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熱鬧的春節手抄報資料
按照陽歷來說現在已經是2022年了,但是按照農歷來說,現在還是2021年臘月,春節馬上就要到了,大家都知道。2022年是虎年,所以老虎理所當然的就成為了我們的吉祥物,下面是關于熱鬧的春節手抄報資料的內容,歡迎閱讀!
熱鬧的春節手抄報資料
春節作文
春節是重要的節日。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名叫“祟”的小妖怪,每年大年三十夜里會出來摸小孩的頭,讓聰明的孩子變成傻子。有一年,一對夫婦在除夕之夜,用紅線穿了八枚銅錢逗孩子玩,孩子玩累后把銅錢撂在枕邊睡去。半夜里,“祟”溜了進來,正當它把手伸向孩子時,枕邊的銅錢突然迸發出一道道亮光,它一害怕便溜走了。這件事傳開后,人們便紛紛模仿,從那以后“祟”果然不敢出來了。從此,這串專給小孩度“歲”同音,后來就變成壓歲錢了。
過春節也是很快樂的,這不,我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小故事,告訴大家春節里的習俗。
每年的春節我們都會去爺爺家吃年飯,爺爺家的年夜飯可豐盛了,有魚、有蝦還有大螃蟹……每次去過除夕夜,我的肚子都吃得像皮球一樣圓。除夕夜絕對少不了“春晚”的伴奏,一打開中央電視臺的綜合頻道,全家人都鴉雀無聲,全神貫注地在看“春晚”節目。可能只有我一人沒看春晚,因為我在守“祟”,等待午夜十二點的鐘聲,只要敲了鐘,那就說明“祟”不會來摸我的腦袋,而我又大了一歲,可以得到長輩們給我的壓歲錢,太高興了。
這就是我們傳統的節日——春節!
春節習俗故事
“春節”的起源 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里啪啦”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節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閑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以后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拜年習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紙”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熱鬧的春節手抄報資料】相關文章:
熱鬧的春節手抄報07-09
春節的手抄報資料07-10
春節手抄報資料09-16
熱鬧的春節手抄報圖片07-09
熱鬧的春節手抄報素材07-09
熱鬧的春節手抄報內容07-09
春節手抄報紙資料08-28
2018春節手抄報資料08-28
春節文化手抄報資料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