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九年級語文閱讀專項訓練試題
【九年級語文閱讀專項訓練試題】
綠色的心
①如果說生命只是一個不能重復的花季,那搏動的心便是一朵不凋零的春花。
②早春二月,乍暖還寒的時候,鵝黃隱約,新綠悄綻,昭示著生命的勃勃,那是旭日般的青春;陽春三月,杏花春雨時節,桃紅柳綠,柔風拂雨,飄揚著自然的偉力,那是如火的中年;③夏、秋、冬只屬于肉體,心靈之樹是常青的。
④“不行春風,難得春雨”,生命之綠需要的是德行的沐浴、堅韌的澆灌、摯愛的孕育!
⑤心的本色該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瀾,不論順逆、不論成敗的超然,是揚鞭策馬、登高臨遠的驛站;敗,仍清水穿石,匯流入海,有窮且益堅、不墜青云的傲岸,有“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的倔強。榮,江山依舊,風采猶然,恰滄海巫山,熟視歲月如流,浮華萬千,不屑過眼煙云;辱,跨下韓信,雪底蒼松,宛若羽化之仙,知暫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肯因噎廢食……
⑥德是高的,心是誠的,愛是純的,心便會永遠是綠色的。
⑦季節的斑斕和誘人,來自自然的造化;蕓蕓眾生的春景,源自于創造。詩人有云:沒有比行動更美好的語言,沒有比足音更遙遠的路途……
⑧一生的春色,需要一生的裝點。
⑨擁有綠色的心,便會擁有一切。
1、解釋下列詞語:(2分) 凋零 : 宛若:
因噎廢食 : 蕓蕓眾生:
2、之所以說心靈之樹是常青的是因為 ;心靈之樹常青就應該(2分)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論述生命應該保持本色呢?本色有是什么呢?(3分)
4、生命的意義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回答。(2分)
5、模仿第②段畫線的句子在文中的橫線上仿寫句子,要求話題一致,結構、句式、修辭相同(填在文中的橫線上) (3分)
答案:1、凋零:花朵凋謝零落 宛若好象 因噎廢食:比喻怕出問題,索性不干 蕓蕓眾生指眾多有生命的東西。 2、搏動的心便是一朵不凋零的春花。有德行的沐浴、堅韌的澆灌、摯愛的孕育、 3、從成、敗、榮、辱四個方面論述生命應該保持本色、保持超然的態度、具有博大的胸懷、樹立高遠的志向、培養堅韌的品質 4、生命在于創造,行動是美好的語言、足音是征途的節拍。 5、晚春四月,芳菲漸盡之際,遠山幽徑,柳暗花明,輝煌著黃昏的執著,這是晚晴的暮年……
冰雪里的靈魂
①李陵小時候,祖父李廣一定與他一塊朗讀過《詩經?中那篇有名的《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收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對詩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著祖父微微翕動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沖天,好似看到了無邊雪原,好似看見了自己留在蒼茫大地上的無數腳印。李陵從祖父的聲調里聽出了這首詩的美。李廣對李陵說:從前有一個人,離開家非常久非常欠,當他回來的時候,他發現他家沒有了,他的家已經被人做田地來耕種了,黍和稷都長得很高了。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離家太久,更不能一輩子不回家。
②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擊匈奴,出河西,臨大漠。冬天很快降臨了,寒潮一陣一陣從漠北撲來。這是一個與他過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帶,在兩座峰巒之間,李陵部眾與單于率領的三萬匈奴騎兵遭遇。一場慘烈的廝殺之后,單于很快發現他這三萬騎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單于讓部隊后撤,很快調來八萬余騎,擺成合圍之勢,緊緊咬住李陵。突圍,突圍!李陵此時惟一的念頭就是突圍。英勇的將士擊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可單于的包圍圈越勒越緊。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他的箭率領著千百箭飛向敵陣。可是,忽然之間,了的箭袋空了。他高呼:箭,箭,快給我箭!可是,幾首在同時,將士們的箭袋全都空了。五千將士的五十萬支箭全飛向了匈奴人。從此,李陵一生都沒有擺脫赤手空張空弓的感黨。他下令解散部隊,各自突圍。匈奴將將士簇擁著單于很快來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單于互相看清了對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馬,望一眼天空和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嘆息一聲,下馬,投降。
③李廣如此忠義,他的孫子李陵卻投降了。武帝對此耿耿于懷。那些從前贊揚李陵的人現在都說李陵的壞話,他們知道皇帝愿意意聽什么。武帝問頗有些書生氣的司馬遷對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馬遷說:“李陵事親極孝,與人效往恪守誠信,為國家奮顧身。這次出征,雖身陷絕境,但殺敵數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圖謀將來有機會報答陛下……”武帝不喜歡這幾句話,司馬遷受了宮刑。不久,李陵遭受滅族之禍,老母嬌妻幼子弱弟都被殺掉了。……兩千年來,面對李陵這個名字,人們一直是一詠三嘆。人們在心靈里為李陵辟出了隱秘的一角。體制總是塑造適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體制的冷硬面孔之外。
④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約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為他哭泣。他的軀體上一這覆蓋著厚厚的冰雪。一個蒙羞的靈魂,一個堆積著厚厚冰雪的靈魂,一個插著無數把刀的靈魂,在兩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誰也不知道。重視葬地是農耕民族的傳統,他已融入了游牧民。而他前半年所在的那個民族卻不能忘記他。隔著兩千多年的歲月,李陵這個名字為什么總給人異樣的感受?人們感受到了李陵靈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遠在歷史深處沉思默想。我感到歷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與打扮任何歷史人物不同,人們念說著李陵時,總是顫動著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經。面對李陵這個投降者,人心竟知道了羞愧。人們企圖以個人的方式,以一已的情感,融化李陵靈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遠去,遠去。人們一直遙望著的,是那一個背影。(節選自《散文》2002年11月號)
1.文題“冰雪里的靈魂”中“冰雪”有哪幾層含義?試談談你的看法。
2.④段中說“李陵這個名字為什么總給人異樣的感受”,你是如何理解“異樣的感受“的?
3.“融化李陵靈魂里的冰雪”一句表達了人們對李陵什么樣的情感?
4.下面對文章的分析和鑒賞,錯誤的兩項是( )
A.本文的開頭引用了《詩紅·黍離》中的詩句,姜夔在《揚州慢》中也曾提及“黍離”之悲,兩者都寄托了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B.③段“體制總是塑造適合它需要的偶像”中的“偶象”包含了這樣一些人物,如蘇武、岳飛、文天祥等。
C.就“李陵事件”而言,漢武帝更關注的是如何維護皇權,認為臣子應該“殺身成仁”;而司馬遷對李陵的.投降給予了充分的理解,認為他“將以有為也”。
D.文章兩處提到了李廣,作者借助對比手法,將李陵放在李廣的對立面上,更突顯了李廣的忠君愛國,展現了其民族氣節。
E.本文作者一面將筆觸深入進過去,生動再現了李陵投降的史實,一面則用現代人的目光重新審視“成仁取義”的實質,字里行間含蓄地表達了對李陵的理解與同情。
答案:1.①“冰雪”暗示了李陵遠離故土,最后客死在北方;②李陵一直生活在叛國的陰影中,這是“一個蒙羞的靈魂”,“冰雪”象征著他所承受的冷眼和指責。
2.李陵是一個勇的戰將,值得人們稱道。但他又是一個降者,人們為此而羞愧。
3.李陵畢竟是力戰而降,從現代人性觀的角度看,生命的價值理應得到重視。所以,人們對李陵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4.AD。(A項中“本文的開頭引用了《詩經·黍離》中的詩句”的作用是伏筆,暗示了李陵悲劇性的命運。D項中的對比,重在表現李陵,李廣只起襯托作用。)
春天的回憶
那年冬天,紐約特別冷,綿綿的陰雨一直持續到四月,我一個人孤獨地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凄寒的冬雨使我減少了很多外出的機會。
終于有一天,寒冷消失了,春天好像觸到了我的額頭,空氣中散發著一種迷人的香氣。后院窗外,一只可愛的小鳥嘰嘰啾啾叫著,仿佛催促我:“快出來啊!”
四月的天氣是善變的,我依舊穿著冬季外套,但并沒有再戴羊毛圍巾、帽子和手套,然后愉悅地拄著拐杖,沿著門廊走下人行道,抬頭對著太陽展現歡迎的笑容,感激它的溫暖與許諾。
我繼續朝那條寂靜的小巷走去,一個鄰居打開門說:“嗨!”并問需不需要載我一程。我說:“不用了,謝謝你。我的兩條腿已經休息了一整個冬天,關節也需要活動活動了,我還是走走吧。”
到了街角時,我停在路邊。我一向習慣停在路邊,等綠燈亮了,有行人通過時再和他們一塊兒過街。這一天我等得比平時久了點,但仍然耐心地等著,同時哼起小時候在學校里學的一首兒歌“春天來了”。
突然,一個抑揚頓挫的洪亮聲音在我耳邊響起:“你唱歌聽起來像是很快樂的人,我有這個榮幸請你陪我過街嗎?”受到如此的恭維,我真是受寵若驚,只能喜不自勝地說:“好!”
他輕輕地挽著我的手臂,我們一步一步踏出人行道,慢慢地過街。一路上我們談論著天氣,并慶幸這一天是如此美好,而彼此之間也早已分不清楚誰是領路人,誰是跟隨者了。
到達對街時,紅綠燈顯然又換了,車聲、喇叭聲在我耳旁嘶吼。我們又走了幾步,到達更安全的地方才停下腳步。我轉身向他道謝,但是還來不及開口,他便說了:“我不知道你明不明白,但我真感謝上天能讓我碰到像你這樣的好心人,陪我這樣的盲人過街。”
……
那個春天從此永遠停駐在我心底。
1.用簡潔的文字概括本文的思想內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景物描寫從三個方面寫出了對春天的感受,請你抓住一點說說它的好處。(5分)
3文中的“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是從文中哪個句子中看出的?(3分)
4.為什么“那個春天從此永遠停駐在我心底”?說說你的感受。(4分)
答案:1. 本文記敘了兩個盲人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手挽手過街的經歷,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互助以及“我”對此事的難忘。 2.本段從觸覺、嗅覺、聽覺三種感官寫出了對春天的感受和喜悅,烘托了人物快樂的心情,突出了“春天的回憶”。為下文做鋪墊。 3.盲人我一個人孤獨地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 4.“我”作為一個盲人還能幫助另一個盲人,“我”為此感到快樂自豪。這件事讓我溫馨、難忘、溫暖。(說出其中一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