停頓的地方,這里指書中的文句。者,代詞,……的人。]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ǎu)焉; [或,無指代詞,有的人。不,同否。“或師”對應“句讀之不知”;“或不”對應“惑之不解”。]
小學而大遺, 遺,棄,丟掉。[“小學”,小處學習 ,對應“或師”;“大遺”,對應“或不”。]
吾未見其明也。 [明,高明,通達事理。○以上從兩種學習內容的輕重大小,對比批判恥學于師。二層。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巫,古代從事降神驅鬼搞迷信活動的人。樂師,奏樂的藝人。百工,各種手工業者。 ]
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 [族,類。]
曰師曰弟子云者, [曰,說,說到。云,助詞,用于句末,表示總括以上的話,有“等等”的意思。者,語氣助詞。]
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相若,相似,差不多。]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卑,低下。足羞,(以為)可恥。盛,高,大。近諛,(以為)近于阿諛。兩句描寫士大夫恥師的心理。○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對比。]
鳴乎!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復,恢復。○感嘆之中含有批判。]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齒,列。不齒,不屑同列,看不起。○流露出韓愈輕視勞動人民的觀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指君子。智,見識。乃,副詞,竟。及,及(之),趕上(他們)。 ]
其可怪也歟! [其,語首助詞,表感嘆。歟,語末助詞,此表感嘆。○以兩種人對從師的認識,對比批判恥學于師。三層。 ]
(第二段,慨嘆師道之不傳,批判士大夫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
圣人無常師。 [常師,固定的老師。]
孔子師郯子、 [郯(tán)子,春秋郯國(在今山東省郯城縣)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官制。見《左傳》昭公十七年。 ]
萇弘、 [萇(cháng)弘,周敬王大夫,孔子曾向他問樂。見《孔子家語·觀周》。]
師襄、[ 魯國樂官,孔子曾向他學琴。見《史記·孔子世家》 ]
老聃。 [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孔子曾向他問禮。見《孔子家語·觀周》。○以上以孔子之行為證。]
郯子之徒, [之徒,之類。]
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行,同行。句意為: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語出《論語·述而》。○再以孔子之言為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不必,不一定。○推論。]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術業,技術、學業。專攻,專門研究,專長。 ]
如是而已。[ 如是,如此。○引出結論。從師弟關系上論述從師之道,補足首段所論。]
(第三段,引證古人,說明師弟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論述從師之道。)
李氏子蟠,[ 李家之子名蟠。]
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特指先秦兩漢散文。]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六藝,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儒家經書)。經,指六經正文。傳(zhuàn),指對六經的解釋。通,普遍。]
不拘于時, 不受時俗之限。[于,介詞,此表被動。時,指恥于從師的時俗、世風。 ]
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贊許。行,奉行,繼承。古道,指古人從師的風尚。]
作《師說》以貽之。 [貽(yí),贈。]
(第四段,表揚李蟠,說明寫作此文的原因。)
唐老鴉
賞析:
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從正面論述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擇師標準。
“古之學者必有師。”提筆點題,單刀直入。“古”字指出從師的歷史傳統,“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強調從師的必要。一開頭就揭示出學者和教師的關系,作為全篇綱領,肯定堅決,不容辯駁。“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全面規定老師的職責范圍,指出老師的作用,說明從師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指出認識事物的一種客觀規律性,連用兩個“惑”字,突出說明不從師的害處。“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列舉兩種情況,旨在說明“聞道”是從師的標準。“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既詮釋前文,又強調從師是為學道,凡有道者皆可為師。“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進一步論述擇師的原則。這是作者所說師道的基本精神。這種有道為師(包括“能者為師”)的原則,正中當時積弊。
第二段,指出今人不從師的惡果、表現和原因,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述從師的重要性,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段首以感慨的語句開頭,筆鋒突轉,引起讀者注意。承上文“解惑”,從反面指斥當時不重視從師的不良風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以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相比,旨在說明士大夫的無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連用兩個表程度的副詞“益”來說明,從師的態度不同,因而所造成的結果也截然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補充上文,進一步點出結果,以反問的口氣啟發讀者深思。以上為分論的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焉”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以對比的方式,指出眾人的糊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解釋童子之師的作用,既有比較的意思,又為下文的“小學而大遺”做鋪墊。“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比較的結果,落在“小學而大遺”上,足見那些恥師之人是糊涂的。以上為分論的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對比居于下層的人與士大夫之族對待從師的態度。“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寫出士大夫極為荒謬的話是為下文的評說感嘆準備條件。“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幾句是作者的感嘆之詞。點明師道不復的原因,對君子之徒的愚昧表示慨嘆。以上為分論的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三段,以孔子對待老師的言行為例,說明從師應有的態度,闡明教和學的關系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照應篇首“傳道授業”。
“圣人無常師。”此語見解精辟,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引出擇師的典范。“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從師的行為。“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從師的言論,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是緊呈上文得出的結論,且與開頭的“聞道”、“師道”相呼應。
第四段,交代做本文的原因,從表揚李蟠,再肯定從師。總結全文,點明主題。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重視師道。“余嘉其能行古道,”能行師道“作師說以貽之。”結尾點題。
本文的主旨是論述老師的作用,兼及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在論述過程中,批判當時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學習問題上的愚妄態度,闡明自己對師生關系的見解。論述時先從正面立論闡述,再從反面提出駁議,駁議時使用對比手法。然后以孔子為例,得出強有力的結論。除開頭立論部分外,每一部分都擺事實、講道理,很有說服力。起句奇崛,氣勢磅礴。這篇文章不但開篇第一句突兀干脆,而且此后的每一段的起句幾乎都是這樣。韓愈常把自己的結論凝結成精辟的句子突然端出,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
行文時用大量排偶句式,大大增強文章的氣勢。
【《師說》同步素材:《師說》注評】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師說》評課稿11-24
《師說》教學設計01-03
名師說課稿05-31
師說說課稿12-31
《師說》的原文及翻譯01-05
《師說》全文賞析05-26
《師說》譯文及注釋11-25
韓愈《師說》教學設計02-18
《師說》教學設計[精華]01-13
師說語文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