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5月份聯考綜合測試卷
【高二語文5月份聯考綜合測試卷】
第Ⅰ卷(閱讀題 70分)
甲 必考題
一 、現代文閱讀 (9分,每小題3分)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儒學所代表的傳統文化遭到了嚴厲批判,儒學的獨尊地位也被打破 了,從此國學淡出意識形態領域,成了書齋里的研究對象。盡管在五四之后,諸子學研究也曾“熱”了一陣,但總體上是呈變冷趨勢。在西化思潮的激蕩下,國學始終處于據守地位,并由傳統社會的主流變為現代社會的支流和潛流,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現在。在這種背 景下,“國學熱”事實上只是一種文化現象,而非文化發展趨勢,更不可能成為未來中國文化的主流。
盡管一些倡導國學的人認為,21世紀是國學復興的世紀,但是,國學在現實社會所遭受的挫折的確不能讓人相信這種斷言會成為現實。為什么這么說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國學”在目前其實只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而對現實社會不可能也無法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同時,推動“國學熱”進一步升溫的動力也不足。因為人們可以通過學習國學提高文化素養和道德境界,但卻無法解決人人必須面臨的衣、食、住、行問題,特別是就業問題。北京大學文史哲綜合實驗班在新世紀之初停止招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長期以來,倡導國學的人認為關于國學不能復興的分析和推斷屬于實用主義的,并認為國學之所以在近代以來的發展過程中受到批判就是因為實用主義支配了人們的頭腦,而倡導國學就是要讓人們擺脫實用主義的困擾。的確,正是由于實用主義盛行,很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的東西被遺棄了。但是,這只是問題的一面。問題的另一面是,近代以來,傳統文化之所以被現代文化所代替,根本的原因在于傳統文化得以存在和綿延的農業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而以工業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現代文明正在主導人們的生活。隨著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我們有理由相信傳統文化中那些代表人類共同美德和追求的東西仍將會得到保存和發揚,而那些屬于傳統時代的部分會被淘汰和遺棄。
國學難以成為現代中國的文化主流,但國學畢竟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因此,如何保持中華文化的綿延與發展,又是值得每個人思考的。目前“國學熱”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試圖通過教育干預來復興國學。一些高等院校設立國學班或國學院的一個重要目的,也是希望能夠通過國學教育來傳播國學,并培養出一些大師級的國學研究人員。這種愿望的確很良好,但能否達到這樣的目的卻值得商榷。回顧近代以來,特別是科舉廢除以后一些著名國學大師的成長和發展歷程,我們發現這些國學大師大多不是由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而是憑著對國學的濃厚興趣自學成才的。例如魯迅、胡適、陳寅恪、梁漱溟、啟功等人,他們的國學根底并不是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這些例子表明,要使國學研究代有傳人,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則是通過正面引導促使一些年輕人對國學感興趣,進而潛心國學研究。
總之,對于當前的“國學熱”,應該抱一種平和、寬容的心態去看待,應該意識到這種文化現象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和興趣,不會從本質上改變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應該看到國學研究的振興和綿延,更多的應該依靠國學的自身價值、輿論的正確引導和研究者的興趣,而非其它。
(摘編自《“國學熱”的文化透視》)
1.下列關于“國學”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國學淡出意識形態領域,在西化思潮的影響下,國學由傳統社會的主流變為現代社會的支流和潛流。
B.國學只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而對現實社會不可能也無法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即它不能解決人們的衣、食、住、行問題。
C.國學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境界,應保持中華文化的綿延與發展,即使不能復興國學,也不能任其衰落。
D.雖然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但它難以成為現代中國的文化主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五四運動之后,受西化思潮影響,國學一直處于據守地位;而目前的“國學熱”只是一種文化現象,不是文化發展趨勢,更不可能成為未來中國文化的主流。
B.一些倡導國學的人認為,只要人們擺脫實用主義的困擾,二十一世紀就能成為國學復興的世紀,很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東西將會得到保存和發揚。
C.國學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因此,如何保持中華文化的綿延與發展,又是值得每個人思考的。
D.當前的“國學熱”不會從本質上改變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它更多代表了一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和興趣,對此應抱平和寬容的心態。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然學習國學可以提高文化素養和道德境界,但無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因此,推動“國學熱”進一步升溫的動力是不足的。
B.傳統文化被現代文化所代替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得以存在和綿延的農業社會環境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現代文明正在主導人們的生活。
C.通過國學教育來傳播國學、培養出一些國學大師是不可能的事情,許多國學大師是他們自己憑著興趣自學成才的,不是大學培養出來的。
D.用教育干預來復興國學不容易達到目的,國學研究的振興和綿延,更多的應該依靠國學的自身價值、輿論的正確引導和研究者的興趣。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段會宗字子松,天水上邽人也。竟寧中舉為西域都護西域敬其威信三歲拜為沛郡太守徙為雁門太守數年坐法免西域諸國上書愿得會宗陽朔中,復為都護。
會宗與谷永相友善。谷永予書戒曰:“若子之材,可優游都城而取卿相。愿吾子因循舊貫,毋求奇功,萬里之外以身為本。”
會宗既出,城郭甚親附。康居太子保蘇匿率眾萬余人欲降,會宗奏狀,漢遣衛司馬逢迎。會宗發戊己校尉兵隨司馬受降。司馬畏其眾,欲令降者皆自縛。保蘇匿怨望,舉眾亡去。會宗還,以擅發戊己校尉之兵,有詔贖論。拜為金城太守,以病免。
歲余,小昆彌?為國民所殺。征會宗為左曹中郎將,使安輯烏孫。立小昆彌兄末振將,定其國而還。明年,末振將殺大昆彌,會病死,漢恨誅不加。元延中,復遣會宗發戊己校尉、諸國兵,即誅末振將太子番丘。會宗恐大兵入烏孫,驚番丘,亡逃不可得,即留所發兵墊婁地,選精兵三十弩,徑至昆彌所在,召番丘,責曰:“末振將骨肉相殺,殺漢公主子孫,未伏誅而死,使者受詔誅番丘。”即手劍擊殺番丘。末振將兄子勒兵數千騎圍會宗,會宗為言來誅之意:“今圍殺我,如取漢牛一毛耳。宛王、郅支頭縣槁街,烏孫所知也。”昆彌以下服,曰:“末振將負漢,誅其子可也,獨不可告我,令飲食之邪?”會宗曰:“豫告昆彌,逃匿之,為大罪;即飲食以付我,傷骨肉恩,故不先告。”昆彌以下號泣罷去。
是時,小昆彌季父卑爰疐擁眾欲害昆彌,漢復遣會宗使安輯。明年,會宗病死烏孫中,年七十五,城郭諸國為發喪立祠。
(節選自《漢書•段會宗傳》)
注:①小昆彌:烏孫人的首領被稱為昆彌,烏孫有大小二昆彌,均受漢王朝冊封。烏孫是漢代接連西方草原的重要民族之一。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竟寧中/舉為西域都護/西域敬其威信/三歲/拜為沛郡太守/徙為雁門太守/數年/坐法免/西域諸國上書愿得會宗/
B.竟寧中舉/為西域都護/西域敬其威信/三歲/拜為沛郡太守/徙為雁門太守/數年/坐法免/西域諸國上書愿得會宗/
C.竟寧中/舉為西域都護/西域敬其威信/三歲/拜為沛郡太守/徙為雁門太守/數年/坐法免西域/諸國上書愿得會宗/
D.竟寧中舉/為西域都護/西域敬其威信/三歲/拜為沛郡太守/徙為雁門太守/數年/坐法免西域/諸國上書愿得會宗/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都護,漢代官名,宣帝時置西域都護,為駐守西域、控制西域各國的最高長官。
B.城郭,文中指在西域筑城定 居的國家;城郭諸國,指在西域筑城定居的各國。
C.拜,古代指授予職位,或結成某種關系,文中的意思是和太守結成某種關系。
D.季,是指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或指排序最末的,如季父、季弟、季春等等。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段會宗深受西域敬服。他到西域后,西域各國對他親近順從;康居太子想率萬人投降;后來他病逝于烏孫國,西域各國為他發喪立祠。
B.段會宗受朋友看重和朝廷倚重。谷永認為段會宗憑自己的才能,在都城輕而易舉就可以取得卿相職位;受命安撫平定烏孫國,出色地完成任務。
C.段會宗智勇雙全。他曾見機行事,率三十人深入烏孫國,親自誅殺末振將的太子番丘;遭幾千騎兵包圍后,表現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敢。
D.段會宗仕途并不很順。任左曹中郎時,因犯法被免除職務;因擅調戊己校尉的軍隊,皇上下詔將功贖罪;任金城太守時,因病被免除職務。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明年,末振將殺大昆彌,會病死,漢恨誅不加。(5分)
(2)末振將負漢,誅其子可也,獨不可告我,令飲食之邪?(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11分)
謁金門
李好古
花過雨,又是一番紅素。燕于歸來愁不語,舊巢無覓處。誰在玉關勞苦?誰在玉樓歌舞?若使胡塵吹得去,東風侯萬戶。
[注]李好古:南宋詞人。
8. 詞的上片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怎樣的社會現狀?(5分)
9. 本詞的下片與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6分)
(三)名句名篇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用“ , ”描寫桃花源在暮春時節草美花紛的桃林美景。
(2)莊子《逍遙游》中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無窮無盡的境界中,而無需有所待。
(3)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表達一切繁華熱鬧、英雄事業終會蕩然無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選考題
注意事項: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作答時必須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大題題號后的方框涂黑。只能選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父親的樹
陳忠實
又有兩個多月沒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終于有了回家的機會,也有了回家的輕松,更兼著昨夜一陣小雨,把燥熱浮塵洗凈,也把自己都記不清的煩擾洗去。
進門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這是我近年間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課。或者說,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條,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雜草,給自栽的棗樹柿樹和花草澆水;秋末掃落葉,冬天鏟除積雪,每一回都弄得滿身汗水灰塵,手染滿草的綠汁。溫習少年時期割草以及后來從事農活兒的感受,常常獲得一種單純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鋪蓋了磚地,無疑都是從磚縫里冒出來的。兩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凈凈,現在又罩滿了。我的哥哥進門來,也順勢蹲下拔草,和我間間斷斷說著家里無關緊要的話。我們兄弟向來就是這樣,見面沒有夸張的語言行為,也沒有親熱的動作,平平淡淡里甚至會讓人產生其他猜想,其實大半生里連一句傷害的話從來都沒有說過,更談不到臉紅脖子粗的事了。世間兄弟姊妹有種種相處的方式,我們卻是于不自覺里形成這種習慣性的狀態。說話間不覺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說閑話,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從雨篷下透過圍墻上方往外望去,大門外場塄上的椿樹直撐到天空。記不清誰先說到這棵樹,是說這椿樹當屬村子里現存的少數幾棵最大的樹,卻引發了我的記憶,當即脫口而出,這是咱爸栽的樹。
我便說起這棵椿樹的由來。大約是在“三年困難”中最困難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親在生產隊出早工回來,肩上扛著镢頭,手里攥著一株小樹苗。我在門口看見,搭眼就認出是一株椿樹苗子。坡地里這種野生的椿樹苗子到處都有,那時椿樹結的莢角隨風飄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長到半人高的樹秧子。這種樹秧如長在梯田塄坎的草叢中,又有幸不被砍去當柴燒,就可能長成一棵大椿樹;如若生長在坡地梯田里,肯定會被連根挖除曬干當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響麥子生長。父親手里攥著的這根椿樹苗子是一個幸運者,它遇到父親,不是被扔在門前的場地上曬干了當柴燒,而是要鄭重地栽植,正經當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樹,進入鄭重的保護禁區。
我對父親的一個尤為突出的記憶,就是他一生愛栽樹。他是個農民,除了農作本職外,業余愛好就是栽樹。我家在河川的幾塊水地,地頭的水渠沿上都長著一排小葉楊樹。地頭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著從灞河里引來的自流水,楊樹柳樹得了沃土好水的滋養, 迎著風如手提般長粗長高。我的父親還指望著在地頭渠沿培植的這些楊樹,能補貼家用,能供給哥和我的學雜費用。
我在每個夏天的周日從學校回到家中,便 要給父親的那棵椿樹秧子澆一桶水。這樹秧長得很好,新發出的嫩枝竟然比原來的桿子還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緣由。這椿樹就一直長著,直到現在。每隔一段時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門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棵椿樹,父親就站在我的眼前,樹下或門口;我便沒有任何孤獨空虛,沒有任何煩惱……
現在,在祖居的宅院里,兩個年過花甲的兄弟,坐在雨蓬下,不說官場商場,不議誰肥誰瘦,卻與無意中很自然地說起父親的兩棵樹。父親去世已經二十五年,他經手蓋的廈屋和承繼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蝕瓦而難以為繼,被我們拆掉換蓋成水泥樓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親手栽的兩棵樹還勃勃生機,一棵滿枝尖銳硬刺的皂莢樹,守護著祖宗的墳墓園,一棵期望成材做門窗的椿樹,成為一種心靈的感應的象征,撐立在家院門口,也撐立在兒子們的心里。
每到農歷六月,麥收之后的暑天酷熱,這椿樹便放出一種令人停留貪吸的清香花味,滿枝上都繡集著一團團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兒,招得半天蜜蜂,從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嚶嚶的一片蜂鳴,把一片祥和輕柔的吟唱撒向村莊,也把清香的花味彌漫到整個村莊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機緣回老家時聞到椿樹花開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溫習一回父親。今年卻因這事那事把花期錯過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趕在椿樹花開的時日回到鄉下,彌補今年的虧空和缺欠。那是父親留給這個世界也留給我的椿樹,以及花的清香。
(選自《陳忠實自選散文集》,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對藝術特色的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獲得一種單純和坦然,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把在城里的很多喪氣的煩亂事統統拋掉,不必去想。
B.文中“我”和哥哥拔草和閑聊的情景是一閑筆,其目的無非是說明他們間共同的語言不多,只是兄弟之情還非常濃烈。
C.從文中看,父親栽樹有兩個根本原因:一是可以通過種樹賣錢來補貼家用,二是能夠供給哥哥和“我”上學的費用。
D.父親去世后,只留下的這棵樹,它已經成為“我”心靈感應的象征,看到這顆樹,“我”便沒有任何孤獨空虛和煩惱。
E.文章最后一段描寫了椿樹迷人的花香,但“我”卻因事而錯過,沒能看到這美好的情景,字里行間流露出悔恨之情。
(2)文中畫線句子的含義是什么?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6分)
(3)綜合全文,簡要分析“椿樹”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6分)
(4)有人認為這篇散文敘述的只是作為平凡父親的平凡小事;有人認為,這篇散文情感真摯,意蘊豐富。請結合本文內容談談你的見解。(8分)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一代儒宗馬一浮
郭繼民
學者劉夢溪曾以“高人逸士”評價馬一浮。馬一浮幼年時的“本是仙人種,移來高士家”的詩句似乎預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馬一浮幼年時即智慧過人。初始隨母親學文,母喪后,他的父親請名仕鄭舉人來教。后舉人辭館,理由是這孩子才智超老師。父親從此不再延師,聽任自學。馬一浮一生閱書無數,且過目不忘,被喻為中國20世紀的“讀書種子”。青年馬一浮在赴美期間,廣泛涉獵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哲學、社會學等著作。后轉赴日本學習日文和德文,并攜德文版《資本論》回國,是將《資本論》原版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中國當時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對中國的歧視促其寫下了“淪海飄零國恨多”“國命真如秋后草”的詩句并最終東歸。回國后,馬一浮依舊熱衷西學,翻譯了《堂吉訶德》《政治罪惡論》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轉向國學,并在廣化寺潛心讀書。三年內,他讀完了36400余冊的“四庫全書”,并做了大量筆記,為其日后的國學研究夯實了基礎。
馬一浮的詩歌造詣極高,從11歲的神童詩到臨終的絕筆詩,皆融入其性情與學問。他11歲即 能依照限韻作出好詩。臨終作《擬告別親友》詩雖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釋、道為一體,詩歌情感真摯,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評價說:“馬一浮的學問,能百家之奧。其特別之表現在詩,后人能讀者幾乎等于零。”
馬一浮的書法亦精純,他擅長草書,精于篆隸,風格凝練,法度謹嚴。書法家沙孟海曾說:“展玩馬先生遺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對歷史碑帖服習之精到,體會之深刻,見解之卓越,鑒別之審諦,今世無第二人。”
1907年他曾表達了這樣的心愿:“欲為儒宗,著秦漢以來學術之流派;為文宗,記羲畫以降文藝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傳承儒學、“續接圣賢血脈”為己任,不為時局、世俗所動,終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評價他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請馬一浮去北京大學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廢經的教學理念,馬一浮婉拒之。抗戰期間,他為了保留一點儒家的種子,以傳統儒家禮教的模式創辦了一所書院——復性書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純然以求學問道、傳承圣賢血脈為目的,并不考慮學生是否能因此“謀職”或就業。此主張與熊十力產生了分歧。馬一浮研儒,不在于義理,而在于復“性”。馬一浮嘗言,“我不會做官,只會讀書”,可謂其志堅性醇的體現。
馬一浮認為,儒學的真諦在于“指歸”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賢唯有指歸自己一路是真血脈。真儒者在于切身踐行居敬存誠、涵養察識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說。如果學人不能實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顯性德的生命進路,那么多學何益,多說何益?
他的學術要旨就是“六藝統攝一切學術”。他認為,“六藝皆史”的主張“流毒天下,誤盡蒼生”,“學者須知,六藝本是人性分內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來的”。若把六經堪稱史學甚至是考據學,那么心性之學就將蛻變,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馬一浮所說的“統攝”,指融會貫通之義,它不僅僅是發生于六藝之間,即所謂《易》統《禮》、《樂》,《春秋》統《詩》、《書》等,而且六藝還可以統攝西學。“西方哲學所說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藝之中。《詩》是至善,《禮》、《樂》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來也是這個六藝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雖然其觀點值得商榷,然而,他對傳統文化所持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
馬一浮終生追求并踐行《易經》中“語默動靜,貞夫一也” 的境界,縱觀其潔凈精微的人生歷程,他已進入化境之中,正可謂:“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說,其聲如雷。斯人已逝,精義常存。一代宗師,千古國粹。”
材料鏈接:
①馬一浮除精通詩、書外,亦精于篆刻藝術,通于畫理。沙孟海評價其印風:“樸茂高雅,純用漢法……古意新姿,韻味無窮。”至于繪事,馬一浮雖少踐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見。 他認為,繪事需要有兩種準備:一是對藝術史的考察,二是對藝術理論的理解。作為“游于藝”的繪事最終應“歸于仁”,以達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現實之丑惡”。
②他為我們樹立了一種氣質清明的文化典范,一個不沾塵俗、徹底刊落習氣的純粹學者的典范。他在紛亂的時代開啟了一種文化境界,這就是“語默動靜,貞夫一也”的境界。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正是因為馬一浮啟蒙早,幼年就跟 著母親學文,使得他才智極高,以至于后來他父親請來的鄭舉人也辭館不教,父親也不再延師。
B.文章的題目是“一代儒宗馬一浮”,但在行文的過程中卻寫到了他對西方之學的熱衷,這樣的寫法有偏題之嫌疑。
C.梁漱溟對馬一浮的評價,與馬一浮欲為儒宗和文宗的心愿以及在紛擾世俗、動蕩時局中志堅性醇的表現不無關系。
D.馬一浮曾經提出“六藝統攝一切學術”的學術要旨,認為六藝之間有統攝關系,西學也合乎六藝之道,作者贊同馬氏的說法的。
E.精通藝術和儒學的馬一浮曾將二者聯系起來,他認為繪事最終應歸于仁,達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現實的丑惡。
(2)文章多處引用他人對馬一浮的評價有何作用?(6分)
(3)本文介紹了馬一浮哪些儒學主張?請結合文章簡要概括。(6分))
(4)馬一浮能成為“一代儒宗”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達題 共80分)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成語,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①車市進入“金九銀十”,希望在產品和服務上 ,拉動需求。各大網站為您采集了各地最新熱車降價行情,供您參考。
②從“引資”到“選資”,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我國雙向投資開啟 的新航程,奏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互動的“共贏曲”。
③未來,國有企業應發揮這個優勢,不斷擴大對外投資與合作,帶動基建、研發、材料等多個領域形成 的格局。
A.齊頭并進 雙管齊下 并駕齊驅
B.雙管齊下 并駕齊驅 齊頭并進
C.并駕齊驅 雙管齊下 齊頭并進
D.并駕齊驅 齊頭并進 雙管齊下
1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3分)
A.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汗腺功能不正常,當人體處在高熱狀態時,汗腺就不能發揮分泌汗液,人就會發高燒,心、腦、肝、腎及血液系統受損。
B.有專家指出,人們如果改變久坐、熬夜、不愛吃水果、愛喝滾燙水等不良生活習慣,就會被從“癌癥候選人”的名單里刪除。
C.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大選中獲勝后,她高興地對記者說,中國是緬甸的重要鄰國,應該重視開展與中國的睦鄰友好關系。
D.被譽為“象牙塔”的校園,往往被視作思想凈土、道德高地,同時它也承載了教書育 人的重大責任,它對人們充滿深切期待。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那些認為宣揚二十四孝就是鼓勵天下的子女們真的去“臥冰求鯉、為母嘗糞”的觀點是荒謬的。正如今天我們教小孩子“鑿壁偷光”的故事只是為了讓他們明白要努力學習的道理而不是讓他們去在家里的墻壁上砸一個窟窿一樣,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二十四孝只是描繪一群人的孝行(當然,“埋兒奉母”的不算)的總和,其目的是讓我們了解到孝的重要,為人子女應該盡孝的道理, 。
A.而絕不是要將二十四孝作為評價一個人“孝”與否的標準,更不是要人去機械的模仿
B.而絕不僅是要人去機械的模仿,而且是要將二十四孝作為評價一個人“孝”與否的標準
C.而絕不是要人去機械的模仿,更不是要將二十四孝作為評價一個人“孝”與否的標準
D.不是要人去機械的模仿,而是要將二十四孝作為評價一個人“孝”與否的標準
16.在下面—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5分)
對于什么是幸福, ① 。一派叫做“快樂主義”。其創始人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這一派認為,幸福就是快樂。但什么是快樂?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 惱。 ② 。完善主義這一派認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說道德上的完善。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等。這兩派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 ③ 。如伊壁鳩魯強調,物質欲望的滿足本身不是快樂,物質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兩碼事,生命需要得到滿足才是一種快樂。
17.下面是一份有關嘗試回憶效果的實驗結果材料,試根據材料,完成后面兩題。(6分)
16個無意義音節回憶百分數 5段傳記文回憶百分數
全部時間誦讀 35 35
1/5用于嘗試回憶 50 37
2/5用于嘗試回憶 54 41
3/5用于嘗試回憶 57 42
4/5用于嘗試回憶 74 42
(1)根據表中數據的縱向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一條帶有普遍意義的識記規律,即:
(2)這份實驗材料給我們的啟示是:
六、寫作(60分)
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蝸牛,很想做成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開始他想東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頂,可一計算,要實現這個目標,至少需要3000年時間,只好忍痛放棄這個打算。后來他又想爬到長江邊上,看一看奔騰的江水。可一計算,要實現這個目標,至少也需要3000年時間,蝸牛知道自己生命短暫,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終死在草叢中。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參考答案
一 、現代文閱讀 (9分,每小題3分)
1、B 范圍不清,“國學”前面應加“目前”,“實質性影響”不僅限于“衣、食、住、行和就業”。
2、B “只要……就”太絕對化。
3、C “國學大師是他們自己憑著興趣自學成才的,不是大學培養出來的”太絕對,原文是“這些國學大師大多不是由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4、A
5、C (文中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6、D(“左曹中郎”應為“雁門太守”)
7、(1)第二年,末振將殺害了大烏孫王,趕上他又病死了,漢朝很遺憾不能親自殺了他。(“明年”“會”“恨”各1分,大意2分)
(2)末振將背棄漢朝,殺了他的兒子是可以的,難道就不能先告訴我們,讓他吃(最后)一頓飯嗎?(“負”“獨 ”“令”各1分,大意2分)
8、詞的上片主要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2分)“燕子”喻指百姓,“舊巢”喻指家園,“愁不語”賦予燕子以人的情感,(1分)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國家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的艱難現狀。(2分)
9、同:都抒發了對達官貴人醉生夢死不顧國事的諷刺,都表達了對時局的深沉憂慮。(2分)
異:①本詞抒發了對戍邊士卒的深切同情,對不思抗敵者沉湎歌舞、貪圖享樂的強烈憤慨,對驅除侵略者收復失地的強烈渴望。(2分)②《泊秦淮》主要表達了對統治集團腐敗昏庸的諷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2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3)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1)D項3分,A項2分, E項1分,BC不給分。解析:B項,不是閑筆,是要表明他們兄弟間關系平淡又真實,同時還有引出下文對父親栽樹的回憶,與倒數第二段構成照應的關系;C項應是父親栽樹根本原因在于完成愛好外,還可補貼家用;E項作者沒能回老家不免惋惜,“悔恨”太重。
(2)①實寫蜂鳴的祥和輕柔以及清新的花香;②暗含著作者老家村莊具有樸素、清新、寧靜、祥和的鄉味,沒有“官商”、沒有“肥瘦”的“浮塵”;③表達了作者對老家村莊的熱愛和對父親贊美之情。(每點2分)
(3)①椿樹 是全文的線索,文章所寫的內容均與椿樹有關。②椿樹象征著一生勤勞樸素善良無私的父親。③椿樹成為回憶父親的切入點。(每點2分)
(4)示例一:我認為這篇散文敘述的只是作為平凡父親的平凡小事。①文章中敘述的父親的確是一個平凡的父親,和千千萬萬的父親一樣,既勤勞又善良淳樸。②文章選取的事例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父親種樹。父親種樹的原因一是業余愛好,二是賣錢養家。③在這些平凡的小事的敘述中,不僅豐富了人物性格,同時也傳達出一種更深沉的人文關懷,讓人感同身受。(觀點2分,理由每點2分)
示例二:我認為這篇散文情感真摯,意蘊豐富。①從情感上看,作者對父親的愛似淡實濃,兄弟之間的情似淡實濃。②從手法上看,以“樹”象征人,樹人結合,意蘊深刻。③從語言上看,看似平實,實則富有表現力,在淡淡的敘述中 表達深沉的愛。(觀點2分,理由每點2分)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1)選C給3分,選E給2分,選D給1分。D項作者不是完全認同馬一浮的說法的,從文章中“其觀點值得商榷”可以看出;A項中才智高于母親啟蒙早并無絕對關系,其中的因果邏輯也不能成立;B項中“這樣的寫法有偏題之嫌疑”錯。
(2)①使傳主形象更豐滿;②體現了作者對傳主的贊美和敬仰之情;③增強傳記的真實性。(每點2分)
(3)①儒學重在復“性”,不在于義理;②儒學的真諦在于“指歸”自己,強調切身踐行;③學術要旨就是“六藝統攝一切學術”,反對“六藝皆史”。(每點2分)
(4)①天賦異人。智慧過人,連他的老師都因他“才智超老師”而辭館;記憶力驚人,讀書過目不忘。
②志堅性醇。以傳承儒學、“續接圣賢血脈”為己任,不為時局所動;不沾塵俗,一生只做學問 。
③博學多才。廣泛涉獵了大量書籍,并三年內讀完“四庫全書”,為國學研究夯實了基礎;詩歌造詣極高,書法精純,精于篆刻,通于畫理。
④踐行儒家思想。以傳統儒家禮教的模式創辦了復性書院,終生追求并踐行《易經》中“語默動靜,貞夫一也”的境界。(每點2分)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3、B (雙管齊下:比喻做一件事兩個方面同時進行或兩種方法同時使用。并駕齊驅:形容齊步前進;不分先后;也可指力量、水平、才能、程度等不相上下。齊頭并進:有幾個事情或多方面同時進行或不分先后地同時進行。)
14、B(A成分殘缺,“發揮分泌汗液”后面 加“的作用”。C搭配不當,“開展……關系”改成“發展……關系”。D不合邏輯,將“它對人們”改為“人們對它”。)
15、C
16、①主要有兩個派別 ②另一派叫做“完善主義” ③都十分強調精神上的滿足(一處1分,兩處3分,三處5分)
17、(1)用于嘗試回憶的時間越多,背誦效果就越好。
(2)背誦材料不能死記硬背,而應該分配更多的時間用于嘗試回憶,以提高背誦(或識記)效果。
參考譯文:
段會宗字子松,是天水上邽人。竟寧年中,被舉薦為西域都護,西域人敬重他的威望和信用。三年后,授官為沛郡太守,后調任他為雁門太守。過了幾年段會宗因犯法被免官。西域各國上書表示希望派任段會宗,陽朔年中又被任命為都護。
段會宗同谷永交情不錯。谷永去信勸誡他說道:“像你這樣的才能,在都城輕而易舉就可以順利取得卿相職位。希望您要按照舊有的慣例,不要追求奇特的功績,萬里之外應以身體為本。”
段會宗已經出了邊境,各國派子弟到城郊去迎接他。康居太子保蘇匿率領一萬多人想投降,段會宗就把情況上奏,漢朝派遣衛司馬去迎接,段會宗調派戊己校尉的軍隊隨同司馬接受投降的人。司馬畏懼投降的人多,打算叫投降的人都自己捆綁上。保蘇匿于是產生了怨恨心理,就率領眾人逃走。會宗任期滿后回來,因為擅自派遣戊己校尉的軍隊,皇上下詔將功抵罪。授官為金城太守,因為生病被免官。
過了一年多,烏孫小昆彌被其國內貴族所殺。朝延征用段會宗為左曹中郎將,派他前去安撫烏孫。段會宗立小昆彌哥哥末振將為小昆彌,安定了烏孫的內亂而還朝。第二年,末振將殺害了大烏孫王,趕上他又病死了,漢朝遺憾不能親自殺了他。元延年中,又派遣段會宗發動戊己校尉和各國的軍隊,去誅殺末振將的太子番丘。段會宗恐怕大部隊進入烏孫國后,驚動了番丘,讓他逃走后不能再捉到,就把他所派遣的軍隊留在墊婁,挑選精干的持弩士兵三十人,從小路到達了烏孫王所在的地方,把番丘召來,責備他“末振將殺害骨肉至親,殺了漢朝公主的子孫,沒有來得及誅殺他就死了,使者奉皇帝命令來誅殺番丘”,就用手拿著劍殺死了番丘。末振將哥哥的兒子帶領幾千名騎兵包圍了段會宗,段會宗就對他們說了來殺番丘的意思:“現在你們包圍并殺我,如同取漢牛之一毛。宛王、郅支的頭懸掛在槁街,你們烏孫是知道的。”烏孫王以下的人都畏服了,說:“末振將背棄漢朝,殺了他的兒子是可以的,難道就不能先告訴我們,讓我們供給他最后一頓飲食嗎?”段會宗說道:“事先告訴了烏孫王,讓番丘逃走躲藏起來,就要犯下大罪;如果供給他飲食后再交給我,那就傷害了骨肉的恩情,所以沒有事先告知。”烏孫王和部下哭泣著撤兵而去。
這時,小昆彌的叔父卑爰疐率領部眾想加害昆彌,漢朝又派遣段會宗去安撫。第二年,適逢段會宗在烏孫國病死,享年七十五歲,西域各國為他發喪,建立祠廟。
【高二語文5月份聯考綜合測試卷】相關文章:
高三聯考語文測試卷02-27
高二5月聯考語文試卷05-12
高二暑假語文測試卷04-01
高二語文測試卷及答案03-31
高二語文聯考試卷考題03-17
高二語文期中聯考試卷03-19
高三語文綜合測試卷03-04
高二語文第二學期的語文測試卷04-01
高二5月份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05-12