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必修五綜合測試試題
語文的學習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作好自主學習規劃,加大自主練習的力度,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高二語文必修五綜合測試試題,希望大家喜歡!
一、基礎積累(每小題3分,共15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蹊蹺(qī) 褒貶(báo)
下乘(chénɡ) 咬文嚼字(jiáo)
B.尺牘(dú) 遴選(lín)
付梓(zǐ) 中石沒鏃(mò)
C.岑寂(cén) 哺育(bǔ)
靦腆(diǎn) 清沁肺腑(qìn)
D.攜帶(xié) 迸發(bìnɡ)
倒涎(xián) 錙銖必較(zī)
【解析】 A項,“褒”應讀bāo;C項,“腆”應讀tiǎn;D項,“迸”應讀bènɡ。
【答案】 B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糾葛 皎潔 協調 斬釘接鐵 自鳴得意
B.昏厥 流弊 詞藻 叫囂吶喊 包羅萬象
C.剝啄 羅嗦 疏朗 端木遺風 吞言咽理
D.玩索 籌劃 篇輻 臭名昭著 屈指可數
【解析】 A項,接—截;C項,羅—啰;D項,輻—幅。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
A.盡管當前德國經濟仍未擺脫衰退困擾,但德國政府未雨綢繆,從長計議,制定了新的以“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戰略。
B.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已經成為過去。十年,從歷史的角度看,那不過是吉光片羽,然而對親歷21世紀的我們而言,已經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
C.大別山地區奇麗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每年前來游覽觀光的中外客人和尋古探秘的學者不絕如縷。
D.也許,喬布斯的傳奇人生讓我們難以望其項背,但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在本土企業家身上看到喬布斯的影子,見證屬于我們自己的“蘋果”。
【解析】 D項,項:頸的后部。望見他的頸項和后背。比喻趕得上。用在此處符合語境。A項,從長計議:放寬時間慢慢商量考慮,指不急于作決定,也指慢慢設法解決。不合語境,應改為“從長遠考慮”。B項,吉光片羽:比喻殘存的珍貴的文物。使用對象不對。C項,不絕如縷:形容局面危急或者聲音、氣息等低沉微弱、時斷時續。使用對象不對。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由于連日暴風雨,使荷蘭海岸出現大批流離失所的海豹孤兒。它們如果繼續暴露在外,幾乎難逃死亡的命運。幸好當地的志愿者們建立起了海豹孤兒院。
B.過去氫化植物油被廣泛用作植脂末的原料,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氫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對人體無益,只會增多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C.活性炭組成成分主要是木炭、各種果殼和優質煤等配置而成,通過物理和化學方法對原料進行破碎、過篩、催化劑活化、漂洗、烘干和篩選等工序加工制造而成。
D.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提出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校車安全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和安全管理制度,明確校車優先通行權利,加強校車監管,保障校車安全。
【解析】 A項,主語殘缺,去掉“由于”或“使”;B項,搭配不當,將“增多”改為“增加”;C項,“組成成分主要是木炭、各種果殼和優質煤等配置而成”句式雜糅,去掉“配置而成”。
【答案】 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內心里擁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積淀在我們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們腳步中的,都是這樣一點一滴播撒和積累下的善。___________________,從而形成一泓循環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看見貧窮而情不自禁地產生同情
②看見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③才會看見弱小而自覺前去扶助
④我們在感動別人的同時,也被別人感動著
⑤滋潤著我們哪怕苦澀而艱難的日子
⑥幫助我們度過相濡以沫的人生
A.④①③②⑥⑤ B.③②①⑥⑤④
C.③①②④⑤⑥ D.④③②①⑤⑥
【解析】 根據前后連貫的原則,③句應接在首句后,構成條件關系,根據邏輯關系,“同情”與“雪中送炭”形成遞進關系,所以①②應接在③后,④與“循環”相應,⑤⑥句是遞進關系,應排在句末。
【答案】 C
二、閱讀鑒賞(4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20分)
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里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排演時他自己在臺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為“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他覺得這字改得很恰當,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以為“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竟會落個“不是”;“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把必須有的附帶語省略去了。根據這種見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話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這是煉字的好例。我們不妨借此把煉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員把“是”改為“這”,確是改得好,不過郭先生如果記得《水滸》里的用語,就會明白一般民眾罵人,都用“你這什么”式語法。石秀罵梁中書說:“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楊雄醉罵潘巧云說:“你這賤 人!你這淫 婦!你這你這大蟲口里倒涎!你這你這……”一口氣就罵了六個“你這”。看這些實例,“你這什么”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且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著強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不過它也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含義”。《紅樓夢》里茗煙罵金榮說:“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這里“你是”含有假定語氣,也帶“你不是”一點譏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對了。從此可知“你這”式語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來得更有力。2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贊美時便不適宜。二、“是”在邏輯上是連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中,“風度”是動詞的賓詞;在“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中,“風度”便變成主詞,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話。
這番話不免啰嗦,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涵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里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
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或改為:
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見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
6.本文開篇引述了郭沫若劇本《屈原》里嬋娟罵宋玉“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和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的修改,你認為這樣寫有何好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引述例子開篇,先舉改字改得好的例子進行分析;接著舉一個改得不好的例子來相對照,發人深省。敘述這兩個例子為下文闡述作者觀點做準備,而且它們均出自名家筆下,這就更加非同凡響。從而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吸引力。
7.第二段,作者又引用了《水滸》里的文字,你覺得這些文字多余嗎?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多余。以《水滸》里的用語為依據,強調了“你這”式帶有強烈的憎惡色彩,證明了“你是”式改為“你這”式的正確及其與情感的符合。
8.為什么把“你是個好小子”改成“你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對了”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中茗煙知道金榮不敢動,因而諷刺對方,表現出自己得意的意思;改后反而是示弱,得意的神情就沒有了。
9.有人認為朱光潛先生賦予“咬文嚼字”這個成語一種新的意義,你認為這個“新的意義”是什么?對這個“新的意義”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這個“新的意義”就是在文字應用上,“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它指的是寫作時要字斟句酌,講究語言運用的準確、傳神,力求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嚼”有玩賞的意思,平常所說的有“咬嚼”也指的是有耐人尋味的地方。所以有涉及對作品語句的玩賞、品鑒,這些無論在寫作或閱讀時都要注意,并將其提升到審美鑒賞的境界。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題。(20分)
看戲與演戲
朱光潛
莎士比亞說過,世界只是一個戲臺。這話如果不錯,人生當然也只是一部戲劇。戲要有人演,也要有人看;沒有人演,就沒有戲看;沒有人看,也就沒有人肯演。演戲人在臺上走臺步,作姿勢,拉嗓子,嬉笑怒罵,悲歡離合,演得酣暢淋漓,盡態極妍;看戲人在臺下呆目瞪視,得意忘形,拍案叫好,兩方皆大歡喜,歡喜的是人生煞是熱鬧,至少是這片刻光陰不曾空過。
世間人有生來是演戲的,也有生來是看戲的。這演與看的分別主要地在如何安頓自我上面見出。演戲要置身局中,時時把“我”抬出來,使我成為推動機器的樞紐,在這世界中產生變化,就在這產生變化上實現自我;看戲要置身局外,時時把“我”擱在旁邊,始終維持一個觀照者的地位,吸納這世界中的一切變化,使它們在眼中成為可欣賞的圖畫,就在這變化圖畫的欣賞上面實現自我。因為有這個分別,演戲要熱要動,看戲要冷要靜。打起算盤來,雙方各有盈虧:演戲人為著飽嘗生命的跳動而失去流連玩味,看戲人為著玩味生命的形象而失去“身歷其境”的熱鬧。能入與能出,“得其圜中”與“超以象外”,是勢難兼顧的。
這分別像是極平凡而瑣屑,其實卻含著人生理想這個大問題的大道理在里面。古今中外許多大哲學家、大宗教家和大藝術家對于人生理想費過許多摸索,許多爭辯,他們所得到的不過是三個不同的簡單的結論:一個是人生理想在看戲,一個是它在演戲,一個是它同時在看戲和演戲。
人生理想往往決定于各個人的性格。最聰明的辦法是讓生來善看戲的人們去看戲,生來善演戲的人們來演戲。上帝造人,原來就不只是用一個模型。近代心理學家對于人類原型的分別已經得到許多有意義的發現,很可以作解決本問題的參考。最顯著的是榮格的“內傾”與“外傾”的分別。內傾者傾心力向內,重視自我的價值,好孤寂,喜默想,無意在外物界發動變化;外傾者傾心力向外,重視外界事物的價值,好社交,喜活動,常要在外物界起變化而無暇返觀默省。簡括地說,內傾者生來愛看戲,外傾者生來愛演戲。
人生來既有這種類型的分別,人生理想既大半受性格決定,生來愛看戲的以看為人生歸宿,生來愛演戲的以演為人生歸宿,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雙方各有樂趣,各是人生的實現,我們不妨各投其所好,不必強分高下,或是勉強一切人都走一條路。人性不只是一樣,理想不只是一個,才見得這世界的恢闊和人生的豐富。犬儒派哲學家第歐根尼靜坐在一個木桶里默想,勛名蓋世的亞力山大帝慕名去訪他,他在桶里坐著不動。客人介紹自己說:“我是亞力山大帝。”他回答說:“我是犬儒第歐根尼。”客人問:“我有什么可以幫你的忙么?”他回答:“只請你站開些,不要擋著太陽光。”這樣就匆匆了結一個有名的會晤。亞力山大帝覺得這犬儒甚可羨慕,向人說過一句心里話:“如果我不是亞力山大,我很愿做第歐根尼。”無如他是亞力山大,這是一件前生注定絲毫不能改動的事,他不能做第歐根尼。這是他的悲劇,也是一切人所同有的悲劇。但是這亞力山大究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是亞力山大而能見到做第歐根尼的好處。比起他來,第歐根尼要低一層。“不要擋著太陽光!”那句話含著幾多自滿與驕傲,也含著幾多偏見與狹量啊!
要較量看戲與演戲的長短,我們如果專請教于書本,就很難得公平。我們要記得:柏拉圖、莊子、釋迦、耶穌、但丁……這一長串人都是看戲人,所以留下一些話來都是袒護看戲的人生觀。此外還有更多的人,像秦始皇、大流士、亞力山大、忽必烈、拿破侖……以及無數開山鑿河、墾地航海的無名英雄畢生都在忙演戲,他們的人生哲學表現在他們的生活,所以不曾留下話來辯護演戲的人生觀。他們是忠實于自己的性格,如果留下話來,他們也就勢必變成看戲人了。據說羅蘭夫人上了斷頭臺,才想望有一枝筆可以寫出她的臨終的感想。我們固然希望能讀到這位女革命家的自供,可是其實這是多余的。整部歷史,這一部轟轟烈烈的戲,不就是演戲的人們最雄辯的供狀么?
英國散文家斯蒂文森在一篇叫做《步行》的小品文里有一段話說得很美,可惜我的譯筆不能傳出那話的風味,它的大意是:
我們這樣匆匆忙忙地做事,寫東西,掙財產,想在永恒時間的嘲笑的靜默中有一剎那使我們的聲音讓人可以聽見,我們竟忘掉一件大事,在這件大事之中這些事只是細目,那就是生活。我們鐘情,痛飲,在地面來去匆匆,像一群受驚的羊。可是你得問問你自己:在一切完了之后,你原來如果坐在家里爐旁快快活活地想著,是否比較更好些。靜坐著默想——記起女子們的面孔而不起欲念;想到人們的豐功偉業,快意而不羨慕;對一切事物和一切地方有同情的了解,而卻安心留在你所在的地方和身份——這不是同時懂得智慧和德行,不是和幸福住在一起嗎?說到究竟,能拿出集會游行來開心的并不是那些扛旗子游行的人們,而是那些坐在房子里眺望的人們。
這也是一番袒護看戲的話。我們很能了解斯蒂文森的聰明的打算,而且心悅誠服地隨他站在一條線上——我們這批袖手旁觀的人們。但是我們看了那出集會游行而開心之后,也要深心感激那些扛旗子的人們。假如他們也都坐在房子里眺望,世間還有什么戲可看呢?并且,他們不也在開心么?你難道能否認?
10.請結合全文,分析題目中的“看戲”與“演戲”的含義以及這樣寫的好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看戲”與“演戲”是貫穿全文的兩個概念,理解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注意兩者的共同點和不同處。分析好處時,要從修辭的角度來考慮。這里是一種比喻的手法,結合比喻手法的作用,聯系文意便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看戲指置身世界變化之外,以觀照者的角度,吸納這世界中的一切變化并在這變化的欣賞上面實現自我的人生理想;演戲指身處世界變化中并在這產生變化上實現自我的人生理想。②以演戲與看戲比喻兩種人生理想,化抽象為具體,使說理更加形象,易于被人理解。
11.作者在第二段說“世間人有生來是演戲的,也有生來是看戲的”,請結合上下文分析作者這樣說的理由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題的答案區間在第④⑤兩段,要把“世間人有生來是演戲的,也有生來是看戲的”的依據篩選出來,然后進行整合,分條作答。需要注意的是,此題主要從性格的角度闡述理由。
【答案】 ①人生理想往往決定于各個人的性格;②近代心理學家對于人類原型的分別已經得到許多有意義的發現,最顯著的是榮格的“內傾”與“外傾”的分別,內傾者生來愛看戲,外傾者生來愛演戲。③人生來既有這種類型的分別,人生理想既大半受性格決定,生來愛看戲的以看為人生歸宿,生來愛演戲的以演為人生歸宿,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12.請解釋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含意。(4分)
我們很能了解斯蒂文森的聰明的打算,而且心悅誠服地隨他站在一條線上——我們這批袖手旁觀的人們。但是我們看了那出集會游行而開心之后,也要深心感激那些扛旗子的人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題時一定要注意作者一方面站在觀戲者的角度而贊同斯蒂文森的觀點,另外也可以從“也要深心感激那些扛旗子的人們”可知作者也贊美了那些演戲的人。作者對這兩種人生理想沒有貶抑,沒有強分高下,而是認為這兩種人生理想各有其樂趣。
【答案】 ①作者本人作為一個觀戲者,贊同斯蒂文森的觀點,對一切事物和一切地方有同情的了解,而卻安心留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和身份的人生理想;②而作者也由衷地贊許那些演戲的人們,因為沒有演戲的人,世界就會缺少恢宏和生動。③文末加深讀者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即兩種人生理想各有樂趣,各是人生的實現,不必強分高下,或是勉強一切人都走一條路。
13.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來說理,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結合文章,很明顯可看出運用了舉例和引用的手法。然后概括出文中怎樣舉例和引用,最后結合舉例和引用手法的作用來回答其在文中的好處。
【答案】 (1)舉例。第⑤段用第歐根尼和亞歷山大的會晤來說明“人生理想既大半受性格決定,生來愛看戲的以看為人生歸宿,生來愛演戲的以演為人生歸宿,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雙方各有樂趣,各是人生的實現,我們不妨各投其所好,不必強分高下,或是勉強一切人都走一條路。人性不只是一樣,理想不只是一個,才見得這世界的恢闊和人生的豐富”的道理,使說理更具體更形象。
(2)引用。第⑦段引用英國散文家斯蒂文森的話,說明看戲的意境——“靜坐著默想——記起女子們的面孔而不起欲念;想到人們的豐功偉業,快意而不羨慕;對一切事物和一切地方有同情的了解,而卻安心留在你所在的地方和身份”,文辭優美,引人入境,使讀者更好的領會“看戲”的內涵。
三、語言表達(15分)
14.當代著名文學家秦牧在談到讀書方法時,主張“牛嚼”(反復鉆研)和“鯨吞”(廣泛閱讀)。某校舉辦辯題為“‘牛嚼’與‘鯨吞’孰優孰劣”的辯論會。假如你是參賽辯手,選擇一方觀點,寫一段80字左右的辯詞。要求語言簡明,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牛嚼”和“鯨吞”代表著兩種不同的讀書方法,一個側重深深品味,一個側重于博覽群書,一個利在深而弊在視野窄,一個利在廣而弊在浮,無論支持哪一種觀點,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修辭手法建議使用引用、對偶、比喻等。
【答案】 示例一:讀書旨在講究質量。只有“牛嚼”,才能吸取內容的精華,做出正確的判斷,產生自己的見解。杜甫曾云:“精能盡其妙。”而“鯨吞”只能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可見,“牛嚼”優于“鯨吞”。
示例二:只有“鯨吞”,才能博覽群書,去蕪存普;廣泛吸納,兼收并蓄;滿腹經綸,學富五車。諸葛亮讀書就“獨觀其大略”。而“牛嚼”只能咬文嚼字,視野狹窄。因此,我方主張“鯨吞”優于“牛嚼”。
15.把下面一首詩中畫橫線的詩句擴展成一段話,擴展后不超過70字。(5分)
春 興
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擴寫古詩句,首先要在理解詩句含意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詩歌的意境,而后才可以根據題目要求組織語言。在組織語言的過程中,不一定非按詩句的順序來寫,只要扣住“楊柳”“細雨”“殘花”和“流鶯”等,通過自己的聯想與想象按照正常的順序擴寫即可。
【答案】 示例:細雨初晴的春日,溪邊楊柳的顏色已有初春時節如煙的鵝黃嫩綠轉為一片濃郁的翠綠,枝頭的殘花在雨中落盡,于是不小心露出了嬌俏啼鳴的流鶯。
16.一位學生在學習中寫落葉飄零的情景時寫道:“一片片的落葉,輕輕悠悠地飄向原野、大道,也飄在人們身上。”請運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方法,將這句話修改得形象些,讀起來有一種韻律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變換句式和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題目。解答時要明確題意,選用一個恰當的喻體來表現“落葉”的形態,再將后半句話轉換成排比句(各分句的結構保持一致)的形式。組織答案時要注意語言要形象,要有韻律感。
【答案】 示例:一片片落葉,像蝴蝶拍打著金燦燦的翅膀,輕輕地飛向原野,飛向大道,飛落在人們身上。
四、寫作訓練(50分)
17.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錢鐘書夫婦將幾百萬元的稿費全部捐贈清華大學,建立基金會,而且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有人問:為何?答曰:“好讀書。”楊絳先生在百歲壽辰時不搞慶祝活動,拒絕所有采訪,她說:“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人們發現,他們從未參與過“中華脊梁獎”等獎項的評選,但他們恰恰才是真正的中華脊梁。
請以“脊梁”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選;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寫作提示】 “脊梁”比喻在國家、民族或團體中起中堅作用的人。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脊梁”的特質是:有遠見——眾人未想時,我想;有膽識——眾人不敢時,我敢;有實力——眾人不能時,我能……所以,“眾人”是“脊梁”的背景,蕓蕓眾生的明哲保身與“脊梁”的中流砥柱互為映襯、烘托。“脊梁”的特質是在艱難困苦的窘境中凸現出來的,是在眾人悲觀絕望的沉淪中脫跳出來的。為此,對“脊梁”的刻畫,要給他背景和舞臺;對“脊梁”的論述,也要聯系背景和舞臺。這樣,“脊梁”才會給人以可信、可觸的質感。真正的脊梁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劇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獲。這就是民族的脊梁,他們歷盡苦難,我們獲得輝煌。
【參考例文】
脊 梁
昏黃的燈光下,一個身影搖搖晃晃地出現在街道上,似乎找不著方向,不知何去何從。他顯然有些疲憊,有些蒼老……(偵探片式的開頭,設下懸念)
躺在床上,我思緒萬千,想著那幅未完的畫。
父親是一個下崗工人,曾發瘋似地到處亂跑,不務正業,那段時間是我們家的經濟低谷。在其他人眼中,父親是游手好閑,只有我知道,父親是在找工作,然而沒有一個單位要父親。無奈,父親拿出僅有的積蓄買了輛三輪,父親將錢遞給老板時,我意外地發現父親的手是顫抖的。(細節描寫,真切而揪心)
從將車買回的那天起,父親便視它為珍寶,每次“出車”回來,總要給它喂點“保健品”——上點油。晚上回來時,總是樂呵呵的,額上的皺紋也舒展了開來,兩鬢的些許白發也有些“張揚”,甚至比我這個青春學子還要有活力。(父親又找到了做一家人“頂梁柱”的感覺)
但好景不長,父親的笑容便再也看不到了,能看到的只是彎彎的脊背。記得有一次,父親拖著我從街上穿過,突然一加速,差點兒把我甩下車子。我定神后回頭看了看,發現城管的“捕快”又在扣車,壓路機下的那輛車已經成了一塊廢鐵,我立即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我明白了父親的一彎脊背,是擔憂。(抖開了“一彎脊背”的包袱)
終于,父親顫抖著回來了,只是沒有帶著他那形影不離的寶貝,而是拎著幾個酒瓶子。在我為父親開門的一剎那,父親癱坐在地上,手中的瓶子破裂的聲音震顫著我的心。我曾無數次催促父親“出車”,要他多賺些錢,因為我是一個“與時俱出”的學生。然而此時,我的心中卻有著說不出來的滋味。(懵懂雖不是錯,但百味雜陳)
我扶起在地上熟睡的滿臉茫然的父親,小心翼翼地把他架到床邊,安置父親睡下,我淘了把毛巾幫父親擦干凈臉,可是,那份茫然卻依舊不肯離去。(肌體語言比有聲語言,更能傳遞出“我”對“脊梁”的深度理解)
躺在床上,父親的呵呵笑臉與茫然神情交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像放映機,一張接著一張。有人說,父親是家庭的脊梁,我曾不信。即使有些詩人也這樣比喻,但我仍不信。然而,現在我卻對這“脊梁”充滿了敬畏。我伸手摸了摸父親的脊背,彎彎曲曲的,像起伏的山脈,我從中摸到了幾個字:“所有的困難都自己扛!”我驚異地看著熟睡的父親,我想記住父親的樣子,記住這脊梁的滄桑。(鏡頭的反復閃回,讓我真正讀出了“脊梁”的內涵和溫度)
父親是家的脊梁,也是我的脊梁。父親陪伴我還能走多久?我不敢想。我要做好準備。“爸,讓兒子為你扛吧,我已經長大了,能行!”
我要做父親的脊梁,因為父親是我的父親。(虎門無犬子,這才是硬漢的兒子。從“父親是我的脊梁”到“我要做父親的脊梁”,主旨翻升到了一個新的峭拔的高度)
【點評】 本文構思的匠心在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父親下崗,此為“一暗”;父親屈蹬三輪,此為“二暗”;父親蹬三輪竟也不得,此為“三暗”。“三暗”之后,父親已到了人生的“窮途末路”,但作者于無聲處,筆鋒一轉,讓“我”這根還很稚嫩的骨頭替換下了父親堅硬的脊梁,此為“明”也。“三暗”的背景上,烘托出的是一個“即使天塌下來,我也要把它托住”的硬漢的脊梁。而“一明”,雖為虛筆,亦為實寫,我之所以能“做父親的脊梁”,正是父親脊梁品質的濡養和傳承,這一收筆,不僅使情節發展絕處逢生,別開生面,而且使行文言盡意遠,余韻裊裊。
【高二語文必修五綜合測試試題】相關文章:
語文高二必修5模塊綜合測試題10-24
高二語文必修5模塊綜合測試題10-26
高二語文必修五綜合試題11-20
高二語文必修5第四單元綜合測試題10-08
語文必修5模塊綜合測試題11-27
高一必修三語文綜合測試題09-21
人教版語文必修5模塊綜合測試題11-28
高二語文必修五作文02-18
人教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綜合測試題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