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手抄報素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看到過自己喜歡的手抄報吧,手抄報要求字體要清楚、美觀大方。那些被廣泛運用的手抄報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手抄報素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朝花夕拾》有感
魯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涂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涂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么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對郭巨埋兒的描寫。這一段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魯迅先生在舊事重提中說:“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實在沒有什么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還不無諷刺地說道,不僅他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特別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么該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讓誰照著學,而是一點,讓大家明白,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應該去愛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對的,但要學習這種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過故事告訴大家孝敬父母。
紳士赤條條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臥冰求鯉”的故事。《晉書》說他后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借用的是“子路負米”的傳說。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學生。他服侍父母時,自己只吃粗劣的飯菜,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魯迅在前文已說過,學“子路負米”并不難,而“臥冰求鯉”則有點危險。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著“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贊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后的高貴與堅強,贊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朝花夕拾好句
1、生命是盛開的花朵,它綻放得美麗,舒展,絢麗多資;生命是精美的小詩,清新流暢,意蘊悠長;生命是優美的樂曲,音律和諧,宛轉悠揚;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滾滾向前。
2、生命的美麗,永遠展現在她的進取之中;就像大樹的美麗,是展現在它負勢向上高聳入云的蓬勃生機中;像雄鷹的美麗,是展現在它搏風擊雨如蒼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麗,是展現在它波濤洶涌一瀉千里的奔流中。
3、生活如花,姹紫嫣紅;生活如歌,美妙動聽;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詩,意境深遠,絢麗多彩。
4、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長者,生活是一位博學的老師,它常常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為我們指點迷津,給我們人生的啟迪。
5、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書,包羅萬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彈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飛馬牌大鐘,上緊發條,便會使人獲得濃縮的生命。
6、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漣漪的西子湖,隨著時間的流動,它時而平靜如鏡,時而浪花飛濺,時而巨浪沖天……人們在經受大風大浪的考驗之后,往往會變得更加堅強。
7、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未來;生活,就是用心靈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葉綠的枝頭;生活,就是面對困惑或黑暗時,靈魂深處燃起豆大卻明亮且微笑的燈展。
8、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徑,坎坷不平,溝崖在側。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么,不心裝模作樣!這是直率,不是軟弱,因為哭一場并不影響趕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山花爛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矜持!這是直率,不是驕傲,因為笑一次并不影響趕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9、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靈秀;人生就像一場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及時。
10、人生是美好的,又是短暫的。有的人生寂寞,有的人生多彩,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是一條沒有回程的單行線,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所有時光前行。
11、人生似一束鮮花,仔細觀賞,才能看到它的美麗;人生似一杯清茶,細細品味,才能賞出真味道。我們應該從失敗中、從成功中、從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
12、人生如一本書,應該多一些精彩的細節,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支歌,應該多一些昂揚的旋律,少一些憂傷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畫,應該多一些亮麗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調。
13、人生的路漫長而多彩,就像在天邊的大海上航行,有時會風平浪靜,行駛順利;而有時卻會是驚濤駭浪,行駛艱難。但只要我們心中的燈塔不熄滅,就能沿著自己的航線繼續航行。人生的路漫長而多彩:在陽光中我學會歡笑,在陰云中我學會堅強;在狂風中我抓緊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緊理想;當我站在中點回望,我走出了一條屬于我的生之路。
14、假如生活中你失敗了,請不要將憂傷的淚水寫在臉上。失敗也是一種收獲,生活中最得要的是有一份十足的勇氣和一個創業的膽量。
15、希望源于失望,奮起始于憂患,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有饑餓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緊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機感受的人一定進步快。
16、往事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盡管有過坎坷,有過遺憾,卻沒有失去青春的美麗。相信自己,希望總是有的,讓我們記住那句話:錯過了太陽,我不哭泣,否否則,我將錯過月亮和星辰。
17、別在樹下徘徊,別在雨中沉思,別在黑暗中落淚。向前看,不要回頭,只要你勇于面對抬起頭來,就會發現,分數的陰霾不過是短暫的雨季。向前看,還有一片明亮的天,不會使人感到彷徨。
18、愛心是冬日的一片陽光,使用饑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用權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灑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場甘霖,使孤苦無依的人即刻獲得心靈的慰藉。
19、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了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20、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進步;能說話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能寫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然而也就墮落,因為那時也開始了說空話。說空話尚無不可,甚至于連自己也不知道說著違心之論,則對于只能嗥叫的動物,實在免不得“顏厚有忸怩”。
21、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師便是海上的水手。鈴聲響起那刻,你用教職工鞭作漿,劃動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課本。課桌上,那難題堆放,猶如暗礁一樣布列,你手勢生動如一只飛翔的鳥,在講臺上揮一條優美弧線——船只穿過……天空飄不來一片云,猶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遠。
22、柔和的陽光斜掛在蒼松翠柏不凋的枝葉上,顯得那么安靜肅穆,綠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腳步是那么輕起輕落,大家的心中卻是那么的激動與思緒波涌。
23、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24、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強穿一件單衣。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做著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驅除炎熱的。
25、雨改變了公園的情調,西北方向的云霧之中,是水墨畫似的遠山,這在園林建筑中頗被稱道的“借”來。
26、再沒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個山坡,都是蒼翠欲滴的濃綠,沒來得散盡的霧氣像淡雅絲綢,一縷縷地纏在它的腰間,陽光把每片葉子上的雨滴,都變成了五彩的珍珠。
27、站在這里一看,真怪,山簡直變了樣,它們的形狀與在平原或半山望上來大不相同,它們變得十分層疊、雜亂,雄偉而奇特。往上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前后左右盡是山,好像你的鼻子都可隨時觸到山。
28、這堵石壁似摩天大廈仰面壓來,高得像就要坍塌下來咄咄逼人。山巔上,密匝匝的樹林好像扣在絕壁上的一頂巨大的黑毯帽,黑綠從中,巖壁里蹦躥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29、重重疊疊的高山,看不見一個村莊,看不見一塊稻田,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個靠著一個,沉睡著不知幾千萬年了,從來有驚醒它們的夢,從來沒有人敢深入它們的心臟,就是那最愛冒險的獵人,也只到它們的腳下,追逐那些從山上跑下來的山羊、野豬和飛鳥,從不攀登它的峰頂。
30、只見遠處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圍還有幾十座小石峰。仔細一看,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孫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腮的小猴。瞧瞧,孫悟空正領著它的孩子們向南天門殺去呢。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蒼黑似鐵,莊嚴、肅穆。紅日初升,一座座山峰呈墨藍色。緊接著,霧靄泛起,乳白的紗把重山間隔起來,只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筆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畫。過了一陣兒,霧又散了,那裸露的巖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紅,漸漸地又變成古銅色,與綠的樹、綠的田互為映襯,顯得分外壯美。我們在河邊急三火四地脫光衣服,撲進小河里,立刻開始打水戰,追逐嬉戲了。你看,我們分兩隊,一隊為“敵人”一隊另是“紅軍”。一雙雙小手掌把水往對方潑去,潑得人人臉上滿是晶瑩的水珠。水把眼睛弄模糊了,我們便各自退到一邊,用手拭去,然后再猛烈“進攻”。整個小河立時一片喧嘩,叫喊聲,歡笑聲此伏彼起,匯成了快活的交響曲。水仗打累了,就在河里追逐嬉戲。一個追,一個跑,在水里穿來鉆去,小身子像條泥鰍一樣滑,怎么也抓不到。河面上的歡歌笑語,在和兩岸遠遠的蕩開了。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朝花夕拾簡介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于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樸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制造“三·一八”慘案。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寫作時間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寫于北京,后5篇寫于廈門,曾先后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寫了《后記》,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人物介紹
阿長出自《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歡切切察察,而且還踩踏死魯迅喜愛的隱鼠,這些都使魯迅對她感到厭煩,但是當她真誠善良的一面表現出來時,如送給魯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經》,魯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長是封建社會下一個典型的農村勞動婦女,她粗壯耐勞,真誠善良。
父親出自《五猖會》
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于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魯迅留學日本期間極為尊敬的一位良師。他不修邊幅,但治學嚴謹。他正直熱忱,熱心地關注魯迅的學習,與當時日本學生對中國留學生的鄙視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高尚的品質一直激勵著魯迅勇往直前。
范愛農出自《范愛農》
范愛農是當時社會充滿愛國情懷的一群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代表,他們的命運起伏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經歷了對黑暗的不滿、對革命的期待以及對革命的失望的心路歷程,社會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將他們逼入絕境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若干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幅幅世態圖和風俗畫。雖然是回憶性散文,但是有現實的斗爭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蘊含著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執著態度。它的思想內容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⑴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對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頑固派的批判意識。《二十四孝圖》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丑惡和殘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中鞭撻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對兒童活潑可愛的天性的束縛、壓制和摧殘;《無常》一文中采用《聊齋志異》的諷刺筆法,揭露了人間沒有公正的裁判,嘲諷了那些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父親的病》中有力地痛斥了那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庸醫;《瑣記》中刻畫了洋務學業內的“烏煙瘴氣”;《藤野先生》則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無恥、不學無術的清國留學生的丑態。
⑵表現對親友和師長的崇敬、懷念之情。作者通過對青少年時期生活片斷的回憶,記敘他所接觸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跡,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長媽媽、藤野先生、范愛農等,贊頌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優秀品質,表現出對他們的深切懷念之情。《阿長與<山海經>》里的長媽媽,是個熱情、純樸、善良、給幼年的魯迅以極大關愛的勞動婦女。作者真實地描述了長媽媽由于長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以“我實在不大佩服她”。全文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表達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嚴九郎是個生活隨便、不拘小節的人,但是治學嚴謹,對留學日本的作者沒有民族偏見,給予真誠的幫助和指導,使作者終身難以忘懷。作品介紹了藤野先生為作者修改講義的詳細過程。正是這位人格高尚的日本老師鼓勵著魯迅與資產階級文人進行著頑強的戰斗,使他成為思想文化戰線上一位偉大的旗手。《范愛農》中的范愛農是個性格倔強、落落寡歡、富有正義感的愛國知識分子。魯迅與范愛農是在日本留學期間相識的,并且有過激烈爭吵。原因是革命黨人徐錫麟、秋瑾被反動政府殺害,浙江籍留日學生召開同鄉會,就是否給北京政府發電,痛斥滿清政府的無人道發生了分歧。魯迅主張發電聲討,范愛農則主張不必發電,理由是“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么屁電報呢”。正是這爭吵,說明范愛農生性倔強,對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完全喪失了信任。辛亥革命使范愛農變的興奮和勤快,說明他是個具有強烈反清思想的愛國知識分子,最后這樣倔強的知識分子被逼上絕路,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敗所造成的這一悲劇。文章最后以“現在不知他惟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罷”,表現作者對亡友的深深懷念。
⑶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對青少年的毒害思想。這些散文以“我”為線索,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看到封建社會、封建教育制度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摧殘,使他們受到極大的傷害,表現作者強烈的反封建的戰斗精神。作者無情地批判封建孝道的愚昧和殘忍,揭露其虛偽性和欺騙性。在《二十四孝圖》中,作者說:“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通過這兩件事來說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騙人的把戲而已,紳士、將軍者們不去實行,人們又何必要認真地去實行呢。在這里,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體無完膚。作者對束縛青少年成長的封建教育制度極度厭惡,控訴這種教育對兒童心靈的摧殘。《五猖會》首先介紹了五猖會的盛況,接著描寫作者要去看會時的興奮和喜悅,正在作者興高采烈地將要啟程去看會時,父親突然出現了,并嚴肅地讓魯迅“去拿你的書來”。接著寫作者如當頭澆了一盆冷水,最后父親命令道:“給我讀熟。背不出來,就不準去看會。”接著寫作者背書時的痛苦和無奈,寫母親、阿長等人無法營救及等待他背熟時的焦慮。最后作者終于背將出來,大家臉上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但作者這時已是索然無味,沒了興致。這實際是對摧殘少年兒童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強烈控訴。全文以反問作結,實際上是作者對父親這種行為的否定,也就是對束縛兒童成長的封建教育的否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作者對封建教育的又一次批判。全文對百草園的歡樂和三味書屋的乏味進行了強烈的對比。在百草園中作者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顯露,享受了生活的無限樂趣。作者把百草園看成是自己的樂園,回味無窮。接下來介紹三味書屋,“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在這里只能是習字和對課,讀那些枯燥無味和似懂非懂的文章。如果違犯了規矩,還要領教罰跪和戒尺的滋味。學生不能向老師提問課堂以外的問題。由于課堂的無聊,學生們毫無學習興趣,所以趁老師讀書興致正濃之時,便開始各自的游戲。這實際上是對于封建教育的一種自發的抵制和反抗。通過這些描寫,說明童年的魯迅對這種束縛人的封建教育是非常厭煩的。《瑣記》對自己南京求學一段生活作了總結,在這里批判了當時的教育是學非所用,爬上二十丈的桅桿不可以當個好水兵,鉆進二十丈的地道也不能做個好礦工。這說明當時的教育和實踐相脫節,作者對這樣的教育非常不滿,所以決定出國學習,繼續深造。
⑷揭露思想文化戰線上資產階級文人的本質。魯迅一生都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和資產階級文人進行毫不妥協的戰斗,揭露他們的丑惡形象,也反映了他的韌性的戰斗精神。《狗·貓·鼠》開篇便揭開斗爭的序幕,資產階級文人以“正人君子”的姿態攻擊魯迅的仇貓。魯迅立即給予有力地回擊,不但不否認自己的仇貓,而且說明了仇貓的理由是十分充足的。首先是貓的一副媚態就令人可憎,又以和獅虎同族而自居。其次是它的亂嚷嚷,這說明作者攻擊貓,實在是因為要自衛。第三條理由就更加充分了,“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作者在這里無情地揭露了貓在弱者面前陰毒兇殘的本性。特別是當作者聽說是貓吃了他的可愛的小隱鼠,于是開始對貓進行報仇。作者將貓當作思想文化戰線上的資產階級文人,作者與貓的戰斗,也就是與資產階級文人的論爭。但作者后來又改變斗爭的策略,“我已經改變態度…就長保著御侮保家的資格。”這不是作者的妥協,是找到對付這些資產階級文人的好辦法,不使他們的作惡得到善良人們的憐憫與同情。最后譏諷這些所謂的以“指導青年”而自居的“前輩”,如果不從革命青年身上找出些毛病,他們又有什么存在的價值。這對那些口口聲聲標榜自己是“前輩”的資產階級文人是極大的嘲諷。《瑣記》中的衍太太是位專愛撥弄是非,教唆小孩子作惡,然后散布流言蜚語的兩面派人物。衍太太經常這樣教唆孩子們做壞事,并且把自己的責任推卸得干干凈凈。作者對衍太太這樣的小人是十分憎惡的。隨著歲月的流逝,對于衍太太之流的流言家,作者已經找到斗爭的辦法,那就是揭穿流言,抓住流言家的證據,給予無情的反擊。《無常》中的“活無常”是作者在鄉間迎神賽會和戲劇舞臺上所看到的鬼而人的形象。他雖是勾人魂魄的鬼,但他因活潑、詼諧、辦事公允而且富有人情味,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作者在這是將受到“下等人”喜愛的“活無常”與所謂高人一等的“正人君子”,即現代評論派的資產階級文人進行了對比,認為“活的‘正人君子’們只能騙鳥,若問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作者警告這些“正人君子”仇“自己做了一世人,又能怎樣。作者愛憎分明,對與“下等人”關系密切的活無常,說了他的種種好處,雖說他勾人魂魄,“但想到生的苦趣,無常也不一定是惡客”。最后干脆告誡大家“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⑸作者以熾烈的感情和濃重的筆墨,揭示了一個時代的各個側面。作者揭示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情景。《父親的病》描寫當時醫學的落后,庸醫橫行鄉里,不學無術,誤人性命。這就把當時社會的迷信呈現的非常清楚。《狗·貓·鼠》介紹舊的婚俗,要問名、納采、磕頭作揖,繁瑣至極。《范愛農》描寫辛亥革命以后的一些情形,把辛亥革命換湯不換藥的本質揭示了出來。《五猖會》《無常》描寫了江南的迎神賽會和演舊戲的一些情形。既描寫了江南水鄉的自然風光又描寫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民風民俗,生活氣息很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瑣記》《藤野先生》描寫作者從兒童時期接受啟蒙教育,到南京求學,去日本留學三個階段的學習生活,使對舊中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有了感性的認識
藝術特色
⑴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常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作者魯迅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只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⑵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于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⑶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的病》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里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
⑷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通過“我”前后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惡面目;《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⑸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蘊涵豐厚。如描寫百草園的景致,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⑹注意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運用白描的手法,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創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舊學老先生壽鏡吾;《阿長與<山海經>》中農村樸素婦女阿長;《藤野先生》中教學嚴謹的藤野。
⑺文集中始終貫穿著一個人物形象“我”——作者自己。《狗·貓·鼠》中有一個神往于“老鼠成親”的充滿童趣的“我”;《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捉蟋蟀、捕鳥的頑皮好動的“我”,敢于提出“怪哉”為何物的充滿好奇的“我”;《五猖會》中有對“背不出,不準去看會”的封建家長制和封建教育不滿和反抗的“我”;而在《藤野先生》、《范愛農》、《瑣記》中,則有苦苦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愛國青年的“我”。文集雖然記敘了作者若干生活片斷,但各篇聯系起來看,“我”從充滿童心的孩提時代,到身受封建教育對心靈的損害而萌發叛逆思想,離家去異地走異路,成為青年愛國和革命民主主義者,其間的思想變遷、生活道路、性格興趣,歷歷可見。
⑻《朝花夕拾》作為魯迅中年時期的一部回憶性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自傳性質,在這其中塑造的人物當中可以較好的找到魯迅所具有的獨特人格之美。文集題材的選取雖然是來自魯迅的生活經歷,但是卻并沒有像一般的傳記那樣直接的平鋪直敘自己的人生,而是換了另外一種方式進行故事的講述。自由、灑脫、隨性但是卻又將自己所欲表達的內容成功的蘊含在了文章中的每一個角落。
【朝花夕拾手抄報素材】相關文章:
朝花夕拾手抄報素材10-12
名著朝花夕拾手抄報素材08-08
鳥手抄報素材09-04
手抄報邊框素材08-24
家風手抄報素材08-30
校園手抄報的素材08-30
經典詩文手抄報素材08-30
復習的手抄報素材06-13
節水的手抄報素材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