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的弟子規手抄報內容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對手抄報都不陌生吧,手抄報需要巧妙設計,精心安排。那什么樣的手抄報才是好的手抄報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的弟子規手抄報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全文:
〈總,敘〉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近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謹〉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
〈信〉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泛愛眾〉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既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親仁〉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余力學文〉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非圣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曰岱華,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三十五。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青赤黃,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識。酸甘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宮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匏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葉。九族者,序宗親。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曾玄。五倫者,始夫婦。父子先,君臣后。次兄弟,及朋友。當順敘,勿違背。有伯叔,有舅甥。婿婦翁,三黨名。凡訓蒙,須講究。詳訓故,明句讀。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帷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源。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介紹: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
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應該恭敬的聆聽。
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
創作背景:
清康熙年間,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階層,出于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儒家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儒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清康熙九年(1670年),清朝朝廷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圣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準則和行為規范;另外,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薦舉山林隱逸,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開設明史館,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薦舉博學鴻詞、網羅名士、弘揚儒學等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
李毓秀經過屢次科舉考試而不中后,放棄了對仕途的追求,轉而跟隨老師黨成游歷四方,潛心學問,講學育人,最終走上了“著書立說,教書育人”的道路。在此過程中,李毓秀根據自身經歷,完成了《訓蒙文》。后來,賈存仁(一說賈有仁)對該文章進行了修訂并將名稱改為《弟子規》。
作品鑒賞:
《弟子規》的中心思想圍繞《論語·學而》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而闡發。主要包括:
1.孝親敬長
《弟子規》全文的主題為孝。《弟子規》開篇的“首孝悌”就強調了孝的地位和重要性。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人之所以能立于天地之間,是因為底下有根,根就是自己的父母,能不忘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才能對他人以及社會懷有感恩之心。對父母的關懷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在生活上要關心父母,每天早晚向父母請安。“出必告,反必面”,不論是外出還是回來,都要告知父母,不讓父母為孩子擔心。孝敬父母,不僅要養父母之身,在物質方面滿足父母的需要,讓他們衣食無憂,更重要的是養父母之心,讓父母快樂。“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養父母之心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日子過好,不讓父母操心。要修身養性,潔身自好,讓父母因自己的德行而驕傲:要勤勉工作,報效社會,讓父母因自己的成就而自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呼喚,要立即應答,不可怠慢;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去做,不可偷懶。
《弟子規》從個人修為做起,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它強調做人要從人性的原點——“孝”出發,首先修養身心,當德行充盈,在家就可以讓家庭和諧,全家長幼有序,共享天倫,治理國家就能起到身先士卒、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從而帶領并影響自己的團體、國家,共同建設幸福家園,共謀和平安寧;相反,一個對自己的父母都沒有孝心的人,更不會愛護別人和社會大眾,這樣的人即使能力再強也難以擔當起社會的責任,說不定還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2.慎行謹言
《弟子規》中,“謹慎”一詞的含義對于方今的社會秩序建設的啟發可以歸結為:其一,社會生活中務必要謹慎于細節:“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社會秩序的構建,社會和諧的構造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從細枝末節中窺出,墨子說:“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一個社會秩序的細微之處,兩個社會秩序的細微之處出現扭曲,對于社會秩序的運轉并無大礙,但無數個社會秩序的扭曲堆積到一處,如是楚王愛細腰,而國人多餓死的慘狀就不可避免。所以《弟子規》將“謹慎”落腳在留意于細節。
其次,良好社會秩序的確立要求社會成員務須謹慎彼此間的交往,其核心之要義即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例如交友當交益友,勿交損友,待人接物,更當小心翼翼,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完成個人的社會分工,安守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而要持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
再次,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擁有一種自反省的精神,是非之心,廉恥之心,惻隱之心是儒教思想中對于人之為人的定位,并將這三種“心”作為先知先覺賦予人類的三種濟世情懷。所以,在社會生活中,為了捍衛共同的社會秩序,每個人都要謹慎的解剖自己,對照著圣賢的教誨,祛除一切利小、損群體的利益訴求,推及此心用之于塑造社會秩序之平穩。
3.講求誠信
《弟子規》把誠信作為評價一個人德行的重要指標。“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儒家認為,在待人接物中,人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以誠信作為基礎,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可輕易許諾,因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4.愛眾親仁,善以待人
《弟子規》中的愛,成為一種大愛,先用“見人善,即思齊”“非圣書,屏勿視”的方式提離個人修養,然后從愛親人開始,進而愛國家、愛整個天下。當愛推己及人,當樸素的親人的情感發展為愛他人、愛國家、愛世界的情感時,愛的境界就得到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華。
5.學習規范及能力
《弟子規》要求“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做到了孝、悌、謹、信、愛眾、親仁之后,才可以學習技能、知識。道德教育與文化知識教育并重,而實際上二者在實踐過程中并不存在矛盾,而是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的。
《弟子規》認為“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已見,味理真。”對于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實踐的德行,如果只是在學問上研究探索,卻不肯親身力行,這樣最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弟子規》中,“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同樣是人,卻良莠不齊,隨流俗者多,有仁德者少,人們之間的智力差距是有限的,而差距漸漸拉開,是因為人們在道德修養、人格品行上有一定的差異。
【三年級的弟子規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二年級弟子規手抄報內容12-08
動物的手抄報內容07-05
愛耳日手抄報的內容06-08
勵志手抄報的內容08-31
法制手抄報的內容05-24
法制的手抄報內容05-16
愛心的手抄報內容09-28
感恩手抄報內容11-21
冬天手抄報內容精選11-07
冰雪手抄報內容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