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簡單又漂亮戲曲進校園手抄報素材
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簡單又漂亮戲曲進校園手抄報,希望有所幫助!
戲曲走進校園作文
中國的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在老一輩人的眼里,聽戲是他們最高的享受,在悠久的歲月中,戲曲在逐漸的演變,也在不停地拓寬視野以及創造新的種類。
然而,隨著現代電子時代的到來,流行音樂似乎成了人們的首選,戲曲作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漸漸地走出了我們的視野。
周三下午,我們迎來了一個有趣而又有教育意義的活動,當然就是“戲曲進校園”了。剛一入座,就被那有趣的講解和生動的比喻吸引住了,戲曲,將生活中的平常動作進行渲染和藝術化,讓我在心中大呼古人的智慧和文化造詣。
看!老師開始唱了,細膩而又柔和的聲音好像拐了十八道彎,緩緩流入我的耳朵里。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經常開著電視,放著戲曲,我只當是煩人的噪音,根本沒有認真的聽過或者去仔細的看過。到現在發現了其蘊藏的真正的藝術美,真的是后悔當初啊。
我們是河北人,自然不能忘了本,老師在講完國粹京劇后,又細細的講解了一下河北的地方劇種——河北梆子,這還不是主要內容,最主要的就要屬發源于唐山的評劇了。不僅如此,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一位戲曲名家都會有自己的特點,唱相同的戲,唱出來的味道、感覺也各不相同,這就是在戲曲中聽到的各種不同的派別。實在是有趣。
講完這些之后,老師又向我們描述了一下中國戲曲現在的處境,真的是不容樂觀,戲曲的演唱家,國家的非物質遺產保護部門也在不懈的做著努力,只是希望中華民族這幾千年來的文化精髓不要就這樣沒有了后代,我們這些祖國新一批的花朵,也要擔負起這傳宗接代的重要使命!
仔細想想,這些話實在是那些藝術家發自內心的吶喊,我認為,我們確實應該讓這個垂暮的文化重新煥發生機了。
戲曲的介紹及起源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并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1、起源于巫覡
代表人物是清末民初的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云:“后世戲劇當自巫優二者出。”
巫指古代女巫,覡指男巫。巫、覡均是以歌舞娛神的職業,常扮演鬼神,后漸變為優,即演員。“巫以樂神,優以樂人”,后代的戲劇就是由巫、覡發展起來的。有人稱之為宗教祭祀說,這種說法出現很早,認同者也比較多,這種說法側重于戲曲中的表演因素。
2、起源于歌舞說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開篇云:“中國戲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時代的歌舞”。
作者認為,人們在戰事、狩獵等實踐活動之后,為了宣泄感情,常常再現事件的過程,表演歌舞。其中有些片斷具有敘事性質,可視為后代戲劇的前驅,而歌舞也是后代戲劇表演的主要因素之一。這種觀點側重于戲曲中的歌舞因素。
3、起源于優孟說
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中,認為“優孟衣冠”故事“開滑稽劇發達之端緒”。
優,指優伶,古代從事表演的藝人;孟,是藝人的名字。據傳春秋時楚國的國相孫叔敖死后,其子窮困不堪,求助于優孟。優孟心生一計,便穿上昔日孫叔敖的服裝,模仿他的神態去見楚王,楚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活,想任用為相。優孟因勢諷諫,請楚王推封其子,是為“優孟衣冠”故事。
這個故事見于《史記滑稽列傳》當中,優孟惟妙惟肖的扮演叔孫敖,我們可以看作是人物形象的模擬,其間有對話、有動作,確實與戲曲演出相似。這種說法側重于戲曲中的情節因素,但不是按照規定的情節來表演故事的。
4、起源于百戲
中國著名的戲劇史專家周貽白力主此說。其《中國戲劇的形成和發展》對這一觀點作了詳細闡述。周貽白的戲劇起源于百戲說出現較晚,但由于著眼于綜合性,所以很多人附和這一說,影響較大。
古代的“百戲”,是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秦漢時已出現,又稱“角抵戲”。角抵,就是兩人摔跤或拳斗。
廣義的角抵戲,不只是指摔跤,而是指各項技藝會集一起,彼此競賽,互爭優勝。從故事表演來說,對后來戲劇有深刻影響的是那些“敷衍故事”的狹義的角抵戲。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上記載:“有東海人黃公,少時為術,能制蛇御虎。……秦末有白虎見于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三輔人俗用以為戲,漢帝亦取以為角抵之戲焉。”
從這些記載看,《東海黃公》表演的是秦代末年的一段故事,內容是黃公企圖伏虎不成,人們以此為題材形成了角抵戲。這個節目已有簡單的故事,有人物扮相和白虎的假形,還有簡單的道具和獨白似的符咒,不只是單純競技的表演,而且還從民間傳入宮廷,在宮廷演出。
《東海黃公》是記載中最早有故事表演的角抵戲。后來三國有《遼東妖婦》,南北朝有《代面》、《踏搖娘》等,都是這一傳統的演變和發展。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指出,中國戲劇最早溯源于巫覡,戰國時和俳優合流,到漢的角抵,又增加了故事情節,至南北朝時,出現《代面》、《踏搖娘》,才合歌舞以演一事,隨成為后世戲曲之起源。
5、起源于傀儡戲
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專家孫楷第《傀儡戲考源》主此說。這種說法同意者比較少,影響不大。
6、源于印度梵劇
許地山《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底點點滴滴》首倡此說。這種說法認同者很少,影響也比較小。
7、起源于講唱文學
戲曲藝術是由多門類藝術綜合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文學。小說、講唱文學及戲劇都有敘事成分,其區別在于,小說、講唱文學用第三人稱敘事,而戲劇則以第一人稱代言。在實際演出中,藝人常常由第三人稱敘事轉變為第一人稱代言,于是,講唱文學就演變成戲劇。
學術界有一種帶有傾向性的意見:歌舞是遠祖,多渠道、多元化是中國戲曲形成的特點。
戲曲唱腔介紹
川劇由昆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其中,除燈調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傳入。這五種聲腔和為五種聲腔伴奏的鑼鼓、嗩吶曲牌以及琴、笛曲譜等音樂形式。川劇音樂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國戲曲各大聲腔體系的營養,與四川的地方語言、聲韻、音樂融匯結合,衍變形成為形式多樣、曲牌豐富、結構嚴謹、風格迥異的地方戲曲音樂。
1.高腔
高腔是川劇中最重要的一種聲腔,是明末清初從外地傳入四川。高腔傳入四川以后,結合了四川方言、民間歌謠、勞動號子、發問說唱等形式,幾經加工和提煉,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聲腔音樂。
川劇高腔是曲牌體音樂,川劇高腔曲牌數量眾多,形式復雜。它的結構基本上可以概括為:起腔、立柱、唱腔、掃尾。高腔劇目多、題材廣、適應多種文詞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點是沒有樂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謂"一唱眾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幫打唱為一體。鑼鼓的曲牌都是以這種方式組成的。有的曲牌幫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幫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兩句有幫腔,其具體形式是由戲決定的。
川劇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優秀傳統,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轉抒情的唱腔曲調。
2.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詞白典雅,格律規嚴,演唱時特別講究字正腔圓,加之曲牌曲折,節奏緩慢,如今已漸衰微。川昆源于蘇昆,川劇藝人利用了昆曲長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點,往往只選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聲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獨具姿色的藝術風格。
川劇昆腔的曲牌結構與它的母體"蘇昆"基本相同。應用時有"單支"和"成堂"兩種形式。當前,以昆腔單一的聲腔形式演出的劇目已經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彈戲諸聲腔之中,或者是與其它聲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樂器是笛子。伴奏鑼鼓及方式與其余高、胡、彈、燈諸聲腔相同,以大鑼敲邊和蘇鈸二件樂器的特殊單色構成鑼鼓的"蘇味"來區別于其它聲腔的鑼鼓伴奏。
3.胡琴
胡琴是二黃與西皮腔的統稱。因其主要伴奏樂器是"小胡琴",故統稱胡琴。《燕蘭小譜》卷五記載:"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為主,月琴應之,工尺咿唔如話",可以說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腳。胡琴腔約在乾隆年間就已經形成了。二黃包括正調(二黃)、陰調(反二黃)、老調三類基本腔。正調善于表現深沉、嚴肅、委婉和輕快的情緒;反二黃宜表現蒼涼、凄苦、悲憤的情緒;老調則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緒。西皮腔與二黃腔的音樂性格相反,具有明朗、瀟灑、激越、簡練、流暢的品格。西皮、二黃多為單獨使用,但也有不少劇目同時包納二種聲腔。
4.彈戲
川劇彈戲是用蓋板胡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的一種戲曲聲腔。它源自陜西的秦腔,屬梆子系統,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稱。彈戲雖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語言結合,并受四川鑼鼓和民間音樂的影響,經過長期的衍變,無論曲調、唱法還是唱腔結構都與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濃郁的四川地方色彩。盡管二者的關系不是相當接近,但從從曲調結構,調式特點,以及整個唱腔的韻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們之間的淵源。彈戲包括情緒完全不同的兩類曲調:一類是長于表現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稱"甜品"、"甜皮"、"甜腔"),一類叫"苦平"(又稱"苦品"、"苦皮"),則善于表現悲的感情。它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它們的調式、板別、結構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別的唱腔中,曲調的骨架都一樣。
5.燈調
燈戲在川劇中頗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間的迎神賽社時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說是古代川蜀傳統燈會的產物。所演為生活小戲,所唱為民歌小調,村坊小曲,體現了當地濃烈的生活氣息。
燈戲聲腔的特點是:樂曲短小,節奏鮮明,輕松活潑,旋律明快,具有濃厚的四川地方風味。
燈調聲腔主要由"胖筒筒"、發間小曲和"神歌腔"組成。燈戲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種比二胡桿粗、筒身大、聲音略帶"嗡"聲的琴。
【簡單又漂亮戲曲進校園手抄報素材】相關文章:
好畫又漂亮的戲曲手抄報素材07-27
霜降手抄報素材簡單又漂亮10-13
簡單又漂亮的霜降手抄報素材10-20
立冬簡單又漂亮手抄報素材11-07
簡單又漂亮的開學了手抄報素材08-14
簡單又漂亮的霜降手抄報素材(熱門)10-21
簡單又漂亮的霜降手抄報素材[通用]10-21
防疫情手抄報簡單又漂亮的相關素材10-02
簡單漂亮的科技節手抄報素材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