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年高考語文試題匯編:論述文專題
一、【新課標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氣候正義是環境正義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具體發展和體現。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組織承襲環境正義運動的精神,開始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倫理審視,氣候正義便應運而生。氣候正義關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氣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主要表現為一種社會正義或法律正義。
從空間維度來看,氣候正義涉及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也涉及一國內部不同區域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因而存在氣候變化的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公平原則應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作為首要目標,每個人都有義務將自己的“碳足跡”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比如說,鑒于全球排放空間有限,而發達國家已實現工業化,在分配排放空間時,就應首先滿足發展中國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基本發展需求,同時遇到在滿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從時間維度上來看,氣候正義涉及當代人與后代之間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因而存在代際權利義務關系問題。這一權利義務關系,從消極方面看,體現為當代人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來保護地球氣候系統,以將同等質量的氣候系統交給后代;從積極方面看,體現為當代人為自己及后代設定義務,就代際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在代際分配問題上應實現代際共享,避免“生態赤字”。因為,地球這個行星上的自然資源包括氣候資源,是人類所有成員,包括上一代、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們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權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們作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對子孫后代負有道德義務。實際上氣候變化公約或協定把長期目標設定為保護氣候系統免受人為原因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干擾,其目的正是為了保護地球氣候系統,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從我們當代人已有的科學認識來看,氣候正義的本質是為了保護后代的利益,而非為其設定義務。
總之,氣候正義既有空間的維度,也有時間的維度,既涉及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也涉及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因此,氣候正義的內涵是:所有國家、地區和個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氣候容量的權利,也應公平地分擔穩定氣候系統的義務和成本。
(摘編自明德《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法律立場和策略:以氣候正義為視角》)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非政府組織承襲環境正義運動的精神,提出了氣候正義。
B.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實際上就是限制排放的問題。
C.氣候正義中的義務問題,是指我們對后代負有義務,而且要為后代設定義務。
D.已有的科學認識和對利益分配的認識都會影響我們對氣候正義內涵的理解。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從兩個維度審視氣候正義,并較為深入地闡述了后一維度的兩個方面。
B.文章以氣候容量有限為立論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氣候方面的社會正義問題。
C.文章在論證中以大量篇幅闡述代際公平,彰顯了立足未來的氣候正義立場。
D.對于氣候正義,文章先交代背景,接著逐層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內涵。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果氣候容量無限,就不必對氣候變化進行倫理審視、討論氣候的正義問題。
B.如果氣候變化公約或協定的長期目標能落實,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證。
C.只有每個人都控制“碳足跡”,從而實現了代際共享,才能避免“生態赤字”。
D.氣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復雜的問題,氣候正義只是理解該問題的一種視角。
【答案】
1.D 2.C 3.B
二、【新課標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青花瓷發展的黃金時代是明朝永樂、宣德時期,與鄭和下西洋在時間上重合,這不能不使我們思考:航海與瓷器同時達到鼎盛,僅僅是歷史的偶然嗎?從歷史事實來看,鄭和下西洋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歷史契機。近三十年的航海歷程推動了作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產與外銷,不僅促進技術創新,使青花瓷達到瓷器新工藝的頂峰,而且改變了中國瓷器發展的走向,帶來了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鄭和遠航帶來活躍的對外貿易,青花瓷也許會像在元代一樣,只是中國瓷器的諸多品種之一,而不會成為主流,更不會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見,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創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動文明大交融的同時,也推動了生產技術與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
作為中外文明交融的結晶,青花瓷真正成為中國瓷器的主流,則是因為成化年間原料本土化帶來了民窯青花瓷的崛起。民窯遍地開花,進入商業化模式之后,幾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統天下的局面。一種海外流行的時尚由此成為中國本土的時尚,中國傳統的人物、花鳥、山水,與外來的伊斯蘭風格融為一體,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進而走向世界,最終萬里同風,成為世界時尚。
一般來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而時尚興盛則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因此,瓷器的演變之所以引人注目,還在于它與中國傳統社會從單一向多元社會的轉型同步。瓷器的演變與社會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使我們對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如果說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明初是一個復興傳統的時代,其文化特征是回歸傳統,明初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則可以使人們對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個新的認識。事實上,與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關,明代中國正是通過與海外交流而走向開放和進步的,青花瓷的兩次外銷高峰就反映了這一點。第一次在亞非掀起了中國風,第二次則興起了歐美的中國風。可見,明代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轉型時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動了中國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的轉型,青花瓷以獨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摘編自萬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鄭和下西洋推動了瓷器生產、銷售和技術創新,帶來了青花瓷發展的黃金時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發展進入新階段,此時青花瓷與外來文化已無關系。
C.明代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風格表明當時社會比較開放和進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動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從而推動了當時的社會向多元轉型。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過元明兩代瓷器的比較,論證了瓷器發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系。
B.文章從民窯崛起、商業化和風格變化等方面論述了青花瓷成為世界時尚的過程。
C.文章論述青花瓷崛起的軌跡,為中外交往推動明代社會轉型的觀點提供了例證。
D.文章提出問題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論證了崛起帶來的影響。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為商品大量生產和外銷,青花瓷可能就不會崛起。
B.時尚興盛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可見青花瓷興盛的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
C.青花瓷外銷掀起世界性的中國風,可見青花瓷對明代的世界影響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領了世界時尚,由此帶來的啟示是,應注重社會的多元和開放。
【答案】
1、A 2.A 3.B
三、【新課標Ⅲ】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鎮化的軟肋。一些鄉村在變為城鎮的過程中,雖然面貌煥然一新,但很多曾經讓人留戀的東西卻蕩然無存。人們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擔憂:快速的、大規模的城鎮化會不會使“鄉愁”無處安放?要在城鎮化進程中留住鄉愁,不讓“鄉愁”變成“鄉痛”,一個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護并活化鄉村記憶。
鄉村記憶是鄉愁的載體,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物質文化的記憶,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動場所、傳統民居建筑等“記憶場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質文化記憶,如村規民約、傳統習俗、傳統技藝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產生活模式等。鄉村物質文化記憶與非物質文化記憶常常相互融合滲透,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這些鄉村記憶是人們認知家園空間、鄉土歷史與傳統禮儀的主要載體。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留住他們,才能留住鄉愁。這實質上是對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鄉村記憶真正值得保留,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學的評價體系進行合理的評估,另一方面可以廣泛聽取民意,然后進行綜合甄選。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做好這方面的前期規劃。
僅僅留住鄉村記憶而不進行呵護,鄉村記憶會逐漸失去原有魅力。呵護鄉村記憶,使其永葆“溫度”,就要對相關記憶場所做好日常維護工作,為傳統技藝傳承人延續傳統技藝創造條件,保持鄉村傳統活動的原有品質。比如,對一些鄉土景觀、農業遺產、傳統生產設施與生產方法等有意識地進行整理維護。對于鄉村中的集體記憶場所,如村落的祠堂、鄉村的入口、議事亭、祭祀場所等,不可因為城鎮化就讓其全部消亡,而應對這些承載著人的情感和記憶的場所定期維修。既要讓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更為方便,又要讓游子在故鄉找到依戀感與歸屬感。
如果說留住和呵護鄉村記憶是一種消極型的留住鄉愁的話,那么,活化鄉村記憶則是一種積極型的留住鄉愁。活化鄉村記憶,就是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深度挖掘鄉村記憶與鄉村傳統產業,進行精細化、產業化升級,將“文”“人”“居”與“產”融合在一起,讓原來的鄉村記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充滿生機活力。這需要相應的公共設施與之配套,需要發展教育、醫療、商業、娛樂休閑產業等,使鄉村記憶在新的時空條件下產生新的凝聚力。
(摘編自陸邵明《留住鄉愁》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新型的城鎮化建設,如果在建設之余還能兼顧人文保護,就不會留下“鄉痛”。
B.鄉村記憶是居民情感所系和鄉愁載體,在城鎮化過程中,必須完好保存下來。
C.在城鎮化過程中,定期維修鄉村的集體記憶場所,是呵護鄉村記憶的一種方式。
D.活化鄉村記憶是指賦予鄉村記憶新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相關產業的配套設施。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圍繞著鄉村記憶的保護,文章逐層遞進地論證了留住鄉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將鄉村記憶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并論及了二者的有機聯系。
C.文章提出以綜合甄選的方式選擇保留哪些鄉村記憶,并舉例說明了甄選的標準。
D.認為鄉村與人的情感、記憶密切相關,這是文章論述城鎮化與鄉愁關系的前提。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果能留住鄉愁,就有可能避免城鄉變遷中物質空間變化與人的情感發生沖突。
B.如果游子在城鎮化的故鄉找到依戀感和歸屬感,就說明故鄉已活化了鄉村記憶。
C.為了保護鄉村記憶,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還應該考慮到當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對鄉村記憶進行精細化、產業化升級,說明鄉村記憶的內涵并非一成不變的。
【答案】
1.C 2.C 3.B
【解析】
【考點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試題分析:解答論述類文本試題首要的就是整體閱讀,把握大意,然后是歸納要點,明辨關系,最后提煉整合,明確中心。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3.試題分析:把握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首先要對文本進行整體解讀,篩選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觀點態度的語句。一般的可以抓住論述文的標題、起始段落的中心句、開啟幾個重點主體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幾個重點主體段落的收束句、全文總結性段落的總括學.科.網句,等等。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四、【北京卷】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8題。
材料一
首都博物館正在舉辦兩個精品展,一個是南昌漢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一個是紀念殷墟婦好墓考古發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覽甫一開始,便引來熱切關注,預約名額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問津”,只為少數專家學者所識,如今竟備受大眾青睞。這反映了大眾對文物價值的渴求,也提醒我們,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發掘其文化內涵,讓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來,發揮它們在公眾知史愛國、鑒物審美,以及技藝傳承、文化養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類觸摸歷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故事的講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個個考古故事,足以讓每個觀展者沉浸在千年歷史之中——無論是拿著放大鏡對著一枚玉器細細觀察的老人,還是那些被罕見金餅“亮瞎眼”的年輕人。很難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將一塊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態可掬的對尾鸚鵡。那一套套大氣而不失華麗的西漢編鐘,雖靜默無聲,卻仿佛讓我們聽到了古老的宮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館的熱切步伐,讓我們看到了經濟快速發展后現代人對“精品文化”消費的需求,更看到了現代人對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歷史追問。
精美的文物凝聚著工匠們的心血和智慧,不僅代表了當時高超的技藝水平,而且有助于現代技術發展。古代不少青銅器都是用失蠟法制造的。20世紀初,德國人曾用失蠟法鑄造工業用齒輪;1929年,又對失蠟法進行改造,以硅酸乙酯為耐火涂料,用熔點達1500℃的鉻鎢鈷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奧斯汀在云南保山見到用失蠟法鑄成的青銅器,大受啟發,鑄成了噴氣發動機葉片和渦輪盤。之后,失蠟法技藝發展成為現代精密鑄造技術。
(取材于楊雪梅、黃洋的相關文章)
1.下列對材料一的理解,學科+網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前因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覽觀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發掘其內涵,發揮其作用
C.文物熱反映大眾對“精品文化”消費的需求
D.奧斯汀從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中得到了啟發
2.下列加點字詞的讀音和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甫一開始:“甫”讀作pǔ 意思是“剛剛”
B.告罄:“罄”讀作qìng 意思是“盡”
C.乏人問津:“津”讀作jīn 意思是“路”
D.憨態可掬:“掬”讀作jū 意思是“令人喜愛”
【答案】
1.A
2.B
【考點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試題分析:將字音字義滲透到現代文閱讀中考查是北京卷近幾年的常見題型。一般字音題考核的內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聲字、統讀字、生僻字、方言誤讀七類。
【考點定位】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層級為識記A。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
材料二
文物與大眾親密接觸才能實現其價值,可是與海量文物庫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間有限、擔心損毀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閨人未識”。感謝數字技術,打破了層層壁壘,盤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線上“活”起來。大眾足不出戶,便可欣賞到以前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在尊重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數字技術不斷將今人的創造融入傳統文物,使之獲得了新生。文物不再僅僅是擺在展柜里的靜態展品,而以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方式走近大眾,真正“活”了起來。
動漫技術在文物的文化創意中越來越受重視。三星堆博物館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數字動漫《神樹的傳說》,以新近發掘的海昏侯墓為素材的動畫作品《海昏魔鏡》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借助動漫,專業的學術介紹變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噠”的漫畫,“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變得活潑起來,實現了學術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其實,早在1981年,我國已有讓文物“活”起來的動畫作品——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根據敦煌壁畫《鹿王本生》的故事創作了《九色鹿》。無數人通過這部動畫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畫。學*科網
移動應用程序(APP)以新鮮時尚的方式提供給觀眾審美與求知、娛樂與鑒賞的多元文化體驗。過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韓熙載夜宴圖》能夠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機會十分有限。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韓熙載夜宴圖》APP彌補了這一缺憾,讓觀眾隨時隨地可以欣賞這幅傳世經典的精妙之處,在鮮活的文化體驗中感受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獨創了三層立體賞析模式——總覽層、鑒賞層和體驗層,使這幅“數字畫卷”可遠觀、可近賞,全方位向觀眾解讀畫作中的每個細節。點開APP,琵琶聲起,撥動江南寂靜的月色,觀眾仿佛隨著畫家顧閎中一起,走進韓府。畫卷中的墨痕筆意、人物的衣紋表情都纖毫畢現。輕輕觸動屏幕,指尖所至之處,似有燭光追隨;移動“燭光”,人物、用品的名稱、典故一一呈現,如同“秉燭夜讀”,在靜夜里與千古佳作“對話”……忽然之間,畫中人“活”了起來,樂伎輕掃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畫與真實的界限瞬間模糊起來,觀眾沉浸在畫卷創造的藝術氛圍之中。
虛擬現實技術(VR)借助計算機圖形系統、傳感器技術等生成三維環境,創造出一種嶄新的人機交互狀態,通過調動用戶的多種感官,帶來沉浸感覺。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馬俑坑外觀看,有了VR技術,戴上特制的眼鏡,你會發現自己置身坑內,變身成了一個兵馬俑,低頭就能看到自己的身體——殘破卻依然威嚴。抬起抬頭來,你會發現博物館的穹頂慢慢向兩邊散開,建筑逐漸退去,轉化成荒野,風沙彌漫,你的身體同時下沉,身處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圍是千軍萬馬……
(取材于胡克非、張英等的相關文章)
3.根據材料二,下列對數字技術作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讓大眾了解到更多文物
B.增強了文物的學術性價值
C.增強文物欣賞的趣味性
D.幫助大眾更好地理解文物
4.根據材料二,下列成語中最能準確表達VR技術帶給人的體驗的一項是(3分)
A.身不由己B.感同身受C.設身處地D.身臨其境
5.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來只為少數專家學者所識,現在卻走近了大眾。如果用詩句來描述這一現象,下列最合適的一項是(2分)
A.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B.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C.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D.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答案】
3.B
4.D
5.D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4.試題分析:本題既考查對文段的理解能力,又考查正確使用及辨析近義成語的能力,這種將語知滲透在現代文閱讀中考查的方式是北京卷常見的題型。
【考點定位】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
5.試題分析:本題既考查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又考查語言表達準確的能力。解答時首先要從原文出發,理解題干所說的“文物原來只為少數專家學者所識,現在卻走近了大眾”的含義,然后分析所給詩句的含義,仔細對比,找出答案。
【考點定位】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
材料三
有的博物館認為保護好文物不出事情是頭等大事,將文物封閉在庫房,秘不示人,覺得這樣才可以確保萬無一失。其實不然,“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有些文物同樣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館利用館藏的“彩鳳鳴岐”和“來凰”,舉辦了唐代雷琴演奏會。古琴屬于漆器,很難保存。這兩把古琴之所以能歷經千年保存下來還能使用,是因為歷朝歷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裝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學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數字技術使文物在線上“活”起來,更是對文物的一種保護。敦煌石窟集珍貴性、脆弱性于一身,歷經千年的莫高窟藝術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參觀成為莫高窟最大的隱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為30多萬人次,2014年已增長到81萬人次。根據測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極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黃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過2萬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負。實驗監測數據顯示,40個人進入洞窟參觀半小時,洞窟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氣相對濕度上升10%,空氣溫度升高4℃,這都有可能侵蝕壁畫,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畫正在緩慢退化,千百年后人們何以領略莫高窟的神韻?
面對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護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數字化工程,猶如一縷明媚的科技之光,照進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數字化展示中心,游覽模式發生了變化,藝術體驗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過數字化體驗藝術“做足功課”,再進個別洞窟實際體驗。這種模式既能滿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時又減少了在洞窟內的停留時間,減少了對莫高窟的破壞。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時間由2小時縮短至70分鐘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取材于黃洋、祝越、周龍等的相關文章)
6.根據材料三,下列關于文物保護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將文物“深藏閨中”不是最好的保護方法
B.實際上有些文物使用起來反而有利于保存
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會加速壁畫的老化
D.彩塑和壁畫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7.根據材料三,下列對敦煌“數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減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B.改變了洞窟的游覽模式
C.縮短了游客在洞窟內的停留時間
D.減少了游覽對莫高窟的破壞
8.請結合上述三則材料,簡述讓文物“活”起來的含義與作用。(6分)
【答案】
6.C
7.A
8.含義:要點一:合理利用文物,充分發掘其內涵。
要點二:把文物拿出來,在展廳或線上展示出來,有些可以用起來。
要點三:借助數字技術,讓文物以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
作用:要點一:發揮文物在公共知史愛國、鑒物審美,以及技藝傳承、文化養心等方面的作用。
要點二:使更多文物得以展示,使文物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并理解。
要點三:有利于一些文物的保存與保護。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7.試題分析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從高考來看,此類題目選擇肢中設錯類型可分為:程度深淺、范圍大小有意混淆;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已然、未然有意混淆;以偏概全;張冠李戴;因果顛倒;誤劃類別;無中生有;偷換概念。
【考點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8.試題分析:本題既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又考查歸納內容要點分析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理解概念時要對概念的內涵、外延準確把握,一定要將它還原到具體的文本中,做到“詞不離句,詞不離段,詞不離篇”,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正確理解概念的含義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高考語文試題:論述文專題】相關文章:
高考文言文閱讀專題指導09-14
論述文閱讀答題技巧09-15
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09-08
關于論述文閱讀練習題09-18
關于小升初語文的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09-13
藝術三昧論述文閱讀練習09-18
高一語文現代文專題暑期作業答案09-12
高考語文文言文虛詞《于》的用法05-31
閱讀文專題練習八篇09-17
文言文閱讀試題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