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感恩教育相關內(nèi)容:中國感恩傳統(tǒng)之孝順父母
中國傳統(tǒng)感恩文化的核心,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所極力推崇和倡導的孝順父母思想,這種思想來源于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仁愛論”。學術界一般認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與“禮”,“仁”是內(nèi)在的品德修養(yǎng),“禮”是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墩撜Z》中有105次出現(xiàn)“仁”字。“仁”的集中體現(xiàn)就是孝敬父母?鬃犹貏e強調(diào)發(fā)自內(nèi)心的孝敬之情!墩撜Z•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對孝德作了詳細的闡述:《孝經(jīng)•三才章》:“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在《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孔子告訴曾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現(xiàn)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孔子認為,孝德的本質(zhì)是子女對父母親養(yǎng)育之恩的回報。例如,《論語•陽貨》孔子回答弟子宰我君子居三年之喪的緣由時指出:“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孝行無疑是子女感恩情懷的自然流露。
曾參認為,“孝”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德真理,并提出了孝行的標準:“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父母愛之,嘉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
感恩教育手抄報圖片
孟子認為,孝的美德應是終身具備的,不僅體現(xiàn)在三年服喪的禮俗:“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其實,感恩父母的觀念由來已久,《詩經(jīng)•小雅•蓼莪》即充分表現(xiàn)了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詩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南山烈烈,飄風發(fā)發(fā)。民莫不糓,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糓,我獨不卒。”
漢代以孝治天下,例如,皇帝謚號均加孝字,如孝文帝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曾發(fā)生過“焚書坑儒”悲劇的秦朝,統(tǒng)治集團依然將不孝視作違法犯罪的行為,從法律上加以懲處!端⒌厍啬怪窈•法律答問》:“免老告人以為不孝,謁殺,當三環(huán)之不?不當環(huán),亟執(zhí)勿失。” 《封診式》:“告子。爰書: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親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謁殺,敢告。’即令令史己往執(zhí)。令史己爰書:與牢隸臣某執(zhí)丙,得某室。丞某訊丙,辭曰:‘甲親子,誠不孝甲所,毋(無)它坐罪。’” 這說明,儒家學派倡導的孝敬父母之德,也得到法家思想當?shù)赖那赝醭慕邮芎驼J可,并進入了國家法律體系。漢承秦制,因為有秦法褒揚孝道的基礎,漢朝對孝道加以繼承和發(fā)展,亦不足為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