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一語文古代詩歌鑒賞訓練題附答案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詩歌了吧,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詩歌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語文古代詩歌鑒賞訓練題附答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語文古代詩歌鑒賞訓練題附答案 1
第一組(30分)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6分)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張九齡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1)詩中所寫廬山瀑布有什么特點?詩人為我們描摹了一幅怎樣的瀑布圖?(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說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詩中所寫瀑布從天而降,氣勢不凡,光彩奪目,云氣繚繞。詩人以山相襯,以天相映,為我們描摹了一幅雄奇絢麗的廬山瀑布遠景圖。
(2)本詩運用的修辭手法有:①夸張,如萬丈紅泉落的萬丈,突出了瀑布的氣勢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將陽光下的瀑布喻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詩歌鑒賞:這首詩描寫的是廬山瀑布水的遠景,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細,寫貌求神,重彩濃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襯,以天相映,描繪了一幅雄奇絢麗的廬山瀑布遠景圖。詩人欣賞瀑布,突出贊嘆它的氣勢和神采等。首聯寫瀑布從高高的廬山落下,遠望仿佛來自半天之上,紅泉、紫氛相映,光彩奪目。頷聯寫青翠高聳的廬山,雜樹叢生,云氣繚繞。遠望瀑布,或為雜樹遮斷,或被云氣掩住,不能看清全貌。頸聯寫陽光照耀,遠望瀑布,若彩虹當空,神采突顯;天氣晴朗,聞其響 卻若風雨聲。尾聯以贊嘆作結:廬山本屬仙境,原多秀麗景色,而以瀑布最為突出。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6分)
春晚書山家屋壁(其一)
貫休
柴門寂寂黍飯馨,山家煙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兒啼索樹上鶯。
(1)貫休的詩在語言上善用疊字,試以本詩為例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一個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試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本詩中,疊字有三:寂寂,寫出春雨初晴后農家春耕忙,家家無閑人的特點;蒙蒙,狀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輕紗而看不分明的情態;泠泠,描摹春水流動時發出的清脆悅耳的聲音。這些疊字的運用,不僅在造境、繪形、模聲、傳情上各盡其妙,而且聲韻和諧,具有音樂美。
(2)晚春是農家大忙的季節,然而詩人卻只字不言農忙而著墨于寧靜之景,由寧靜之景中見農忙之人。春雨下 得及時,天晴得及時,農家搶耕及時,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現。此詩妙在不寫人,不寫情,單寫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這樣寫,既緊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稱得上短而精。
詩歌鑒賞:貫休是晚唐詩僧,這首詩是他在農家為客時的題壁之作。前兩句寫柴門內外靜悄悄的,縷縷炊煙,冉冉上升;一陣陣米飯的香味撲鼻而來;一場春雨過后,不違農時的農夫自然要搶墑春耕,所以柴門也就顯得寂寂了。由此可見,春雨下得及時,天晴得及時,農夫搶墑也及時,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現。后 兩句寫庭院中,水汽迷蒙,宛若給庭花披上了輕紗,看不分明;山野間,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悅耳;躲進巢避雨的鳥兒,又飛上枝頭,嘰嘰喳喳,快活地唱起歌來;一個小孩走出柴門,啼哭著要捕捉鳥兒玩耍。這一切都是寫春雨初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6分)
送客之江西
鄭錫
乘軺①奉紫泥②,澤國渺天涯。
九派③春潮滿,孤帆暮雨低。
草深鶯斷續,花落水東西。
更有高唐④處,知君路不迷。
注:①軺:使者乘坐的車輛。②紫泥:古人用泥封書信,泥上加蓋印章。皇帝的詔書用紫泥,這里即指詔書。③九派:長江流至湖北、江西九江一帶,分成九條支流。④高唐:指父母。
(1)這首詩里有沒有一般送行詩中常見的那種沉郁的情調?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九派春潮滿,孤帆暮雨低描摹了怎樣一幅圖景?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沒有。因為對于行人來說,在這春光明媚的時節奉命出使江南,無疑是一次游歷的好機會,況且又可以順路探親,一舉兩得,實乃好事。故這首詩里沒有一般送行詩中常見的那種沉郁的情調。
(2)九派春潮滿,孤帆暮雨低,描摹了友人在大江中孤單行船的情景。春潮涌動,江水浩渺;而在這浩瀚無邊的水的世界里,一葉孤舟正在暮雨中緩緩前行,江面的闊大正襯托出友人的孤單。
詩歌鑒賞:這首詩是詩人送別即將出使并省親的友人所作。首聯說明友人此行的使命和去向,說他是奉朝廷之命出使,到那遙遠的水鄉澤國去。頷聯設想友人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詩人沒有正面抒寫自己的別情,而別情已融入春潮孤帆暮雨這些景物中。頸聯注重細節描寫,狀物入微,通過草深花落鶯斷續等細節描寫,進一步突出了江南春光的美麗。尾聯說到友人此行尚可順道省覲父母,當不致因流連風光而耽誤行程。全詩寫得輕快明麗,富有生氣,乃送別詩中的佳作。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6分)
示長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
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
欲問后期②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注:①長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張奎之妻,被封為長安縣君。②期:約定重逢的日期。
(1)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頷聯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的妙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頸聯中數詞運用的妙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這一聯準確選取家庭生活的細節,傳神地寫出了溫暖親昵的家庭氣氛。草草可見酒菜的簡單,昏昏營造了一種神秘感,暗示了燈下兄妹推心置腹、促膝談心的隨意。供話二字看似信手拈來,實為精心挑選,全句表達了相逢的快樂和手足之間的深情。
(2)三年言時間之長,萬里謂距離之遠,以數詞入詩,一縱一橫,一時間一空間,使離別悲情表現得更為濃烈。
詩歌鑒賞:抒寫兄妹情深這一主題的詩并不多見,王安石的這首七律言淺而情深,使人體味到親人間純樸而真摯的感情。首聯娓娓道來,飽含深情,少年時已經傷離別,人到中年,對于這種離情別緒,更是不堪承受,何況在剛相逢的時候,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頷聯寫兄妹相聚,談笑風生,暢敘親情,在細膩的描寫中充滿溫馨的氣氛。頸聯感嘆長年與親人分離,更為即將遠赴他鄉與親人相別而傷情。尾聯的出句表達了詩人對重逢的渴望;對句以鴻雁傳書以慰思念之情作結,和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有異曲同工之妙。
5.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6分)
淮村兵后
戴復古
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曉鴉。
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1)詩中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請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簡要概括詩人 在詩中所表達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寫了一幅江淮一帶戰亂后農村殘破的景象。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開著。煙草茫茫,曉鴉聒噪,圍墻坍塌,水井荒廢,人煙稀少,一切都已蕩然無存了。
(2)表達了詩人對戰亂給農村和百姓帶來破壞的痛心,對侵敵的仇恨和對戰爭的厭惡。
詩歌鑒賞:首句寫桃花不識人間悲苦,花開依舊。這早春的艷陽景色,倍增戰后的凄涼。次句寫煙草茫茫,曉鴉聒噪,人煙稀少,為后面兩句點題蓄勢。幾處 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這兩句是詩的主旨句,蘊意豐富。本來,這里原是人們居住的地方,可現在只剩下殘垣故井,一切都已蕩然無存了。這首短短的絕句,為戰后荒村繪出了最典型真實的圖景。典型的環境,典型的細節,把離亂景象寫得如此真切感人,有力地突出了反戰這一主旨。
第二組(30分)
1.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6分)
浣溪沙
次韻禮院孟子周僉院秋夜曲二疊
虞集
天闊秋高初夜長。浮塵消盡霧蒼茫。澄澄孤月轉危墻。 金井有聲惟墜露,玉階無色乍疑霜。不聞人語只吟螀。
(1)澄澄孤月轉危墻一句中澄澄一詞用得很好,請結合全詞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詞渲染了怎樣一種意境?不聞人語只吟螀對渲染這種意境起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澄澄,光明澄澈的意思。萬里長空中,消盡了蒼茫霧氣,只有一輪孤月閃爍著明亮的清輝。運用澄澄一詞,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又渲染了環境的寧靜。
(2)全詞渲染了安寧清靜的意境。不聞人語只吟螀對渲染這種意境起反襯作用。
詩歌鑒賞:此詞境界清明高遠,值得一讀。首句以天闊秋高四字將大都秋高氣爽的境界推向無限之高遠。次句寫入夜的大都,消盡了白日的喧囂,但心中感覺缺少什么,一片茫然。直到那一輪明月從高高的宮墻上露出來,心里才感到一片安寧靜謐。上片重點寫出了秋月未顯時的景象,為明月的出現作鋪墊。下片著重寫月亮出來時的情景。金井墜露,滴滴有聲;玉階有月,仿若凝霜;不聞人語,只聞秋蟲低吟。渲染出一派寧靜的氛圍。全詞純然寫景,無一情語,但句句含情,突出了作者內心的安寧。
2.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回答問題。(6分)
[黃鐘]節節高
題洞庭鹿角廟壁①
盧摯
雨晴云散,滿江明月。風微浪息,扁舟一葉。半夜心②,三生夢③,萬里別,悶倚篷窗睡些。
注:①這首小令作于盧摯 出任湖南嶺北道肅政廉訪使途中。②半夜心:夜深人靜時油然而生的離愁別恨。③三生夢:佛家以去、來、今,即前生、來生、今生為三生。夢,夢中的幻境。
(1)此曲的最后一句悶倚篷窗睡些中哪個字用得好?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前四句和后四句之間是怎樣的關系?試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悶字用得好。此處著一悶字,一是對上文悶的兩個原因的總結,遠離京城,心懷離愁別恨,對自己前途命運難測的憂慮;二是畫龍點睛,奠定本曲的感情基調。
(2)本曲前四句和后四句構成了反襯關系。前四句描繪了一幅雨晴云散,滿江明月。風微浪息,扁舟一葉的美好情景。后四句抒發作者內心的愁苦怨悶之情。以美景襯哀情,使哀情更哀,更易使人受到感染。
3.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6分)
浣溪沙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畫船愁過石塘②西。打頭風浪惡禁持③。 春浦漸生迎棹綠,小梅應長亞門枝。一年燈火要人歸。
注:①離除夕還有五日時,作者返家,途中過蘇州,經吳松,遂作此詞。②石塘:蘇州之小長橋。③頭:指船頭。惡:猛,厲害。禁持:擺布。
(1)作者說畫船愁過石塘西,似乎此一畫船,是載了滿船清愁而行。既是歸家,你認為作者因何而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和下片的寫景基調有什么不同?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愁的原因是:風浪猛打船頭,延緩了作者的歸程。
(2)上片的寫景基調慘淡沉重:雁怯重云,畫船載愁,風浪打頭。下片的寫景基調歡快愉悅:春浦生綠,小梅長枝,充滿生機;燈火催歸,一片溫馨。這樣安排的好處是:構成對比,上片寫得越愁苦傷感,越能突出作者 離家越來越近的歡欣愉悅。(或以上片慘淡景象反襯下片歸家之歡欣亦可)
詩歌鑒賞:這首詞寫回家過年的歡欣之情。起筆寫向空中,大雁無聲,穿過重云,飛向南方。此一畫面,恰成作者歸心似箭的寫照。次句寫出作者自己,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畫船,是載了滿船清愁而行。既是歸家,又有何愁?原來是打頭風浪惡禁持。歸家之人,又豈是風浪所能阻擋?春浦漸生迎棹綠, 河水漲綠,漸生春意,輕拍槳櫓。小梅應長亞門枝,揣想此時家中,門前小梅,新枝生長,幾乎高與門齊了。以一年燈火要人歸結筆,化濃情為淡語。除夕守歲之燈火,一年一度而已。燈火催人快回家,歡歡喜喜過個年。既寫出家人盼歸之殷切,又寫出作者歸心之急切。此是全詞情感發展之必然結穴,于淡語中見深情。此詞的顯著藝術特色,是以哀景寫歡樂,以淡筆寫濃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畫船載愁,浪打船頭等慘淡景象反襯歸家之歡欣,下片以春浦漸綠,小梅長枝,燈火催歸 等淡語寫想家的濃情。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6分)
浣溪沙
洞庭
張孝祥
行盡瀟湘到洞庭。楚天闊處數峰青。旗梢不動晚波平。紅蓼注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夜涼船影浸疏星。
注:紅蓼:指生在水邊的紅色蓼草。
(1)這首詞的上片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詞的下片使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舉出兩例作簡要賞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片寫了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靜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繪了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2)①動靜結合。明寫躍出水面之魚,在這樣安靜的環境中,靜中見動。②比喻、對比。將雙尾白魚比作玉刀,既寫出魚的特征,又和紅蓼的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泊之時是傍晚,而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轉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現出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的優美境界。(舉出兩種手法并簡析即可)
詩歌鑒賞: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由湘江入洞庭湖所作。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的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下片寫停船后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物景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作者既寫了遠處一道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又寫了似刀的雙尾白魚。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5.閱讀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問題。(6分)
[黃鐘]人月圓
倪瓚注
傷心莫問前朝事,重上越王臺。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悵然孤嘯,青山故國,喬木蒼苔。當時明月,依依素影,何處飛來?
注: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為一個漢族的知識分子,他始終不能忘記元兵南下、宋朝滅亡那段悲慘的歷史。因此,他一生都沒有在元政權下做官,隱逸山林。他晚年時常追憶舊事,緬懷故國,抒寫愁思。
(1)這首元曲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試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元曲的詩眼是什么?試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這首元曲描繪了越王臺上,鷓鴣哀婉啼叫,東風吹綠衰草,殘陽中山花開放,青山峻冷依舊,滿目喬木布滿蒼苔,頭上明月柔和皎潔的圖景。
(2)這首元曲的詩眼是傷心。上片起首句直接點明主旨,寫登上越王臺,引發傷心之情。次句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通過景物描寫,渲染凄涼之情。下片悵然孤嘯再次直抒胸臆,結句以問作結,表達作者內心的苦悶之情。
詩歌鑒賞:此曲是作者重登紹光越王臺時所寫的懷古之作。包括江浙廣大地區在內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踐報仇雪恥的歷史,又是南宋的政治經濟中心,人到這里尤其容易激起亡國的悲痛情感和恢復河山的愿望。今天作者重游前朝重地,登上當年勾踐點兵復仇的越王臺,感情不 能抑制。這首小令,開篇即已憂思滿腹、感慨萬千。從勾踐臥薪嘗膽,夫差昏庸亡國,直至趙宋王朝偏安一隅最后分崩離析,以及當朝(元朝)的由盛而衰,往事不堪回首,卻又無法回避。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所有這些外在景物,都染上濃重的凄涼色彩。悵然孤嘯,他的心情是否就此平靜下來了呢?此作由此向前推進了一步:此時為夜色昏黃之后,作者的憤懣似乎有所開釋,但心情依舊不能平靜。
高中是人生中的關鍵階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編輯老師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級寒假語文古代詩歌鑒賞訓練題,希望大家喜歡。
高一語文古代詩歌鑒賞訓練題附答案 2
天際草離離,鴻雁南歸,冷煙凝恨鎖斜暉。蝴蝶不知身是夢,飛上寒枝。
惆悵倚闌時,總是傷悲,絕憐紅葉似芳菲。清露自凋楓自落,沒個人知。
【注】這首詞寫與元末亂世,避難于江湖時期。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A、首句寫無邊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機,奠定昂揚的基調。
B、“鴻雁”這一意象不僅點出深秋季節,也暗示出旅人的思歸。
C、上片結句暗用典故,與“莊生曉夢迷蝴蝶”如出一轍,蝴蝶正是詩人夢中之物。
D、楓葉紅似春花,卻無人憐,遇清露而自凋,這“楓葉”正是孤高詩人的寫照。
E、全詩明寫秋實寫“感事”,所以是一首傷時失意的寓托之作,詞風婉約。
(2)“沒個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結之情,詞人在這首詞中“郁結”了哪些情感?請簡要概括。(6分)
答案
一、(1)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飄零凄涼的感情基調;C、是推陳出新,蝴蝶是實有之物,如在夢中尋覓花枝而棲,卻只能飛上寒枝。D、“孤高”判斷無據。)
(2)①飄零江湖的悲愁與失落;②實現人生抱負的無望而執著;③人生失意的自憐與自愛;④才華被埋沒的孤苦與怨恨。(解說略。每點2分,三點即可)
【解析】本詞借景抒情,要想明確情感的內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蘊藏的深意。“凋楓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飄零江湖的失意。“鴻雁南歸”思歸之情,思歸更有深意,結合背景可知,避難江湖期間,希望安定,這個安定應該是心靈的安定,國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應該有無法實現的人生抱負。再抓一些關鍵詞品析,“飛上寒枝”“清露自凋”“沒個人知”,寫出了才華無人知曉的孤獨惆悵與悲憤。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題目。(11分)
《紅樓夢》中寫道,經過兩首不成功的《詠月詩》后,香菱終于寫成了一首眾人稱贊為“新巧有趣”的詩。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
(1)閱讀上面一首詩,選擇對詩意解說有誤的兩項()
A、首聯寫月光璀璨,光芒難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卻非常凄清。
B、頷聯寫一瀉千里的月光之下,處處傳來搗衣之聲,直到雄雞高唱、缺月高掛。
C、頸聯寫了穿綠蓑的江上人秋夜聞笛,閨中女子樓頭望月兩幅畫面。
D、尾聯詩人向嫦娥發問:“為什么不讓分離的'親人重新團聚在一起,永不再分離呢?”
E、該詩同《春江花月夜》一樣,借思婦、離人、游子的月下情懷表達月之思鄉懷人意蘊。
(2)這首詩被眾人贊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體現在何處?請從寫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
答案
二、(1)答D3分、E2分、B1分 (B“直到”有誤,該句另寫早行之人,D不是詩人向嫦娥發問,而是詩人想像嫦娥自己問自己,E本詩寫的是行人別情、思婦懷人、江上之人思鄉。)
(2)新巧之處有三點:(1)除首聯直接寫月外,其它句句不著“月”字,但句句與月相關。(2)首聯一個“寒”字為全詩之骨(“詩眼”、“奠定感情基調”均可),全詩圍繞這個寒字展開,情感濃郁。
(3)詩中化用古代詩句,卻不露痕跡,用詞典雅含蓄,設意新奇別致。全詩借詠月而懷人,流露了真情實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以上一個要點2分,寫夠三個要點可得滿分,如果語文月刊有其他說法,言之成理亦可給分)
三、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11分)
對雪①
杜甫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②。
【注】①此詩寫于“安史之亂”期間,長安失陷時,詩人逃到半路被叛軍抓住,解送回長安。②《世說新語。黜免》載:“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詩人用“多”寫“安史之亂”帶來的悲慘景象;用“獨”寫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發了詩人的悲涼之情。
B、“瓢棄樽無綠”一句寫出了詩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態,表現了詩人困居長安生活的艱苦。
C、“爐存火似紅”中的“紅”字寫出了爐火熊熊燃燒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內,寫出了詩人對溫暖的渴望。
D、第四聯,詩人以殷浩自比,因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寫著字,以此表達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對離散的親人深切牽掛而又無從著力的苦惱心情。
E、詩歌塑造了因國家動亂而滯留京城的一位貧寒交困、牽掛親人、愁苦無奈、憂傷國事而又壯志難酬的詩人形象。
(2)詩歌的第二聯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這樣寫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
四、(1)C3分、A2分、E1分【A應為用“獨”寫詩人自己(“老翁”)的處境。C項“‘紅’字寫出了爐火熊熊燃燒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內”錯誤,這句詩是寫爐火燃盡的情景。E項“壯志難酬”錯誤,詩歌中沒有體現。】
(2)詩歌第二聯描寫了黃昏云亂、風急雪緊的景象。詩人借景抒情,通過描寫飛雪的狀態,表現自己在戰亂之中內心的悲涼;同時呼應詩歌標題“對雪”為下文描寫室內景象和抒發詩人感情做鋪墊,有利于突出詩歌憂國憂民的主旨。
四、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11分)
書情寄上蘇州韋使君兼呈吳縣李明府[注]
崔峒
數年湖上謝浮名,竹杖紗巾遂稱情。云外有時逢寺宿,日西無事傍江行。
陶潛縣里看花發,庾亮樓中對月明。誰念獻書來萬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這首詩作于崔峒晚年,其時,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屬于閑官。詩題中“韋使君”指韋應物。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首句中的“謝”是“拒絕”的意思,詩句是說作者不務政事,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
B、“竹杖紗巾”是隱者裝束,這一句是說作者如隱者般逍遙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兩聯寫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頸聯對兩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寫。
D、頸聯運用典故,將李明府比作陶潛,將韋應物比作庾亮,夸贊他們的清廉。
E、最后一聯寫作者不愿從萬里之外給君王獻書,因為君王深居禁宮無法收到。
(2)詩歌題目中有“書情”二字,作者在詩中表達了哪些感情?請簡要概括。(6分)
答案
五、(1)A3分、E2分、D1分【A項“作者不務政事”曲解詩意,根據注釋信息可知,作者當時任潞府功曹這樣的閑職,作者只是無政事可做。D為夸贊他們的雅潔。E項對最后一聯有曲解,語文月刊最后一聯是作者的訴苦,是埋怨自己上書,君王卻不能賞識自己。】
(2)①率意而為的自在閑適之情;②對隱居生活的向往、羨慕之情;③自傷不遇,對君王的怨恨之情。
高一語文古代詩歌鑒賞訓練題附答案 3
暮春
【宋】黃庚
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樹斜陽叫子規。
暮春山間
【宋】黃公度
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
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
(1)《暮春》一詩,春之“暮”體現在何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暮春山間》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桃花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兩首詩都寫了暮春之景,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體現在三月花凋謝,柳絮飄飛,東風吹和子規啼叫上。
(2)①側面描寫,桃花落處無人看見,洗手時聞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②動靜結合。
(3)《暮春》通過寫落花、柳綿、斜陽、子規等暮春意象,表達了傷春之愁、流年之嘆;《暮春山間》寫作者緩步春山所見,描繪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現了作者的閑適之情。
高一語文古代詩歌鑒賞訓練題附答案 4
駱谷晚望
韓琮
秦川如畫渭如絲,去國還家一望時。
公子王孫莫來好,嶺花多是斷腸枝。
注 ①韓琮于宣宗時出為湖南觀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此后失官,無聞。此詩當是其失位還鄉之作。②駱谷在陜西周至西南,谷長四百余里,為關中通漢中的交通要道,是一處軍事要隘。
6.首句中“秦川如畫渭如絲”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請簡要的賞析。
答案 詩人登上駱谷,晚霞似錦,殘陽如血,遠嶺近巒,濃妝淡抹,眼前展現一幅錦山繡水的.美麗畫面。
“如畫”二字把莽莽蒼蒼的遼闊秦川描繪得斜陽掩映,沃野千里,平疇閃光,叢林生輝。這是廣袤的近景。“如絲”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東流渭水狀寫得長河落日,浮光耀金,萬丈白練,飄浮三秦。這是綿長的遠景。
近景與 遠景交錯,山光與水色競美,蔚為壯觀。
7.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 以樂景寫哀情(對比反襯)的手法。
起句寫樂景,收句寫愁腸。
表達了作者失位還鄉(政治失意)的傷感之情。
【高一語文古代詩歌鑒賞訓練題附答案】相關文章:
高三語文《古代詩歌鑒賞人物形象》說課稿03-17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技巧論文08-06
《送友人》古詩鑒賞附答案10-10
李白閱讀訓練附答案06-15
高一語文閱讀專項訓練題07-16
高一語文現代詩歌鑒賞教案08-22
小學四年級語文課外閱讀訓練題附答案06-22
《涼州詞》王之渙鑒賞題加答案12-20
中考語文《詩歌鑒賞》的教學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