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三語文上冊第三次聯合考試試卷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歷史文人筆下的居庸關
在萬里長城的關隘中,“九關第一數居庸”。在著名的燕京八景里,“山城薄日照居庸,抗嶺回巒紫翠重”。千百年來,居庸關的險和翠,馳名世界,譽滿人間。而今它成為中外來京人士必游的勝地。
居庸關,自古為天下九塞之一。它位于北京城西北百余里的崇山峽谷之間,素有“絕險”之稱。至少于居庸之名,則起于秦代。而設景“疊翠”,為騷客文人所矚目,則始于金代章宗年間。據史書載錄,最早描繪居庸關的詩,是唐代高適的《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其實,與高適同時代的祖詠的《望薊門》比高適還要早些時候。居庸關,唐代又稱薊門關,或軍都關。《望薊門》描繪了邊塞軍營景象,作者并沒有描述美隘的地勢風光,卻展示了雄渾壯麗的古戰場的戰斗氣氛,生動感人。高適在《入居庸》三首中描繪的則是另一番景象。詩中險峻、荒涼的古塞風光。正是當時居庸關的真實面貌。
在此之前,從漢至隋的八百多年間,居庸關雖“常宿重兵,以謹管鑰”,為兵家必爭之地,但是,由于戰事頻仍,朝代多變,居庸關的戰略作用也常有變異。漢代的居庸關,主要是溝通中原和塞外的要道。二陀魏把它同盧龍塞作為二險,據“以杜賊出入之路”。北齊改為納款關,成為查繳賦稅的關口,那時。居庸關的景物風光,尚未能引起人們的注目。最早的記述,是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其中的描寫,頗有詩情畫意,把它當作最早描繪居庸的詩句,也未嘗不可。
在唐以后的八百多年里,情況則大不相同。從遼、金在北京建都時起,居庸關作為都城的西北門戶,其戰略地位躍居關隘之首。《金史》記載:“中都之有居庸,猶秦之崤函,蜀之劍門也。”隨后,又命名為“居庸疊翠”,列入燕京八景之一。文人墨客對它的賦詠開始多了起來,著名詩人劉迎的詩作具有代表性。從劉迎的筆下可以發現,當時的居庸關,盡管精銳據守,軍事設施加強,但仍然保持著漢唐以來的雄渾、蒼莽、荒疏的自然風貌。
明代永樂遷都北京之后,居庸關因作為都城的西北門戶,受到朝廷的極大重視。其建設規模之大,大大超過以往歷代。詩人陳子龍說:“險到居庸地脈分,何須長戍羽林軍”。其實,居庸關設置衛所,儲備武器糧草,倒是常備不懈的。居庸關對于北京的防護,起了重要作用。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城以后,詩人鄒緝作詩倡議重設北京八景,其中歌詠八景之首的“居庸疊翠”的詩作,雖多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之辭,但對居庸的險和翠則描寫得比較成功。從此,詩人筆下的居庸關,險中蘊秀,翠襯險奇,多姿多彩,分外妖嬈。
康熙掌政以后,從歷史經驗出發,主張對邊遠民族實行“懷柔”、“德化”,故對長城及其關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針。在其影響之下,清代描寫居庸關的詩歌,一掃明人華麗、頌揚之風。大文學家朱彝尊在《百字令居庸關》一詞中以沉郁的心.情描述了景物的荒涼。萬里長城一居庸關,作為軍事工程,已經結束它的歷史使命。而作為山河勝跡,則千秋壯麗,永放光芒!
1.下列各項對“居庸關”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居庸關,名稱起于秦代,素有“絕險”之稱,且有“九關第一數居庸”的美譽。
B.居庸關在戰事頻仍、朝代多變的漢至隋八百多年間,其戰略作用卻一直未變。
C.居庸關設景“疊翠”始于金代章宗年間,“居庸疊翠”在明代成為燕京八景之首。
D.居庸關歷史上既是軍事工程,又是山河勝跡;而今成為來京人士必游的勝地。
2.下列關于歷代文人對“居庸關”所進行的描寫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唐代詩人高適的《入居庸》描述了居庸關險峻、荒涼的風光;祖詠的《望薊門》則把壯麗雄渾的古戰場的戰斗氣氛展示了出來,生動感人。
B.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是最早的對居庸關景物風光進行記述的著作,其中的描寫很有詩情畫意,應該可以把它們當作最早描繪居庸關的詩句。
C.詩人劉迎的詩作在金代諸多文人墨客對居庸關的賦詠中具有代表性,從劉迎的筆下能夠看出,漢唐以來的雄渾、蒼莽、荒疏的自然風貌仍在居庸關上存留著。
D.明代詩人鄒緝歌詠“居庸疊翠”的詩作雖對居庸的險和翠進行描寫,卻多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之辭。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千百年來,居庸關憑險和翠馳名世界,譽滿人間。從唐代詩人祖詠開始,許多詩人寫詩描繪過居庸關,而唐時居庸關是以“薊門關”、“軍都關”之名出現在詩中的。
B.《金史》記載:“中都之有居庸,猶秦之崤函,蜀之劍門也。”可見金代居庸關的戰略地位之重,那時的居庸關,應該既有精銳部隊據守,又在軍事設施上有所強化。
C.明朝永樂遷都北京之后,居庸關又一次成為都城的西北門戶,受到朝廷的極大重視。至此,居庸關的戰略地位躍居眾關隘之首,其建設規模之大,遠遠超過以往各代。
D.康熙執政以后,從歷史經驗出發,對長城及其關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針。因為,在他看來,居庸關在歷史上并沒有起到應有的防護作用,只是被作為山河勝跡予以保留。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儒學傳統的當代價值如何可能
陳衛平
討論儒學傳統的當代價值,無疑是以揭示和呈現儒學傳統為基礎的,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其一,哪些儒家學者足以代表儒學傳統。誰最能代表孔子開創的儒學傳統?唐代韓愈提出了“道統”說,他編撰了自堯舜以來至孔孟的“道統”,并認為自己繼承了孟子之后所中斷的“道統”。宋明理學家程朱陸王接過韓愈的“道統”說,但把韓愈撇開,稱他們是繼承孔孟道統的。從“五四”以來的早期現代新儒家,直到如今的海內外新儒家,大體上是贊同“道統”說的。
這樣的揭示和呈現是有偏頗的。因為儒學傳統的全部并非如此,早在20世紀四十年代,杜國庠先生就指出思想的發展,“其間實有一脈之潛通。但無道統的獨霸”,而是貫穿著與之抗衡的“異端”。他和侯外廬等撰寫的《中國思想通史》進一步系統地發掘了被“道統”所排斥的“異端”思想.指出“有正統思想的‘法度’化和庸俗化,就會產生反抗正統思想的‘異端’”。他們所著重彰顯的“異端”,有相當部分是儒家。就是說,他們揭示和呈現的儒學傳統有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道統”說的正統儒學和“異端”的非正統儒學。這樣的揭示和呈現是有依據的。
我們今天應平等地從這兩個方面去發現儒學的當代價值。當代中國思想文化是由“五四”孕育而來的,余英時指出:“當時在思想界有影響力的人物,在他們反傳統、反禮教之際首先便有意或無意地回到傳統中非正統或反正統的源頭上去。”這意味著非正統儒學的傳統是“五四”開創新文化的重要憑借。所以探討儒學傳統在當代中國的價值,不能只提正統儒學。
其二,儒家典籍的論述是否等于實際的儒學傳統。我們現在揭示和呈現儒學傳統的重要途徑是引證典籍得出結論,而由此得來的只能說是“典籍”上的傳統,并不能等同于實際存在的傳統。某些典籍上倡導的傳統,并沒有為人們普遍接受而成為實際的傳統。就研究儒學傳統的當代價值而言,把握實際的傳統更為重要。
對于當代中國實際產生影響力的儒學傳統,基本上不是靜滯在典籍中的東西,而是經過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淘洗,其內涵整合了異質文化尤其是西學,在動態的自我更新中獲得了與現代價值的相匹配性。
1.文中提到“這樣的揭示和呈現是有偏頗的”,不屬于這一說法的依據的是(3分)( )
A.考證儒學發展的歷史,并非只有所謂正統的“道統”,而是存在著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
B.儒學傳統雖一脈相承,但并非道統獨霸,而是自始至終貫穿著與之抗衡的非正統儒學。
C.當正統思想被“法度”化和庸俗化之時,被斥為“異端”的非正統思想就會應運而生。
D.非正統儒學在當代亦有價值,“五四”開創新文化的重要歷史憑借便是這種非正統儒學。
2.根據文意,以下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只有了解和把握了儒學傳統,討論儒學傳統的當代價值才有可能。
B.對誰最能代表儒學傳統這一問題,韓愈做出了系統而明確的回答。
C.程朱陸王繼承了韓愈之說,認為自己繼承的是孟子之后所中斷的道統。
D.學界揭示呈現的儒學傳統,基本上是“道統”之一脈相承的歷史。
3.請指出典籍上的儒學傳統與實際中的儒學傳統的一個不同點。(3分)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教育與兒童的雙重異化
教育對休閑的雙重排斥,導致教育與兒童的雙重異化。學校與休閑在起源上的同義,絕不是巧合。從本質上看,教育是人這一特殊的物種享受休閑的特有方式。動物只有嬉戲,沒有教育。人類除了有兒童自在的游戲玩耍之外,還創造了一種新的休閑方式,那就是教育。通過這種特殊的休閑方式,人類創造的文化得以傳遞并不斷創造出新的文化。但現在的教育通過不休閑和不教育這兩種方式排斥了休閑,變得只與工作有關,而與休閑毫不相關,那這教育還是教育嗎?
從自然的角度看,學校和教育應該順應兒童的生活,并在順應的基礎上引導兒童的生活。換句話說,在童年階段,兒童生活的特性,就是這一階段的人性內涵。學校和教育首先應該順應兒童生活的這種特性,然后才是引導和提升。如果學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閑,兒童一進入學校和教育場域,就好像一下子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這種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適應不好,就會被貼上終身都可能難以揭除的標簽;如果能夠適應,其本性的壓抑與喪失該有多大!兒童要么不適應,要么得改變本性來適應,那這種教育不是異化的嗎?
尼爾.波茲曼認為:“由于局限兒童于書本學習,由于他們受制于書本學習者的心理以及學校和家長的監督,印刷向兒童關閉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兒童一進入排斥休閑的學校,其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門就被關閉了。自在的、游戲的、獨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學校里沒有空間,學校排斥兒童日常生活的這些特性,而倡導刻苦的,規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并不是一概地反對刻苦的,規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而是反對將學校生活變成這種單一的生活方式。為什么不能將兒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比如游戲性延展到學校生活中,使其成為一種整合的、互滲的生活呢?在兩種生活之間豎起一道門墻,將兒童的特性關在門外,既異化了教育,也異化了兒童。
在教育對休閑的雙重排斥下,兒童在人生的初期階段就開始了繁重的“工作”——學習,使學生變成了“工作化的兒童”。身著校服的兒童與身著工作服和職業裝的成年人沒什么兩樣,都是早出晚歸,都是行色匆匆。正常的參加工作時間是成年之后,起碼要到18歲之后,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兒童只要達到入學年齡,似乎就開始“上班”了。要不然我們為什么常說“學生的本職工作就是學習”,“學生的天職就是把功課搞好”呢。實際上探究是人的天性,人是天生愛學習的動物,處在人生初級階段的兒童,無時無刻不在通過游戲等自己的方式探索著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物質世界和社會世界。排斥休閑的教育將學習“工作化”,一個明顯的后果是剝奪了學習的快樂。符合兒童探究天性的學習,在排斥休閑的教育體制中變成了類似于成年人為養家糊口不得已為之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真是教育與兒童的雙重異化!
(摘自《新華文摘》)
1.下列對“雙重異化”這一概念的表述,最準確的一項是( )
A.教育不讓兒童休閑,又不對兒童進行休閑教育。
B.學校教育不順應兒童生活的特征,將學習變為乏味的“工作”。
C.兒童在異化了的教育環境中,本性被壓抑與喪失,只有通過改變本性來適應“工作化”的學習生活。
D.教育不順應兒童特征而將學習“工作化”,兒童改變本性喪失本性來適應“工作化”的學習。
2.對“學校和教育應該順應兒童的生活,并在順應的基礎上引導兒童的生活”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學校和教育首先應該順應兒童生活自在的游戲玩耍的天性,然后才是引導和提升。
B.如果學校教育完全排斥了兒童原本的生活,那么這樣的提升和引領必然讓孩子異化。
C.排斥兒童生活的學校和教育,無論學生適應與否,都會導致教育的異化或兒童的異化。
D.學校和教育應該完全順應兒童的生活,并且要自始至終地讓他們保持愛游戲玩耍的特點。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教育是一種新的休閑方式,正是通過它,人類創造的文化才得以傳遞并不斷創新。
B.教育是一種特殊的休閑方式,它反對刻苦的、規律的、功利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C.排斥休閑的學校教育,其特征是先順應兒童生活的特性,然后才是引導和提升。
D.作者認為,兒童到了入學年齡,就應該開始“上班”,“學生的天職就是把功課搞好”,正說明了這一點。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不要秘訣的秘訣
鄧 拓
以前在書店里常常可以看見有所謂《讀書秘訣》《作文秘訣》之類的小冊子,內容毫無價值,目的只是騙人。但是,有些讀者貪圖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見有這些秘訣,滿心歡喜,結果就不免上當。現在這類秘訣大概已經無人問津了吧。
歷來真正做學問有成就的學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訣,你即便問他,他也說不出。明代的學者吳夢祥自己定了一份學規,上面寫道:
“古人讀書,皆須專心致志,不出門戶。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輟,一暴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
在這個學規中,除了“不出門戶”的關門讀書的態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見解。事實的確是這樣。不管你學習和研究什么東西,只要專心致志,痛下工夫,堅持不斷地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獲。最怕的是不能堅持學習和研究,抓一陣子又放松了,這就是“或作或輟,一暴十寒”的狀態,必須注意克服。
這種學規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如陳善的《捫虱新話》一書中寫道:
“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用現在的眼光讀這一段文字,也許覺得他的見解很平常。然而,我們要知道,陳善是南宋淳熙年間,即公元十二世紀后半期的人。在那個時候他就能夠提出這樣鮮明的主張,也算是難能可貴的了。他主張要讀活書而不要讀死書,就是說要知入知出;要體會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實質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說要體會古人用心處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這樣,他還反對為讀書而讀書的傾向。他主張讀書要求實際運用,并且要用得靈活,即所謂“透脫”。你看他的這些主張,難道不是一種反教條主義的主張嗎?
宋儒理學的代表人物中,陸九淵的讀書經驗也有可取之處。《陸象山語錄》有一則寫道:“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接著,他又舉出下面的一首詩: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這就是所謂“讀書不求甚解”的意思。本來說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書讀懂,而是主張對于難懂的地方先放它過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許看完上下文之后,對于難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釋。這個意思對于我們現在的青年讀者似乎特別有用。
至于我們現在提倡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主張古代的讀書人卻沒有膽量提出。古代只有一個沒有機會讀書的木匠,曾經有過類似這種思想的萌芽。這個人就是齊國的輪扁。據《莊子天道篇》記載:“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著,輪扁還介紹了他自己進行生產勞動的經驗。他的話雖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該把一切所謂“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對讀古人的糟粕,強調要從生產勞動中去體會,這一點卻有獨到的見地。
我們現在讀書的態度和方法,從根本上說,也不過如此。而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訣呢?如果一定要說秘訣,那么,不要秘訣也就是秘訣了。
1.文章中引用了很多文言材料,對其所闡述的觀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吳夢祥學規的材料闡述了讀書要專心致志的觀點。
B.引用陳善《捫虱新話》中的材料闡述了讀書須知出入法的觀點。
C.引用《陸象山語錄》中的材料闡述了讀書須涵泳品味的觀點。
D.引用《莊子天道》中的材料闡述了要用批判的眼光讀書的觀點。
2.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文章舉陳善、吳夢祥的例子側重談學習態度,舉陸九淵的例子側重談學習方法。
B.以前的讀者往往熱衷于不肯下功夫的“秘訣”,現在這類“秘訣”已無人問津了。
C.所謂“讀書不求甚解”,是一種在專心致志的學習態度指導下的讀書方法。
D.輪扁對讀書的見解在某些方面超過了理學家,已具有現代批判的眼光。
3.文章結尾說:“如果一定要說秘訣,那么,不要秘訣也就是秘訣了。”請根據文章的內容和主旨,對句中三個“秘訣”所表達的內容作出解釋。(每處不超過30個字)
答:一、二兩個“秘訣”: 。
第三個“秘訣”: 。
五、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1~3題。
幾個世紀以來,科學一直被看成一種為人類帶來幸福的力量。以牛頓力學為代表,近代科學引發的工業革命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20世紀初,以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為代表的物理學革命,從宏觀和微觀的尺度上,把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向了高峰。在一片勝利的歡呼聲中,科學作為一種新的“偶像”登上神壇。
1845 年8月,在日本廣島上空爆炸的原子彈開始打破人們對科學的迷信。當原子彈造成的種種慘象通過媒體傳播時,那些參與制造原子彈的科學家們陷入了深深的內疚之中。他們開始感到,科學研究的領域也存在著潘多拉盒子。
20世紀后半葉,以DNA 雙螺旋結構的發現為開端的分子生物學革命逐漸成了科學舞臺上的主角。20世紀60年代初,遺傳密碼被破譯。1969 年,DNA 限制性的內切酶被發現。1971年,斯坦福大學的保羅伯格將猿猴病毒 40(SV40)的DNA 引入大腸桿菌并與其DNA重組,獲得了一種新的帶有SV40 基因的大腸桿菌,由于SV40對鼠類動物具有致癌性,還可以在試管內使人的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因此伯格的重組大腸桿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大腸桿菌廣泛存于人體腸道內,如果含有 SV40 基因的大腸桿菌在人群間傳播,可能造成難以預料的后果。美國著名分子病毒學家羅伯特普蘭克了解了伯格有的工作后,立即與他通電話,指出這種大腸桿菌可能成為傳播人類腫瘤的媒介,并建議他暫停此項研究。這使伯格特非常猶豫,他深知DNA重組技術的革命意義,但他也為此項研究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擔憂,他與其它生物學家討論后,他毅然決定暫停此項研究。
但是,DNA 重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實驗室不斷取得新突破。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推進,基因重組技術引起的倫理問題,日益引起政府和公眾的關注。1974 年7月,在美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伯格等著明分子生物學家聯名發表了一封建議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圍內無條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導致無法預知后果的基因重組研究。因為“伯格信件”的倡議,1975 年2月,16個國家的140位著名科學家在美國加州舉行會議,與會者一致認為:“盡管基因重組技術會促進分子生物學的革命性進展,可是運用這項技術所產生的生物新類型,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須對此嚴加控制。”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專門對此做了一個題為《DNA爭論:科學反對它自己》的專題節目,向公眾普及科學倫理。
在伯格信件中,積極從事該領域研究的杰出科學家主動提出對自己的研究工作進行限制,這在科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它顯示了那一代科學家巨大的道德勇氣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堪稱科學史上的重大事件。
(選自《環球科學 》2009年第2期,有刪改 )
1.下列關于“伯格信件”的闡述,與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項是( )
A.伯格信件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學家在美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 月聯名發表的一封建議信。
B.伯格信件提議在全世界范圍內無條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組研究以避免可能導致的無法預知的后果。
C.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學家主動提出對他們從事并取得一定成果的領域的研究工作進行限制。
D.“伯格信件”這一科學史上的重大事件顯示了那一代科學家巨大的道德勇氣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文章中稱科學為一種新的“偶像”,這是對在歡呼中登上神壇的科學的批判。
B.DNA 重組技術雖然具有革命意義,但也有可能給人類健康帶來嚴重的后果。
C.杰出的科學家主動停止了自己的科學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
D.加州會議與會者一致認為,必須嚴格控制分子生物學革命產生的生物新類型。
3.本文原標題為《科學反對他自己》,依據文章,對該標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科學反對它自己并不意味著反對它的全部,而是反對它有悖于科學倫理的部分。
B.只有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類的科學研究,才能真正推進科學的發展,造福人類。
C.防止科學技術在運用中對人類造成危害,有賴于科學家的道德勇氣與社會責任感。
D.新科學反對舊科學,科學就是在不斷否定過去的研究成果的過程中得到進步的。
六、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3題
我國耐輻射微生物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新疆農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學者石玉瑚經過長達八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從高放射性土壤中分離出一批耐高輻射真菌(含酵母菌)。目前,新發現耐輻射放線菌的成果已在該領域權威刊物《國際微生物系統分類學》(IJSEM)上正式發表。
石玉瑚說,經過初步試驗,他們所發現的耐輻射微生物特別是耐輻射真菌還有很強的耐重金屬(如鉛、鉻、鈷、鎳、銅)、耐紫外、耐有毒有機物、耐旱和耐鹽等特性,對重金屬具有富采、轉化、釋放等功能。這意味著為航天航空應用、農業及醫療新產品研發等提供了可行途徑。
在一般情況下,人在5戈瑞(輻射強度的計量單位)的輻射下只能存活1個小時,10戈瑞相當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的輻射劑量,普通細菌在2000戈瑞-5000戈瑞輻射下全部死亡,而石玉瑚此次分離的耐輻射真菌能在10000戈瑞-30000戈瑞的高強度輻射下存活。
微生物作為生態系統的積極參與者,對于環境修復和維持生態系統平衡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隨著科技不斷發展進步,包括耐輻射微生物在內的極端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生命現象、生理特征、代謝機制和潛在的巨大開發價值等備受世界各國科技界的重視。
1956年,美國科學家在經輻照滅菌腐 敗的肉制罐頭中發現了能在5000戈瑞-25000戈瑞輻射下存活的細菌,并將其命名為“耐輻射奇異球菌”,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諸多國家相繼引進“耐輻射奇異球菌”進行相關研究,并取得重大進展。
從1945年7月美國第一次核試驗至1998年5月的巴基斯坦核試驗,全世界有8個國家在30多個核試驗場進行了2083次核試驗,這對周邊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不同性質的污染,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了很大影響。
2003年起至今,石玉瑚開始對我國高輻射污染區土壤進行耐高輻射生物資源研究,目前已經獲得耐10000戈瑞-30000戈瑞輻射,包括“耐輻射奇異球菌”在內的各類耐輻射細菌、放線菌、真菌共1000余株。并初步確定耐輻射微生物新科1個,新屬10個,新種20多個。其中1個以石玉瑚名字命名的耐輻射放線菌新屬得到了國際認可,并將于近期刊出。
石玉瑚說:“分離出耐輻射真菌實現了耐輻射微生物從原核向真核的跨越,為探索耐輻射微生物的生命起源與進化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氣候變化對地球物種影響提供了新的解釋。”
石玉瑚表示,耐輻射真菌的發現可揭示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在同一輻射下基因修復遺傳的差異性,進一步闡明微生物耐輻射機理,為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復和防止核電站放射性核素滲漏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73歲高齡的石玉瑚,目前就職于新疆農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他先后完成過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項,科研成果曾獲得聯合國科技發明創新之星獎,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1.下列對“耐輻射真菌”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耐輻射真菌指在起碼5000戈瑞以上高強度輻射下仍能存活的真菌。
B.耐輻射真菌作為一種極端微生物,有其特殊生命現象、生理特征、代謝機制和潛在的巨大開發價值。
C.耐輻射真菌有很強的耐重金屬、耐紫外、耐有毒有機物、耐旱和耐鹽等特性。
D.耐輻射真菌的發現為揭示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在同一輻射下基因修復遺傳的差異性研究提供依據。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人在5戈瑞的輻射下只能存活1個小時,而普通細菌在2000戈瑞-5000戈瑞輻射下將全部死亡。
B.“耐輻射奇異球菌”是美國科學家在在經輻照滅菌腐 敗的肉制罐頭中發現的,而我國科學家在對高輻射污染區土壤進行耐高輻射生物資源研究中也發現了它。
C.石玉瑚他們的研究已經確定耐輻射微生物新科1個,新屬10個,新種20多個。
D.國際認可了石玉瑚分離出的1個耐輻射放線菌新種以石玉瑚名字命名。
3.請你分析我國科學家新發現耐輻射真菌的意義有哪些?
答:
七、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4題。
我國有史記載的毛筆繪畫當開始于秦漢,但經過歷代戰亂,地面上的秦漢繪畫已所存不多。考古學家們從1949年到1974年,在楚地相繼發掘出十多幅帛畫。其中馬王堆1號、3號墓內覆蓋在棺槨上的“T”型帛畫形狀獨特,寓意深邃,藝術價值最高,是世界上最珍貴的藝術品之一,引起了許多專家對帛畫之謎的解釋。全國所有涉及中國最早繪畫內容的教科書及近年出版的權威書籍,都斷定帛畫的主題思想就是“引魂升天”。對此,本人持不同見解。漢鎮墓文中有“上天蒼蒼,地下茫茫;死人歸陰,生人歸陽;生人有里,死人有鄉”之語,可見天為陽,地為陰,鬼為陰類,陰間不可能位于屬陽的“上天”,只能在屬陰的茫茫地下——幽冥。中國古代“引魂升天”說是東漢以后的事,那時受佛教、基督教、猶太教的影響,認為人死后可升天堂享樂,也可下地獄受苦;佛教認為修行積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極樂世界,解脫輪回之苦。修建于西漢初的馬王堆漢墓尚未受到這些觀念的影響,不可能改下陰間為“升天”。另外,從已發現的楚國文獻資料看,楚國沒有靈魂升天的習俗。《楚辭招魂》中寫道:“魂兮歸來,君無上天些①。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說明楚人甚至忌憚于靈魂上天。現在國內主要有關書籍中幾乎都認為長沙陳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和長沙子彈庫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都是靈魂升天圖,認為“兩者畫面結構雖有差異,但皆表現墓主在神化動物導引下飛翔升騰”,從而成為西漢帛畫“引魂升天”的歷史依據。但仔細觀察兩幅帛畫,子彈庫出土帛畫男性墓主乘的不是飛龍而是一般龍舟;陳家大山出土帛畫的女性墓主乘的是如一彎新月的獨木舟。龍舟在楚地戰國時已普遍流行,如屈原投江死后,人們為懷念他,用龍舟為他招魂并投拋粽子使水族勿食其肉,此風俗沿襲至今。過去都認為畫中龍舟下云紋狀圖案為“云彩”,其實為龍舟下的水波紋。龍舟前部下面還有一條游魚。兩幅戰國帛畫的墓主人都乘坐舟船的原因是:當時的人無法理解生老病死自然法則,虔誠地設計了種種宗教活動,盡量確立一種能自圓其說的宗教信仰。不僅在中國,世界許多古老民族都認為陽間與陰間有一水相隔,即人們常說的“陰陽界”。對于死者如何到陰間的途徑,各民族有著多種說法,但有極大的共性,認為死后鬼魂要順利進入陰間,就必須經過一條水域,如不能橫渡這片水域,死者陰魂就要在陽間游蕩,成為孤魂野鬼。所以,古希臘喪葬時要在死者口中放一枚小錢作為渡資;從唐代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一顆寶珠,可讓死者鬼魂進入冥間得以照明。古葬禮中往往有死者靈魂上陰間之路的儀式,兩幅戰國帛所畫當是該儀式的一部分,以祈求墓主橫渡陰陽河一路順風。眾多書籍都認為“升天”是死者的最高境界,于是把馬王堆帛畫中那復雜詭異的畫面內容都牽強到“引魂升天”這一籠統而無證據的說法中去。帛畫包括神話世界中的天上、人間(陽間、陰間)、地下三部分,實際就是漢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間。畫工著意突出墓主在人間層上的中心位置,天上、地下諸神(物)對他(她)的青睞和關照,反映出墓主強烈的支配欲。實際上,這一“宇宙空間”是為了給陰間的墓主提供一個如生前那樣舒適的生活空間。
注:①些:音suò。句末語氣詞,只出現在《楚辭》中,大約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漢鎮墓文中有“天為陽、地為陰”之語,鬼為陰類,不可能位于上天,只能位于陰間的“幽冥”。
B.為懷念屈原,人們用劃龍舟和拋粽子的方式使水族勿食其肉,這一行為沿襲至今,成為風俗。
C.兩幅戰國帛畫所畫墓主人乘坐舟船,正是古代葬禮中送亡靈上陰間之路整個儀式的生動再現。
D.不單單是中國,世界上許多古老的民族都有類似“陰陽界”的文化信仰。
2.從全文看,不能作為作者在否定“引魂升天”這一主題時所用的證據的一項是( )
A.《楚辭招魂》的詩句說明,按照當時的習俗,人死后“鬼魂”不會前往“上天”。
B.佛教認為修行積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極樂世界是東漢以后才有的事,馬王堆墓主不可能有這種觀念。
C.升天者應該騎著能飛行的神化動物,戰國帛畫中墓主乘坐的舟船和水波紋、游魚的形象說明墓主并非升天飛行。
D.古希臘喪葬時死者口中放的錢,唐代一直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的寶珠的用意,都說明不是想讓靈魂飛往“上天”。
3.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專家們長期以來對帛畫中的舟船、水波、游魚等內容失察,可見他們是在以先入為主的思維方式解說畫面內容。
B.現在國內有關帛畫的主要書籍都認為《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是靈魂升天圖,呈現了“墓主在神化動物導引下飛翔升騰”的場景。
C.漢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間包括神話世界中的天上、人間、地下三部分,帛畫中的墓主居于人間層上的中心位置,表現了墓主的支配欲。
D.本文的觀點,代表了漢代帛畫主題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倡導的科學、務實的科研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4.作者認為馬王堆帛畫原本的共同主題是什么?請簡要回答。
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活動的主要載體。在世界眾多的城市中,只有極少數能夠成為聚集全球資源、影響全球發展的綜合性中心城市,即世界城市。擁有多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城市,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當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在積極研究自身的定位和發展問題,如香港一直致力于世界城市建設,北京市把“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寫進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綱要,上海市以成功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契機聚焦世界城市建設。在學術理論界,關于世界城市的研究方興未艾,認真梳理這些研究成果,對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是否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是衡量一個城市是不是世界城市的首要指標。強大的經濟實力主要表現在城市生產總值總量大、人均水平高,產業結構合理、先進。它具有發達的第三產業和發展潛力巨大的新興產業,金融業發達,高端企業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世界城市之所以能夠在全球產生巨大影響,不僅在于它的經濟總量大,而且在于它的集聚能力強,吸引著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等,從而形成巨大的流量和交易量。其中,流量就是控制力,交易量就是影響力。通常而言,世界城市是大量國內和國際移民的目的地、跨國公司總部和國際組織的聚集地。
強大的國際交往能力也是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先進、安全、便捷的通訊服務和發達、現代、立體化、可持續的交通體系,是世界城市具有強大國際交往能力的硬件基礎;另一方面,多元、開放、大眾參與的文化交流活動為世界城市強大的國際交往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軟環境。在世界城市,不僅休閑文化、娛樂文化等廣泛普及,而且高雅文化也獲得了巨大發展。
準確理解世界城市的內涵,還要把握以下兩點:首先,世界城市與國際城市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國際城市是指與世界其他城市之間具有較高經濟、政治、文化交往度的國際化、現代化城市;而世界城市是國際城市的高端形態,聚集了世界高端企業總部、高端人才等,是國際活動的聚集地,對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等都具有重要影響。與國際城市不同,世界城市在數量上是相當有限的。
其次,世界城市通常都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世界城市的形成與其周邊城市的發展密不可分,世界城市的影響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所在的城市群,像紐約、倫敦、東京等人們比較認同的世界城市都是如此。比如,紐約與其周邊40多個城市共同構成了世界第一大城市群;倫敦周圍集中了英國最主要的幾個產業城市,是英國產業密集帶和經濟核心區;東京則是由一都七縣組成的首都圈。正是依托于這些城市群,紐約、倫敦、東京才具有巨大的世界影響力。
(選自2011年2月15日《人民日報》,有刪改)
1.從原文看,下列對“世界城市”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世界城市是能夠聚集全球資源、影響全球發展的綜合性中心城市,數量相當有限。
B.世界城市就是指與世界其他城市具有較高經濟、政治、文化交往度的國際化城市。
C.世界城市是國際活動的聚集地,對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響。
D.世界城市通常都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它的形成與其周邊城市的發展密不可分。
2.關于世界城市的特征,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強大的經濟實力,是衡量世界城市的首要指標,主要表現在城市生產總值總量大、人均水平高,產業結構合理、先進。
B.世界城市具有強大的集聚能力,通常而言,是大量國內和國際移民的目的地、跨國公司總部和國際組織的聚集地。
C.強大的國際交往能力也是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征,休閑文化、娛樂文化等在這里廣泛普及,高雅文化也獲得巨大發展。
D.擁有多少像紐約、倫敦、東京那樣得到認同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城市,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
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我國其它城市,也應該像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一樣,定位于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促進自身發展。
B.世界城市能產生巨大影響,不僅在于經濟總量大、集聚能力強,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所在的城市群。
C.依賴先進、安全的通訊服務和發達、立體化、可持續的交通體系,世界城市就有了強大的國際交往能力。
D.世界城市因具有巨大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所以能夠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等。
九、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3題。
①前不久,《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用了個新聞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其中的“給力”二字新鮮獨特,讓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為網絡熱詞并引起爭議。
②這讓我聯想到日前公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這份報告中收錄了諸多有代表性的熱字、熱詞和熱語,即流行語。有些人對此頗有微詞,認為這些流行語所代表的語言現象不過是一時的時髦,會破壞語言的“純潔”和“規范”。這種失之狹隘的觀點反復申說了好多年——年年有流行語新冒出來,年年就有人老生常談。其實語言像一面鏡子,如實地反映著社會生活和社會文化的變化,而在語言三要素中,又以詞匯對上述變化的反映最為迅速、最為活躍。因此,流行語蘊含著超乎語言本身的意義,值得關注也值得研究。
③流行語記錄著社會變化。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有社會語言學家提出了著名的“語言與社會共變”理論,指出:語言對社會有依附性,即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因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就如實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特征;之后經濟改革啟動,“市場調節”、“關停并轉”、“個體戶”、“中外合資”等一系列流行語又撲面而來。流行語對社會變化感知的敏銳度與應變力是極為突出的。
④一些流行語具有豐富的含義。有時,人們對同一流行語的解讀,會因立足點不同而產生分歧,甚至理解截然相反,但是這并不會削弱它,反而能增加這些詞語的張力。比如“山寨”一詞,最初源于香港,專指一些不正規的產品,是“不正宗”、“不正統”的意思,最先進入公眾視線的“山寨”是“山寨手機”,之后出現了“山寨建筑”、“山寨春晚”等系列衍生品,人們也漸漸把“山寨”等同于“盜版”和“侵權”,但同時有人解釋“山寨”為一種奢侈品趨向的妥協,是追慕的表現形式,還有人認為“山寨”閃耀著草根階層的智慧——眾多對“山寨”的解讀,使得這個詞的意義在使用中豐富起來,“山寨文化”,“山寨現象”甚至成了頗有深度的理論研究命題。
⑤與一般的新詞語不同,流行語是一種語言時尚,在一定時期內使用頻率很高且被廣泛傳播。它們豐富著漢語的表現力。在形式上,流行語可以是一個詞素,如“裸~”(如裸婚、裸官);也可以是詞或短語,前者如“隱婚”,后者如“食品安全”等;還可以是句子或格式,前者如“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后者如“今天你 了沒有?”等等。在含義上,流行語相當豐富,比如,這幾年流行的“曬”字,其含義已明顯不同于傳統的“曬”。 這個“曬”來源于英語的“share”,是“分享”的意思,最早是一名英國的旅游愛好者將自己的旅行趣聞發在網上與人“share”,引來眾多網友跟帖,“share”就此開始蔚然成風。在我國,北大一名副教授于2006年9月在其博客上公布月收入4786元的工資條后,網友們紛紛學樣“曬工資”、“曬獎金”等,有了新含義的漢字“曬”也因此步入了流行語的行列,“曬”的內容則不斷推陳出新,被“曬”的事物種類越來越多,從有形的收入、固定資產,到無形的回憶、新年打算,甚至伊朗政府公布擁有核技術,也被網民表述成“‘曬’核”。仔細想想,我們實在很難在漢語中找出另一個詞匯來替代這個鮮活的“曬”。流行語對漢語現有語匯的貢獻可見一斑。
⑥當然,流行語的影響也并不總是積極的、正面的,個別流行語失之粗俗,有些過于怪誕的流行語的使用給交流帶來了障礙。但是,如果“一刀切”地把流行語視作語言“純潔”和“規范”的破壞者,在學理上說不通,在實踐中恐怕也沒幾個人會響應。
1.符合本文第②段中“這種失之狹隘的觀點”的一項是( )
A.“給力”二字新鮮獨特,讓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為網絡熱詞并引起爭議。
B.《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收錄了諸多有代表性的熱字、熱詞和熱語,即流行語,有些人對此頗有微詞。
C.流行語會破壞語言的“純潔”和“規范”。
D.個別流行語失之粗俗,有些過于怪誕的流行語的使用給交流帶來了障礙。
2.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給力”一般理解為“有幫助、有作用、給面子”的意思。
B.在語言三要素中,語音和語法要比詞匯相對穩定一些。
C.“盜版”和“侵權”不是“山寨”的本義,而是引申義。
D.這幾年流行的“曬”字,說明流行語在形式上相當豐富。
3.從全文看,流行語的魅力與活力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
十、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3題。
環境稅開征毫無疑問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隨著去年12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第15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的召開,國內醞釀十多年的環境稅,也提上議事日程。目前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環保部等三部門,正在研究制定環境稅開征方案.
其實,在去年全國“兩會”上,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就提交了《關于盡快將開征環境稅納入議事日程、出臺環境稅》的提案。這一提案當時得到2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的聯名附議,環保部副部長透露,征收企業環境稅已被列入財政部、稅務總局和環保部的重要議事日程,條件成熟時會推出。這表明環境稅將成為繼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之后的又一“環保新政”,體現了政府部門多管齊下,督促節能減排的監管力度。
假若通過調整環境稅收政策,排污企業能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加強環保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排污.這無疑是政策制定者所希望看到的效果。但如果有的企業這樣想,既然繳了環境稅,就買了“排污權”,不僅不能做到減少排污或實現零排放,而且變本加厲,在排污數量和濃度上大大增加。這就需要將排污量的多少體現在環境稅的具體征收標準上,防止企業繳了稅反而多排污。如此,必然背離靠調整環境稅收政策遏止環境污染的初衷。
靠大幅度提高環境稅征收標準來提高環保效率的做法,起源于戰后歐洲經濟高速發展期。此后為世界一些國家所仿效。但事實上,現在歐洲已經主要用“污染者負擔”替代了“污染者付費”模式。這是因為許多環境污染已無法準確地用錢來“計算”,尤其是“付費”排污容易讓污染者逃避許多長遠的責任。而“污染者負擔”則不僅涵蓋了對污染做出經濟補償的“付費”責任,也涵蓋了包括停止污染、治理污染和長期危害在內的一系列“連帶責任”。這就讓污染者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其一時的收益,污染者付了“排污費”也不能睡好覺或者幾十年后再把自己“洗綠”。
不言而喻,我們在強調“污染者付費”的同時,也要強調“污染者負擔”。最需要說清楚的是,“污染者付費”不是付費即可污染,污染者所承擔的環境責任形式也只是一種經濟補償。不能讓“污染者付費”掩蓋了污染者的其他的更重要的責任,包括對污染地域群眾健康和生態環境長遠“追責”--有些污染造成的惡果要多年后才能顯現,所以,環境污染始作俑者的責任,不能“一付了之”,而應永遠“存盤備份”。
毋庸諱言,“先污染后治理”已使我們的生存環境為此付出很大代價,因此,在調整環境稅收政策的同時,還要有多種招數,尤其是不能出現污染權與污染費的“權錢交易”。如環境稅可單列一項“污染排放稅”,稅率直接按排污強度分級,嚴格遏制超量、超標排放,對拒不治污者,應加重處罰,直至關停。
1.下列有關“污染者付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污染者付費”表明污染者所承擔的環境責任形式是經濟補償,即付費就可以污染。
B.“污染者付費”就是讓污染者“付費”排污,它容易使污染者逃避許多長遠的責任。
C.“污染者付費”并不等于污染者繳了環境稅后,就買了“排污權”。
D.“污染者付費”并不意味污染者可以逃避對污染地域群眾健康和生態環境的長遠“追責”。
2.對第五段“環境污染始作俑者的責任,不能‘一付了之’,而應永遠‘存盤備份’”這句話含義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不能讓環境污染始作俑者交了環境稅后就逃脫污染的責任。
B.對污染地域群眾健康和生態環境的損害,應該由環境污染始作俑者長久地承擔責任。
C.應該對環境污染始作俑者長遠“追責”,備忘“負擔”,盡管其已交了環境稅。
D.不論在何種情況下環境污染始作俑者都應當對群眾健康和生態環境的損害負起責任。
3.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調整環境稅收政策的初衷是要遏止環境污染,排污企業決不可因為交了環境稅就以為已經買到“排污權”,變本加厲地增加排污數量和濃度。
B.要防止企業繳了稅反而多排污,就必須將排污量的多少體現在環境稅的具體征收標準上,嚴格遏制超量、超標排放,加重處罰拒不治污者。
C.調整環境稅收政策,招數要多,但不可出現諸如單列“污染排放稅”那樣的將污染權與污染費做等價交換的“權錢交易”。
D.在戰后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期時,為提高環保效率大幅提高環境稅征收標準的歐洲,現在已經主要用“污染者負擔”替代“污染者付費”的模式。
十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一部好小說或是一部好戲劇,都可以當一首詩看。詩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微。如果對詩沒有興趣,對小說、戲劇、雜文等等的佳妙處,也終不免有些隔膜。不愛好詩而愛好小說、戲劇的人,大都在小說和戲劇中可能只是見到最粗淺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們看小說和戲劇,不問它們的藝術技巧,只求他們里面有趣的故事,他們最愛讀的小說,不是描寫內心生活和社會真相的作品,而是福爾摩斯偵探案之類的'東西。如果要真能欣賞文學,我們一定要超過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過對福爾摩斯偵探案的愛好,去探求藝術家對人生的深刻的觀照以及他們傳達這種觀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說家不盡是會講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說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用處只在撐持住一團錦簇燦爛、生氣蓬勃的葛藤花卉。這些故事外的東西,就是小說中的詩。讀小說只見到故事而沒有見到它的詩,沒有見到藝術家對人生的深刻的觀照以及他們傳達這種觀照的技巧,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記架上的花。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
學文學的人最壞的脾氣是坐井觀天,對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視。這種人不但是近視,在文學趣味方面也不能有進展;就連他們自己所偏嗜的文學作品也很難真正地了解欣賞。純正的文學趣味必定是廣博的趣味;不能同時欣賞許多派別的作品的佳妙,就不能正確地欣賞任何作品的佳妙。
趣味是對生命的徹悟和留戀。生命時時刻刻都在進展和創造,趣味也是如此。純正的文學趣味必有創造性,必時時刻刻開發新境界。如果讓你的趣味囿在一個狹小的圈套里,它無機會可創造開發,怎能不隨之僵死腐化?從前私塾冬烘學究如井底之蛙,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八股文、試帖詩。他們對于這些烏煙瘴氣何嘗不津津有味?然而,這算是文學的趣味么?
(節選自《話說文學趣味》)
1.根據原文,下列對“純正的文學趣味”的特點,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對小說、戲劇、雜文等等各類作品都能夠當一首詩看。
B.對詩有濃厚的興趣,能欣賞到其他種類的作品的佳妙處。
C.有廣博的趣味,能夠同時欣賞許多派別的作品的佳妙處。
D.有創造性,時時刻刻都能夠開發創造新的文學趣味。
2.下列對“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比別類的文學作品更加謹嚴、純粹、精微。
B.愛好詩的人,在小說和戲劇中不僅僅看到故事。
C.一個人喜歡詩就可以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
D.詩是純正的文學趣味的必要的構成元素。
3.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一個人喜歡詩,說明他有很高的文學趣味。
B.一個人不喜歡詩,在小說和戲劇中就只能見到故事。
C.第一流小說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并不僅在故事。
D.從前私塾冬烘學究深研八股文、試帖詩。
十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身心融入自然,實現審美人生
朱志榮
中國美學中的人生境界是天人合一,人生境界首先要和自然萬物、天地精神和諧合一。審美人生是儒家精神的體悟。它不僅在于樂天知命、對自然之道的能動順應,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貢獻,更要有大公無私的偉大胸襟和感化社會的深遠影響。
我們日常語言中,真、善、美這三個詞常常是并提的。仔細尋思后不難發現:自然的根本性質是真,人生的根本意義表現為善,藝術的根本價值在于美。如此看來,真、善、美之間似乎并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在審美的意義上,自然于潛移默化中感發和激蕩著人的情性與思緒,也安頓和撫慰著人的心靈;通過審美的思維方式達到情景交融、物我統一的和諧境界。可以說,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個人詩意棲居的心靈寓所與精神家園。
《詩經》說,“鳶飛唳天,魚躍于淵。”意思是鳥兒自由飛翔但離不開天空,魚兒快樂遨游但離不開大海,這便是在順應自然中自得其樂。因此,順應自然是實現審美人生的前提條件。
儒家關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的重要討論,體現在孔子和他弟子共論人生理想境界那段對話中。弟子曾點以沐浴在大自然春風之中的人生情調為至高理想,在孔子看來,在生命暢達的大好春光里,在閑適的生活中,生命與宇宙生命溝通起來,這是一種順情適性,得自然之趣的人生態度。人生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境界及其自然之道的表現。
在道家,“天人合一”是他們的最高人生境界。這時,我們馬上就能想到兩個著名的例子:魚樂之辯和莊周夢蝶。在魚樂之辯中,莊子首先感慨游魚之樂,惠施馬上反駁他,你不是魚,又怎么知道魚之樂呢?莊子又巧妙地借用惠施的邏輯角度回擊了他,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之樂呢?顯然,惠施的態度是科學的,強調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客觀分別。莊子的態度是審美的,雖然萬物之間存在著分別,然而人卻可以超越這種分別而達到物我相通,最后與天合一。這種思想也體現在“莊周夢蝶”之中,莊子夢見了他化成了蝴蝶,醒來后,莊子陷入了困惑之中,到底是莊子夢見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化成了莊子?他稱這種現象為“物化”,就是超越物我的界限實現圓融。
儒道都主張自然與人的和諧,那么如何做到領悟自然,體會大道呢?對此,儒道則各有見解,但最終殊途同歸。孔子認為人的天性本來相差無幾,人生境界的提高,與后天的習得和內省有關。通過觀察外物、修行自身,普通人也能體味到天地生命的根本精神,達到拓展和升華人生境界的目的。孟子主張“善養吾浩然之氣”,即通過自覺的身心修養,養凜然正氣。老莊則講求由覺悟而返本,使人生回歸自然,從人的本真中領悟到宇宙的生命之道,使自我超越現實的羈絆,以赤子之心映照萬物,而后徹悟自身,將個體的生命融匯到無限的宇宙生命之中。
(選自2011年1月12日《新華日報》,有刪節)
1.解析“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個詩人棲居的心靈寓所與精神家園”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簡析第5段的論證思路以及它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兩家在“如何做到領悟自然,體會大道”方面的見解有何不同?請作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l0—12題。
教育公平不同于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一種量的的特性,它是對教育狀態的客觀描述,它只是回答是否有差別或者是否有差距,但并不回答是“好”還是“壞”,。也不對“合理”還是“不合理”進行判斷。教育公平是一種質的特性,是對教育狀態合理與否的價值判斷。平等意味著“等量”、“一樣”,但等量、一樣未必就合理,平等并不必然意味著公平。公平比平等有更豐富的含義。
城鄉教育一體化的目標是城鄉教育公平。與教育公平的平等原則、差異原則和補償原則相對應,城鄉教育公平分為平等性公平、差異性公平和補償性公平,城鄉教育公平的三重含義要求進一步明確教育條件公平、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的實質差別,以及這種差別對于制度剛性的不同要求。
根據教育公平的三種含義,可對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公平目標予以概括性的表述——城鄉教育機會均等(起點一樣)、教育條件一樣、過程不同、結果都達到教育質量基本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個性化發展。與此相應的各種教育制度在改革方向和重點上也有差異。
城鄉教育公平的不同含義以及相關制度的不同剛性要求,對作為保障制度的辦學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也提出了相應要求。總體而言,要求辦學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要保障城鄉一體化進程中不同類別的教育公平所要求的制度剛性和彈性的落實。具體而言。要求辦學制度改革鼓勵吸納社會資金進入教育,鼓勵城鄉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以保障教育過程的差異性公平和學生培養制度的彈性,井減輕政府教育投入的剛性壓力:要求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中,加大政府職能轉變力度,簡政放權,給學校下放更多的辦學自主權。鼓勵學校自主發展、特色發展。鼓勵學校探索多樣化的課程內容、教育方法、培養模式,以保障教育過程的差異性公平和學生培養制度的彈性;同時強化政府管理職能,加強督導評價和問責,以保障教育條件、教育機會的平等性公平和教育質量基本標準的統一性要求,保障教育投入制度、教育人事制度、入學招生制度的剛性。
(節選自《新華文摘》2011年第7期)
1.下列對“教育公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教育公平是對教育狀態合理與否的價值判斷:它不同于教育平等。
B.城鄉教育公平是城鄉教育一體化的目標。分為平等性公平、差異性公平和補償性公平。
C.城鄉教育公平的三重含義要求相應的各種教育制度在改革方向和重點上也有差異。
D.城鄉教育公平的不同含義,要求在辦學制度改革中,簡政放權,給學校下放更多的辦學自主權。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頂是( )
A.教育平等是對教育狀態的客觀描述,是好講好,是壞說壞;肯定合理的,指出不合理的。
B.教育平等意味著“等量”“一樣”,但未必是合理、公平。
C.城鄉教育機會均等,條件一樣,過程不同,質量達標,學生在此基礎上實現個性化發展,就可以說是達到了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公平目標。
D.城鄉教育公平雖然有不同的含義,但教育制度是嚴肅的,改革要求是一致的。
3.為什么說教育公平比平等有更豐富的含義?
答:
十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云何嘗能飛?泉何嘗能躍?我們卻常說云飛泉躍;山何嘗能鳴?谷何嘗能應?我們卻常說山鳴谷應。我們把無生氣的東西看成有生氣的東西,把它們看做我們的同類,覺得它們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動。根據自己的經驗來了解外物,這種心理活動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比如自己歡喜時,大地山河都在揚眉帶笑;自己悲傷時,風云花鳥都在嘆氣凝愁。陶淵明何以愛菊?因為他在傲霜殘枝中見出孤臣的勁節;林和靖何以愛梅?因為他在暗香疏影中見出隱者的高標。由此可見,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經驗有密切關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經驗,而美感經驗卻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經驗中的移情作用不單是由我及物的,同時也把物的姿態吸收于我。所謂美感經驗,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回流而已。
比如我在觀賞一棵古松,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識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無所有,我沒有心思去分別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風亮節的類似聯想,我就于無意之中把這種清風亮節的氣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來就有這種性格。同時我又不知不覺地受古松的這種性格影響,自己也振作起來,模仿它那一副蒼老勁拔的姿態。所以古松儼然變成一個人,人也儼然變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經驗都是如此,都要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時,移情作用最容易發生。
移情作用往往帶有無意的模仿。從心理學看,這本來不是奇事。凡是觀念都有實現于運動的傾向。念到跳舞時腳往往不自主的地跳動,念到“山”字時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說出“山”字。通常觀念不能實現于動作者,是由于同時有反對的觀念阻止它。比如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則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如果心中只有一個觀念,沒有旁的觀念和它的對敵,則它常自動地現于運動。聚精會神看賽跑時,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覺地彎起胳膊動起腳來,便是一個好例。在美感經驗之中,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個意象上面,所以極容易起模仿運動。
移情的現象可以稱之為“宇宙的人情化”,因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可具人情,本來無生氣的東西可有生氣。從理智觀點看,移情作用是一種錯覺,是一種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銷,不但藝術無由產生,即宗教也無由出現。藝術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氣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離以及人和神的距離都縮小,它們都帶有若干神秘主義的色彩。所謂神秘主義不過是在尋常事物之中見出不尋常的意義,這仍然是移情作用。從一草一木之中見出生氣和人情以至于極玄奧的泛神主義,深淺程度雖有不同,道理卻是一樣。
(選自朱光潛《談美》,有刪改)
1.關于“移情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它是一種心理活動,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了解外物,把無生氣的東西看成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動的東西。
B.它常常發生在聚精會神地觀賞一個意象時,我們常由物我兩忘走到物我同一,于無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態移注于我。
C.它帶有無意的模仿,因為在欣賞外物時,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意象上,這時觀念很容易實現于行動,形成模仿。
D.它使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具有人情,形成人的一種錯覺,是一種神秘主義,但對于藝術和宗教而言,它卻是必要的。
2.對于“移情作用”和“美感經驗”關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二者關系密切,移情作用離不開美感經驗,是產生美感經驗的必要條件。
B.審美心理活動并不等同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僅僅是美感經驗的心理活動之一。
C.真正的美感經驗都要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這時必定會發生移情作用。
D.移情現象也被稱作“宇宙的人情化”,美感經驗則不屬于此。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陶淵明愛菊,從中見出孤臣的勁節;林和靖愛梅,從中見出隱者的高標:這些美感經驗的取得離不開移情作用。
B.美感經驗中,移情作用不僅表現在把人的情感移置到物的身上,同時也有物的姿態對人的影響。
C.通常當頭腦中有兩個觀念時,很難同時實現于動作,這時不會發生移情現象;只有一個觀念時,才能自動地現于運動。
D.藝術和宗教的產生離不開移情作用,因為把人和物以及人和神的距離縮小,都有賴于移情作用。
十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沒有沙漠,地球會更好嗎?
沙漠常常被視為環境惡化的產物,但實際上,沙漠也是維持地球生態循環的一分子,同時也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能源。
沙漠不見了,地球上的生態系統是不是該長長地松口氣了?沒那么簡單,新的問題會出現。樹木雖然優點很多,比如能涵養水源,能調節氣候,還可以降低噪音,但是有的時候并不是很可愛。它們在捕獲和吸收陽光的同時,還會將熱量傳輸到空氣中,以便自身降溫,但這樣會使得地面溫度升高。樹木本身雖然可以通過吸收二氧化碳而抵消掉向空氣中散發的熱量,可是整個過程極為緩慢,要花數十年的時間。由于有了沙漠,整個過程就不會這樣拖拉,因為它反射陽光的能力較強,有助于散熱,可以起到很快降溫的作用。不僅如此,包括沙塵在內的大氣中的微粒,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地球的太陽輻射,大約能抵消掉因工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全球變暖升溫值的20%。
而沙漠在地球上濕氣的交換中也充當了重要角色。此外,沙塵暴所攜帶的堿性沙塵,大大減少了北方的酸雨。如果沒有沙塵暴帶來的堿性沙塵的中和,中國北方將和南方一樣多酸雨。沙塵暴還會給很多地方帶去養分,夏威夷當地肥沃的土壤,有許多的養料成分來自遙遠的歐亞大陸內部。兩地相隔萬里,普通的風無法把內陸的塵埃吹到這么遙遠的地方,而沙塵暴卻可以把細小卻飽含養分的塵土攜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再播種一般把它們撒下來。除了夏威夷群島,科學家還發現,地球上最大的綠肺——亞馬孫熱帶雨林也得益于沙塵暴,它的一個重要的養分來源也是空中的沙塵。
沒有沙漠,最先郁悶的一定是考古學家。沙漠氣候雖然干燥,卻歷來是考古學家的樂園,因為他們在那里可以找到很多文物和化石。如果秘魯沙漠的新鯨類化石未被發現,我們就永遠不會知道史前還存在著可以吃須鯨的巨鯨。我們也不能了解恐龍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更不用說深刻地探究恐龍大滅絕之謎了。
地質學家一定也同樣郁悶。位于非洲納米 比亞西部的納米比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它形成于5000多萬年前,保留著很多古老動物和植物的化石,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地質學家了解了地形地貌的變遷和動植物的進化,可以說是一個地質學的圖書館。
世界上的石油大都在沙漠地帶,不僅石油,有些礦物也產在如沙漠這樣的干燥地區。鹽灘上有很多水蒸發之后留在表面的礦物質,如石膏、鹽等。從硼砂和其他硼酸鹽中提煉出來的硼,是制造玻璃、陶瓷、農業化學制品、軟水劑和西藥的一種基本成分。美國加利福尼亞南部的塞爾斯湖是個著名的干鹽湖,那里已出產的礦物就價值10億多美元。云母、黏土等非金屬物質也出現在干燥地區。
時代倡導低碳經濟,沙漠盛產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而只有森林的地球會讓它們都變成星際神話。
總之一句話,如果地球上只有森林,我們將損失一大批潛力資源。
(選自《科學博覽》2011年4月版,有刪改)
1.下列關于如果沒有沙漠,地球上將會出現的問題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地球表面散熱降溫的時間將會延長。
B.相當多的地方出現酸雨的頻率將會增加。
C.考古學家將失去很多找到文物和化石的機會。
D.地質學家無法了解地形地貌和動植物的變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樹木在進行光合作用時,為了給自己降溫,必然會釋放熱量,以致地面溫度上升。
B.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夠為地球降溫,但其速度遠遠比不上沙漠降溫的速度那么快。
C.地球上所有肥沃土壤的養分都來自沙漠的沙塵,如夏威夷群島和亞馬孫熱帶雨林。
D.失去了沙漠,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就會大量流失,低碳經濟就可能成為泡影。
3.下列推斷,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沙漠是維持地球生態循環的功勛之臣,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能源,故人類以后再不必治理沙塵暴了。
B.人們可以合理運用科學手段有意識的利用沙塵暴反射陽光、抵消熱量的特點,為環保作出有益之舉。
C.沙漠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和化石,說明沙漠在史前有可能是遍布動植物的綠地,或是一望無際的海洋。
D.步入低碳經濟時代,人類在尋找、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時,將會更多地把戰略眼光瞄向沙漠。
4.作者認為沙漠“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能源”的依據是什么?
十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創新是指繼承往圣和諸子基礎上,度越往圣和諸子,既不是照著講,也不是接著講。不管哪種學術文化、哲學理論思維,若封閉自我,自我設限,便是一條自殺之路。當今世界,宇宙性、世界性已成為日常話語的主題詞,它與現代第一代新儒家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侵略,“為生民立命”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與第二代新儒家“花果飄零”于異地的文化心理,已大異其趣,以往以地域性沖突和危機為化解對象的理論思維,已被全球性的沖突和危機的化解所代替。所以,當今儒學怎么辦,是學者們應該深思熟慮的重要課題。
在兩千多年演進過程中,儒學盡管有時式微,但總體來說卻生生不息。孔子是在“禮崩樂壞”的社會環境下,奔走各國,在整理編纂“六書”中,吸取其理論思維的營養,創立了儒家學派,奠定了儒學理論思維的基本內容、性質、特征和框架,而成為“顯學”。從諸侯國分封割據到一統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的建立,社會實現了大轉型、大變革,儒學如何適應社會的大轉型的需要,如何能長治久安,是當時法、道、儒各家所思議的熱門話題;漢武帝為使劉漢政權“傳之亡(無)窮”,而舉賢良文學之士,以對策的形式“垂問乎天人之應”,經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殫精致思,吸收先秦名家、法家、道家、陰陽家等各家思想入儒,建構了“天人感應”的新儒學的哲學理論思維體系,回應了漢武帝“天人之應”的垂問,為當時社會治理中所存在的政治制度、倫理道德、政令刑罰、禮樂教化、學術思想等的不一統的沖突,與由此而產生的危機,提出了化解之道,儒學獲得了新生命。宋元明清時的理學家,以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面對佛教的強勢文化,他們出入佛道,“盡究其說”,既挽救了“兩漢而下,儒家之論大道,察焉而弗精,語焉而弗詳,異端邪說起而乘之,幾至大壞”的頹勢,又融突和合儒釋道三教,把唐代三教“兼容并蓄”的文化整合方法落實到“天理”上;援佛道入儒,適應了新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終極關切的需要,體現了時代精神的精華,使顛錯于秦火、支離于漢儒、幽沉于六朝的儒學,渙然而大明于世。
儒學之所以開創,董仲舒和宋明理學之所以發展了儒學和賦予新生命,歸根到底就在“窮理盡性而至于命”的效能上,充分體貼和把捉時代的現實需求和時代的主流精神,以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新話題,建構新哲學理論思維體系,而自己講,講自己;當今之世,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網絡普及化、文化多元化的情境下,在新危機、新沖突面前,儒學應如何“與時偕行”,建構體現當下時代精神的真正的儒學哲學理論思維體系,是當代學者的歷史使命和不容推卸的責任。
(節選自張立文《儒學的生命在于創新》,有刪改)
1.下列對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創新不是照抄照搬前代思想家的學說,也不是機械地延續,而是繼承前代思想家學說的基礎上地發展自己的學說。
B.第一代新儒家抗日為民,有愛國主義精神,第二代新儒家“花果飄零”于異地,有崇洋媚 外的傾向。
C.以往人們關注的是地區性的矛盾沖突,并化解之,而現在人們關注的是世界性的危機,關心的是世界和平。
D.在歷史的長河中,儒學雖然有時走過衰弱的道路,但總體上欣欣向榮,健康發展,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2.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達,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孔子在整理編纂“六書”中,吸取其理論思維的營養,創立了儒學,奠定了理論思維的基本內容、性質、特征和框架。
B.董仲舒吸收先秦名家、法家、道家、陰陽家等思想入儒,建構了“天人感應”的新儒學,化解了思想矛盾和社會危機。
C.宋元明清時的理學家,出入佛道,融突和合儒釋道三教,把唐代三教“兼容并蓄”的文化整合方法落實到“天理”上。
D.儒學從開創到發展,其生命力就在“窮理盡性而至于命”的效能上,自己講,講自己,渙然大明于世。
3.根據文意,不屬于儒學創新要素的一項是( )
A.從社會實際的發展需要,把往圣的思想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從而產生改造社會、推動歷史進步的理論。
B.取百家之長來豐富、發展自己,樹立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新話題,形成新的哲學理論思維體系。
C.儒學作為一種時代精神的精華和匯聚,是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結晶,亦是哲學家、思想家主體精神的度越和流行。
D.哲學理論的建構,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宋元明清學者的“存天理”說,為儒學發展提供立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